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陳派名家關靈鳳老師88歲大壽,滿頭銀髮精氣神依然不減當年


關靈鳳,女,滿族,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汴京金鳳凰”、“金嗓子”“豫劇藝苑裡的苦菜花”原名關二風,河北省南宮市人。

祥符調傳承人,這位19歲雙目失明的著名錶演藝術家是“現代豫劇之父”—樊粹庭創辦的獅吼劇團招收的第一批演員,是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的義女和徒弟。20多年前,有媒體曾為關靈鳳撰稿,稱其為“豫劇苑中的‘苦菜花’”,20多年後,這位13歲就在舞臺上唱紅而今滿頭銀髮的老藝術家,仍在自己深深摯愛的藝術長河中,為傳承和發展祥符調而“苦苦”求索。

1942年考入樊粹庭先生創建的西安獅吼兒童劇團,師從常警惕、韓盛岫、張國利等。此時的關靈鳳身材矮小,自然條件一般,但是她天資聰慧,而且極能吃苦,在所有的學員之中練功之刻苦令人咋舌。通過嚴格、艱苦的學習,兩年後關靈鳳已是能文能武,技巧過人;不僅能熟練掌握豫東調、祥符調的演唱特點,而且對豫西調的演唱也頗有心得,在“獅吼”眾多學員中已是出類拔萃的一個。


在樊先生的支持下,她還經常觀摩陳素真等豫劇名家的演出,受益匪淺。此後,樊粹庭特地為她創作了唱功戲《漢江女》。關二鳳後又拜豫劇一代名家陳素真為師,並被陳收為義女,改名為關靈風。成為豫劇陳門藝術的第一代傳人。

關靈鳳深得陳門藝術的真諦,她根據陳門藝術風格和自身特點,繼承並有所發展地演出了許多陳派的代表劇目,如《三上轎》、《柳綠雲》、《三拂袖》等。在這些劇目中,她根據陳門聲腔特點和自己嗓音的特質,在聲腔上進一步發展強化了陳派藝術。

1985年退休,關靈鳳一直活躍在舞臺上,為戲曲事業奔波。她和丈夫、戲曲導演霍林創辦了河南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康藝豫劇團,專門為殘疾人義演;只要有文化下鄉等公益性演出,她都積極參加,並深入田間地頭,為群眾送上他們愛聽的劇目;她經常為廣播電臺的學唱、教唱欄目做點評,幫助戲迷提高演唱技藝;她還精心帶徒,為陳門藝術的傳承培養人才。


關靈鳳那高、亮、甜、寬、柔、潤、高低不擋、真假嗓結合的嗓音,把祥符調悠揚、柔潤、纏綿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稱她為“汴京‘金鳳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