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安史之亂的安祿山與史思明最終被被自己兒子幹掉了?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安祿山造反這件事,性質是很惡劣的。

(安祿山畫像)

其一,他是一個臣子,卻悍然造反。在皇權社會里,皇權高於一切。大臣們都要恪守做臣子的禮儀,忠心事主,絕不能起貳臣之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整個社會都是按照這樣的禮儀規範來設定的。從古至今,臣子造反的這件事,其實是很少的。

其二,安祿山是在太平年代造反。在太平年代發動農民起義是有的,但是這種守邊將軍造反的,基本上沒有。就算是在動亂年代,將軍也不可能隨便就造反,何況是在太平年代。

其三,安祿山是純粹為了當皇帝造反。在一些亂世,每一個造反的將軍,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別的不說,咱們就拿五代來說。李嗣源為什麼造反?他是被士兵們強迫的。郭威為什麼造反?皇帝把他全家人都殺光了。

(史思明畫像)

在古代社會,一個人即便具備了當皇帝的資格,也不能說當就當。漢朝的皇位轉移到曹魏家,都是經過了曹操曹丕兩代人,後來還是漢獻帝連續四次提出禪讓,曹丕才接受的。

其四,安祿山是依靠欺騙造反的。他通過裝憨賣乖,極力表達忠心,取得唐玄宗的信任,把兵權放心心地交給他,然後他就造反。這樣做,顯得他的品德極為惡劣。

安祿山這樣做,除了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外,還有就是造成了極惡劣的影響,嚴重觸碰了民族的道德底線,把私慾、貪婪、無恥、欺騙這種人性惡的東西,堂而皇之擺到檯面上。整個大唐中後期出現的藩鎮割劇、朋黨之爭、宦官專政諸多禍事,可以說,都是由安祿山造反開始的。

而對安祿山個人的影響,就是他的兒子安慶緒也跟著造反,要了他的命。

安慶緒本來是安祿山立好的太子,但是後來安祿山有了一個寵妃,這個寵妃給安祿山生了一個兒子叫安慶恩。安祿山特別喜歡安慶恩,這引起了安慶緒的不安。安慶緒的這種不安,也是很正常的。只要皇帝的兒子多,都會引起儲位的爭奪,被立為太子的那個人都會很不安。但是,像安慶緒這樣,直接採用暴力手段,把他爹殺掉的,歷史上可以說絕無僅有。

(安祿山史思明劇照)

誰給了安慶緒這個膽量?不是別人,就是安祿山本人。

史思明也是被他的兒子史朝義給殺掉的。

史思明最大的特點就是暴虐。走一路,殺一路。別的諸侯殺人,往往是仇殺,是跳不出冤冤相報的怪圈,是逼不得已而殺。史思明殺人,完全是放縱醜惡的慾望,反人倫,反道德。

他這種反人倫反道德的嗜殺,不但用在別人身上,同時也用在自己兒子的身上。因為對兒子不滿,就多次威脅要殺自己的兒子。最後史朝義怕了,跟著他爹學,先下手為強,把史思明給幹掉。

從這個角度來說,安祿山是被他自己殺死的,史思明也是被他自己殺死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安史之亂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其終結的方式居然是如此的離奇和統一,不得不讓人驚訝。安祿山史思明這對造反兄弟,居然都死在了自己的兒子手裡,不得不說是天道有常,報應不爽。




安祿山與史思明本來都是北部邊疆一帶的混混,倆人關係很好。由於安祿山是胡人,精通各種少數民族語言,曾經當過邊境貿易的翻譯,但乾的很不好,日子過不下去,就當上了偷羊賊,當小偷被捉,安祿山靠著隨機應變的勇敢向當地軍政長官表示自己願意為唐軍做事,於是便被留了一命,加入了唐軍。

安祿山進入軍隊之後,由於他機靈奸詐,精通胡語,打仗也勇猛,所以升遷的很快。可是有一次他因為犯錯在東京洛陽被審判,唐朝名相張九齡當時就覺得這個人有反叛之相,強烈要求殺他,結果卻沒殺成,反倒被唐玄宗注意到。於是安祿山從此搭上了唐玄宗這條線。

由於安祿山溜鬚拍馬的本事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又經常做出一副憨厚老實的樣子,所以很受唐玄宗喜愛。安祿山是個大胖子,史書記載“晚年愈肥胖,腹垂過膝,重三百六十斤”,可是就這樣的安祿山,在玄宗面前跳“胡旋舞”的時候,居然能跳的“疾如風焉”,可見他的手段了。




由於安祿山累年受唐玄宗寵愛,所以玄宗不斷給他加官進爵,甚至一個人領了三個鎮的節度使,掌握了唐朝一半的軍隊。實力足夠以後,安祿山不再偽裝,悍然發動了叛亂,就像白居易說的:“漁陽鼙鼓動地來”。

關於安史之亂的種種戰爭過程,在此不多贅述,反正就是安祿山擊敗了唐朝大將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攻克了南北兩京,在洛陽登基稱大燕皇帝,聲勢滔天。

重點說說他為什被自己的兒子殺掉。

安祿山晚年,叛軍的戰況陷入泥潭,進展緩慢甚至還陷入了被動,安祿山急火攻心,加之身體過於肥胖(可能壓迫了視神經),瞎了。

安祿山本來就是殘暴兇狠之人,加上雙目失明,戰局不利,更加殘忍嗜殺。左右的宮女太監經常被責打甚至殺掉,甚至對待大臣都如此,心腹之臣嚴莊也經常被打,所以一段時間下來,安祿山搞的天怒人怨,眾叛親離。

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安祿山唯一可靠的人——兒子,也被他得罪到底。安祿山的次子(事實上的長子)安慶緒,本來應該立為太子,安祿山卻犯了歷代帝王的大忌——廢長立幼,偏愛小兒子,於是安慶緒對安祿山極為不滿。

兒子,大臣,宮女太監都不滿,連安祿山最貼身的太監李豬兒都對安祿山恨之入骨,被殺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安慶緒組織了一批人進入安祿山的寢宮,沒有任何一個宮廷護衛阻攔。他們拿刀捅開了安祿山肥胖的肚子,安祿山到死都沒想到是誰殺的自己,死前大呼一聲:“必家賊也!”。


而史思明的情況,和安祿山差不多。

史思明跟安祿山費了同樣的錯誤,廢長立幼。史思明坑死了安慶緒以後當上了“燕朝”皇帝,卻並沒有打算把位置傳給長子史朝義,而是打算傳給小兒子。史思明作為一個父親,經常找兒子史朝義的茬,還屢屢威脅要殺掉史朝義,搞的史朝義是坐立難安。


對待兒子都如此,對待手下就更不必說了。史思明對待部將極為苛刻,動輒責打殺掉,搞的將領們表面不敢說什麼,內心早已離心離德。反倒是對待謙和恭儉的史朝義很有好感。

有一次,史思明給史朝義下令,讓他在一天之內完成一座堡壘的修築。這個任務很困難,但史朝義恐懼史思明的淫威,還是艱難的帶著人幹完了。可是就這樣,史思明還是不滿,騎馬繞城一圈以後說:等打完這仗,一定殺了你!(指史朝義)。

史朝義極為恐懼,部將們也都聽在心裡。當晚史思明下榻的地方離史朝義的軍營只有幾十里路。部將們哭著來找史朝義說:“懷王(史朝義的爵位),皇上一定會殺了你,到時候我們也活不成,與其坐等被殺,不如主動出擊,大事今天必須定下,否則我們就投降唐朝去了!”。史朝義想起往日種種,終於下定決心,帶領三百親兵只本史思明住所而去。史思明逃跑不成,被活捉,幾天後被勒死,死在了自己的親兒子手裡。

安祿山史思明,他們受唐玄宗的重賞,唐玄宗極為信任他們,他們卻背叛了唐朝。這二人終於也被自己的兒子背叛,真真天理報應,絲毫不爽。


小約翰


安祿山和史思明最終都是被自己兒子幹掉,其實和安史集團所受到的內亞文化影響有關,即和其家庭內部諸子的地位有關。

當然,具體來說有一點差異,試分別論之,先說安祿山和安慶緒。

安慶緒是安祿山次子,母親康氏是安祿山的元配妻子,安慶緒本來是安祿山的繼承人,但是後來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叫安慶恩,作為寵妾所生的幼子,安慶恩也備受祿山寵愛,因而有以安慶恩取代安慶緒的地位的想法。

(《大唐榮耀》中的安慶緒形象)

再說史思明和史朝義。

《新唐書·史朝義傳》記載:

次柳泉,悅畏眾不厭,縊殺思明。朝義乃即位,建元顯聖。初,思明諸子無嫡庶分,以少者為尊。朝義,孽長子,寬厚,下多附者。及難起,陰令向貢、阿史那玉圖朝清。阿史那玉軍偽北,
朝清下,被執,與母辛俱死。

這裡和母親一起被殺的史朝清正是史思明的幼子(少子),因為史思明家庭內部“以少者為尊”,才引起史朝義的不滿(對父親)和嫉妒(對弟弟)的,某種意義上,史思明和史朝清招來殺身之禍的原因正在於此。

(《大唐榮耀》中的史思明形象)

陳寅恪先生早就注意到這一點和內亞傳統的關係,《陳寅恪讀書札記·舊唐書新唐書之部》中記載了他讀到“兩《唐書》”相關內容的時候,對史思明家

不重嫡庶,反尊幼子的現象曾經加評語云道:

胡俗如蒙古,即以少子為尊。

此種超出斷代史家視野的洞見,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中原史籍記錄的北方草原首位雄主匈奴的冒頓單于,其上位就是鳴鏑弒父的結果,而其原因根據《史記》的記載也是冒頓原為其父頭曼單于的太子,後來頭曼單于所愛的閼氏生了個小兒子,頭曼單于就想殺冒頓而立小兒子為太子,於是便派冒頓到月氏去當人質,然後急攻月氏想借刀殺人。

(冒頓弒父之後又把後母及弟弟還有不服從他的大臣全部殺死,自立為單于)

《史記》中的說法可以說是中原史家的理解和詮釋,其實這種“以少者為尊”不見得是因為父親個人感情的偏愛和“喜新厭舊”(冒頓當初也不見得在制度上已經被立為太子),而或許和“幼子守產製”(及其前身或變體)有關。

除了蒙古民族過去曾長期實行的由末子繼承主要家業的“幼子守產製”,這種習俗在歷史上還廣泛見於突厥、通古斯各族。

幼子守產的權利並不必然引申到政治頭銜繼承的優先權上,但正如賈敬顏先生在《民族歷史文化萃要》中所闡述的,守產者畢竟因承繼最大份額的家產,故在家族中地位尊崇,掌有權勢,素有威信。

安祿山、史思明都可以被認為是粟特人(史思明本名“窣幹”,其原語很可能就是古波斯文的Swc’gyn的粟特語詞彙,意為“燃燒、發光”,唐玄宗給他改名為“思明”,其實是貼合了其本名的含義,這和安祿山的本名,粟特語詞彙roxsan“軋犖山”——意為光明、光亮——一樣,都來源於粟特語)。

但是相對而言,安祿山自我認同為粟特人的認知比史思明強,史思明本人更傾向於將自己認同為突厥。

從他們對兒子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安祿山更多地像純粹因為偏愛廢長立幼,而史思明則是粟特後裔漸染北蕃之風,史朝義的地位本來不高。

此外,一方面,安史之亂兩大首腦同樣的遭遇反映了

安史集團並沒有構建適當的制度來對繼承等問題作出安排,這無疑確實是其集團的重大缺陷;

另一方面,從史思明對安慶緒說的”爾為人子,殺汝父以求位,庸非大逆乎?吾為太上皇討賊“和對史朝義說的“囚我可也,無取殺父名”來看,安史集團自身的政治倫理並不是完全缺失的,認為出現弒父是因為安史兩家都是胡人,弱肉強食的原則要高於父子親情,過於圖樣和簡單粗暴了。

(劍三中的史朝義)


談古論金


  “安史之亂”是大唐由盛轉衰的歷史拐點,安祿山、安慶緒與史思明、史朝義父子的經歷極其相似,都是兒子幹掉了老子,從而繼承了權力和所謂的帝位。

  這兩個兒子之所以如此血腥地幹掉了老父,其原因都差不多,都是因為受到猜忌,時刻面臨著被老爹幹掉的危險,實屬不得已而為之。

  先說安氏父子。

  安祿山自打起兵以後,可能是因為壓力太大的原因,原本的眼疾越來越嚴重,後來竟至失明,因此性格越來越焦燥,稍不如意,即對左右侍從非打即罵,稍有過失,即行殺戮,殘忍至極。

  比如說嚴莊這個人。他是安祿山的軍師,倚為股肱。稱帝后,安祿山開始玩起神秘感來,常常躲在深宮中,就連諸將都很難見面,有事奏請,都要通過軍師嚴莊轉達。由此可見,安祿山對嚴莊是相當信任和看重的。

  不過安祿山的暴脾氣上來,不管不顧,就連嚴莊這樣深受器重的老臣也不能倖免,有事沒事就給一頓胖揍。嚴莊也是有自尊的,心裡自然很不滿,但不敢發作,苦等時機。

  安祿山還有個貼身侍者叫李豬兒,是個宦官,應該類似於現在的貼身秘書,時常負責安祿山更衣之類的事。照理說,這樣親近的人,原本應該得主子特別的寵愛才是,但安祿山就不,也是一樣非打即罵,有時還要兼職出氣桶的角色,所以被打更多。

  以上兩例就很說明問題。嚴莊代表的是大臣,而李豬兒則代表服侍安的一干侍衛、宮女、宦官,這兩個都這般吃盡苦頭,其他人的遭遇更可想而知了,基本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

  這些人心中非常不滿,卻都敢怒不敢言。他們的怒火一直被強自壓制著,如同一個火藥桶,只要有一個火星,就會爆炸,令安祿山粉身碎骨。

  終於他們等來了機會,來的不是火星,而是顆炮彈。

  這顆炮彈就是安祿山的次子安慶緒。

  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這詩講得有道理。安祿山的原配夫人姓康,長子慶宗、次子慶緒都是康氏所生。安祿山在玄宗面前得寵時,慶宗被玄宗賜婚,將宗室女榮義郡主嫁給了他,所以留在長安,其實質屬於“質子”。安祿山起兵造反後,安慶宗第一個被幹掉了。所以安慶緒雖名為次子,其實就是長子。安祿山稱帝后,慶緒被封為晉王,明顯是要立為太子的節奏。

  後來安祿山得到一個美貌的夫人段氏,特別寵愛,愛屋及烏,段氏生的兒子慶恩也跟著沾光,子以母貴。時間一長,安祿山架不住段氏的枕邊風,越看慶緒越不順眼,就起了廢立之意,要以慶恩取代慶緒。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安祿山沒少找慶緒的毛病。當一個人刻意要挑另一個人的毛病時,總能挑得出來,所以慶緒時常被斥責。慶緒也不是個笨的,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莊與安慶緒與李豬兒就勾結在一起了,幹掉了安祿山。

—————————————我是分割線————————————————

  史氏父子的情形差不多。

  史思明為人刻薄寡恩,殘忍好殺,軍中將佐稍不如意,即夷滅九族,因此帳下人人自危。史朝義是思明長子,為人頗為寬厚,對普通士兵也很好,又隨父征戰多年,戰功卓著,因此很得將士的擁戴。

  史思明幹掉安慶緒後稱帝,立朝義為太子。所以按照正常邏輯,朝義有威信本是好事,更利於將來繼承和發揚史思明的大業。但史思明卻非常不爽,因為他不喜歡朝義,而更屬意於小兒子史朝清。

  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三月,史朝義進軍至礓子嶺,碰到一個很厲害的唐將衛伯玉,數戰數敗。當時史思明正率大軍在後方,認為朝義臨陣怯敵,想要以軍法斬殺朝義及其麾下諸將,好在諸將求請而得免。

  沒過幾天,史思明又給史朝義下達了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修築三隅城囤糧,而且必須一天修完。史朝義不得不遵令行事,他調集所有人手,拼命趕工。好不容易修完了城,就差最後一道工序抹泥了,就在這時史思明到了,一見城尚未完成,對史朝義大罵,還揚言,等攻克陝州,必殺朝義。

  至此父子矛盾徹底激化。

  史思明每次說要殺朝義時,都不忘帶上朝義手下的諸將,導致這些將軍們人人自危,說不定啥時就會被尋個錯斬了。將軍們為求自保,慫恿朝義造反。朝義為人仁孝,或者假裝仁孝,不從。諸將就威脅他,說你要是不造反,我們早晚會被你老爸幹掉。與其等死,不如降唐。朝義不得已之下,弒父,並在洛陽自立為帝,改元顯聖。

  那年是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

  史朝義稱帝后,命人殺掉了幼弟朝清,算是出了口惡氣。

  ————————————————分割線———————————————

  利益面前少有人肯吃虧做君子。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

  民間父子兄弟,為了幾畝薄田、幾間房產都可以大打出手,手足相殘,市井升斗小民為了一文之利可以動刀殺人,就是這個道理。

  安史父子之所以相愛相殺,就是因為面臨的利益太大,大到驚人。

  那可是皇位啊,雖然還暫時是局部的江山,但只要操作好了,還是有機會一統天下的。

  而安祿山、史思明都殘忍嗜殺,特別是對身邊的人,這無異於自掘墳墓。另外,因為個人的私慾,廢長立幼,這向來都是取亂之道,古往今來,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從安慶緒和史朝義的角度來看,他們實在是因為被逼到沒有退路,朝不保夕才不得已而弒父。要知道,這兩個人都是有大志向的人,都是要做皇帝的人,他們雖然很看重眼前利,也應該很看重身後名,很在乎史書對自己的記載和評價,絕不希望自己留下“弒父”這樣不光彩罪名。

  本文由頭條號《姑妄言》原創撰寫,悟空問答首發。

  歡迎關注、評論點贊,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姑妄言


唐玄宗晚年,由於他政務懈怠,安於享樂,使的官員腐敗滋生,對邊軍的管控也逐漸鬆懈,特別是楊氏兄妹仗著玄宗對他們的寵愛,越發囂張跋扈,獨攬朝政,與地方爭權奪利,致使中央與地方矛盾越演越烈,而安綠山與楊國忠為了爭寵矛盾也是異常緊張。


在這時,安綠山覺得反唐時機成熟,於是他就與自己的同鄉,也是一起長大的鄰居平盧節度使史思明商量決定起兵反唐。安綠山反唐其實,一是楊國忠逼他,他為求自保,二是他本人就有當皇帝的想法。於是他們以清君側,除楊氏兄妹的口號發動叛亂,逼的玄宗往蜀中避禍,這一事件史稱安史之亂。該叛亂導致了唐朝由盛及衰的開始。而發動叛亂的安綠山和史思明兩人也最終都未得善終。

一、安綠山之死


安綠山范陽起兵後,其兵鋒勢如破竹,一路殺到洛陽,攻破長安,逼的玄宗不得不逃亡蜀中避禍。其年他定都洛陽,僭越稱帝,國號大燕,其子安慶緒封晉王。安慶緒史書載,此人性格內向,但善騎射,是其父手下一大將。

安綠山自起兵後,由於身體異常肥胖,三百多斤,導致了其眼睛失明,軍政處理全靠丞相嚴莊,上傳下達,使的嚴莊一時權傾朝野。而生活起居由他的貼身宦官李豬兒伺候。安綠山由於自身脾氣暴躁,雙眼失明後更是暴虐無常,對人非打即罵,即使是嚴莊和李豬兒也是如此,長此以往使的他倆心生怨懟。而嚴莊心中就有殺死安綠山的想法,而要想殺死安綠山怎能又保全自己呢?這時嚴莊就想到了晉王安慶緒。安慶緒由於自己比較內向,說話又顛三倒四,安綠山很不喜歡他,而對幼子又比較寵愛,想立幼子為太子,這時安慶緒對安綠山也是十分不滿。當嚴莊找到安慶緒和李豬兒後,三人一拍即合。

一天夜裡,安慶緒悄悄帶兵包圍了安綠山大帳,由李豬兒進入帳內,用大刀殺死了安綠山,最後用被子裹了,就埋於大帳之內,第二天嚴莊與安慶緒對外稱安綠山病重,不見外人,立安慶緒為太子,緊接著說安綠山病逝,安慶緒接皇帝位。一代梟雄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二、史思明之殤

安綠山死後,安慶緒接位。這時唐軍反攻開始,大敗安慶緒。而史思明手握重兵,對敗逃下來的潰兵大勢招攬,使的他實力大增,史思明這時也起了稱帝之心,不想受安慶緒節制,於是他殺死安慶緒,接收其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史思明,性格多疑,馭下特嚴,脾氣比安綠山更甚,動不動就抄家滅族,手下天天都膽戰心驚。其子史朝義卻又為人比較仁厚,愛惜兵將。但史思明確不喜歡他,而偏喜愛幼子,隨時都想更換太子,不僅想,而且還這樣說,對史朝義,也是打罵無常,說他膽小怕事,不是幹皇帝的料,甚至說要殺他。

這時有部將,駱悅、蔡文景趁機遊說史朝義,說皇上對他們不好,他們想降唐,如果你不趁機把帝位奪了,可能你就會被廢,甚至被殺,如果你當皇帝我們就跟著你史朝義幹,說的史朝義痛哭流涕,於是他同意了駱悅和蔡文景說的奪取皇位的計劃,但要求不要傷他父親。於是二人找了史思明的宿衛將軍曹將軍,曉之以理,曹將軍也明白跟著史思明沒有好下場,再說計劃成功,他不也有從龍之功了。於是他們安排周祥後就去抓史思明,當史思明被叛軍抓後,開始比較震驚,過後他鎮定下來後,他又開始遊說叛軍,但是叛軍都明白史思明比較狡猾,於是不聽他的,把他準備帶到柳泉,而駱悅怕夜長夢多,於是將史思明勒死用毛毯裹了,送回洛陽安葬。

通過歷史可以看出安綠山和史思明,典型的暴發戶嘴臉,脾氣暴躁,高調自大,對外人和親生子非打即罵,使的自己眾叛親離,如果父子感情深厚,哪有外人一蠱惑,就發生子弒父的悲劇。可悲,可嘆!


史話傳奇


中國歷史上立嫡子或立長子,的制度還是挺有預見性的。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的下場,有很好詮釋這樣的預見性。封建帝王將相,都有不只一個兒子,誰都想君臨天下。這樣一來內部的爭鬥也就無可避免的會出現了,同樣作為父親,也是權力遊戲的玩家。面對巨大的權力?被殺死,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所以儒家思想忠孝兩全仁義禮智信,才被封建帝王立為國家之根本。要是沒有了任何約束?那麼國家內部就會大亂的!父不慈,子不孝。所以才會真正的引起國家的動亂是權力,但是確要用孝道壓制著。不孝之子就算是在朝庭裡面都會被人瞧不起,皇帝同樣也不會重用這樣的臣子。甚至是孝道有虧的人,都會被剝奪參加科舉考試機會。


愛看愛思考


安祿山不肯傳位於安慶緒,故被殺。史思明與安祿山關係良好,但是與安慶緒卻無關,為權勢襲殺之。史思明不肯傳位於史朝義,故被殺。安祿山與史思明是為了慾望而反叛,安慶緒與史朝義更多是為了自保(被廢太子的生存率太低了)


樓蘭都護


這不奇怪啊,就像匈奴單于就是殺死他父親上位的,而他父親也很想弄死冒頓這個親兒子,好讓自己喜歡的小兒子繼承他的位置。父殺子,子弒父在古代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比較奇葩的是傳統道德認為父可以殺子,但是子弒父就是大逆不道。


靜夜思160519196


虐待長子,且都想著廢長立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