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半隐”,为何先去李卫处,然后才去田文镜处,这个顺序有何讲究?

青灯问史


这个顺序既能让雍正不起疑心,同时也是一种过渡,让自己从半隐过渡到全隐。

邬思道和李卫很熟悉,去李卫那里他很放心,同时李卫作为一个文盲,对邬思道的水平特别了解甚至崇拜,可以说能做到言听计从。同时李卫是雍正最得力、最相信的助手,邬思道去李卫那里,不仅有利于李卫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方便雍正监视邬思道的举动。

先去李卫那里,发挥一下自己的余热,让雍正知道邬思道还有“剩余价值”,这样不至于逼迫的太紧,等时间长了,雍正就不会过度在意邬思道是否存在。同时雍正在和李卫聊天时,问道有关邬思道的事情时,李卫也会从中圆场,比如雍正一次问:“邬先生在你那里还好吧?”李卫回答:“挺好的,他整天在院子里,哪里也不去。”可以说李卫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邬思道说好话,若是田文镜的话,他性情太直,不会为邬思道考虑。

但是邬思道必然会离开李卫,因为二人太熟,不好撕破脸脸皮,并且二人也是好友,邬思道不会破话这种难得的友谊,也不想给李卫增加负担,于是去了田文镜那里,并且田文镜那里确实需要像邬思道这样的人,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疑点,师出有名,让雍正也放心。

田文镜也是雍正的重臣,同时他和李卫相比,不够圆滑和事故,邬思道在田文镜那里,可以说两人基本没有任何交情,有需要时邬思道可以设下计谋让田文镜逼着自己离开,这样合情合理,让雍正无话可说,同时保留了和李卫的交情,方便日后有需要时联系。

邬思道作为一代智者,做事情考虑的特别长远,从李卫处“半隐”,再到田文镜那里逐渐“全隐”,这样毫无违和感,顺利实现了自保。


千毫千娱


高人过招,都不是随随便便几个说辞就含糊得了的。邬思道的“半隐”策略,也是邬思道深思熟虑的结果,搞得不好,邬思道的小命儿也就没了。

就说雍正登基的那晚吧,可谓诡异丛生,老四顺利登基后当晚就返回,进附第一件事就是问“邬先生呢”,你当是雍正对这位谋臣很关心就大错特错了。翻翻剧本原著,就知道,他是回来杀邬思道的。为什么要杀这样一个高智商的瘸子,为他登位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啊。很简单,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呗,很多雍正登基的黑历史都掌握在邬思道手里,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啊。

所以,邬思道也想尽办法自保,在他的操作下,以保护雍正为名调集了五路人马,互不统属,从而躲过一劫。看过剧本就知道,此时站在门外的,还有另外一个人,老十三。老十三侠义心肠,生怕雍正弄死邬思道,但是经过十年的磨练,对于政治,老十三也差不多有了足够清醒的认识。如果当时雍正非要弄死邬思道,他也无能为力。

随后,邬思道争取时间,道出“半隐”的策略,算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老十三在门外听得真真切切,才算松了一口气。

首先,邬思道选择了去李卫那里当先生。而几年之后,在李卫的介绍下,又才去田文镜的府上当幕僚。直到雍正视察黄河,邬思道才成功逃脱。如不然,邬思道估计也是命丧路途了。

为什么邬思道要选择这样一种顺序的途径,有什么讲究吗?

答案是当然有。

1.李卫是嫡系,雍正很信任。

只要邬思道乖乖的待在李卫那里,雍正就会放心。因为李卫是老四当王爷的时候从江南带回来的小乞丐,是在老四的栽培下成长起来的,对雍正十分忠诚。虽然李卫读书不多,但脑瓜灵活,办事踏实,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就说科场舞弊案吧,唯有李卫敢于趟这趟浑水,他不讲究程序防范,凭的完全是一股子为了雍正皇帝为了朝廷的忠心。他连自己的儿子也起名“李忠四爷”,足见其心可鉴。当然,雍正也十分信任李卫,把江南赋税重地的重担交给他来管理,所以,对于监视邬思道这点事,雍正还是相信李卫能够办好的。我还相信,雍正一定给李卫下过密旨,要是邬思道稍有违诺,李卫就可立即斩杀他,同时,按照雍正的密折专奏,李卫也一定不时向雍正告知邬思道的动静。所以,邬思道是利用了雍正对李卫的信任,从而达到自保的目的。

李卫这条通道,还有其他作用。雍正登基,天下初定,四周不宁,八爷党,西北叛乱,诸多事宜都还不够稳定,而邬思道为了守诺,只有通过李卫这条通道能够上达天听,其他人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推举年羹尧为绥远大将军。

邬思道和李卫可以说差不多同时进的雍王府,彼此还比较了解,对于邬思道的作用,李卫比谁都清楚,所以,他绝对会,起码在面上对邬思道恭敬有加,相待如宾。这也省的邬思道到其他处受人白眼舒坦得多。

2.田文镜尖酸刻薄,是邬思道的跳板。

田文镜就不同了,他不是雍正的嫡系,是半路出仕,虽然很有干才,但是为人却尖酸刻薄,他对邬思道其实一点也不了解,要不是李卫的介绍,他们根本就没有交集。但是邬思道却心中明白,雍正重用田文镜,起码对田文镜也是很信任的,所以,就算是邬思道跳槽到田文镜那里,也可以迷惑雍正,让雍正放心他。

但是,邬思道却不可以直接先去田文镜那里,因为依照田文镜的性格和对邬思道的不了解,二人一定会产生矛盾,一旦产生矛盾,你说邬思道是走还是不走,若是走了,会引起雍正的注意,若是不走,自个儿又要受气,所以,难以两全。

在经历了诺敏案,科场舞弊案,以及西北大战之后,雍正的改革顺利进入轨道,政权也得到稳固,而邬思道也基本兑现了他的承诺,比如山西诺敏案,为年羹尧献策等等,这让雍正也彻底感到放心了,所以,最终雍正放下了邬思道。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了,邬思道的这种路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先是李卫这个嫡系来监视自己,搞几年后,兑现几项承诺之后,再跳槽到田文镜那里,虽然都是雍正信任的人,但毕竟又不一样了,监视也就相对弱化了,然后利用田文镜的为人,二人以产生矛盾分道扬镳。而此时,雍正的大局已定,高枕无忧了,所以,邬思道也就可以自由云游了。


青灯问史


当然有讲究,这是邬思道为摆脱雍正控制精心谋划好的顺序。



邬思道虽然好不容易从死局里搏得了半隐的机会,但这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他的终极目标还是要彻底摆脱雍正的监视和控制,也就是所谓的全隐。

实话说,雍正之所以只允许他半隐,一方面是因为他是掌握大量秘密的潜邸旧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颇有谋略和能力,把这样的人放虎归山,雍正内心也是十分忌惮,当时能批准邬思道半隐,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邬思道深知这一点,所以为了实现全隐这个目标,他必须分步骤慢慢进行。



邬思道的第一步就是要最大程度打消雍正的顾虑。所以他的半隐就是找个能吃饭,但又能让雍正最大程度去监视他的地方,于是他选择了李卫。李卫是雍正最信任的近臣,邬思道前往李卫处,这样一方面雍正比较放心,另一方面自己在李卫处,也比较好说话一点。

时间一长,雍正的顾虑渐渐被冲淡。这时邬思道开始策划他的第二步,那就是想办法离开李卫。离开李卫就是离开了雍正的核心圈子,离开了核心圈子,再想对其施加监视和控制,就不那么容易了。于是,邬思道借山西藩库案结识了田文镜,他帮助田文镜破获此案,然后在田文镜即将荣升河南巡抚之际,在雍正的首肯下,离开李卫,投身田文镜的幕府之中。



而邬思道投身田文镜的幕府,他自己又给出了一个什么理由呢?那就是钱。他为了一年八千两的幕酬,选择投靠田文镜,这就让雍正对他更放心了,因为一个人别无所图是可怕的,而胸无大志只为贪财,反倒令人放心。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了,那就是最常见的分手路数,谈钱伤感情,因钱而闹崩。邬思道想要走,直接走肯定会引来雍正的怀疑,毕竟他身边还有雍正的眼线,所以他要找个合理的理由离开,而因八千两幕酬与田文镜一拍两散,这会让雍正认为邬思道也是个贪财的普通人,他只是为自己的后半生攒棺材本。雍正觉得,这样一个人则再也不会再成为他的心腹大患了。



所以,当雍正来到河南,听说邬思道已经先他一步辞职离开了,便没有再阻拦。否则,只要雍正想把邬思道追回来,就算他逃得再远,他也逃不出雍正的手掌心。


达摩说


去李卫哪里,是不得已而为之。去田文镜哪里,却是顺水推舟的事。

先说简单地,为何先去李卫哪里。

自坎儿死后,邬思道就明白雍正的刻薄寡恩。为了避免被“兔死狗烹”,邬思道在雍正登基当晚,跟雍正一顿忽悠。最后,邬思道给自己选了一条“半隐”的活路。

这个半隐可不是随便找个雍正知道的地方“隐居”起来,他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对于邬思道来说,必须要保证邬思道自己的安全;第二,对于雍正来说,必须保证让雍正随时监视自己。

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四个地方:十三爷府邸,年羹尧处,李卫处,还有田文镜处。只有这四个人,最受雍正信任,雍正才会让邬思道去。可是,这四人中,除了李卫外,其他三人都不太合适。

十三爷肯定能保护邬思道安全,可是,他府邸在京城。邬思道不能待在京城,不想再参与京城内的争斗了。而且,在京城太显眼了,很容易被雍正想起来,然后灭口。

年羹尧是武将,邬思道是搞阴谋的。这两人在一起,谁当皇帝,都不会放心。

田文镜肯定能执行好雍正的监督命令,可是,他刻薄寡恩,侮辱读书人。邬思道才不想去这种人哪里安身。而且,田文镜一直没接触到四爷的核心层,邬思道这么猛然去的话,也是不合时宜。

李卫跟邬思道关系熟,对邬思道特别尊敬。他媳妇翠儿,也是像丫鬟照顾主子一样,对待邬思道。李卫又是雍正最心腹之人。于是,邬思道去了李卫哪里。所以,雍正也同意他去。

再说,为何又去了田文镜哪里。

这件事,还要从雍正赞誉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说起。雍正将这件事发了庭寄给各省督抚,同时,也给了布政使李卫一份。邬思道从这件事推论出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李卫要升官,要去一省当督抚!

第二件事,就是诺敏半年追缴300万两亏空的事,有问题!在李卫问邬思道是不是要写奏折提醒下雍正时,邬思道说“再等等”!

为什么等?我觉得邬思道有两个考虑:第一,邬思道在考虑,雍正是不是在暗示他,让他去给诺敏擦屁股。。。第二,邬思道在等,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揭发此事。如果这个人在雍正面前的分量可以,邬思道就可以出来替雍正收拾诺敏,然后,也给自己找个新归宿。

之所以要找个新归宿,邬思道有两个原因:第一,李卫这人太聪明了,根本不会让无私的私自离开。第二,李卫夫妻对他太好了,邬思道也不想让他们背这个锅。

但是,年妃一直对邬思道念念不忘,这是一个很大的坑。男人最受不了女人出轨,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所以,邬思道认为,雍正早晚会因为年妃的事,弄死他!

所以,邬思道需要找个新的归宿,作为脱身之计。

也就是在这时候,田文镜把诺敏点了!!!田文镜受雍正信任,邬思道去他哪里,雍正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而且,田文镜这人,为人刻薄寡恩,做事小肚鸡肠。邬思道稍微用点计谋,就能激田文镜将自己赶走。

邬思道的计谋也很简单,就是每年8000两幕酬!田文镜不是慷慨大方的人,这比薪酬,就是埋藏的矛盾点。

当然,邬思道要去田文镜哪里,还是要得到雍正同意。李卫升任江苏巡抚后,要去京城赵勇在述职。按理说,李卫要趁着这个机会,将在山西的事跟雍正说一说,交代下邬思道和田文镜的“赌约”:邬思道帮田文镜扳倒诺敏,在田文镜升任一省督抚后,收留邬思道为幕僚,一年幕酬8000两。

结果,还没等李卫说这事,雍正先开了口:听说,邬先生想到田文镜的幕府里去,有这回事吗?

李卫慌了一下,赶紧解释:“这事奴才们路过山西,跟田文镜说的一句玩笑话。”

他的解释也很严丝合密:第一,这事发生在他来京城的半路上,还没来得及跟主子说。第二,这是一句玩笑话,还没“落实”!

李卫吓了一跳,有人提前向雍正告密!当时在场的,就田文镜、邬思道、李卫、还有那个像秋月的丫鬟。田文镜不知道邬思道的身份,没必要去告密。而且,田文镜忙着弄诺敏,也没这个心思。那就只有“像秋月的丫鬟”了!

李卫此时肯定心底一凉:伴君如伴虎啊!坎儿死了,现在,邬先生竟然也被监视着。。。他自己身边有没有人监视呢?

雍正知道李卫心肠好,跟邬思道关系又好,肯定是邬思道让李卫帮他介绍到诺敏哪里的。所以,雍正也不为难李卫,同意让邬思道去田文镜哪里。田文镜以后执行新政,也需要邬思道这样的人帮衬。

就这样,邬思道在田文镜升河南巡抚以后,去了田文镜哪里。

雍正此时可能也想到了,邬思道要渐渐的离开他的控制。邬思道个人喜好来说,断然是看不上田文镜这样的酷吏的。但是,邬思道这么聪明的人,雍正时强留不住的,也不忍心强留。所以,雍正让邬思道去帮帮田文镜,然后再走吧。

也是因此,当邬思道真的离开田文镜哪里以后,雍正也没生气,让田文镜不用去追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影视剧中的邬思道确实是一个神人,可以由风吹草动推断出草丛之中的藏匿之物,思虑周祥!

康熙年间,邬思道集思广虑,从康熙大帝所作的诗书着手,深入分析一代帝王之权谋变术,并结合彼时四阿哥胤禛自身之优劣,出谋划策,扬其长而避其短,从而一步一步辅助其终登大位。邬思道虽精于推理,但如果说他能将所有步序都算计在自己股掌之中,未免过了些!

雍正大成后,邬思道与其达成半隐的态势,意欲保全自己。既是半隐,我认为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雍正能通过对自己忠心的奴才随时找得到邬思道,李卫、田文镜、年羹尧都是上选;二是邬思道由明处至半隐的过程不能太冒进,徐图而为,方不会引起雍正过多的猜忌。

为什么邬思道首先去李卫处来开启半隐之路呢?显然,李卫相对于田文镜来说与雍正走得更近,去他那,这半隐第一个台阶下得更显缓和,自然不会惹得雍正思虑过多而对其放心不下。再者,李卫与邬思道在潜邸时私交甚好,感情颇深,任何时候于情于理,李卫都会优先保护他,我想此时的邬思道需要这种保护。去了李卫那,雍正既能随时监听到邬思道的消息,李卫又能保其安全,这半隐第一台阶算是下得稳妥,至此邬思道完成四分之三隐。之后,第二个台阶,去田文镜处,这是邬思道与雍正逐渐隔离的过程。田文镜与雍正相对生分,邬思道与田文镜更是生分,由熟渐生,才能由四分之三隐过度到半隐。

所以,我觉得邬思道先李卫而后田文镜的归隐之路,并非其预料到了西北用兵的整个流程而做出来的安排,那样就更神乎其神了。而是,最初他也需要被保护,这条道更缓和也更保险。浅见,鉴纳。。。



古道西风暴跌


我觉得是这样的:

在李卫那里,对邬思道来说安全,对雍正来说放心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你后爹要打你,你会跑到哪里去呢?小姨家是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呢?因为对后爹来说小姨信得过,家丑不可外扬,不会到处跟别人说后爹对你不好。对你来说小姨会保护你。

李卫就充当了这个角色,一来李卫跟邬思道有交情,而且这个人重情重义,会保护邬思道的安全,即使雍正不容他了,也不会明目张胆得来,暗杀的话,李卫摸不着头脑,这位封疆大吏是会保护他的,雍正不好问,即使问起,就可以说不知道不明了。

二来,李卫这个人跟雍正的交情匪浅,是他绝对忠心的奴才,如果有一天雍正要弄死邬思道,我想李卫会为雍正干好这个差事的,但我想李卫一直在雍正那边是个正面角色,这种脏活倒不会让他干,但至少李卫会好好监督邬思道的,你老小子在我治下别处去造我四爷的谣,没四爷的话也别想连另一半也“隐去了”。

跟田文镜不熟需要引路人

田文镜是半路出家跟着四爷的,不像李卫在四爷府打一来就认识邬思道熟门熟路的,而且交情匪浅。我记得是田文镜遇到各方刁难,李卫才带邬思道去见田文镜,然后顺水推舟把邬思道介绍给田文镜的。为什么叫顺水推舟呢?我觉得得到了雍正的默许,毕竟田文镜也算是雍正的心腹,会看好邬思道的,而且雍正也需要这么一个人去帮助田文镜去实行新政,所以与其放在李卫那里闲着还不如弄到田文镜那里帮帮自己。

为了小说的连贯性

年羹尧和李卫是铁杆兄弟,相信不会为难李卫的下属,而田文镜不是,所以后面把邬思道放到田文镜那里,好帮着田文镜押运粮草,然后顺理成章地去年羹尧大营呀。

综上所述,个人观点,谢。


石诗史事


拙见。首先邬思道为什么要“隐”?又为什么要“半隐”呢?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再说这个顺序。

邬思道是一个极聪明的人,胤禛继位,他选择韬光养晦,而不是向雍正要封赏真是最聪明的决定,为了活命他必须隐。而他作为雍正在潜邸时的智囊,雍正为了夺嫡做的不光彩的事很大的一部分都有邬思道的参与,所以他知悉的秘密也是极多的。知道的越多死的越快,这个道理邬思道不会不明白,雍正即位,第一部要做的就是灭口,清理这些为他做见不得人的事的人,而这其中首先必须死的就是邬思道。在此时邬思道打出了一手感情牌,如果他此时直接说要隐于山林,雍正会信吗?肯定不会。所以他又适时的提出了“半隐”,既维护了以及的安全,又在雍正的眼皮底下,让雍正放心。所以还是为了活命选择了半隐。

邬思道半隐第一处选择了李卫,李卫在雍正心里是什么地位不必说,从雍正还是四爷的时候就跟着雍正,一直到继承大统为雍正,李卫的地位一直在上升。一个大字不识只是在潜邸时的跟班,后来一直到两江总督,一方大员。可以说邬思道提出在李卫处雍正是极为放心的。而后又到田文镜处,这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了,田文镜并不是因为忠于雍正,而是忠于皇上,这和李卫只忠于雍正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他第二步选择了田文镜处,雍正也是比较放心到。只有这样一步一步才能达到邬思道安全脱离雍正视线的目的。

所以回归到问题,这种顺序的根源就是雍正对两人的信任程度。而决定这种程度的正是这二人对雍正的忠心程度。


莫穷秋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经过与雍正的一番长谈,选择在李卫的府上“半隐”,而这也是他能够进行“半隐”的唯一选择。

雍正成功登基后,连夜赶回府上,与邬思道进行了一番长谈。邬思道以一段“三不可用”的言论打消了雍正的疑虑,并且主动提出“半隐”,而这个“半隐”实际上就是找一个雍正自己信得过的人将自己看管起来,顺带也能解决邬思道自己的温饱问题,也就是离开雍正的身边,但是不会离开雍正的视线,让自己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同时还能为雍正所知道和控制。

而邬思道“半隐”的去处就是李卫府上,甚至可以说,前往李卫府上是邬思道在当时唯一可以选择并且是雍正唯一可以确认同意邬思道前往进行“半隐”的去处。

首先,就是李卫对于雍正是绝对的忠心耿耿,并且是绝对的诚实,这一让雍正非常的放心。

李卫是当年雍正从扬州城下救回的小叫花子,如果没有雍正,也就没有李卫的今天,甚至李卫都有可能活不到这个时候,现在的李卫不仅是进入仕途,而且娶妻生子,这一切都是雍正的恩赐。

更为重要的是,李卫非常懂得感恩,自始至终对于雍正是忠心耿耿,没有半点二心,所以在雍正府内府外的奴才里面,李卫是最让雍正信任的,也是最让雍正放心的,否则也不会安排他去跟随年羹尧前往四川去监视年羹尧了。

其次,就是李卫不识字,府上请一个师爷幕僚,帮着书写文案奏折,出出主意,可以更好的掩人耳目。

其实雍正非常担心邬思道身份的为人所知晓,雍正也需要一个合适的身份既能保全邬思道,同时又不让他真实的身份予以暴露,去李卫府上无疑是极佳的选择。

李卫大字不识,这是众所周知的,因而李卫没有办法独立完成文案工作,就需要一个帮着他的师爷予以协助。这样一来,李卫府上多出这么一个师爷和幕僚,所有人都不会感到奇怪,而李卫也会根据雍正的旨意,将邬思道很好的掩护起来,这样其内情既不会为人所知,同时也能掩人耳目,不会让人猜忌。

而凭借邬思道的能力和实力,也能为李卫的仕途提供帮助,也算是变相的帮着雍正去培养李卫,这也是雍正非常希望看到的。

再次,就是李卫对于邬思道非常的尊重,邬思道必然是衣食无忧。

李卫在雍正府上的时候是奴才,邬思道是教书先生和幕僚,两人相识多年,加上雍正都对邬思道非常的敬重,邬思道非常有才略和学识,所以李卫对于邬思道一直都是非常的敬重。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也相信邬思道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雍正对于邬思道的歉疚之意。

那么为何同样为雍正所倚重的十三爷胤祥和年羹尧府上不能成为邬思道的“半隐”之处呢?

十三爷胤祥和邬思道交情甚好,而且十三也是侠胆义胆、刚正不阿,雍正并不希望因为邬思道影响他与十三爷的关系,况且,十三爷的府上并不像雍正府上那样管理严苛,就连十三爷自己都知道周围遍布眼线,这样的情况使得雍正断然不会将邬思道放在十三也府上半隐。

而年羹尧就更不会让邬思道去了。一方面,雍正不得不通过联姻的方式来拉拢、控制年羹尧,说明他对于年羹尧的掌控力已经出现了不足,另一方面,年羹尧有武,邬思道有谋,他们两个联合在一起,极大的威胁。当然还有一点也是为雍正和邬思道所共同忌惮的,就是年羹尧戾气太重,就是让邬思道去,邬思道也要好好考虑一下,年羹尧会不会擅自作出杀了自己,因而年羹尧也不是可选之地。

所以,邬思道想要“半隐”,又要让雍正同意并且放心,到李卫府上可以说是他能够“半隐”的唯一选择了。


邬思道想要从“半隐”变为“全隐”,到从李卫府上转投到田文镜府上也就成为了必然。

尽管在李卫府上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但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朝一日雍正一旦迁怒于自己,李卫必然不敢抗旨,邬思道如果想要离开雍正的视线,改换门庭就是第一步,于是邬思道选择了转投到田文镜的府上。

一来,邬思道并不想在李卫的府上的就逃离“全隐”,也不具备“全隐”条件。

李卫非常明白雍正的意思,在李卫府上必然没有逃走的机会,而即便真的有机可乘,邬思道也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这些老朋友为雍正所迁怒。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在李卫府上衣食无忧,但是从李卫这里是拿不到钱的,因而从李卫府上逃离“全隐”之后,邬思道和如月的生存也就成为了问题。

二来,到田文镜的府上,雍正不会极力反对。

此时的田文镜为雍正所信任,是雍正在登基之初非常希望倚重的官员,而雍正对于田文镜有知遇之恩,田文镜对于雍正也是敬重万分,且忠心耿耿,所以邬思道在田文镜府上“半隐”必然不会让雍正反对,况且雍正也希望邬思道能像帮助李卫那样,帮助田文镜尽快立足,进而推行新政,做出成效。

三来,邬思道只有在田文镜的府上,才有真正实现“全隐”的机会和可能。

尽管田文镜与邬思道都是在雍正江南筹款的时候与雍正相识,但是这两个人之间并无任何的交往,属于是素不相识,田文镜对于邬思道的底细以及他与雍正的关系并不清楚,因而田文镜与邬思道的相处并不会像李卫那样有那么多的顾忌,更是要考虑雍正的态度。而邬思道也是非常清楚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田文镜是众所周知的处事急躁、尖酸刻薄,一旦与田文镜交恶必然被驱逐出府,这样才有逃离“全隐”的可能。

与此同时,邬思道也同田文镜谈妥了8000两每年的幕酬,这既是邬思道给自己争取的“全隐”生存的资本,同时也是为他与田文镜最后的交恶埋下一个伏笔。而在一切都谈妥之后,邬思道离开了李卫府上,来到了田文镜府上。



邬思道先选择李卫府上进行“半隐”,是为了保全自己,后选择到田文镜府上则是为了能够“全隐”而彻底逃离,最终事态如邬思道所预先设想的状况发展,邬思道也成功“全隐”。

一切正如邬思道所预想的那样,雍正同意了邬思道前往田文镜府上,而田文镜也接受了邬思道每年8000两幕酬的条件。

但是,到了田文镜府上的邬思道不仅经常与田文镜发生冲突,并且屡次用幕酬的事情来激怒田文镜,最终被田文镜请出了府,而邬思道也带着如月,赶在雍正前来河南视察之前,离开了田文镜的府上。

得知这一情况的雍正也没有再去派人追赶邬思道,实际上,这也表明,雍正已经彻底放了邬思道,让邬思道“全隐”了。从此,邬思道便在无音讯。


雍亲王府


  

  就说雍正登基的那晚吧,可谓诡异丛生,老四顺利登基后当晚就返回,进附第一件事就是问“邬先生呢”,你当是雍正对这位谋臣很关心就大错特错了。翻翻剧本原著,就知道,他是回来杀邬思道的。为什么要杀这样一个高智商的瘸子,为他登位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啊。很简单,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呗,很多雍正登基的黑历史都掌握在邬思道手里,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啊。所以,邬思道也想尽办法自保,在他的操作下,以保护雍正为名调集了五路人马,互不统属,从而躲过一劫。看过剧本就知道,此时站在门外的,还有另外一个人,老十三。老十三侠义心肠,生怕雍正弄死邬思道,但是经过十年的磨练,对于政治,老十三也差不多有了足够清醒的认识。如果当时雍正非要弄死邬思道,他也无能为力。

  

  随后,邬思道争取时间,道出“半隐”的策略,算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老十三在门外听得真真切切,才算松了一口气。首先,邬思道选择了去李卫那里当先生。而几年之后,在李卫的介绍下,又才去田文镜的府上当幕僚。直到雍正视察黄河,邬思道才成功逃脱。如不然,邬思道估计也是命丧路途了。为什么邬思道要选择这样一种顺序的途径,有什么讲究吗?只要邬思道乖乖的待在李卫那里,雍正就会放心。因为李卫是老四当王爷的时候从江南带回来的小乞丐,是在老四的栽培下成长起来的,对雍正十分忠诚。虽然李卫读书不多,但脑瓜灵活,办事踏实,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就说科场舞弊案吧,唯有李卫敢于趟这趟浑水,他不讲究程序防范,凭的完全是一股子为了雍正皇帝为了朝廷的忠心。他连自己的儿子也起名“李忠四爷”,足见其心可鉴。当然,雍正也十分信任李卫,把江南赋税重地的重担交给他来管理,所以,对于监视邬思道这点事,雍正还是相信李卫能够办好的。我还相信,雍正一定给李卫下过密旨,要是邬思道稍有违诺,李卫就可立即斩杀他,同时,按照雍正的密折专奏,李卫也一定不时向雍正告知邬思道的动静。所以,邬思道是利用了雍正对李卫的信任,从而达到自保的目的。李卫这条通道,还有其他作用。雍正登基,天下初定,四周不宁,八爷党,西北叛乱,诸多事宜都还不够稳定,而邬思道为了守诺,只有通过李卫这条通道能够上达天听,其他人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推举年羹尧为绥远大将军。邬思道和李卫可以说差不多同时进的雍王府,彼此还比较了解,对于邬思道的作用,李卫比谁都清楚,所以,他绝对会,起码在面上对邬思道恭敬有加,相待如宾。这也省的邬思道到其他处受人白眼舒坦得多。田文镜就不同了,他不是雍正的嫡系,是半路出仕,虽然很有干才,但是为人却尖酸刻薄,他对邬思道其实一点也不了解,要不是李卫的介绍,他们根本就没有交集。但是邬思道却心中明白,雍正重用田文镜,起码对田文镜也是很信任的,所以,就算是邬思道跳槽到田文镜那里,也可以迷惑雍正,让雍正放心他。但是,邬思道却不可以直接先去田文镜那里,因为依照田文镜的性格和对邬思道的不了解,二人一定会产生矛盾,一旦产生矛盾,你说邬思道是走还是不走,若是走了,会引起雍正的注意,若是不走,自个儿又要受气,所以,难以两全。在经历了诺敏案,科场舞弊案,以及西北大战之后,雍正的改革顺利进入轨道,政权也得到稳固,而邬思道也基本兑现了他的承诺,比如山西诺敏案,为年羹尧献策等等,这让雍正也彻底感到放心了,所以,最终雍正放下了邬思道。


小囚


《雍正王朝》邬思道只能先到李卫那里去,因为其他地方他无路可去,他认识同时让雍正放心的人只有李卫。

他在李卫处过渡一下,最后也要扯着帮助田文镜破获“山西藩库案”的理由才来到田文镜处。

邬思道在跟谁雍正的过程中都结交了哪些人呢?

1、十三爷胤祥

邬思道为了避免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所以才选择的“半隐”来消除雍正的担心,而“半隐”就意味着要远离庙堂,离开权力中心。

如果投奔胤祥不仅没有离开权力的中心,更加会增加雍正的忌惮,没准会怀疑胤祥会和邬思道篡夺他的皇位,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这里不能去。

2、年羹尧

邬思道去投奔年羹尧更加的不可取,因为邬思道本来就知道雍正早就对年羹尧起了戒备之心,年羹尧已经失去了雍正的信任,年羹尧的所作所为早晚要给自己招来灾祸。

如果邬思道去投奔年羹尧,只怕是更加的让雍正不放心,不但背离了“半隐”的初衷,而且还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这里不能去。

3、田文镜

虽然田文镜也是雍正的支持者,但是田文镜和邬思道根本不认识,邬思道即使是想要借助田文镜之手,实现自己的全隐目标,但是也不能直接去,需要有人引荐,还有找找机会,拿捏住田文镜,让田文镜愿意收留邬思道。

4、李卫

算来算去,只有李卫这里才是邬思道唯一的选择。

首先邬思道和李卫认识的时间非常长,彼此之间都比较熟悉。然后是邬思道曾经建议李卫来监督年羹尧,不仅救了李卫的命,避免了高福一样的下场,同时给了李卫一个进入官场,日后成为封疆大吏的机会。其次是邬思道曾经告诫过李卫如何才能做得长久,就是个不要忘了雍正这个“本”。最后是雍正对李卫的信任,也是邬思道选择李卫的一个原因,因为只有这样,雍正才会放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邬思道只能选择李卫,别无他法。至于随后去到田文镜处,要感谢李卫的介绍。所以这个顺序和选择都是唯一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达成全隐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