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舉薦十三阿哥一同追戶部欠款,康熙為何不同意?

WangYao祖國君


結合康熙讓四阿哥追討欠款前前後後的情景來綜合分析,康熙並不是為了鍛鍊雍正,讓他做一個真正的孤臣。追到戶部欠款原本就是一個非常坑人的差事,會得罪幾乎所有的皇親國戚以及文武大臣。做這髒活的人肯定是要背黑鍋,所以諸位皇子紛紛推卸責任。康熙萬般無奈,只能鼓勵雍正去做。這種事情,一個人兒子擔負惡名就行了,沒有必要再搭進去另一個兒子,這便是康熙不同意十三阿哥一同追繳戶部欠款的原因。

一,康熙以重賞鼓勵眾皇子接這個差事。

康熙為什麼要追討戶部欠款?根源在於這次黃河發大水暴露了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大清的國庫已經沒有錢了,只有幾十萬兩的銀子。這次是靠著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在江南逼著士紳富商弄到了二百萬兩銀子。可是下次要出了事情,又該怎麼辦呢?難道此次派人去像這次一樣籌款嗎?

康熙痛定思痛,尋找原因,發現了大清國庫不是沒有錢,而是錢都讓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借走了。這筆錢高達了一千二百萬兩的銀子,所以康熙便動了追到欠款以充實國庫的想法。這個想法的確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畢竟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從道理上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可問題在於,這個差使應該讓誰去幹比較好?畢竟借錢容易要錢難,追討欠款是必然會得罪很多官員的。康熙已經在位幾十年了,以“寬仁”治國,不像年輕的時候雷厲風行,所以他自然不肯親手做著差事,畢竟有損康熙他老人家的聖明。因此康熙特意以重賞激勵這些皇子:

“這兒還有一個差事,誰要能辦好,朕就加封他為親王。哪怕他只是追回了一千萬兩,朕這兒就加封他為親王。”

康熙這麼想,諸位皇子也不是吃素的,所以沒有那個皇子真心願意幹這事情。

二、諸位皇子推卸責任,雍正無奈“被自願”接下來這個差事。

為什麼康熙不願意直接指派人呢?因為只要皇帝指派人去做事情,出了事情自然皇帝要擔負責任。所以康熙是希望皇子能夠站出來,主動的接下來這個差事,這樣不管幹得怎麼樣,都不會損壞康熙的名聲。

首先來分析一下幾個皇子的態勢。八阿哥掌管著戶部,國庫虧空從職責上來看,也是戶部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八爺黨羽眾多,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以及眾多的文武大臣。在朝廷之中,他名望也非常高。按道理來講,八爺是非常適合做著差使的。可是八爺不願意因為做著差事得罪了自己辛辛苦苦拉攏的大臣,於是便讓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也不要接著差使,他們一同把這得罪人的活推給了四阿哥。

除了八阿哥,其次便是監國幾十年的太子了。太子是儲君,威望和份量自然比其餘皇子高一些。為君父分憂本是他的分內事,可是太子和八阿哥也是一樣,不願做得罪人的事情。更可氣的事情在於太子居然還欠著國庫幾十萬兩銀子,為了逃脫罪責,他想讓自己四阿哥接下來,這樣有利於掩蓋自己的過失。畢竟從名義上來看,四阿哥是太子黨的成員,太子的話,他不好不聽。

另外,還有皇長子、三阿哥等人、他們大多也都是這麼想,肯定不願接這事。

三、康熙極力鼓勵雍正,讓雍正不得不接下來這個差事。

康熙對於諸位皇子是異常失望的,這一點從朝堂之上他的表現以及近身太監李德全的神情就能看出來。

八阿哥把鍋甩到四阿哥身上;

太子也是如此,不願意擔擔子;

其餘阿哥、大臣都紛紛附議,把這活推到沒有回來的四阿哥身上。

不得不說,他們這麼幹是相當不厚道的。只有老臣張廷玉站在來說了幾句公道話,讓康熙自己乾坤獨斷。康熙表面上說要看看四阿哥的看法再做決定,可是另一方面又讓太子通知戶部,趕緊為四阿哥追繳欠款做準備。

此時的康熙已經沒有太多的選擇了,其餘皇子不願意做,康熙不能逼著去幹。唯一剩下的便是四阿哥雍正了,這個時候康熙只能想辦法讓雍正“自願”接下來這個差事。

雍正雖然是個冷麵王,但是他不傻呀,誰都不想幹這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可以看到康熙召見雍正的時候態度真是好得不得了,不斷的誇獎雍正,鼓勵雍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康熙就差哭起來,求著雍正接著差事了。

康熙這樣子表現,讓做兒子的雍正沒辦法拒絕呀。雍正果然接下來這個差事,並且希望十三弟一起幫著他幹這苦差事。可以康熙不糊塗呀,這事情一個阿哥乾和兩個阿哥乾沒有什麼區別,因為最關鍵的是要敢得罪人,敢於背鍋。總不能為了這一千萬兩銀子賠進去兩個願望為自己分憂的好兒子吧!

於是,康熙果斷拒絕了雍正,然後講一番什麼想讓雍正做一個真正孤臣的大道理。這主要還是為了安撫雍正,讓雍正心裡好受點。從康熙的神色也能夠看出來,康熙對雍正是有點內疚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這個問題雍正同樣問過,想讓十三阿哥幫著一起追繳國庫欠款。康熙回了一句“因為朕想讓你做一個真正的孤臣”。

這就是答案,因為站在康熙的立場上來說:

1.只有這樣子,讓所有朝廷上識大局懂治國的忠臣看到皇子雖多,但只有一位憂國憂民的皇子願意為皇帝分憂為國出力,日後必能堪擔大任。兩位皇子都出現,明智的臣子反而會看不明白。這也是最後傳位雍正時對近臣說的“我幫你們選了一位堅剛不能奪其志的主子”。也是這個意思。

2.十三阿哥號稱俠王,他如果參與,勢必顧念舊情,對追款對他自己都不利。而且,十三阿哥這步棋要讓四阿哥繼位自己去放,保證軍隊的絕對控制權。以後,老十三才會死心塌地輔佐雍正。

3.鍛鍊雍正,能當孤臣,也能當帝王。真正的帝王是孤獨的!

探討探討,帝王心術!




銀甲白馬


《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找到康熙,表示是自己願意擔當追繳戶部欠款的差事,當一個願意為皇上分憂的兒子,並推薦田文鏡做此次追繳欠款的幫辦,康熙同意了。

而四阿哥胤禛提出,褒獎十三阿哥並且讓十三阿哥和自己一起辦理追繳欠款的時候康熙直接拒絕了。

而康熙拒絕的理由是讓四阿哥做一個真正孤臣。

其實康熙的意思很簡單明瞭,想鍛鍊四阿哥胤禛,有人幫忙永遠沒有自己一個人成長的快,太子又是一個無能之輩,康熙早就就廢了他,那麼就要找一個有能力的皇子來代替,而四阿哥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人選,康熙想要鍛鍊鍛鍊四阿哥的能力,所以沒讓十三阿哥幫同辦理。

畢竟歷代帝王都是孤獨的。

其次,還有兩個原因,康熙對於此次追繳欠款的人,封為親王,而親王職位只有一個,如果十三阿哥參與,那這個職位算是誰的?



第二,十三阿哥胤祥做事比較莽撞,從小就是從軍營裡出來的,沒有太多的心機可言,在追繳欠款中可能會惹出禍端,所以康熙沒同意。



湯裡放藥


康熙應該有這麼幾個考慮。



第一,保護十三阿哥胤祥。胤祥這個人,一向豪爽任俠,心思簡單,在激烈的權利鬥爭中容易被人利用,著了別人的道。康熙深知胤祥的這個性格,才有意識地把他保護起來,儘量不讓他摻和皇子之間的內鬥,為日後胤禛繼位保留下可供輔佐的人才。



第二,也正是因為胤祥的性格,他如果參與到追比國庫欠款的活動中去,反倒對胤禛辦差不利。

因為追比國庫欠款的任務牽涉到很多皇親國戚、老舊功臣,胤祥古道熱腸,不願苛待他人,幾句軟話下來就會心軟。事實也證明,在魏東亭的事情上,胤祥不僅心軟了,還責怪胤禛的心是硬的、是涼的。可想而知,如果讓他協同胤禛辦差,肯定會拖了胤禛的後腿。



第三,刻意培養胤禛做孤臣。在與胤禛的談話中,康熙提到要讓胤禛做孤臣,有做孤臣的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當胤禛希望讓十三阿哥胤祥協同辦差時,康熙拒絕了,並說想讓他做一個真正的孤臣。康熙以寬仁為本,到晚年苦於協調人際關係,讓他很頭痛,也讓他反思,後世君主一定不能對大臣太寬仁,所以他才要有意識地讓胤禛接受洗禮,煉成孤臣本色,以鐵腕姿態治國,挽狂瀾於既倒。


達摩說


追比國庫欠款是九子奪嫡的開篇,也是康熙佈局的開始,布什麼局?第一集第一分鐘就是太子胤礽與康熙妃子鄭春華偷情被康熙撞見,只因皇室家醜不可外揚,就已經意味著太子胤礽的路已經走到頭了,接下去就是追比國庫欠款,轉這麼大個彎,不是佈局是什麼呢?這個局就是謀劃新的繼承人。

本來追債這種小事怎用得上親王貝子親自來落實,一道聖旨一下,誰不還殺誰唄?康熙能平三藩,這點手段都沒有,誰信啊?偏偏康熙就沒這麼做,大張旗鼓的讓皇子貝子們來挑,一來看誰真正為朝庭辦事,二來從中發現人才,尋找合適繼承人。還是鄔思道有眼光,看準了康熙的用意,為促四爺胤禛接手。

胤禛此時保舉十三爺共同追債,康熙未準。這就有講究了,誰都知道四爺與十三爺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親如同胞而出,是鐵桿兒兄弟啊,啥時候都是一起去一起來,這下卻讓四爺當個孤臣,是何用意?

一,追債事小,卻複雜多變,尤其得罪人。康熙知道追債的事不大,但涉及人員多,成因複雜,尤其還得罪人。誰都知道,十三爺俠義風範,古道熱腸,讓他跟著追債,估計債沒追著,還要倒搭身家,魏東亭找他訴苦說情,不就差點把自己的一點積蓄倒貼出去了嗎?像魏東亭這樣的人朝廷還有很多,十三爺要是一心軟,答應人家都暫時先欠著,那老四這差鐵定辦不下去了。所以,康熙不準十三爺參與,就是怕他壞了四爺的事。儘管這事最後不了了之,但胤禛實心辦差的形象已經留在康熙腦中了。康熙要的不是追多少債回來,而是從追債的過程看辦事的人。

二,磨鍊胤禛的才幹和能力。前面說了,康熙此舉不為追多少錢回來,而是發現人才。胤禛接了這活,這活看起確實不大,但著實磨鍊人,一個追債人,又不是皇帝可有斬殺大權,可以拿刀逼著那些厚臉皮官員還,只能苦幹加巧幹,做思想工作來擺平,搞不好還出大問題,逼死魏東亭後,康熙制止了追債,算是為胤禛擦了屁股。但經此舉,胤禛剛果決斷的才幹和能為凸顯。康熙晚年為不從心的吏治和新政願景沒有這股果敢堅韌如何實現推行呢?


三,另找機會磨鍊十三爺心性。康熙知道,這兩兄弟最鐵,現在就把十三爺搭進這件小事中太不值當,老四追債很罪了不少人,包括太子,如果再把十三爺扯進去,就算以後把位傳與老四,誰來頂他呢?所以先把十三爺撇開,至少還可以讓他以後在頂老四的時候少一些敵對力量。加之那時十三爺還年輕,政治上還很不成熟,捲進追債這麼件小事中難以磨鍊他的心性,不如讓他暫時遠離時非,尋找更好的機會煅煉他。

我是青燈問史,愛看《雍正王朝》,不喜勿噴。


青燈問史


嗯,這個問題得分好幾層來看。

從辦好這件差事的角度來說,有十三阿哥未必是好事。因為戶部欠款這件事涉及到的主要是複雜的人際關係,而不是打打殺殺,十三阿哥去了也幫不上忙,因為當時他還涉世不深。再往細節上說,追比欠款涉及很多瑣碎活,田文鏡這種在地方上歷練過的小官盤賬、查賬、追賬,從技術角度來說,比十三阿哥要強很多。所以,十三阿哥參與這個工作,基本幫不上忙,還有可能幫倒忙,因為他在阿哥中沒有威望,關係混得也不是很好。這一層,康熙是清楚的。

從康熙歷練四阿哥胤禛的角度來分析,就更有意思了。四阿哥在很多方面展現出幹練的才能,黃河水災籌款,面對重重阻撓,他有勇有謀,最終大獲全勝、得勝而回。但是在地方上辦事和朝廷裡辦事,是兩件不同性質的事。你在地方辦事,因為是欽差,又是公子王孫,只要佔住個理字,有天理王法,就可以大刀闊斧,快刀斬亂麻。但是在朝廷辦事,紛繁複雜、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讓人有理也說不清、有法也不能依,否則也不會出大家都去國庫借銀子的咄咄怪事。在這裡,對錯可能是次要的,保持好各方平衡、處理好各方關係是首要的。

而如果想當太子、天子,處理好朝廷上、朝廷中的這種關係,是必須過的一關。所以,康熙決定試一下胤禛:你在地方幹得再好也就是封疆大吏啊,哪有皇子去幹總督或巡撫的?看看這四阿哥當個輔政的親王或太子咋樣?這就需要一件事來試驗,嗯,還必須是一個人獨當一面的那種事。

因此,追比戶部欠款這件事,就落在了胤禛一個人的頭上……

康熙真是老謀深算啊。

順便說一句,這件事,胤禛沒辦好,最多得70分……不過後來神奇的師爺替他想辦法在後續的幾件事上連續得分了……這是後話。


長大的曉明


皇帝是主子,大臣是奴才,主子怎麼能奴才打成一片,所以那些和大臣們搞在一起的皇子註定當不了皇帝。康熙也知道欲降大任於四阿哥,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老十三就沒必要來湊熱鬧了。


龍套先生


康熙原話,想讓雍正做一個真正的孤臣,也是保護老十三不捲入鬥爭的意思。個人理解~


碧水竹風


老十三耿直,康熙不想讓他得罪那麼多人


公道大王1


一句話:朕要你做一個真正的孤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