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为什么没有救驾军队来保护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情形,我们今日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大致情况还是能够推导出来的。

玄武门之变,其实是一场突发的政变,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来说,并不是蓄谋已久,而是临时应对的一件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玄武门政变爆发的时候,李世民留在长安的军事力量只有天策府的军士800人,而当时太子李建成私募两千人成立了长林军,李元吉被李建成推荐作为行军大总管出征抵御入侵的突厥。在长安,李建成李元吉的力量是具有压倒性的。

而彼时,双方的斗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境地,时间上也就是玄武门政变这么几天的事情就要决出胜负。

所以玄武门之变是一个临时策划的项目。但可喜可贺的是,李世民的团队相当厉害,再加上李世民本人的决断,于是策划了这场对唐朝历史影响巨大的政变。



而在政变过程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

就是当时的负责玄武门的中郎将常何,这个人私底下是李世民的人。

常何在这场政变中扮演着不下于尉迟恭那样重要的角色。

如果他没有事先将李世民的800人放进玄武门设置埋伏,控制李渊,而是转而告发李世民,那么就没有李世民什么事情了。

可以说当时的情形已经是相当凶险了。



常何一旦反水,后果不堪设想。

还好,常何没有反水,顺利协助李世民提前进入玄武门。

而之后李建成、李元吉两人进入玄武门,常何也很顺利地让二人没有生疑。

而最后最重要的就是题主提到的为何没有救驾军队来救李建成了。

第一,在李世民进入玄武门后,已经将太极宫的李渊控制了,并以其名义替换了重要位置的宫中禁卫,宫禁羽林军并没有参与的机会。这是其一。

第二、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太快了,李元吉三次拉弓没拉开,被李世民一箭就把太子射死了。而李元吉几番周折,想要去求李渊庇护,却被尉迟恭射死。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实际过程其实并不长,太子,齐王都死了,整个朝堂在没有压制李世民的人,东宫所属只要头脑不发昏,谁都不会再跳出来挑衅李世民了。

第三、玄武门之外,东宫、齐王府的精兵两千被常何挡在了门外,即便要冲击宫门,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成功,而这一时半会的档口,太子、齐王早就双双毙命了。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顺手点个赞,关注也是极好的。


缘説


答案是:有。而且很多,可以随时干掉李世民一党。

李建成势力,在长安比李世民占有太多的优势了。用现在的话来说,李建成若想杀李世民,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那样容易。就是因为李建成太占优势、李世民太劣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才能成功。

李建成正是因为长安是自己的地盘,所以才会带着少数的随从入宫;李世民正是因为自己太劣势,才不得不在玄武门伏击。若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长安城势均力敌,或者差不多,李世民绝对没有机会伏击李建成,更别说成功。

玄武门之变和关羽大意失荆州,在本质上是一样,死于自己占有优势下的自信。

李建成在长安城的私家兵(《资治通鉴卷191》):

“建成擅募长安及四方骁勇

二千馀人为东宫卫士,分屯左、右长林,号长林兵。又密使右虞侯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发幽州突骑三百,置宫东诸坊,欲以补东宫长上,为人所告。”

从上可知,在太子府,李建成私家兵就有2300人。

与之相比,李世民的天策府却被李元吉抽空:

“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

天策府被抽空后,李世民的弱势到什么地步,连李世民请房玄龄等人入府,房玄龄等都拒绝:

“玄龄等报曰:"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背我耶?"”

当时李世民天策府的私家兵数量:

“"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

,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仅有800私家兵,而且大部分还被李元吉以征讨突厥名义调走。基本上李世民手上没有什么兵。


玄武门之变时双方兵力的对比

李建成被杀时,李建成的护卫仅有9人:

“迟明,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

李世民玄武门伏击时的兵力: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

“王左右数百骑至,合击之。”

从李建成、李元吉加上9个护卫,合计11人的情况来看,李世民的伏击人数最多不超过30人。尉迟敬德后援的兵力是70骑兵。李世民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的兵力约在100人左右。最后加上来援的数百骑兵,李世民一方在玄武门之变的兵力估计在700、800人左右。


李建成的援兵数量:

“俄而东宫、齐府兵三千攻玄武门,闭不得入。”

“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

关于李建成的援兵,《新唐书》记录是3000人,《资治通鉴》记录是2000人。但从上文的长林军2000人和幽州骑兵300人,3000才应该是事实。

即太子府兵力是2300人,李元吉齐王府是700人。


综合上述资料,玄武门李建成被杀时,是有援军的冯翊冯立、薛万彻、屈咥、谢叔方等人如援助。

李世民能够取得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在于

1、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优劣过于悬殊,导致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带9个随身护卫入宫,给了李世民伏击的机会;

2、李建成和李元吉没有能够坚持到援军的到来,造成了援军群龙无首,在得知李建成二人已死消息后直到无力扳回大局而作罢;

3、李世民买通玄武门的守兵,玄武门守兵的背叛,是李世民等人能够存活的关键。否则李世民这800人会被李建成3000援兵屠杀精光。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将会是李建成被杀、李世民被杀或逃走到洛阳,李渊继续即位最后传位给自己年轻的儿子,或者让李建成的儿子即位。


历史哨声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实际上玄武门之变双方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队,只是府兵,和家丁护卫差不多。那么为何太子李建成的军队未能及时赶来救驾,个人认为原因有三点:一是完全没有防备。玄武门之变事发突然,太子并没有防备,试想在宫城之中,作为储君不可能动辄带着大批府兵来回逛,因此,估计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身边也就百十人。在宽阔的玄武门下,这些人只不过是“活靶子”,很快就被解决掉。当然,李建成也应该不会想到秦王李世民敢光天化日之下在玄武门动手。二是消息传递与事情的发展不同步。那时候的通信传递较慢,等太子李建成的军队得到消息,事变基本已经结束。二是迅速组织有效防御。秦王府的支持者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恭等朝廷重臣蓄谋已久,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立刻组织军队,利用城门筑造防线,并分头迅速控制住局势,当太子的军队到达后,已经失去先机和优势,贴身护卫的军队毕竟不善攻城,也肯定不会配备重武器,何况主公已被杀,攻城自然无从谈起。


青春已逝672


六月初四,李世民带着九名猛将在玄武门设下埋伏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过程很凶险,时间很短暂。当时的情况就是,玄武门内二李人头落地,玄武门外东宫和齐王府的2000精兵在猛攻玄武门,形势不可谓不凶险,所以并不是没有救驾军队来保护太子李建成,而是玄武门将他们阻隔在外。实际上,二李是有备而来的,因为之前二李和李世民之间已经是水火不容的态势,双方都在时刻盯紧对方的动作,都做好了应对突发兵变的准备,但是,二李还是没有想到李世民居然有能力在玄武门之内布下杀招。六月初三,太白见秦分,这是秦王李世民当有天下的征兆,李渊专门召见李世民欲问罪。李世民没有为自己分辩,反而告发二李秽乱后宫,并且要杀死自己来为王世充和窦建德之流报仇。李渊沉默片刻,然后让李世民回去,第二天一早来和二李对峙,说到底李渊并不相信李世民说的话,而李世民要的也不是李渊相信,他要的是时间。

李世民回府后就和自己的团队安排明天一早在玄武门起事。而张婕妤也已经把李世民和李渊的对话告知了二李,让二李早做防范。李元吉建议“请勒宫甲,托疾不朝。”在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卖什么药的时候装病不出,李建成自然也知道这是一个不错的建议,但是如果不入朝,就不知道李世民会怎么出招,还是整备兵马,入朝见招拆招的好。

六月初四一大早,李世民带人在玄武门内埋伏好,请君入瓮。果然,不一会,二李就进了玄武门,快到临湖殿的时候,李建成嗅到了危险,于是和李元吉调转马头往回走,这时候李世民出现了。李世民一箭射去,李建成应声倒地,尉迟敬德带领七十骑赶来,结果了李元吉。期间李世民的马惊走,将李世民带进树林,差点为李元吉所伤,幸有尉迟敬德赶到一箭射死了李元吉。

就在二李都被解决了的时候,东宫和齐王府的侍卫府兵已经知道二李遇到了危险,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人火速集结2000兵力直奔玄武门而来,只是玄武门早已关闭,张公谨奉命领700余人在玄武门外严阵以待,双方激战。当时掌宿卫屯兵玄武门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不顾身边人的劝阻而挺身出战,与中郎将吕世衡双双被杀。战况异常激烈,薛万彻甚至扬言再不打开玄武门就去攻打秦王府。

就在这个时候,尉迟敬德提着二李的人头让玄武门外混战的众人看,告知大家二李已死,继续打下去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冯立一看,对自己的部下说:

“我已经杀了敬君弘,也算是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了。”然后就地解散,自己逃到了荒郊野外。薛万彻也带着数十人跑到了终南山躲了起来。剩下的部分兵力已经对李世民构不成威胁。

另一边,李渊带着陈叔达、萧瑀、封德彝等人在游湖,正等着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前来,把事情掰扯来。结果几人等来的是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告知李渊二李试图谋反已被李世民杀死。然后请求李渊让李世民全权处理玄武门的叛军。李渊略一沉思就知道了目前的境况,于是下旨让李世民处理叛军。圣旨一到,叛军自然无话可说。

李世民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李世民将自己的十个侄子全部杀死,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被囚禁宫中。本来李世民还要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心腹谋臣武将,尉迟敬德再三劝阻李世民:现在正是收买人心的时候,万不可大开杀戒,让世人心寒。所以后来的魏征、王珪、薛万彻等人才有机会入朝为官。


萧晓四姑娘


李世民用了“斩首行动”,以最快的速度除去了对方阵营中的统帅并控制了皇帝!

大唐的建立,李世民四处征战,军功无数。自己手下也积聚了大量人才。只因为排行老二,太子之位早已属于大哥李建成。哥俩一个挣,一个保太子之位明争暗斗了很久。老爸李渊在中间也没起啥好作用,左右摇摆,更加剧了兄弟之间互相的算计和激化双方的矛盾。

在政变的前一天李渊召见李世民,责问天象之事。天象说秦王将有天下。这个罪名相当于谋反。李世民已经下了武装行动的决心和准备。所以,趁机反告太子和齐王“秽乱后宫”,给老爸带了顶大绿帽。李渊,看着这俩斗得跟乌鸡眼似的的俩宝贝儿子,也一定是一个头两个大。按下葫芦起来瓢。天象之事放一遍边,先解决桃色事件吧!叫“原告”和“被告”明天都进宫对质。哪里知道,这是李世民的计策,把自己老爸都算计进去了。让他老爸“引诱”太子和元吉进入伏击圈。

皇帝召见,太子和齐王第二天奉召进宫。因为是皇帝召见,这兄弟二人自然不会带太多的人。可李世民却带领秦王府的精兵强将早已埋伏在玄武门。李世民对哥哥建成是一箭封喉;元吉跑,并与李世民还有过交手,但被赶过来的尉迟恭所杀。

接下来,尉迟恭全副武装来到皇帝面前,奏:太子齐王谋反,被秦王所杀!武装囚禁了皇帝。李渊还能咋样?一大早突然死了两个儿子,而凶手也是儿子!

为了自身安全,为了大唐江山,只能认帐。让李世民折腾去。

东宫的军队是有反抗的,这时候太子的首级以及皇帝停战的命令都到了。原太子的军队没了战斗的目标和理由,也就不再反抗 。

皇帝的命令传到全国,支持太子的势力也就放弃了。主君已死,皇帝认帐,别人还能做什么。

所以,李世民以高效的“斩首”行动除去老太子,控制老爸,得到了太子之位,不久就做了皇帝。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Hello,我是木鱼,很高兴为你解答。

公元626年7月2日,在唐朝的都城长安的皇宫北宫门-玄武门发生了一场惨烈的军事政变。

秦王李世民在这一天先下手为强,杀死了和自己素来为敌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逼迫李渊改立自己为太子,之后顺利登上皇位。

那么问题就来了,李建成贵为东宫太子,怎么就这么容易让李世民得手了,没有人救驾吗?

其实当时是有人救驾的,太子和齐王的人很多都赶来了,双方打得很惨烈,李世民还死了两员猛将,只是终究没有救成功罢了。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惨烈的政变吧。

太子李建成大意失荆州。

多年以来,李建成辅助李渊处理政事,李世民在外征战,所以李建成觉得皇宫是自己的地盘。

其实很多次,李建成是有机会杀李世民的,魏征和冯立也多次劝他干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优柔寡断,错失了机会。

这次是秦王李世民给唐高祖李渊告状,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很是愤怒,宣两人进去问话。

李建成觉得宫内戒备森严,很多人也是忠于自己,自己和李元吉应该亲自进宫去和李渊辩解自己无辜。

太子和齐王的脑袋乱军心。

但是他不知道,玄武门的禁卫将军常何以前是自己的亲信,现在却已经被李世民收买了。

两人带着少量的随从到达玄武门之后,发觉事情不对劲了,赶紧想撤退,但是已经迟了,双方交上了火。

负责东宫安全的将军冯立听闻太子出事后,火速带了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多人马赶了过来,双方打得很惨烈,李世民部下的猛将敬君弘和吕世衡均被杀死。

尉迟敬德见这些人太凶猛,在城楼上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丢了下去,太子的人顿时没了斗志。

李渊的亲笔敕令定乾坤。

这边打得惨烈,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唐高祖李渊表态了,尉迟敬德带着武器去见了李渊。

李渊见尉迟敬德全副武装进来,当然也明白来者不善是要逼宫了,于是就表态自己一直想立秦王为太子了,还颁发了亲笔敕令,让秦王处置这些叛乱之人。

有了高祖皇帝的亲笔敕令,太子和齐王的人当然也就不敢抵抗了,很多人都逃跑了。

不过东宫的将军冯立面不改色地去见了秦王,说自己保护太子也是职责所在,秦王一直爱惜人才,不仅没有责怪他,还重用了他,最后加封为广州都督。

这样看,其实大家救驾也是尽力了,你们觉得了?

我是木鱼,愿和你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至纯的人性和爱恋,喜欢就关注我吧,谢谢你。


湘西小木鱼


玄武门之变期间,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余部,齐王李元吉的旧部,精兵二千余人,听闻消息之后,都来救驾。所以不是没有军队,而是当然有且不少。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李建成已经有所警觉,也有所部署,本来打算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想着先找父亲李渊自问消息,再做区处。疏忽大意之下,就是这一个犹豫,李世民集团先下手为强,李建成失去了历史的垂青,走向终结。公元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因李渊诏见问话,途径玄武门,到了临湖殿附近,远远望见李世民及一帮随从兵将身披铠甲,心里察觉不对,大惊之下,

即跋马东归宫府。

然而这个时候,秦王李世民立刻骑马呼喊追赶,先是亲自射杀了李建成,再是尉迟敬德率人杀死了李元吉:

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

原来李建成的部属,镇守玄武门的执行禁卫总领常何被李世民策反拉拢,宫中卫队大部分已经倒向秦王。就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东宫太子府和齐王府将领,群情激愤,打算报仇,由冯翊冯立薛万彻等人,率2000多人激烈攻打玄武门,情况变得非常不妙。我们根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中的相关记载,东宫和齐王府救驾队伍的情况如下,可以总结出六个步骤:

第一,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于是带人进宫。第二,冯立带领心腹,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第三,秦王部张公谨阻拦,其人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兵将无法进入皇宫。第四,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可惜,敬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第五,玄武门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第六,尉迟敬德当机立断,砍下了太子齐王的脑袋,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

李建成李元吉一步败,步步败,李渊也被控制了。尉迟敬德披坚执锐进入内廷,此时唐高祖李渊迫于无奈也是真假难辨,下诏宣布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叛乱,众人才不得不散去。

我们再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中的记载: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

可以说,李世民搏命一击,当机立断,在玄武门杀死了长兄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铸成既定事实,人死无法复生。能够想到,救驾部队即使想要保护,也无从保护了,只能是鼓噪一阵,李渊宣布秦王李世民诛杀叛逆,领天下兵权,李建成和李元吉有罪,余部最终退却。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玄武门之变,是不会有军队前来救驾的。

首先就得说玄武门这个地方,玄武门是隋唐首都长安城皇宫太极宫的北宫门。作为皇宫的之内,没有李渊的调遣命令的话军队是进不来的,这也是李世民选择玄武门作为政变的一大原因,因为他私调小规模军队就足够决定这一场战斗胜利了,这也是利用玄武门这个特点,李世民才能够逼迫李渊退位,因为李渊的调遣命令传达不出去,不退位不行,如果退位了,大局已定,李世民知道李渊反抗不了的。


其次即使李建成想要调遣他和李元吉的嫡系部队也没有机会的,因为城门关闭的话,消息传达不出去,即使传达出去的话,李世民也是会布置后手的,毕竟李世民的嫡系部队可以说比起李建成加上李元吉的还要更加强大一些,最后拖住李渊和李建成的部队,等到大局已定,李世民凭借着自己的手段足够镇压一切了。

所以当政变发生的时候,结局已经注定了,这就是李建成自己的锅了,在掌握了大势的情况下没能狠下心来灭了李世民,最终被李世民翻盘。


睁大眼睛答题


有一句话叫救驾来迟,还有一句话叫先下手为强

前者说的是李建成,后者说的是李世民。

玄武门事变并非一日之功所酿造,而是由来已久,兄弟俩为首的两个集团明争暗斗,李世民手握军权,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麾下将士十分拥护。

李建成也不是善类,很多人都以为他毫无作为,其实大错特错,当年李渊攻占长安城,李建成位居首功,此后灭稽湖,又被调派去镇守蒲州,备战突厥,后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居功至伟,同时他擅理朝政,由此深得其父李渊信任。

《新唐书高祖本纪》有载:七月壬戌,秦王李世民讨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于蒲州以备突厥。

总而言之,李建成这个太子,前期攻克河西与长安等地时,首拿军功,同时又表现出了足够服众的行政能力,使天下动荡时没有受到外族突厥的侵扰,并非史书中所说的窝囊废,近几年也有很多为他平反的声音,至于淫乱后宫,基本等同于莫须有的罪名。


天下群雄混战的时期,突厥曾试图派兵帮助梁师都,刘武周等诸侯,目的就在于将中原的混乱扩大,实力强大的突厥以便从中谋利,进一步割据中原。

后来李世民宣战王世充,突厥第一时间派遣兵力去帮助兵力微弱的王世充,并且调派军使与王世充暗中沟通谋密,可以说当时天下间最为关键紧急的任务,并非征战王世充,反而是阻挠突厥的暗中侵入,一旦与王世充成功结盟,混乱中尚不完整的李唐,很难分出大精力去对抗来犯的突厥,所以临危受命,备战蒲州的李建成,就担负起了至关重要的责任。

于是乎我们得知,李世民率领军队去征讨王世充,而李建成在此刻却等同于封疆大吏,他的责任在于坚守边境,将突厥阻隔在外,让其无法与中原建立联系,时刻牵制住突厥,以求为李世民争取更多的时间,助其成功击败王世充,彻底瓦解突厥意图趁天下大乱入侵中原的阴谋。

之后李渊又命李建成征讨稽湖,李建成仅耗时两月便拿下稽湖部落,武德四年四月,李建成撤离蒲州,班师回朝,因而得知,李建成顺利解除了突厥趁机来犯的危险。

《旧唐书》卷六十四《隐太子建成传》另有载: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都,从平长安。

由此可见,李建成并非无功无德,相反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更让李渊非常欣喜,李世民之所以能一往无前的征伐各地,仰仗的绝非只有诸君,相反李建成的多次掩护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李建成坐镇蒲州,阻断突厥进军中原的路线,切断突厥与王世充的密谋,接近统一的李唐将会被分裂,从而陷入连年混战不休的局面。

李渊贵为一国之主,又是唐朝的开国皇帝,立太子这种事非同小可,他当然不会选一个没用的儿子,包括朝中部分亲王及大臣也都很支持李建成,这也是为什么他能跟李世民对抗持久的原因。

试想以李世民征战天下,封无可封的军功,要想逼迫李渊废除李建成的太子,大可不必在意反对的声音,单凭军权强行压制也可夺权,为什么能分庭抗礼这么长时间,这其中必然有太多复杂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曾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并肩作战过,《唐鉴》卷一记载:高祖使建成、世民将兵击河西郡,攻拔之,执郡承高德儒。

但这是司马光经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李世民命史官撰写的《通鉴》里却说:“命太宗徇河西”,太宗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见,历史是被李世民篡改了,他在让史官撰写史书时,刻意隐瞒了李建成的军功,营造出李建成毫无作为的假象,以此抬高自己,或者说让自己的弑兄行为变得名正言顺,但其实李建成这人并非一无是处,相反正因为自己的才干军功,以及亲王重臣的拥护,外加李渊的暗中袒护,才当上了太子之位。

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两个人一直进行着势均力敌的争斗,那么玄武门之变就不再是简单的夺嫡之争,反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细节。

首先,李世民在李唐即将完成天下一统时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贵为秦王,却拥有足以撼动李渊帝位的权力,他南征北战,在诸军中呼声极高,功盖满朝,但彼时的李建成身为太子,受群官与其麾下将士拥护,坐稳了东宫之位。

由此不难看出,李渊早已感受到李世民的野心,他的皇权受到儿子李世民挑战,所以才袒护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借二人之势力共同削弱李世民的秦王党势力,由此李世民搬离皇宫,退居到位于皇城外的弘义宫,因此彻底导致了李世民于李渊及李建成之间关系的恶化,父子三人分为两党,就此面临即将决裂的边缘。

而李渊作为一个父亲,十分疼爱自己的三个儿子,他从始至终也没想到,骨肉相残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封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已经是他所能想到的权宜之策,按照李渊最初的设想,平定天下后,帝位传给李建成,李世民驻守重地,李唐皇室坐稳江山大业,但梦想却终是破碎于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密谋大计,二人计划向李渊进谏,要求调派李世民麾下的将士给李元吉前往边境对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将,同时李元吉出征,当兄弟的李世民必须要践行,虽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这些礼数仍然得遵守,此时建成二人联合李渊对李世民进行打压,东宫及李渊为首的皇权势力已经对李世民秦王党势力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换句话说,时间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经在这场政治较量中处于下风,因此在这个重重压力的时间节点上,迫使他必须要做出选择,或者说应对之计。

然而应对之计并非李世民一言,却是其麾下党羽劝告,或干脆说是“逼迫”,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长久以来的劝告进谏,导致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先发制人。

《资治通鉴》曾对此事有确凿记载:

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

房玄龄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暗指李世民与唐皇李渊,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

无忌曰:“吾怀此久矣,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

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整个过程简单而直接,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臣子的劝告,一方面让心知大势不利的李世民下定决心,另一方面揭开了父子三人面前的最后一道面纱,如若不先发制人,李世民势必沦为政治相争后的惨败,如若再拖久时日,双方之间更有可能会因为夺权而引发战争,届时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安稳。

于是李世民提早计划玄武门事变,因为玄武门前不得领兵而入内,然而守城将士对诸位皇子携带兵器入内则司空见惯,换句话说,玄武门前有律,凡入皇城者,皆不可佩戴兵器,然而三位皇子地位极其尊崇,携带兵器或各种物件入宫早已如常,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借机佩戴兵器入内,果然未受到门前禁军阻拦,更因他随从人数只有八人,更无人会联想到堂堂秦王敢带八人谋反,因此便顺利放行,李世民因此得到了埋伏在临湖殿的天赐良机。

当夜,李建成与李元吉欲面见李渊,提议李元吉出征调借李世民麾下将士,二人路过临湖殿时,未遇到本应尽责的禁军询问,二人遂认定这是削弱李世民势力计划的成功前兆,在此喜悦之余,大为放松警惕,未带一兵一卒,甚至连一个随从都没有的情况下,二人路经临湖殿,被事先埋伏在内的李世民之众一举射杀。

然事变发生后,禁军已听到喊杀声,至于为何没有亲兵救驾,原因却颇具戏剧性,刚才所说玄武门前有守城将士,严禁个人携带兵器入内,当宫中守卫得知建成与元吉被杀后,随即前去报信,宫府兵立即集结大队人马,欲冲进皇城救驾,然而守城将士之前见李世民九人未予阻拦,一是因为人少,二是因为李世民的皇子身份,皇子带着八个人夜游皇城,说通俗点儿,就跟大半夜喝多了酒回家睡觉一样,然而宫府兵成千上万,守城禁军一看这阵仗,当即如临大敌,严加阻挡。

与此同时,太子及齐王李元吉被杀的消息传遍皇城,守城将士自然也已得知,然而李世民另差人火速与守城将士许下承诺,暗中配合李世民,拼死阻挡住宫府军入内,另一边早已准备好的秦王亲军也前来护驾李世民,这才里应外合,成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对过程有详实记载: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不久,李渊被迫宣布,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继帝位,称唐太宗,年号贞观。


————————


钱品聚


首先玄武门之变太子的军队的确有来救驾,而且勤王部队也全部赶来保护李渊,只不过这一切都被李世民巧妙的化解。首先大家要清楚电视剧和历史的区别,在电视剧中,编剧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写,可历史并不是这样。玄武门之变并不是李世民精心策划的一场政变,严格的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临时起意。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渊想要将李世民的权利全部收回,因为李世民这个时候想要争夺太子之位的意思很明显,李渊不想看到他们兄弟二人争斗。李渊其实从起兵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自己的一切以后谁来继承,他的人选便是李建成。当时满朝文武都支持李建成,并且李建成并不是大家所想的一无是处。

真实的李建成是很有才华的,也很得人心,并不是一些电视剧中所表现出的形象。李渊将李世民叫到跟前,刚刚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便被李世民看出,李世民知道自己不拼一下的话,将永远与皇位无关,于是他告诉李渊,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与他的妃子有染,李渊并不相信,可是也很愤怒,于是让他明天和李建成一起来宫中对峙。

这样一来就给了李世民喘息的机会,他决定第二天就立马发动政变,这一切都来的太突然,谁也没想到李世民突然发难。第二天在玄武门,李世民发动袭击,他和太子打成一团,其实双方进入玄武门的人数差不多,就看谁能打赢,李世民也没有把握能打赢。

刚开始打的时候,勤王部队首先来到现场,李世民的人告诉他们,这是帝王家事,这些部队自然不会妄动,毕竟这种事不能参与,而且他们也想不到里面在玩真的。太子的部队得知后,也是立马赶来,他们可不听李世民手下的说辞,直接开始攻城,李世民的人将玄武门锁了起来。

幸运的是太子的人还没把城攻下,李世民就拿着太子的头站在了城墙之上,太子府的人一看这种情况自然是停手,之后一切都是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在发展,玄武门之变是有军队来救驾的,并不是大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