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北齐)势力远比西魏(北周)强大,为什么最终反而被北周消灭?

而知而行


这个问题要从北魏后期的「六镇兵变」说起来。总体上,高欢集团是一个寡头联合体,宇文泰集团则比较单一,是武川鲜卑人领导的中下层武人集团。由此导致了后来的强弱易形,期间还有地缘战略和文化上的因素。试解答如下:

一,高欢集团是一个上层贵族联合体

高欢虽然出身很低,但是他老婆的娄氏家族却氏鲜卑人的豪强。因此,高欢在六镇兵变后得到了怀溯系统的支持。怀溯地区的北魏镇兵,是鲜卑人为主,约有10万人,加上高车族的叱列部、斛律部,鲜卑族的库狄部,匈奴的破六韩部等。这些力量本身是成建制的,有着本身的部族组织。高欢是以「胡人」身份来统领他们的。

高欢凭借这个实力,主动跳出争斗激烈的中原,转入河北地区,去收编当地的豪强,这就是「信都建义」。这批豪强有比较出名的汉族世家,如渤海高氏、羊毕诸豪,还有传统的范阳卢氏等。高欢依托这批豪强,在太原终于建立「霸府」。

应该看到,高欢集团是一个诸多豪强组成的联合体,成建制的武力相当强大,在初期对宇文氏有较大优势。但隐患是领导力不强,内乱概率较大。

二,宇文泰集团是武川鲜卑人领导的中下层社会

宇文泰及其核心团体,是六镇地区的武川鲜卑人,他们一股独大,拥有更强大稳固的领导核心,不存在高欢集团那样的寡头隐患。因此,武川人得以实施府兵制改革,将各种中下层武人全部纳入国家体系,上层又形成婚姻交叉关系,构成了稳固紧密的领导集团,即后世称之为【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

三,双方的强弱消长

高欢集团是一个多元化的上层寡头联合体,其中有大量的中亚人。高家因此构想了一个有效的包围战略:一方面联合柔然、波斯,对关陇集团实行封锁;一方面动员强大武力速战速决,意图在较短时期内解决掉宇文氏。宇文氏则顽强防守,同时通过联合新兴的突厥人,打破国际战略包围。

可能是出于运气等偶然因素,高家没能在短期内打垮宇文氏,紧接着内政就出现严重扰乱。高家无论通过汉化方式(高澄),还是通过胡化方式(高洋),都无法建立起稳固的中央集权,内部寡头的激烈斗争,通过宫廷政治折射出来,极为复杂险恶。

更糟糕的是,高家的境外盟友柔然人,忽然被其锻奴部族突厥人一口气打败了。宇文氏对突厥人的风险投资获得了超额回报,形成了对高氏集团的反包围,在不太长的消耗之后,宇文氏轻易就攻破了太原。


历史咖啡


无论是东魏,西魏还是北齐,北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宗,后来“儿子”闹分家了,分成了地理位置上东,西的两个政权。为了区分所以有了东魏和西魏。

那么这两个“儿子”谁算是正统呢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北魏末代皇帝,魏孝武帝元修,直接跑到西边投奔宇文泰。

东边的皇帝跑了,高欢又立了一个小皇帝即孝静皇帝,可是此时,西逃的元修还没有死,所以西边应该算是正统。

但是再从另一方面看,东边除了皇帝跑了,中央机构并没有变化。

所以正统问题说不明白,两边也都宣称自己是正统。

北齐北周代替西魏东魏

傀儡皇帝不好做,权臣高欢死后,他的儿子高洋废了孝静皇帝,建立北齐,东魏灭亡。

西逃的魏孝武帝就更惨了,没两年就被宇文泰给宰了。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拥立宇文觉建立北周,西魏灭亡。

下面再说说为什么东魏比西魏强大

宇文泰和高欢在级别上差很多,高欢当刺史的时候,宇文泰还是步兵校尉,高欢当大丞相的时候,宇文泰跟着骠骑大将军贺拔岳“混事”呢。

再说经济实力,高欢据有三晋之地,农业比较发达,人口也比西魏的关中地区更多。

所以东魏在整体实力上要比西魏更强大。后来的北齐也比北周强大。

最后再说为什么北周取得了最终胜利

其实在高欢和宇文泰两方的交锋中,东魏也始终压着西魏在打,邙山之战,宇文泰几乎赔光了老本,可惜高欢关键时刻罢兵,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北齐灭亡有根本原因就是“胡汉对立”的民族矛盾,而北齐的一家独大也使得周围的政权逐渐都靠向了相对较弱的北周。

反观北周,自从宇文邕夺取政权后推行均田制,继续发展府兵制,同时“鲜卑汉化”也缓和了民族矛盾,北周实力蒸蒸日上。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再次统一了北方。


一点点历史


北齐、北周、南陈,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三国演义。其中北齐人口最多,超过两千万;北周只有六七百万;南陈人口最少,估计只有三四百万。可是在这三个国家中,北齐武力居然最弱。原因无他,北齐只有鲜卑人才能当兵,汉人只能做武夫,所以军队数量有限;北周是开放汉人从军,导致军队数量居然是北齐数倍。

北周灭掉北齐很大部分功劳应该算在南陈头上。陈宣帝时期,吴明砌北伐,在江淮地区几乎将北齐生力军消灭干净,当时北齐国内已无能战之兵,但是由于南陈国力有限,占领黄淮地区以后未能继续北上,陈宣帝曾想等巩固胜利果实后继续北上,没想到北周摘了桃子,而且北齐崩溃的太过迅速。


wpf971333


这是一个南北朝版本的三国时期,别忘记了当时还有南朝。北齐只是刚分裂的时候比北周要强大,而正是那个时候,南朝的梁因为北魏的分裂达到了最有利于统一和北伐的时机,梁对北方保持着很高的军事威慑,北齐所以在初期没办法倾尽全力进攻易守难攻的关中,而是把军队主力放在江淮一线。但这个平衡很快就因为候景之乱而打破,候景之乱使南朝的核心区域受到毁灭性打击,诸王又争权,内战不断。这段时间北齐趁机占领了南朝的江北地区,而作为三国实力原来最弱的北周却收获更丰富,它不仅占领了天府之国的蜀中地区,还占领了江汉地区大部,直到这个时候,北齐在国力上对北周已经没有明显优势,南陈变成了最弱,北周国力甚至略胜于北齐。第二,北齐的确是一个多昏君的国家,多少名将都被皇帝害死。属于自毁长城。


NM1876729


侯景之乱,可以说是中国大地上三家势力的重新整合时期,其影响深远,奠定了之后的历史。侯景可以说是非常像吴三桂的一个人。

东魏—北齐是当时中国相对富庶的地区,但是其皇帝很少有能作为者,侯景早年追随尔朱事,后来尔朱氏,,被高欢所灭,他就投靠高欢。侯景素来看不起高欢的儿子——高澄,高澄继位后,想除掉他,但侯景先行一步反叛,先对宇文泰示好,再投降南梁,梁武帝素来想攻克中原,因此和侯景达成政治默契。

(图片来自出题者配图)

北齐对侯景展开进攻,梁朝派人支援,大败,宗室萧渊明被俘。东魏获得了侯景先给梁国的土地,后来双方讲和,还有侯景换萧渊明的说法,侯景异常恐惧,因此造反,梁朝破败,南方和北方抗衡的实力一去不复返,西魏趁机获得了江南益州等地区(梁宗室为权力甘心为西魏附庸),实力反而成了三方中最强的。

除了军事上这个关键时刻,西魏-北周的政治制度也可以说是三家最好的,宇文氏继承了拓跋氏鲜卑汉化的行为,而且大力发展府兵制,内部相对稳定,北齐被有些人称为“禽兽王朝”,其皇帝无道不可救药,其族为鲜卑化的汉人。南方四朝一直在受到地方豪族的影响,挥之不去,豪族支持谁,谁就能上位,获得政权的新势力腐朽的极其快,宗室相残比比皆是,加剧了南朝的灭亡。


大眼大世界


强大只是一时,虽然东魏最开始时比西魏强大但是西魏在政治、经济上比东魏稳定,后继统治者不像东魏那般能作,所以北周最终灭了北齐。

军事上高欢几次关键时刻失败,最终失去了统一北方的时机。

政治上东魏政治不如西魏稳定,上昏下清,北齐被灭完全是皇帝咎由自取。

军事上的几次关键之战

北魏孝武帝因不满高欢专权,密谋除掉高欢,事情泄露后西投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因为高欢占据富饶的三晋之地,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所以此时的东魏实力强于西魏。而高欢也屡次进攻西魏想要统一北方。

1、形成割据形式的沙苑之战

公元537年十月,高欢为雪小关之战失败,亲率二十万军队至蒲津攻打西魏。此时宇文泰兵力不过两万。

宇文泰亲率近万人轻骑渡渭。在沙苑以东10里苇深土泞的渭曲设伏。以部将赵贵、李弼分置左右,背水列阵以待。

此时高欢虽然占据兵力优势,但是之前潼关之战失败的阴影挥之不去,拒绝侯景与斛律羌举分兵的建议。而高欢自己想出的火攻又被部将侯景、彭乐怂恿放弃。

结果宇文泰占据了芦苇丛,把一帮老弱病残摆在前面做为正兵诱敌。把精锐做为奇兵,都藏在了芦苇丛中,利用东魏轻敌冒进,奋起合击。

高欢此战大败,此战之后东西魏鼎足的局势形成。

2、丧失统一良机的邙山之战

高欢儿子高澄贪色想要强暴高仲密妻子,高仲密正值外放为北豫州刺史,一怒之下向西魏投降,战略要地虎牢关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高仲密,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高欢亲自将兵十万,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邙山大战拉开帷幕。

邙山之战,宇文泰想夜袭邙山却中高欢计,幸亏贿赂高欢大将彭乐逃脱。第二日宇文泰又靠投降的东魏士兵杀败高欢,高欢几乎被西魏贺拔胜所杀,但还是在部将掩护下逃脱。

高欢逃出后领主力卷土重来,宇文泰全军覆没,此时高欢只要继续进兵便可统一北方,只可惜高欢见众将大多数志沮,便下令还军,失去最佳机会。

3、强盛转变的玉璧之战

公元546年,高欢再次率重兵想要攻占战略要地玉璧城。西魏守将韦孝宽积极防守,东魏军屡攻不下。苦战了60天,士卒死伤者达7万余人玉璧城不仅没有攻破,韦孝宽反而夺据了土山。高欢智尽能索,因愤恨恼怒而病倒。2个月后郁郁而终。

玉璧之战后,西魏扭转了过去的劣势,和东魏势均力敌。

4、占据西川

549年,西魏趁南梁侯景之乱,攻占荆、雍、梁、益诸州,实力大增。

北齐几代皇帝少有贤明

北齐

高欢一众儿子,并非没有有才干者,实际上高澄、高洋、高湛都颇有能力,但是都有神经病。

高澄有才能,但是贪色,邙山之战因为他引起,侯景与他不和叛逃,最后竟然被厨子刺死。高洋政治军事才能都不弱于高欢,宇文泰评价:高欢不死矣。

高洋统治前期颇有作为,四向征战,平复周边,周、齐、梁三国齐最为强盛。然而后期暴虐无道。

后继者高演、高湛、高玮,唯有高演尚且算贤明,但在位不顾两年便去世。高湛高玮除了荒淫,就是杀害忠良。

北周

北周虽然经历宇文护专权,但是政治相对稳定,而继位之君多有作为,到北周武帝时铲除宇文护,亲政掌权。

北周武帝时期北周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势力增长

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北与突厥和亲,南和陈朝通好,外部环境平稳。

而北齐此时的情况确实

"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

虽然此时北周势力虽然超过北齐但是还没有绝对优势。平阳之战,若非冯小怜两次神助攻,谁胜谁负尚难说。


所以北齐的灭亡,纯属皇帝的缘故。


妖鬼杂谈录


北魏孝文帝改革,南迁的贵族和北方长期戍边的六镇将卒(多为鲜卑族人,拓拔部及其贵族子弟,也有不少来自其他少数民族)分化严重。北魏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吏治败坏。守边的六镇军民身份逐步沦落,普遍心怀不满,后因待遇骤降,爆发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起义形式图

六镇起义的结果是北魏政权受到严重打击,契胡酋长尔朱荣崛起,高欢、贺拔岳、侯景等地方豪强各自起兵镇压六镇起义。尔朱荣势大,各地豪强纷纷依附。借口为皇帝报仇,尔朱荣率军攻进洛阳,杀死胡太后,并杀贵族、官僚两千多人。随后尔朱荣带着几千人马打败了葛荣带领的几十万六镇起义军。随后遣尔朱天光为主帅,贺拔岳、侯莫陈悦为副帅前往陇右平定那里的万俟丑奴起义。(建立东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都是来自这次的偏师远征。)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平定北方地区,尔朱荣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成功来的太容易,让尔朱荣过于膨胀了,带了三十多人去见皇帝,要知道他杀太后和群臣,已经和皇室不共戴天。北魏孝庄帝成功的杀死尔朱荣,原本趋于平静的北方又开始大打出手了。

尔朱荣一死,处在副手地位的高欢见有机可乘,先趁尔朱荣的继任者尔朱兆喝醉酒时连哄带骗取得对六镇被遣散士兵改编控制权。然后成功挑起了尔朱氏的契胡兵与六镇的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矛盾,击败了尔朱兆,成为了北魏宰相政权的实际掌控者。而北魏孝武帝元修并不愿意成为傀儡,联合部分朝臣和关陇地区的宇文泰与贺拔胜对抗高欢。孝武帝战败,只能投奔在长安的宇文泰,没多久被宇文泰毒死了,另立宗室元宝矩为帝建立西魏。和高欢掌握了尔朱荣留下的大部分政治遗产不同,宇文泰只是当初偏师征讨关陇起义的部分兵马。且宇文泰只是副帅贺拔岳手下的将领,当时的夏州刺史,资历很浅,各级将领也不是很服。

贺拔岳、宇文泰都是六镇中的武川镇人,关陇集团的核心。高欢挑拨离间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的关系,使侯莫陈悦诱杀了贺拔岳。贺拔岳军中大乱,大家各自推举新首领,不少人推举宇文泰,但更多的是推举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的。像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爷爷)直接跑到了贺拔胜营中,力谏贺拔胜去长安接收弟弟的军队。贺拔胜在荆州与南梁作战,后来出发时高欢正率军攻打潼关道路阻隔了。宇文泰离得近,虽有人劝他贺拔岳军中混乱不可前往,但宇文泰坚决前往,并很快控制局面。接着就率军打败了侯莫陈悦,接收了李弼(李密的爷爷)所率侯莫陈悦残部,正式成为关陇集团的领导人。

宇文泰下面主要由贺拔岳与他从武川镇带出来的本部人马,李弼的原侯莫陈悦所部,以及孝武帝带来的禁卫军。和高欢相比军队数量有限,且资历与威信不足,这一切倒逼宇文泰进行改革。建立八柱国十二将军制度,其实就六柱国,包括他自己每个柱国各率两个将军,另两个姓元的皇族只是给柱国称号,没给军队。(这样的制度像什么,就是股份制集团,后世科举制下的皇帝与官员那是老板与打工仔关系。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作为贵族的杨玄感要造隋炀帝的反,看了这关系就应该知道隋炀帝要加强皇权,就得罪了关陇集团。)通过联姻、赐姓等办法加强关陇集团内部联系,给汉族将领鲜卑姓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使得关陇集团内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团结对于初期各方面完全处于劣势的关陇集团是非常重要的。高欢趁着关陇集团内部还不稳,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潼关。只有三万多人马的宇文泰靠大家的通力合作才打退了东魏的攻击。



北魏是鲜卑人当兵,汉人种田,鲜卑贵族汉化使中央与边关将士两极分化,导致起义,使大量鲜卑人战死。宇文泰在苏绰帮助下恢复部分汉族官制,并建立府兵制。恢复官制得到汉族门阀地主阶级的支持。府兵制使得士兵的地位得到提高,也使改姓后的汉族地方门阀下属的士兵进入国家的府兵体系,解决西魏兵源不足问题。虽然这些改革解决了西魏各种问题,但和强大的东魏相比较各方面条件都不好。关中地区经过汉末、三国、南北朝连续的战乱早已人丁凋零,不再是先秦时的天府之国了,成了西北苦寒之地。加之关中连续大旱,关陇地区饿殍遍野,宇文泰发动沙苑之战,从高欢手里抢粮食。东西魏的形势是东攻西守,西魏发起进攻是为抢粮食,保存自己。东魏则是要灭了西魏,邙山之战高欢杀得宇文泰几乎全军覆没,关键时刻高欢没有乘胜追击,失去消灭西魏的最好时机。东西魏争霸早期是东攻西守,东强西弱的格局,一直到高欢死了才发生变化。



高欢的东魏也面临着西魏一样的问题,跟随多年的将领持功而骄,高欢并没有像宇文泰那样用八柱国制稳定军心。像侯景这样的将领,高欢在世还能治得住,但侯景根本瞧不起其子高澄。高欢一死对侯景十分忌惮的高澄,想要收回侯景的兵权,很快侯景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了西魏,从此攻守易位。宇文泰接受侯景投降,并派人接管河南之地,但要侯景离开军队到长安受降。侯景被迫又投靠南梁,帮着南梁打击东魏,最后还在南梁来了一个“侯景之乱”,使萧氏兄弟为争皇位自相残杀。西魏轻松的占领了南梁的汉中、益州、襄阳等地为后来隋朝统一天下打好基础。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这还得从经济活动上来回答,我们看地图,控制南朝向北方及西域输出商品的基本上在北周手中,当年关中大兴,中都洛阳才是中国北部政治经济的核心,精英人口也主要聚集于此,北齐地处今河北山东等地,在当时来说基本属于农业人口聚居地,我们都知道当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一个是土地,另一个就是商贸,这一点北齐比不了,经济能力就落后了。另外政治上,北齐倚重山东士族,但他毕竟是外来户,而北周虽与北齐有矛盾,但统治士族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与北齐早已血脉相连,说到时北齐被北周兼并,而北周又被隋取代,基本都是士族之间的游戏,他们几乎都是亲戚,谁能忽悠水上位。所以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北齐被北周吞并很正常。


闹市侠隐2016


宇文家、贺拔家、李弼家(原州土著)、侯莫陈家、于谨家、李虎家、独孤家、豆卢家、杨家、窦家等,都是六镇(主要是武川)中上层官僚。高欢吞并了尔朱家族资产,宇文泰继承贺拔岳产业,早期实力差距很大,东魏一直主动进攻,西魏苦苦防守,邙山之战,差点被灭。后期西魏并巴蜀、吞荆襄,东西魏实力渐渐均等,之后北周三帝均贤明,北齐高洋高演才强命短、高湛高纬无道荒淫,实力才彻底反转。不过北齐被灭国还是有意外的。


小明2149975


制度才是根本原因,宇文泰和苏绰的改革。六条诏书,朱出墨入,创立府兵制(从以前的驱使农民为兵到选民为兵,汉人也可以为兵),恢复均田制。南梁动乱之时,进占益州和荆雍等地。随之而起的关陇集团也就夺得天下了。北齐高家,就没几个正常的皇帝,都是前期猥琐发育,一等自己势力稳了,就是各种浪,各种作死小能手,比如玉体横陈(自行百度)。天平逐渐逆转,结局也就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