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从控制到赋能!

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从控制到赋能!

管理:从控制到赋能!

管理是什么?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认识!是管人、理事?是规范、流程?是一种平衡?表面看起来都是,但本质都不是。多年前做销售的时候,一次中层的竞聘上,总经理问:管理的重心是什么?当时也不知道,随口给了一个答案,那时真是不知道啊,他的“标准答案”是“管人”。多年过去了,那时的“标准答案”显然不再有任何意义,但对于管理的思考,却在延续。管理到底是什么,要怎么“管”?!

管理:从控制到赋能!

1、传统管理。通常大家认为的管理就是把事情做好,把人管好,那人管好了,事情也就做好了等等,但事情也是人做的,所谓对事不对人,我觉得很难说得通。以至于后来又诞生了中国式管理,讲究权术和权谋,追求所谓的平衡。树立一个目标,建立制度规范和考核标准,严格执行,是不是就可以完成任务呢,管理是不是就好起来了呢。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

2、典型案例。索尼也有很完善的管理体系,KPI做得也很完备,可惜,也破产了。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咎于KPI,更不至于像某些人说的,索尼就是被KPI搞垮的。但问题确实暴露出来了,这些管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做营销和管理都知道,消费者或者用户需求是我们研究的原点,终点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所以说,离开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现实需要来谈管理,就真的很可笑了。

3、传统管理之痛。员工、公司和老板每天都在博弈,心理盘算着怎么制约和控制对方,怎么能做好工作,怎么能做大业绩,这不是痴人说梦吗!每天还把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挂在嘴边的那些人,特别是管理者和各种创始人,你真的搞懂了什么是互联网精神不,真的搞明白了什么是管理吗?什么是分享,什么是开放!

对管理的理解

管理:从控制到赋能!

第一层是制度层。

基础的规范还是需要的,否则没法正常运转,我们也不是理想国,乌托邦。但制度层却不是核心,制度层的完美形式应该是去掉那些外壳,让员工和公司不再博弈的一种保障,让员工安心,有长远的合作意向和贡献意愿。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约束行为,把员工牵制住、“按住”。这一层也很少有中国企业做得好的。

第二层是价值观层面。

找到一群有共同理想和爱好的人太难了,找到很难吗?我认为应该不难,难的是怎么在困境中坚持和突破,更难的是怎么在取得成绩之后还能继续的共存和分享。员工难在前者,老板难在后者。但本质上,难在后者。怎么通过一种利益的共享机制将合作成果、企业的发展成果巩固下来,否则原来想的再好,后续都变化,价值观也失去效力,好无用武之地!

我们都需要诗和远方,但生活和下半辈子的生活有时还是苟且。

第三层是文化层面。

合作、共赢、分享,这可太难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了最多贡献,员工认为这样其实这也没问题;如果老板认为自己做得最多、最苦、最累,我该拿80%,那就问题大了,这个公司一定是封闭的、缺乏进取精神、没有战斗力、无法持续,更无法做大。

企业文化首先是老板文化,这决定了企业的DNA,有什么老板就有什么企业。我认为,管理最核心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开放、竞争、分享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体察到关键个体的不同和需求的各异,这才是管理的精髓,也是基于洞察和体会人性的深刻考量。

互联网时代管理的本质:赋能

管理:从控制到赋能!

曾鸣教授在《智能商业》中说道:未来的组织会演变成怎样现在还很难看清楚,但是未来组织最重要的原则却已经越来越清楚。那就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者激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管理理论一般都会强调,一个人的管理半径不应该超过七个人,也就是说他的直接汇报者应该不超过七个人。但是在谷歌直接汇报的人经常是二十多个,甚至会超过三四十个,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安排?

这种安排背后的逻辑就是赋能。领导者他提供的是知识上的支持,提供的是各种资源整合,来帮助自己的下属取得更大的成绩。他的目的不是为了管理,所以他完全可以不管管理边界这件事情。

赋能的三大原则

管理:从控制到赋能!

第一点,激励偏向的是事情结束之后的利益分享。而赋能强调的是激起创造者的兴趣和动力,给他合适的挑战。

唯有发自内心的志趣才能激发持续的创造,命令不适用于他们。 因此组织的职能不再是分派任务和监工,而更多的是让员工的专长、兴趣和客户的问题有更好的匹配。

第二点,赋能比激励更需要依赖文化。

只有文化才能让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创造者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去考核、去激励,公司的文化氛围本身就是奖励。 能够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同创造,对他们就是最好的奖励。

第三点,激励聚焦在个人,而赋能特别强调组织本身的设计,人和人的互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组织内部人和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新兴学科,例如复杂网络和社会物理学的研究都指出, 人和人之间互动机制的设计,对于组织的有效性可能远远大于对个体的激励。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原则

管理:从控制到赋能!

第一,个体的自我管理和驱动

以前传统组织是正三角金字塔管理模式,基层员工在最下面,中层逐级往上。而金字塔塔顶是决策中心,虽然大家谈要以客户为中心,而实际上在具体的经营中却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的。层层上报、层层下达的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解决客户的问题。

为什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产生了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是因为互联网不仅仅是口号,而是一种颠覆性的思维和基因,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战略、产品、运营、文化、激励和组织中,提升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和边界。

这就让大家自我管理和驱动,形成强大的共同将企业做大的力量。

未来的组织是倒三角形式。公司的各层级都围绕客户,为客户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服务。

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就要靠自我驱动才能保持持续的高效,而不是靠短期的考核和激励。

第二,个体都对公司整体利益负责

传统组织,人人只为自己的利益负责,公司的整体利益在哪里,没人管。这也非常好理解,做好自己的事情足够了,因为考核主要是考核这些内容;如果做其他的事情,出了问题,反而令自己处于被动局面。

移动互联时代的组织是人人为了达成目标而来,每个组织的目标非常清楚,自己为自己的目标负责。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创业型公司的首批员工都是有企图心和梦想的,并非单纯的打工者,因此,他们有方向,目标感和能动性都非常强,不需要动员和考核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完美。

很多公司的员工都为加班费的难题而困扰,我们为什么没有加班费?为什么加班费核算不足、不合理?等等。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板、股东、合伙人,还会这么计较吗?

当个人利益就是公司利益的时候,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对事不对人

组织为什么没有效率,很大一个问题是“对人不对事”。领导说怎么做,下面就怎么做,至于对不对,领导负责。这种情况在老板层面也是如此,老板说这么干,我干吗要去反对呢?做错了也不是我的责任,是老板的决策。若下属的想法跟上司或者跟老板的想法不一致,就得不到重视,甚至是被压制。

试想,这怎么会有创新呢?

移动互联时代是“对事不对人”,每个人只是对项目和方案的推进和完成负责。有好的想法,可以直接提出和表达,如果有新的优秀的创意,公司甚至可以支持你在公司内部创业。

当很多优秀的创意具体化后,企业可以分割出来一个个小组织,每个小组织独立核算,独立经营,企业的团队、经营和效率就可以得到全面的激发。

如果人人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拼命去干,还要“管理”干什么呢,还需要“管”什么呢,都不需要了。但如果人人只是围着“一具死尸”,整天尸位素餐,又能“管”出什么好结果!

观点:深知精准营销创始人、CEO 蒋军


管理:从控制到赋能!

蒋老师互联网营销社群课程,头条语音专栏和视频专栏已经开通。

2019年度征集2-3家企业,由蒋老师亲自担任企业营销顾问,辅导企业的品牌营销及互联网营销升级!详情请私信!

深知精准营销:提供互联网精准营销策划运营,品牌IP化构建,场景化产品策划,互联网商业模式设计,营销运营,资源导入及项目落地,快速实现销售转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