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如何治理蜀國的?

手機用戶92610668749


劉備死後,十七歲的劉禪登基稱帝。蜀國之政事,無論鉅細,都由諸葛亮決斷。這一期間我們或可稱之為“

諸葛亮時代”。這時的諸葛亮身兼丞相與益州牧,還封為武鄉侯,權傾蜀國。

位高權重,意味著責任較他人更重。蜀漢政權的根基,較之魏、吳原本就顯得脆弱,加上夷陵之敗、劉備之死等一系列事件,南方大規模叛亂接踵而至,政權更是搖搖欲墜,後來諸葛亮回顧說:“此誠危爭存亡之秋也。

新興的蜀政權風雨飄搖,對諸葛亮來說,這是考驗他治國能力的時刻。

是出兵平亂還是休生養息呢?

諸葛亮審時度勢,確立了休生養息的國家戰略。在封建時代,統治者的才能往往左右國家的興衰,劉備去世之所以引發大規模叛變,正是因為大家懷疑繼任者的能力。蜀漢帝國要恢復元氣、治療戰爭創傷,這都需要時間,也需要比較安定的國內與國際環境。諸葛亮深知,在此危急時刻,切不可輕啟戰端,否則稍有不慎,將危及國之根本。

諸葛亮採取三管齊下的方針,這三管分別是政治、經濟、外交。


政治就是內政治理。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大權在握,可以雷厲風行地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陳壽有過一段評論:“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治政的一些特點,他極力糾正劉備時代政事寬疏之弊,實施賞罰分明的政策,有犯法者“雖親必罰”,是比較嚴厲的。但陳壽也指出,諸葛亮“刑政雖峻而無怨者”,為什麼沒有人抱怨呢?

他重視法制,卻不是商鞅一路,商鞅只求效用不講道德,而諸葛亮本質上是儒家思想,他用法雖嚴,卻體現公平的原則,所以百姓對他既畏且愛。畏是因為他不講情面,無論親疏一視同仁;愛是因為他一心為公,沒有私心。

陳壽把諸葛亮比作管仲、蕭何之類的人物,依我之見,比作管仲是對的,比作蕭何則勉強些。蕭何雖是西漢開國名臣,但他的權力從來沒有管仲、諸葛亮那麼大,並不能隨心所欲推行自己的主張。

諸葛亮在軍事上採取保守政策,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蜀國核心地帶是四川盆地,天府之國,在農業上是很有潛力的。南方叛亂後,諸葛亮封鎖各關隘,避免叛軍突入,保護農耕區的生產安全,大力發展農業,種植糧食。經過幾年的努力,百姓生活安定了,糧食儲備也漸充足,國家度過最困難的一段時期,為軍事力量的復甦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外交政策上,更可以看出諸葛亮大政治家的風采。

魏、蜀、吳三國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魏與蜀之間基本上是敵人,吳國則搖擺於魏、蜀之間。

作為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諸葛亮在諸多錯綜複雜的矛盾中抓住了主要矛盾,即蜀與魏的矛盾,至於蜀與吳、蜀政府與南方叛亂集團的矛盾均屬於次要矛盾,這是諸葛亮比劉備高明的地方。與吳國實現外交正常化,建立統一陣線,共同抗擊曹魏,這是對蜀國最有利的。

由於丟失荊州與夷陵之敗,要與吳國結盟,不僅要有智慧,更要有勇氣。諸葛亮身上有這種可貴的勇氣,他派鄧芝出使東吳,重建兩國關係。

鄧芝不辱使命,說服孫權與魏國絕交,與蜀漢建立正常外交,共同抗敵,順利完成諸葛亮交給他的任務。從此以後,蜀、吳兩國的使節、信件往來不絕。諸葛亮與孫權能選擇暫時的聯合,足見兩人都是大政治家,有遠見卓識。

與吳國結盟,對蜀國的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來自東部的軍事威脅解除;其次,吳國放棄支持以雍闓為首的蜀國南方叛亂集團。正因為沒有東吳的威脅,諸葛亮才可以騰出手平定南方叛變與北伐魏國。



君山話史


諸葛亮治理蜀國,採取的措施我總結有三條。

第一條,屯兵備戰,北拒曹操,東拒孫權。諸葛亮在邊境線上都有重兵防守,一拒敵軍,二是鞏固邊防。當時蜀國的軍力是很強大的,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五虎上將,可謂是當世的幾大絕頂戰將都聚集在了蜀國。所以在守衛上可以說是綽綽有餘,不要說別人看著頭皮發麻,就是讓曹操和孫權來,也是不敢的。只是在襄陽守衛上,諸葛亮是犯了大錯,要是派趙雲,馬超或者是黃忠去,最差派魏延,都不會這麼輕易的失去荊州的。

諸葛亮一直謀劃北伐曹操,因為曹操佔據中原之地,屬地土地肥沃,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關鍵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一直是他和劉備甚至是孫權心中永遠的痛,曹操佔據的是天下政治的中心,所以諸葛亮想也必須北伐曹魏。多的時候,已經有百萬大軍了。這個是諸葛亮的政績。

第二條,消除內憂。大家都知道,西南之地,地處雲貴川等險要之地,少數民族地區很多,自古以來就和漢人在生活,制度上有很大區別。當時稱為西南蠻,經常出來騷擾漢人,給蜀國造成很大的隱患,並且最要命的是不能根除,只有降服其心。在這個問題是,諸葛亮耗費了太多的心力和腦力,在七擒孟獲這場戰役上就可以看出,這些少數民族是多麼的不好對付。所以諸葛亮之所以在開始並沒有著急北伐,就是這個原因。

第三條,整頓吏治。這個問題,也是很費心力的。原因是蜀國人才不多,甚至可以說是稀缺。多數大臣都是劉璋的舊部,其實這也不奇怪,劉璋在蜀地經驗了多年,蜀地的人才都已經歸為他的下屬了,基本上沒有可以開發的人才了。劉璋的無為而治並不適合當時的局勢,所以,劉備也努力的想改革,可在當時世家大族和門閥制度盛行,根本無法撼動他們的利益。那就又扔給諸葛亮去管,這給諸葛亮帶來了很大很大的壓力,前面是戰爭形勢不容樂觀,後面又要防止劉璋的黨羽死灰復燃,不用他們吧,不行,用吧,不放心。所以在幾十年的時間裡,諸葛亮在這上面耗費了很大的心力,他甚至是受到了劉備的反對,最終,在劉備死了以後,才基本完成了整頓。在整頓吏治上,週期太長,干擾太大,是諸葛亮不能打敗曹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得不說,諸葛亮是為出色的政治家,蜀國能夠安定幾十年,他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的。


軍哥論史


首先,興修水利,發展農耕,鼓勵農民開荒種田。

其次,合理利用世家大閥的力量,讓他們為蜀所用,維繫社會的穩定。

再次,指定聯吳抗魏的戰略,連弱抵強。且多次成功防禦魏國進攻。

還有,對少數民族採用安撫政策,維持邊疆穩定。

最後,多次主動出擊魏國,這是致使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也是諸葛亮一生的敗筆。連年征戰,

國力耗盡,致使民心不穩,朝內忍心晃動,奸臣倍出,世家對過大的戰爭消耗也不滿意,

直接動搖了蜀國統治的根基。


小雨有品


1內政:賞罰分明,寬嚴並濟。嚴厲打擊不法官僚,專橫豪強,並積極鼓勵人民耕種土地,養植蠶桑,發展經濟,任人唯賢。

2外交:聯吳抗魏,堅定北伐。

3軍事:重視兵器工藝的研發和改進,親自研製適合山地運輸和作戰的木牛流馬等,積極鼓勵軍事科技的發展。

4民族融合:嚴禁軍隊欺壓少數民族群眾,教會他們謀生的技藝,改善少數民族生活。曾經七擒孟獲,以德感人。極大鞏固了西南大後方的安定和安全。


未鳴讀史


諸葛亮對內安撫百姓,讓百姓安居樂業,積蓄力量,對外建交孫權,聯合東吳共抗北魏曹操!治理的有條不紊。


福樂緣475


內修政理 外團結各族人民 大力發展少數民族的經濟 少數民族織的布 稱為 蜀錦


lMF好


蜀是一個由外來政權統治原有政權的政治結構。想平衡各種勢力的關係,諸葛亮是對內依法治國,對外頻繁戰爭。


康氏阿生


休養生息,薄瑤寡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