邬思道让十三阿哥辞掉铁帽子王,可保一世平安,但是胤祥做了铁帽子王,为何没有事?

八零后勇往直前


《雍正王朝》剧情中,邬思道让十三爷胤祥拼死辞掉铁帽子王,可保一世平安,但是十三爷说道:“王不王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不过这个铁帽子却难得呀。”

十三爷不愿意辞掉铁帽子王,主要是因为铁帽子王相较于其他的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有着众多特权,特别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是非常的难得不仅对于自己是一份莫大的荣耀,这份福音也能惠及子孙后代。同时,作为雍正继位初期,皇帝身边最值得信赖的帮手和兄弟,面对荆棘密布的朝廷,十三爷也需要足够的地位与足够的官衔爵位才能压得住反对的声音,说白了还是为了雍正。

所以十三爷还是当了这个铁帽子王,并且平安度过一生,和硕怡亲王的爵位也顺利世袭给了自己的儿子弘晓。究其原因,我让你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十三爷在任上兢兢业业,甚至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正史中的十三爷做出的贡献和功劳更是远远多于《雍正王朝》剧中的,为雍正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但从自己的贡献讲,也配得上这个铁帽子王的称号,特别是相对于他后面的和硕醇亲王奕譞以及和硕庆亲王奕劻,简直甩开了几条街。

其二,十三爷经过康熙朝十年的圈进生涯,正如康熙所说的,自己已经懂得收敛锋芒,通晓人情世故,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更懂得如何与君相处,不论是对于自己皇帝哥哥的尊重,还是下棋输半子,都能体现这样一点,纵然自己是雍正夺嫡的支持者与功臣,却懂得居功不自傲,这一点又远胜于隆科多与年羹尧。

其三,雍正对于自己的兄弟并不是都像对八爷党的那几位似的那样警惕与刻薄,剧中三阿哥诚亲王胤祉享有御前免贵的特权,十六阿哥、十七阿哥、二十四阿哥等也都获得了加封,受到了重用,只是八爷党的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因为总与雍正对着干,被除掉也是咎由自取,支持皇帝,支持雍正的,也都获得很好的收场。

其四,雍正也需要自己有这样一位信得过的兄弟,位高权重并且德高望重,既能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又能树立起朝中重臣的榜样,平衡朝中势力,特别是平衡与八爷党的势力平衡,进而有利自己政策的执行。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一位近乎于“神”的人物,但是他的神在于能够通晓康熙内心的想法,做的是康熙一面镜子坦露康熙心中的想法,而雍正一直就是自己做自己,所以也就只有雍正才能了解自己吧。


雍亲王府


先说此事的出处。

邬思道选择“半隐”,离开京城的时候,十三爷带着酒来送别邬思道。邬思道顺口问了一句,十三爷要进封铁帽子王的事。十三爷说起此事,言语间很在乎这次封赏,觉得“铁帽子”很难得。邬思道也就没有说什么,上车要走。

不过,就在此时,十三爷的一句:“邬先生,我们对不起您”,让邬思道感动。他们相识十五年,十三爷的“天性率真,行侠仗义”让邬思道佩服。于是,邬思道说出了那句肺腑之言:一定要拼死辞掉铁帽子王,才能保一世平安!

邬思道深谙世事,知道跟天子交往“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可惜,十三爷不信四哥胤禛会是这样的“天子”。邬思道给了十三爷一个暗示:明天,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被灭口了。

此时,十三爷还是没表态辞掉铁帽子王。于是,邬思道又给了老十三一个建议:收敛锋芒!

邬思道给的“辞掉铁帽子王”的建议,十三爷没有听从。但是,第二个建议“收敛锋芒”,十三爷是严格执行了。

邬思道的话,后来真的应验了。十三爷知道坎儿等给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都被灭口了。胤祥理解了“与天子交往,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四哥变成了皇帝,就不再是四哥了。

于是,胤祥在皇帝面前,自称“臣”/“臣弟”。对于雍正,他每次都是毕恭毕敬的称呼“皇上”,不再称呼“四哥”。而且,在皇帝面前,总是卑躬屈膝,说话也委婉了很多,不再“口无遮拦”。

后来,雍正和十三爷下棋,十三爷再也不敢赢雍正。棋艺在阿哥中间拔尖的十三爷,每次都和雍正下个平局。雍正知道十三爷让着他,于是雍正很恼火。雍正要的是“敢说敢为敢笑敢怒”的“拼命十三郎”;让胤祥做他的“十三太保”!

此时,胤祥动之以情的说出了自己的苦衷。毕竟,在“夺嫡”之争中,胤祥多次被人陷害。胤祥十几年里,如履薄冰,依然被康熙圈禁了十年!这十年,让37岁的胤祥耗尽心力,头发都已经半白了。所以,已经没有了“拼命十三郎”的劲头了。

胤祥虽然“收敛锋芒”,但是,依然能为雍正挑大梁。

胤祥在雍正登基之前,就是雍正的得力帮手。尤其是在康熙死后,胤祥夺取丰台大营兵权,为雍正顺利登基保驾护航。

雍正登基以后,胤祥依然会为皇帝卖命。当时,青海罗布藏丹增叛乱,老十三依然请缨去青海领兵平叛。胤祥这次请缨,其实,多半是出于表“忠心”。因为,胤祥的身体不行了。而皇帝手里还有一个年羹尧可用,雍正肯定不舍得让他去前线拼命。所以,雍正让年羹尧前去平叛。

其实,老十三胤祥跟皇帝是“发小”。他对于雍正的了解,肯定更透彻,更深入。只要胤祥能摆正姿态,肯定能把雍正“哄好”。

最后,以上都是《雍正王朝》剧情。真实的历史,邬思道只是田文镜的师爷。没有参与“九龙夺嫡”的事,也没见过老十三胤祥和老四雍正。二月河写小说,也要尊重最基础的历史事实。所以,胤祥还是铁帽子王,并且能善终。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因为邬先生这里说的,纯属无稽之谈,甚至是个不折不扣的馊主意。

咱们先看看铁帽子王是什么:清朝的爵位实行降阶继承,即你爹是亲王,你只能当郡王;你爹是郡王,你只能当贝勒;你爹是贝勒,你只能当贝子。。。这样降下去,降得跟平民差不了多少。

《红楼梦》里的贾家,以及其原型曹家就是个很直观的例子,祖宗位高权重,子孙官越来越少,以至于家里越来越入不敷出,只有挪用亏空,最后被抄家。

但有种王爷不一样,因为为国家立过大功,所以他的爵位可以不降阶继承,即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他的子孙可以一直享受亲王待遇,比如享受亲王的礼节,每年一万斛米,两万两禄银。

除此之外还有吗?好像没有了。有说当了铁帽子王,你以及你的子孙一直能当军机大臣、宰相、大将军吗?没有。有说当了铁帽子王,御林军、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就归你及你的子孙管吗?也没有。

说白了,亲王仅是种爵位,皇帝让你当差,你就是位高权重,皇帝不让你当差,你就是个啥事没有整天提笼遛鸟的退休老干部。铁帽子也仅是保证你的子孙一直能享受亲王级待遇罢了。对皇位增加不了一丝一毫的威胁。

你还以为这铁帽子王,是五代时的开封府尹,唐朝时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啊,当了就是内定的储君,跟皇帝构成竞争的关系。事实上,当了铁帽子王其实是断绝了自己这系继承皇位的可能,毕竟别人的子孙都要慢慢降成平民,而你的子孙一直能当亲王,就算雍正的子孙灭绝了,也应该让别人继承啊。反而更能让雍正放心。

当年王翦出征要田宅,以打消嬴政的疑虑;萧何看到刘邦杀功臣,就侵占百姓的房屋自污,以打消刘邦的疑虑。毕竟这点田宅就铁帽子王的一万斛米,两万两银子一样,想靠这造反纯属搞笑。

皇帝让你当铁帽子王,好彻底消除你对皇帝的继承权,你死活不当,这是想干什么

再者,铁帽子可是好东西,谁给你的?当今皇上啊,因为你对他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如果他被政敌弄下去了,你作为他最忠心的臣子,铁帽子肯定会被砍下来,一起砍下来的还可能有你的脑袋。所以,你必然要和反对皇上的人做最坚决的斗争,你们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现在倒好,你不接受铁帽子,是想在皇上跟他的政敌之间左摇右摆吗?

所以,欣然接受铁帽子王才是最让雍正打消疑虑的事。


待我施为地煞变


在雍正继承皇位的头几年,有两个大臣的身份最为显赫,一是十三阿哥,另一个就是年羹尧。

十三阿哥能够成为铁帽子王,靠的是他与雍正之间的情谊和长达一生的拥立之功,而年羹尧靠的是西北的战功,两个人都为雍正巩固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巅峰之时,两个人都受到了丰厚的奖赏。



年羹尧先不说官衔上的赏赐,权力上已经独揽西北大权,手握20余万兵马,已然成为了西北王,而老十三手握北京城外的军事力量,更是加封铁帽子王,可以将自己的王位一直延续到未来任何一代,从权力到实力,两位大臣都达到了巅峰,但颇为反转的是,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老十三仍然稳坐泰山,年羹尧却落了一个身死人亡的下场,两个人究竟差了什么呢?

在邬思道临走的时候,他曾劝诫前来送别的老十三,告诉他尽可能的别过于招摇并且一定要辞掉铁帽子王的位置,老十三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却将自己的地位和雍正对他的信任一直延续到去世之后,难道在这一环节,邬思道失算了?其实既有邬思道料想到的一面,也有没想到的一面,毕竟他的身份只是一个谋士,他可以有效地揣摩帝王心态,但他没有能力去预估雍正皇帝对治国的宏图。



老十三虽然没有接受邬思道的建议,辞掉那个耀眼的爵位,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的很多年,老十三却遵照邬思道的提议收敛了自己侠王的锋芒,不在像年轻时期轻易的为他人出头,及时地转换了他与雍正从兄弟到皇臣之间的身份转换,比如说:

当他察觉到山西的诺敏在处理山西欠款事宜上存在造假时,面对雍正对诺敏的积极肯定,他没有选择说话。

在一次雍正在书房会见群臣的之后,雍正示意老十三留下陪他说说话,甚至就连身边的太监李德全都心领神会地关上房门,可闭门之后的老十三,却满口都是国家大事,绝口不提他以雍正的私人感情,虽然惹来了雍正的不满,但面对本来就已经转换的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关系,雍正倒也无话可说。

年羹尧取得西北大捷,老八因为保障后勤有功获得了赐座的殊荣,把年羹尧孩子过继到名下的隆科多在朝堂上也是无比招摇,但与雍正关系更近的老十三却只是躲在站立的群臣中默不作声,继续保持一个正常臣子该有的位置,随后雍正让年羹尧的部下卸甲,年羹尧的部下毫不理会,群臣也不敢说话,唯独老十三站了出来喝斥的这些将领一声。

。。。。。。

可以说,邬思道的提议,老十三没有接受外表,却接受了实质,他没有辞掉铁帽子王,却选择继续向普通臣子一样,以低于王爷的状态来侍奉雍正,这样的状态也仍然可以让老十三稳坐泰山,可以说老十三的智谋虽然比不上邬思道,但他的情商相比较邬思道而言却是毫不差。



但除此之外,正如上面所说,邬思道也有失算的地方,也许他能掌握雍正的心理,但他无法掌握雍正对未来治理天下的设想,在雍正看来,先皇康熙治理天下时期留下的种种乱象,绝不能继续维持下去,一定要大力整治,才能维护清朝未来的平安,所以雍正继承皇位后,不顾大部分臣子的反对,开启了一系列新政,自然也树敌无数,在这一点上邬思道是不可能想到的,毕竟他不是真正的帝王,更不是真正想治理天下的帝王,在大部分地方势力阳奉阴违一起对抗雍正的阶段,跟雍正一同打天下的老十三仍然坚决地站在雍正这一边,虽然保持了低调,但每次在关键时刻,老十三为了雍正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出手,可以说在年轻时期,老十三的侠王风范是针对所有人,而在雍正继承皇位之后,老十三的侠王风范更多时间只针对雍正一个人,有这样一个臣子为自己猛打猛冲,可打完之后又选择回去低调做人,这样的臣子和兄弟,雍正又岂能舍得去打压?

可以说邬思道可以善于揣摩帝王心术,但在官场上拼杀数十年的老十三,也同样懂得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


辽宁资深球迷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辅佐雍正登上皇位,就要离开“搬隐”,十三阿哥前来送行,在凛冽的寒风中,邬思道动情给十三阿哥,十三爷天性率真,我很佩服你的为人,我有一句忠告,望你一定辞掉铁帽子王的封赏。

当时,胤祥非常不解,四哥做了皇帝,给这个忠心而且有功劳的弟弟一些封赏有什么不对吗?邬思道见他犹豫,又给了一句忠告,只要十三爷收敛锋芒,皇上对您也不会有事的。

在半信半疑中,邬思道的马车消失在胤祥的视线之中。

果然如邬先生所料,第二天,雍王府里面专一为胤禛办事的人,已经看不到人了,惊的胤祥一身冷汗。

从此,十三阿哥开始谨慎小心,收敛锋芒。

1.在称呼上面,必成皇上,即使在私人场合,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叫四哥,言必称皇上,自称臣,或者臣弟。

2.与雍正下围棋,必定让雍正执黑子,不敢先走。雍正暗示胤祥,说他下围棋在众阿哥中是“大拇指”,而他是“小拇指”,但是每次雍正总能赢。胤祥只是低头不语。

3.雍正发火了,说他已经不是当年的拼命十三郎。这时候胤祥又打起了感情牌,说自己性格单纯,容易被利用,被人挖了一个坑,被康熙圈禁十年,年纪轻轻,头发已经白了,言毕,声泪俱下,把雍正也感动了。这样在雍正心里产生对十三弟的愧疚之情。

4.胤祥在雍正登基当晚,曾用令箭掌管了丰台大营,为雍正立下大功,但是军权又是雍正所忌讳的,后来,没有看到胤祥再去军队大营的影子,只在户部任职,没有军队职务。

5.胤祥被任命为总理王大臣之一,掌管户部,积极推动雍正新政,与八爷党势力作斗争,成功阻挠八阿哥逼宫,想要恢复八王议政的企图,调和雍正和十四阿哥的矛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是累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面。

胤祥已经明白邬思道所说的,天子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收敛锋芒,没有居功自傲,才保住铁帽子王的爵位一直世袭八代,直到慈禧废除。



小灿哥说历史


近段时间又在重新温习《雍正王朝》,受益匪浅。

1,邬思道是帝王术大师,情商极高,更懂得用人和用兵,深知兔死狐烹的道理。

2,邬思道为雍正密谋,多为暗黑,秘密之事,而雍正贵为天下,自是光耀天下,行光明正大之事,无论如何,雍正不可能不收拾他,所以告老还乡是圆满结局。

3,十三爷不同,没有参与前期的阴谋诡龉,只要处事低调,鉴于他和雍正的感情和情谊,不会有惨淡结局。

4,最重要的,当时雍正的敌人八爷一党还在,对十三爷拉拢恐怕还嫌不够(先后赐铁帽子王,世袭罔替,铁卷丹书),而八爷一伙瓦解后,十三爷也不幸归西,所以就算有矛盾,还没来得及暴露出来。





番茄爱娱乐


要搞清楚一个概念,《雍正王朝》的男一号是雍正。虽然邬思道神通广大,神似诸葛亮和刘伯温一样的人物。

但是,二月河笔下的雍正,他不是刘禅那种阿斗。雍正更像朱元璋,即使没有刘伯温替他参谋,照样玩的转。


邬思道被雍正反摆一道,在电视剧和小说中不是一次两次了。早期,邬思道打心眼里是很自负的人。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中,雍正只要按他的计谋行事就行了。


结果清理刑部冤狱一案,雍正就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雍正的这个小心机,让邬思道很是意外。

邬思道力劝雍正不要接这个棘手的案子。结果雍正当着康熙的面,还是假模假样的把案子给接了。

气的邬思道以为雍正是阿斗之才,扶不起的烂泥巴。其实是雍正有意向邬思道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连夜对自己下狠手,故意让自己得风寒病。既在康熙的面前表功、得宠,又摆了所有人一道。雍正的这股狠劲,让邬思道感到很意外。



后来邬思道跟十三爷说:

“这个铁帽子王,这……你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啊,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使的人,恐怕就要……。不过十三爷你不用担心,只要你收敛锋芒,皇上是不会怎么样子的。”

邬思道说的这些话,并不能说明邬思道他说错了。

因为府里替雍正办差的人,确实被雍正杀了不少。

十三爷也确实听从了邬思道的建议,在雍正面前毕恭毕敬,君臣关系分的很清。

电视剧中有一个细节,雍正未登基之前,十三爷跟雍正下棋,腿都是翘着的,一副飞扬跋扈的模样。雍正登基之后,这哥俩再下棋时,十三爷都是弓着腰,一副恭维谨慎的模样,连笑都是很勉强的假笑

只不过允祥这种刻意的谦逊,并没有得到雍正的欣赏。因为,邬思道和允祥忘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雍正为人非常刻薄,当王爷时就没有几个能信得过的心腹。

而且,雍正他是一个想做一番大事的人,不管是整肃吏治,还是清理国库,雍正都需要允祥的帮忙。

如果连十三爷都敢杀,谁还愿意替他卖命干活呢?所以允祥越是怕雍正,雍正反而会更加起疑心。也会觉得允祥是在找死。


雍正要的是能替自己办事的人,不是逢迎拍马的人。允祥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即转变态度,主动帮雍正挑担子。

后来还有一段,是小说中的内容,电视剧中没有拍出来。邬思道从田文镜处离开后,本想去江苏帮李卫处理几件案子。结果,邬思道跟李卫细聊后才知道一个大秘密。

原来李卫一直跟雍正有密折联系,而且邬思道从田文镜处离开后的动向,雍正也摸的是一清二楚。邬思道就像笼中的鸟儿一样,逃不脱雍正的手掌心。

小说原文是:

邬思道又翻过一页,却是皇上的朱批。这朱批后面还有一段话,却是针对邬思道的:“邬先生现在哪里?听说他到了湖广,又沿江东下,可能已到了南京。尔一定要设法找到他,将此折让他看看,听听他有什么想法,再详尽地报朕知道。告诉邬先生,允祥很想他,朕也有事要垂询于他。
他不必回家乡了,就由你妥送至京,安置到怡亲王府可也。看了皇上的这份朱批,邬思道头上冒出汗来了。想不到皇上原来答应让自己“中隐于市”,竟是不可能了。邬思道自言自语地说:“皇上有什么事要垂询于我呢?”李卫笑笑说:“先生,这事我可不知道,也没资格知道。我这里还有一份朱批,说请您在五月十五前,一定要赶到北京。但这份朱批,因为牵连着擒拿甘凤池的案子,皇上没说让您看,我也不敢拿给您。您只管放心地走吧。两位夫人,就住在我这里好了,翠儿会好好侍候着的。

邬思道原本想替李卫参谋几件大事后,找一个乡下地方彻底的隐居起来。没想到李卫也是个人精,看见邬思道自己送上门来了,就不能放他走了。不经意间,就把邬思道的两位夫人扣在了自己的总督府。邬思道就算想跑,老婆还在人家那里扣着,能跑哪里去呢?

这件事也证明了,邬思道太小瞧了雍正,也小瞧了李卫。能跟雍正混的人,都不是什么善茬子。十三爷也是如此。


后来的剧情中,每次允祥想跟雍正提几点意见时,必然要拿出那几句老话先呛雍正:

你是皇帝了,很多话不敢跟你说。你要说不让我说,我就把亲王爵位辞掉不干了。看你听不听的进去!

心机,这都是心机。雍正、允祥在相互玩心机耍手段。李卫、田文镜、乾隆、弘昼这些人也都在玩心机。而且都玩的不差,邬思道反倒变得木讷了。

对于允祥、李卫、田文镜他们来说,要想好好活着。就必须尽心尽力替雍正办差,事情办好了,小命才能留着。如果出工不出力,雍正要这些人何用?

允祥最后能被雍正高度评价,正是因为他摸准了雍正的心思。既按照邬思道的意见,对雍正毕恭毕敬,恪守君臣的本分。又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替雍正揽事,助雍正推行新政,还能时不时的提几句“劝谏”之词。

对于这样的允祥,雍正又怎么可能怪罪于他呢?如果允祥只是毕恭毕敬,啥事都不敢干。反倒觉得很不自然,太做作。雍正心机深,难免他会往别的方向去想。

所以说,邬思道确实很老道。但是他接触到的雍正,只是夺嫡的雍正。继位后,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雍正,邬思道并不了解。


Mer86


因为允祥死的早。“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中国自古盖棺定论。雍正刻薄寡恩,独对允祥极佳。铁帽子王是只有立下多尔衮或者代善那样的大功勋才能封赏,铁帽子王位极人臣,功高震主。邬思道以为雍正身体不好,必不永年,允祥“丘八王爷”出身,身体极佳,允祥肯定走在雍正后面。雍正刻薄寡恩,经过九龙夺嫡才登上帝位,为了保证帝位传承平稳,在走之前一定会效仿朱元璋例,把所有有可能影响帝位传承的人全部带走。事实证明邬思道没有猜错,老十四因为是雍正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在雍正母亲的恳请和压力下永久软禁(乾隆帝位稳固以后才放出来);其他所有参与“九龙夺嫡”的兄弟全部被走在了雍正的前面。如果允祥在雍正晚期还是身体健康、大权在握,那么雍正一定会想办法送允祥上路,也许会祸及家人。但是允祥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他和雍正不一定谁先走。事实证明邬思道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算到允祥身体垮的那么快,允祥竟然走在了雍正的前面。结果先死的允祥死后极尽哀荣、荫庇子孙。盖棺定论,就是雍正一朝允祥权倾朝野又得善终,子孙均得荫庇。


用户55995989010


第一,邬思道是个小说人物,戏言,不可当真。

第二,雍正当皇帝,几乎所有的兄弟都跟他对着干,除了胤祥跟他一条心,为了收买人心,雍正对这个兄弟非常好,许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赐丹书铁券,这样十三阿哥才死心塌地为雍正拼命。

第三,雍正是权谋大师。

他知道胤祥不仅忠心耿耿,还才能卓越,最放心的是胤祥没野心,这样不可多得的人才,雍正自然而然要重用,引为心腹。

第四,雍正要树立一个榜样。

雍正要让众兄弟明白一点,跟我走,有肉吃,反对我死无葬身之地。这样才能降伏众兄弟。


俺二师兄


其实按照剧中表现,邬思道明显是多虑了。剧中雍正是多么希望老十三还是像以前一样跟他称兄道弟。雍正虽然顺利继位,但是没有一刻的懈怠和放松,因为心里装的是江山社稷,内忧外患,整日为国事操劳。老十三的转变让雍正变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雍正的内心其实是孤独的,多希望老十三能像以前一样,但老十三说起自己被软禁的经历,雍正也能理解他的转变,为了江山社稷,宁愿做一个孤家寡人。这一点从之后雍正对待乔引娣的态度可以看出,雍正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太重了。剧中的雍正若不是痛心杀了弘昼,其实近乎完美了,有情有义,能屈能伸,沉稳老练。不明白这么多分析总是扯那么多阴谋论的做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