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经过几代人70多年积累的国力打匈奴,打了一个“惨胜”为什么还要吹汉武帝?

你也来试试吧


汉武帝确实称得上千古一帝,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征伐匈奴。而且汉武帝的功绩也不仅仅只是征伐匈奴,还有比如说半部推恩令,解决了汉朝分封制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实行对盐,铁,酒等等国家垄断。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设立太学,加强教育。在军事上,积极的开疆拓土,不光是和匈奴打,还有对于南方的征伐,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这些还只是汉武帝的一部分的功绩,当然还有很多。所以汉武帝才会被很多人称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征伐匈奴,虽然没有彻底解决匈奴问题,而且还把汉朝初期数十年的积累打完了,连年征战也是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很多人推崇汉武帝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征伐匈奴,汉武帝并不是吹出来的。说说汉武帝征伐匈奴的功绩吧。

首先就是直接解决了汉朝北境问题,我们都知道汉初数十年内,匈奴一直都是欺负汉朝的,汉朝由于国力原因只能是采取和亲委曲求全的方式,当年吕雉在的时候,匈奴单于侮辱汉朝直接说和要娶吕雉,让汉朝成为匈奴的附属国,但是汉朝也只能是忍让。匈奴对于汉朝来说威胁是非常大的,如果匈奴问题不解决,汉朝要亡的话,肯定就是因为北方的匈奴,这个也是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打匈奴的原因。其实不光是汉朝,后来的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基本上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说隋朝的吐谷浑,唐朝的突厥,宋朝的契丹,金人,蒙古等等。中原王朝一直是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所限制。汉武帝也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措施了,汉武帝于是才决定出兵的。

其次就是打出了汉人的血性,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让周边各国体会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如果不是汉武帝去攻打匈奴,一味的委曲求全的话,那么中原王朝可能就一直这么下去了,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中华文化了。中国人也就失去了血性。正是在汉武帝时期,打出了汉人的尊严。如果没有汉武帝的功绩,在汉宣帝时期也就不可能说出凡江河所至日月照皆为汉土这句话。这句话就足以体现出汉武帝的功绩,也彰显了汉人的尊严,汉人的强硬。

还有为了和匈奴打,汉武帝也是联合西域,这是中原开始主动的去了解周边的文化,也慢慢的开通了丝绸之路,而且正是因为这样,西域的很多物种开始传入中原,我们现在吃的很多东西都是这个时候传进来的。也开始让中原文化影响到周边。走向世界。而且慢慢的开始了中原对于西域的控制。

汉武帝征伐匈奴也为后世中原王朝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积累下了基础,也做了榜样,所以所汉武帝称得上千古一帝!


小伍讲历史


第一,匈奴在汉初时非常强大!冒顿统一草原,楚汉之争时还占领了河套平原,实力空前的强大,特别是军事实力。对汉朝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白登之围,要不是陈平的计策,刚建立的汉朝估计就到此为止了。之后更是送宗室女子送金银财物,并且每当新单于继位,就带骑兵来长安耀武扬威抢劫一把。大汉朝可以说是屈辱至极。


第二,汉朝虽然也损失惨重,但相对而言匈奴就更惨了。匈奴丢失了河套平原以及凉州地区,并且卫青特别是霍去病击溃了匈奴的绝大部分军事实力,对匈奴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为汉宣帝的北击匈奴以及东汉窦宪的灭北匈奴奠定了基础。


第三,汉朝国策的转变!从黄老无为到开疆进取,征服南越、逐渐控制西域。一直到陈汤的那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读来,仍是热血沸腾,这已成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一部分!


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用人失误,特别是错用了李广利,让整个汉朝也有了很大的损失。但能颁布罪己诏,承认错误,还是非常的难得。

整体而言,功还是大于过的!


杨大眼看历史


我觉得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问一个问题——


谁在赞扬汉武帝?


从汉武帝去世距今已经1931年了,在这1931年时间里哪些人在赞扬汉武帝?


事实上在一千九百三十一年时间里,人们对汉武帝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对于他攻打匈奴的“壮举”持肯定态度的人并不多。


甚至不需要汉朝灭亡,汉武帝去世后汉宣帝的大臣夏侯胜就认为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代价是“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天下虚耗,百姓流离……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


这段文言文很浅显,相信大家都看得懂,可以看出,汉武帝才死,大臣们就对汉武帝所谓功绩不以为然,甚至到了认为没必要给汉武帝立庙的程度。


大家可以想象,夏侯胜这种言论放到明清,不说诛杀九族,他本人肯定死定了,即使在西汉,这么评价汉武帝也是要有相当心理准备的;换言之,夏侯胜敢于这么直白批评汉武帝,很可能这已经是朝野共识了。


事实上不止夏侯胜,班固和东汉史学家荀悦、桓谭对于汉武帝的对外开拓都是持批评意见,比如荀悦就认为汉武帝“穷兵极武,百姓空竭,天下骚然”。


可以说从汉武帝去世一直到东汉灭亡这段时间,史学家们对汉武帝发动“汉匈战争”都是持反对和批评的。


到了唐宋,对汉武帝的评价就更低了。


最先批评汉武帝对外作战的不是别人,正是李世民,这实在太有意思了。


李世民认为“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


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更进一步认为汉武帝“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


到了宋朝对汉武帝就更没有什么好话了,司马光、苏轼、苏澈这些保守主义官僚当然不会认为汉武帝“开疆拓土”有什么好的,好玩的在于就连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和宋神宗也都看不起汉武帝。


王安石认为汉武帝攻击匈奴导致天下户口减半,是无能“天下户口减半,然亦不能灭匈奴。”


宋神宗则认为汉武帝屡兴外战太残忍“汉武帝至不仁……视人命若草芥”


由此可见,汉武帝在唐宋时期依然是一个负面人物,尤其是他发起的“汉匈战争”花样挨骂,李世民骂汉武帝无能,王安石骂汉武帝蠢,宋神宗骂汉武帝残忍。


到了明清,汉武帝整体评价依然没有变,尤其是他对外开拓,依然是被痛批的对象,比如晚明王夫之,虽然饱受亡国之痛,但是依然认为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是“繁苛之政兴,开边牟利,淫刑崇侈,进群小以荼苦其民,势甚盛而不可扑也。”


可以说明清,尤其是清朝末期由于列强入侵,一些学者开始对汉武帝有了一些正面评价,但是主流意见依然是负面的,明清学者和历史学家包括官方对汉武帝的负面评价还是主要从用兵“虚耗中国”这个角度出发的。


甚至到了近现代,在不少历史学家的眼中汉武帝也依然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历史人物。


吕思勉先生认为汉武帝发动对匈奴战争是”使中国之国力为之大耗,实功不掩其罪也。“黄仁宇大致上也是持这样的观点。


真正对汉武帝进行正面评价,并且积极肯定他对外开拓功绩还是要到1949年之后。以范文澜、尚钺、何兹全三位具有权威性质的历史学者对汉武帝做出了正面评价,这也代表了官方对汉武帝的态度。


可以说从汉武帝死后一千九百三十一年时间,真正对汉武帝进行全面肯定也不过70年时间,相比之前一千八百六十二年一直是负面历史人物而论,目前对汉武帝的一些正面评价实在说不上“吹”,如果从这一千九百三十一年历史长河看的话。


再说了,近些年学界就发起过对汉武帝再评价活动,相当多的历史学家,比如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黄朴民先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先生对汉武帝发动对匈奴战争也是呈比较负面的评价。


所以说,学界和知识界肯定不存在“吹”汉武帝的情况,真正存在“吹”汉武帝情况的,也无非是互联网上而已。


兰台


是大胜,不仅扩大了版图,还开创了盛世,奠定了汉人的地立。开创丝路,万国来朝。这不是吹,提问的人脑子有屎。


劉董95


首先问这个问题得人,没有历史知识。

在中国其实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都有边患,是草原文明入侵农耕文明,草原部族当时处于蒙昧的阶段,只能靠着掠夺才能生存下去。

汉朝为什么要打?因为和亲,纳贡,因为边患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不知提问的人你是否听说过,五胡乱华,那是华夏民族最黑暗的时刻,甚至到了华夏民族要消亡的地步,大量人口逃亡了瘴气遍地的南方。

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古代的事,白登之围是整个刘氏皇族的耻辱,也是汉王朝的耻辱,还要不断和亲,纳贡,请问提问的人让现在中国不断像美国交保护费,你愿意吗?

既然不能谈判解决,那就用武力解决,永绝后患。汉王朝经济达到了顶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王朝解决了国内矛盾当然要解决外部威胁。

汉武帝打匈奴,告诉你没有错,对于家天下的汉王朝也好,对于汉王朝百姓也好,利大于弊。

现在得中国也一样,这个世界并不和平,你只是生在了一个和平得国家,因为这是你的先辈用献血和生命的代价筹铸就的。


多多安a


这种问题也问的出来?可见此人心理之阴暗。宋朝就是缺少一个像汉武帝这样的人,所以从北宋给辽岁币,到南宋给金岁币。出了中兴五将还没有打败金人就被一个个弄残了,弄死了。连父兄惨死北方这样的大仇都不报,只想安于一隅。最后还是被人给弄死。

还有尊严嘛?惨胜,但凡宋朝能惨胜一个,把金人或者契丹人赶到漠北去,也不至于最后被人羞辱成哪个样子?

记得初中学宋朝历史的时候,那叫一个恨。


墨迹137022681


为什么吹捧汉朝,其实要从解放说起。我们国家解放前是没有民族国家概念的,因为一直是被少数民族奴役统治,灌输的思想就是不管谁统治,能活着就可以。比如八国联军进北京,人民夹道欢迎。解放后为了凝聚民心,必须给自己树立个民族,比如民国时期树立的就是中华民族。后来为了有所区别,就像李渊当皇帝后需要找个说得过去的祖先李广,我们是推崇汉朝为先祖,只是为了凝聚民心。

评价汉武帝的打匈奴的事,先从战斗力说起。先说汉朝以前的骑兵,当时没有马登,无法马上挥刀劈砍,也没有反曲弓,短弓威力不足,长弓使用不便,无法射击。也没有耐力强高大的良种马,当时的骑兵很弱,都是当骑马步兵使用,包括历史记载,直到三国后期,骑兵依然只是当骑马步兵使用,靠着兵器之利,三国后期曹操北拒乌恒,南打吴蜀。

再次说到汉武帝驱逐匈奴的战略,其实就是两条,焚烧草原,污染水源。就是用少量的骑兵,秋天焚烧牧草,屠杀游牧的部落,用牛羊的尸体污染水源,所以才有霍去病的千骑破匈奴,就这样都反反复复的拖了几十年。但是这个有一个弊端,匈奴并不是大家想象的统一民族,他的每一个部落就相当于一个民族,和我们国家一样,很多个民族,比如羌族,氐族,女真族,乌恒,无数个民族服从他的统治,当汉武帝驱逐了他们的统治者匈奴,并没有实际统治北方的草原,而是又被其他游牧民族所占据。所以才有了后期的五胡乱华,汉朝遗民被屠杀光。

再来说一下西迁的匈奴,也就是后来的阿提拉,他们经过中亚,经历了很多文明,其中就获得骑兵最重要的几样装备,弯刀,良种马,反曲弓和马登,波斯的汗血马,弯刀到现在都还很出名,反曲弓更是骑兵神器,因为反曲弓弓身更小,需要的拉力均匀,威力还大,更适合骑射,所以才有了匈奴上帝之鞭的强大。


复杂相减


汉太祖高皇帝诛秦灭楚何等霸气,结果让匈奴打得靠女人救命,这七十年的积累让汉武帝终于扬眉吐气,什么叫惨胜?这惨胜塑造了汉人汉族和万年汉土,汉武帝刘彻确实因为打仗而消耗了国力并下诏自责,但两千年后的汉人不该纪念和推崇这位武功大帝吗?中国人都应该怀着无比的崇敬去仰视诸子百家、秦皇汉武,是他们造就了中国和中华文明,有西方学者就认为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个人以为这个评价是极高的,我们就是一个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

回过头来再看看自鸦片战争以降至大清灭亡,我们除了惨有真正的胜吗?抗战我们胜了,十四年的抗战那叫惨胜,惨得至今让中国人无法释怀。而汉武帝那个胜利不单是战术性的,更是战略性的胜利,中国人必须记住,那是中华永世的荣光。


蜀山散人81750681


因为他的国号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他挺立汉民族千秋自信,他建立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故他值得这么赞扬与称颂。

一、七十年公主和亲屈辱外交,在他身上终结

从汉初高祖刘邦起一直到汉武帝初期这七十余年都是实行“公主和亲换和平”的苟且偷安的政策,让整个国家及人民丧失民族的自豪感,处于一种被欺压,被屈辱的文化深入到每个心中,这对于“匈奴人”是谈其色变,畏惧无比的心理。就相当于把一个民族的文化脊柱支柱给打没了,吓没了。

被动与逼迫“公主和亲”屈辱外交到汉武帝时期彻底终结,从此“公主和亲”也仅仅是赏赐,而不是屈辱外交,四海异族称臣。

二、“寇可往,我亦可往”,汉匈之间攻守易形

汉武帝从元光元年到元狩这年间,一直是对外匈奴连续作战的战争方针。

改变原来匈奴主攻,汉军主守的被动防御方针,采取主动寻找匈奴战斗,改变等待就挨打的现状。

汉匈之间的三次大战役是:

元光二年,卫青率领汉军3万骑兵与匈奴右王决战于河套地区,取得首次汉军对匈奴的胜利,收复河套地区,设置朔方,河套,五原等军镇,彻底解除长安的威胁。

元狩二年,卫青与霍去病越过焉支山,对匈奴作战,大获全胜,打通长安通往西域的通道。

元狩四年,卫青与霍去病率10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在漠北与匈奴主力大决战,取得全面胜利,沉重消灭匈奴主力,匈奴被迫北逃,从此漠南无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匈奴的心头大患。

这就是“寇可往,我亦可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给予整个汉民族洗脱七十余年以来的被压迫,被欺压的现状,打出汉民族的强者风范,打出汉民族的千秋自信,打出汉民族的国威天威。

三、确立儒家文化正统地位,从此中国封建专制集权时代真正来临

汉武帝时期,遵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专制文化思想,统一全国读书人的思想,确立后世封建专制集权时代的真正来临,真正认为是汉民族的正统地位,从此中国的个人个性自由在汉武帝之后彻底终结。

四、开辟丝绸之路,打开中国联通世界的方式

从征伐匈奴,讨伐西域,南征闽越,东征朝鲜,使大汉王朝四周夷族彻底臣服之后,开通西域,开展丝绸之路,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以汉朝为主构建西域区域命运共同体,打造丝绸之路经济道,彻底宣扬中华汉文化。

五、奠定中华疆域基础,成为后世大一统的王朝参照基准

秦朝彻底把岭南地区纳入中华地区版图。

汉朝武帝把河西走廊,西域,西南百越及闽越区域,北朝鲜等地区纳入中华地区版图。

只是到唐朝把中亚,南亚,外兴安岭,库叶群岛等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元朝把青藏高原,西伯利亚,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其他朝代都是此版图的外拓与守护者,故汉武大帝时期把奠定中华疆域成为基准,都是在完善与升级,成为后世大一统的王朝参照基准。

故汉武帝,他是一位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也是不过分的,他值得称颂与赞扬。你认为呢?

个人意见,如有不同,请关注与回复。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这个问题,首先第一点要说明的是,汉武帝之名不是吹嘘出来的,第二点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历史上会对汉武帝打败匈奴如此的推崇呢。我觉得有以下的几点原因:

其一,历史上第一次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全面的大对抗,并以农耕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虽然秦始皇和以前的赵国也对匈奴交战过,但是规模和战果都是无法与汉武帝时期所比拟的。

其二,对匈奴的征战赢得的并不是仅仅是战争,而是极大的激励了民族自信心,使得中华民族从此面对四方诸夷都不自觉的高人一等,打出了民族风采,这也正是为什么后来的东汉即使一个小小的割据势力几千人马都能打的匈奴,羌族等亡族灭种,实力和心理上的自信。

其三,开疆扩土,开辟新的对外交流通道,为后来经略西域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种种凡有一者都足以名流千古,何况汉武帝都占全了,另外虽然汉武帝多年征战消耗了汉朝的底蕴,但是汉朝的衰弱跟他并没有太过直接的关系,因为后续的继任者汉宣帝的大有作为其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武帝对汉朝的国力的消耗。

所以,汉武帝有功有过,但是他的过错造成的后果影响不是特别的大,而他的功绩确实太过于耀眼,所以,他才被后世如此的推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