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四阿哥举荐十三阿哥一同追户部欠款,康熙为何不同意?

WangYao祖国君


结合康熙让四阿哥追讨欠款前前后后的情景来综合分析,康熙并不是为了锻炼雍正,让他做一个真正的孤臣。追到户部欠款原本就是一个非常坑人的差事,会得罪几乎所有的皇亲国戚以及文武大臣。做这脏活的人肯定是要背黑锅,所以诸位皇子纷纷推卸责任。康熙万般无奈,只能鼓励雍正去做。这种事情,一个人儿子担负恶名就行了,没有必要再搭进去另一个儿子,这便是康熙不同意十三阿哥一同追缴户部欠款的原因。

一,康熙以重赏鼓励众皇子接这个差事。

康熙为什么要追讨户部欠款?根源在于这次黄河发大水暴露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大清的国库已经没有钱了,只有几十万两的银子。这次是靠着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在江南逼着士绅富商弄到了二百万两银子。可是下次要出了事情,又该怎么办呢?难道此次派人去像这次一样筹款吗?

康熙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发现了大清国库不是没有钱,而是钱都让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借走了。这笔钱高达了一千二百万两的银子,所以康熙便动了追到欠款以充实国库的想法。这个想法的确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从道理上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可问题在于,这个差使应该让谁去干比较好?毕竟借钱容易要钱难,追讨欠款是必然会得罪很多官员的。康熙已经在位几十年了,以“宽仁”治国,不像年轻的时候雷厉风行,所以他自然不肯亲手做着差事,毕竟有损康熙他老人家的圣明。因此康熙特意以重赏激励这些皇子:

“这儿还有一个差事,谁要能办好,朕就加封他为亲王。哪怕他只是追回了一千万两,朕这儿就加封他为亲王。”

康熙这么想,诸位皇子也不是吃素的,所以没有那个皇子真心愿意干这事情。

二、诸位皇子推卸责任,雍正无奈“被自愿”接下来这个差事。

为什么康熙不愿意直接指派人呢?因为只要皇帝指派人去做事情,出了事情自然皇帝要担负责任。所以康熙是希望皇子能够站出来,主动的接下来这个差事,这样不管干得怎么样,都不会损坏康熙的名声。

首先来分析一下几个皇子的态势。八阿哥掌管着户部,国库亏空从职责上来看,也是户部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八爷党羽众多,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以及众多的文武大臣。在朝廷之中,他名望也非常高。按道理来讲,八爷是非常适合做着差使的。可是八爷不愿意因为做着差事得罪了自己辛辛苦苦拉拢的大臣,于是便让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也不要接着差使,他们一同把这得罪人的活推给了四阿哥。

除了八阿哥,其次便是监国几十年的太子了。太子是储君,威望和份量自然比其余皇子高一些。为君父分忧本是他的分内事,可是太子和八阿哥也是一样,不愿做得罪人的事情。更可气的事情在于太子居然还欠着国库几十万两银子,为了逃脱罪责,他想让自己四阿哥接下来,这样有利于掩盖自己的过失。毕竟从名义上来看,四阿哥是太子党的成员,太子的话,他不好不听。

另外,还有皇长子、三阿哥等人、他们大多也都是这么想,肯定不愿接这事。

三、康熙极力鼓励雍正,让雍正不得不接下来这个差事。

康熙对于诸位皇子是异常失望的,这一点从朝堂之上他的表现以及近身太监李德全的神情就能看出来。

八阿哥把锅甩到四阿哥身上;

太子也是如此,不愿意担担子;

其余阿哥、大臣都纷纷附议,把这活推到没有回来的四阿哥身上。

不得不说,他们这么干是相当不厚道的。只有老臣张廷玉站在来说了几句公道话,让康熙自己乾坤独断。康熙表面上说要看看四阿哥的看法再做决定,可是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通知户部,赶紧为四阿哥追缴欠款做准备。

此时的康熙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了,其余皇子不愿意做,康熙不能逼着去干。唯一剩下的便是四阿哥雍正了,这个时候康熙只能想办法让雍正“自愿”接下来这个差事。

雍正虽然是个冷面王,但是他不傻呀,谁都不想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可以看到康熙召见雍正的时候态度真是好得不得了,不断的夸奖雍正,鼓励雍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康熙就差哭起来,求着雍正接着差事了。

康熙这样子表现,让做儿子的雍正没办法拒绝呀。雍正果然接下来这个差事,并且希望十三弟一起帮着他干这苦差事。可以康熙不糊涂呀,这事情一个阿哥干和两个阿哥干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最关键的是要敢得罪人,敢于背锅。总不能为了这一千万两银子赔进去两个愿望为自己分忧的好儿子吧!

于是,康熙果断拒绝了雍正,然后讲一番什么想让雍正做一个真正孤臣的大道理。这主要还是为了安抚雍正,让雍正心里好受点。从康熙的神色也能够看出来,康熙对雍正是有点内疚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这个问题雍正同样问过,想让十三阿哥帮着一起追缴国库欠款。康熙回了一句“因为朕想让你做一个真正的孤臣”。

这就是答案,因为站在康熙的立场上来说:

1.只有这样子,让所有朝廷上识大局懂治国的忠臣看到皇子虽多,但只有一位忧国忧民的皇子愿意为皇帝分忧为国出力,日后必能堪担大任。两位皇子都出现,明智的臣子反而会看不明白。这也是最后传位雍正时对近臣说的“我帮你们选了一位坚刚不能夺其志的主子”。也是这个意思。

2.十三阿哥号称侠王,他如果参与,势必顾念旧情,对追款对他自己都不利。而且,十三阿哥这步棋要让四阿哥继位自己去放,保证军队的绝对控制权。以后,老十三才会死心塌地辅佐雍正。

3.锻炼雍正,能当孤臣,也能当帝王。真正的帝王是孤独的!

探讨探讨,帝王心术!




银甲白马


《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找到康熙,表示是自己愿意担当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事,当一个愿意为皇上分忧的儿子,并推荐田文镜做此次追缴欠款的帮办,康熙同意了。

而四阿哥胤禛提出,褒奖十三阿哥并且让十三阿哥和自己一起办理追缴欠款的时候康熙直接拒绝了。

而康熙拒绝的理由是让四阿哥做一个真正孤臣。

其实康熙的意思很简单明了,想锻炼四阿哥胤禛,有人帮忙永远没有自己一个人成长的快,太子又是一个无能之辈,康熙早就就废了他,那么就要找一个有能力的皇子来代替,而四阿哥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人选,康熙想要锻炼锻炼四阿哥的能力,所以没让十三阿哥帮同办理。

毕竟历代帝王都是孤独的。

其次,还有两个原因,康熙对于此次追缴欠款的人,封为亲王,而亲王职位只有一个,如果十三阿哥参与,那这个职位算是谁的?



第二,十三阿哥胤祥做事比较莽撞,从小就是从军营里出来的,没有太多的心机可言,在追缴欠款中可能会惹出祸端,所以康熙没同意。



汤里放药


康熙应该有这么几个考虑。



第一,保护十三阿哥胤祥。胤祥这个人,一向豪爽任侠,心思简单,在激烈的权利斗争中容易被人利用,着了别人的道。康熙深知胤祥的这个性格,才有意识地把他保护起来,尽量不让他掺和皇子之间的内斗,为日后胤禛继位保留下可供辅佐的人才。



第二,也正是因为胤祥的性格,他如果参与到追比国库欠款的活动中去,反倒对胤禛办差不利。

因为追比国库欠款的任务牵涉到很多皇亲国戚、老旧功臣,胤祥古道热肠,不愿苛待他人,几句软话下来就会心软。事实也证明,在魏东亭的事情上,胤祥不仅心软了,还责怪胤禛的心是硬的、是凉的。可想而知,如果让他协同胤禛办差,肯定会拖了胤禛的后腿。



第三,刻意培养胤禛做孤臣。在与胤禛的谈话中,康熙提到要让胤禛做孤臣,有做孤臣的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当胤禛希望让十三阿哥胤祥协同办差时,康熙拒绝了,并说想让他做一个真正的孤臣。康熙以宽仁为本,到晚年苦于协调人际关系,让他很头痛,也让他反思,后世君主一定不能对大臣太宽仁,所以他才要有意识地让胤禛接受洗礼,炼成孤臣本色,以铁腕姿态治国,挽狂澜于既倒。


达摩说


追比国库欠款是九子夺嫡的开篇,也是康熙布局的开始,布什么局?第一集第一分钟就是太子胤礽与康熙妃子郑春华偷情被康熙撞见,只因皇室家丑不可外扬,就已经意味着太子胤礽的路已经走到头了,接下去就是追比国库欠款,转这么大个弯,不是布局是什么呢?这个局就是谋划新的继承人。

本来追债这种小事怎用得上亲王贝子亲自来落实,一道圣旨一下,谁不还杀谁呗?康熙能平三藩,这点手段都没有,谁信啊?偏偏康熙就没这么做,大张旗鼓的让皇子贝子们来挑,一来看谁真正为朝庭办事,二来从中发现人才,寻找合适继承人。还是邬思道有眼光,看准了康熙的用意,为促四爷胤禛接手。

胤禛此时保举十三爷共同追债,康熙未准。这就有讲究了,谁都知道四爷与十三爷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亲如同胞而出,是铁杆儿兄弟啊,啥时候都是一起去一起来,这下却让四爷当个孤臣,是何用意?

一,追债事小,却复杂多变,尤其得罪人。康熙知道追债的事不大,但涉及人员多,成因复杂,尤其还得罪人。谁都知道,十三爷侠义风范,古道热肠,让他跟着追债,估计债没追着,还要倒搭身家,魏东亭找他诉苦说情,不就差点把自己的一点积蓄倒贴出去了吗?像魏东亭这样的人朝廷还有很多,十三爷要是一心软,答应人家都暂时先欠着,那老四这差铁定办不下去了。所以,康熙不准十三爷参与,就是怕他坏了四爷的事。尽管这事最后不了了之,但胤禛实心办差的形象已经留在康熙脑中了。康熙要的不是追多少债回来,而是从追债的过程看办事的人。

二,磨炼胤禛的才干和能力。前面说了,康熙此举不为追多少钱回来,而是发现人才。胤禛接了这活,这活看起确实不大,但着实磨炼人,一个追债人,又不是皇帝可有斩杀大权,可以拿刀逼着那些厚脸皮官员还,只能苦干加巧干,做思想工作来摆平,搞不好还出大问题,逼死魏东亭后,康熙制止了追债,算是为胤禛擦了屁股。但经此举,胤禛刚果决断的才干和能为凸显。康熙晚年为不从心的吏治和新政愿景没有这股果敢坚韧如何实现推行呢?


三,另找机会磨炼十三爷心性。康熙知道,这两兄弟最铁,现在就把十三爷搭进这件小事中太不值当,老四追债很罪了不少人,包括太子,如果再把十三爷扯进去,就算以后把位传与老四,谁来顶他呢?所以先把十三爷撇开,至少还可以让他以后在顶老四的时候少一些敌对力量。加之那时十三爷还年轻,政治上还很不成熟,卷进追债这么件小事中难以磨炼他的心性,不如让他暂时远离时非,寻找更好的机会煅炼他。

我是青灯问史,爱看《雍正王朝》,不喜勿喷。


青灯问史


嗯,这个问题得分好几层来看。

从办好这件差事的角度来说,有十三阿哥未必是好事。因为户部欠款这件事涉及到的主要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打打杀杀,十三阿哥去了也帮不上忙,因为当时他还涉世不深。再往细节上说,追比欠款涉及很多琐碎活,田文镜这种在地方上历练过的小官盘账、查账、追账,从技术角度来说,比十三阿哥要强很多。所以,十三阿哥参与这个工作,基本帮不上忙,还有可能帮倒忙,因为他在阿哥中没有威望,关系混得也不是很好。这一层,康熙是清楚的。

从康熙历练四阿哥胤禛的角度来分析,就更有意思了。四阿哥在很多方面展现出干练的才能,黄河水灾筹款,面对重重阻挠,他有勇有谋,最终大获全胜、得胜而回。但是在地方上办事和朝廷里办事,是两件不同性质的事。你在地方办事,因为是钦差,又是公子王孙,只要占住个理字,有天理王法,就可以大刀阔斧,快刀斩乱麻。但是在朝廷办事,纷繁复杂、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让人有理也说不清、有法也不能依,否则也不会出大家都去国库借银子的咄咄怪事。在这里,对错可能是次要的,保持好各方平衡、处理好各方关系是首要的。

而如果想当太子、天子,处理好朝廷上、朝廷中的这种关系,是必须过的一关。所以,康熙决定试一下胤禛:你在地方干得再好也就是封疆大吏啊,哪有皇子去干总督或巡抚的?看看这四阿哥当个辅政的亲王或太子咋样?这就需要一件事来试验,嗯,还必须是一个人独当一面的那种事。

因此,追比户部欠款这件事,就落在了胤禛一个人的头上……

康熙真是老谋深算啊。

顺便说一句,这件事,胤禛没办好,最多得70分……不过后来神奇的师爷替他想办法在后续的几件事上连续得分了……这是后话。


长大的晓明


皇帝是主子,大臣是奴才,主子怎么能奴才打成一片,所以那些和大臣们搞在一起的皇子注定当不了皇帝。康熙也知道欲降大任于四阿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老十三就没必要来凑热闹了。


龍套先生


康熙原话,想让雍正做一个真正的孤臣,也是保护老十三不卷入斗争的意思。个人理解~


碧水竹风


老十三耿直,康熙不想让他得罪那么多人


公道大王1


一句话:朕要你做一个真正的孤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