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打造“特种兵”般,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


《赋能》——打造“特种兵”般,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


“赋能”是近来非常热门的一个管理学词汇,说的是领导者要赋予一线团队自主决策权,才能应对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


这听起来很简单,不就是无为而治吗?不过,“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是常见的管理难题。下放权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赋能》这本书就是讲领导者想要通过下放权力向员工赋能,必须首先抛弃原有的层级式组织形态,打造一种全新的组织架构和组织环境。

本书的作者团队并不是传统的商界人士,而来自军方。第一作者麦克里斯特尔,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他在2003~2008年担任美国驻伊拉克联合特种部队总司令。还有两名作者是美国海豹突击队退役军官,麦克里斯特尔的前部下。


《赋能》——打造“特种兵”般,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


为什么这些退伍将领要写一本讲组织管理的书呢?这源于他们在伊拉克面临的真实困境。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基地组织乘势崛起,不断发起恐怖袭击,麦克里斯特尔率领的联合特种部队奉命剪除基地组织。他吃惊地发现,美军虽然在人员、装备、情报、纪律等各个方面都碾压基地组织,但是在与基地组织的较量中并不占优,反而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问题出在哪里呢?

特种部队是一部战争机器,力量强大、分工明确、效率极高,严格遵循自上而下的命令,这样的机器是传统战场上的大杀器。这部机器唯一的问题,就是无法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对瞬息万变的形势作出快速反应。再看基地组织,没有标准的层级关系,没有固定的指挥链条,却具备高度的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好像一张无形的网,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形势变换自己的形态。

麦克里斯特尔最终认识到,想要战胜基地组织这样一张无形之网,关键在于打破部队原有的组织形态,把自己也变成一张网,从一部服从命令的机器,变为一个自发生长的有机体。当完成这个转变后,他的部队脱胎换骨,在斗争中获得压倒性优势,顺利击毙基地组织三号人物、恐怖分子扎卡维。麦克里斯特尔退役后,创办了自己的管理咨询公司,把他在军队的成功经验应用到企业界,这就有了本书的诞生。


第一点,为什么要向员工赋能

我们从欧洲历史上一场著名战役特拉法尔加海战开始说起,这是英国海军史上的最大胜利。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英国皇家海军对阵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传统海战中,作战双方舰队是面对面一字排开,形成两条平行线,然后在主帅的号令下相互开火。而在这场战役中,英军主帅纳尔逊使出奇招,他命令自己的舰队分成两列,从垂直方向朝敌方舰队冲过去,把敌方的一字阵型生生分成三段,然后双方舰队在一片混战中贴身肉搏。英军最终大获全胜,俘获对方主帅和19艘军舰,自己一舰未失。这场战役让法西联合舰队从此一蹶不振,英国牢牢稳固了海上霸主地位。只是,当英军全体官兵欢呼胜利时,才发现他们的主帅纳尔逊已经在混战中不幸中弹身亡。

这里要探讨的是,在这场战役中,英军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有人说是因为主帅纳尔逊天才的作战方案,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但本书作者认为,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纳尔逊的奇招只是制造了混乱,但是,你怎么确保英军从混乱中取胜呢?

其实,这是两种作战模式的竞争。法西联合舰队是传统的作战模式,舰长们不知道主帅的总体战略是什么,每一步都严格服从主帅发出的指令,令行禁止;而纳尔逊则明确告诉舰长们整体作战方案,并且强调,一旦开始混战,舰长们必须根据形势自主决策、随机应变,不可再依赖信号旗。换句话说,纳尔逊先是制造混乱,然后通过向舰长们赋能来应对混乱,这才是制胜的关键。

从这可以看出,赋能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反过来说,如果环境基本稳定,不确定性很小,那么就没有赋能的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指挥、控制体系才是最有效率的,比如主导20世纪工业界的科学管理理论。

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环境中,管理的核心是效率最大化,也就是要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实现的方式就是科学管理提出的标准化、专业化;而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快速、灵活的应变能力,实现的方式就是向员工赋能。


赋能实际上就是一个“逆科学管理”的过程,就是不过度强调标准化,把被剥夺的工作自主权重新还给员工,允许员工根据形势自主决策;也不过度强调专业化,而要让员工像一支球队的球员那样,能够穿插跑动、相互补位。这要以牺牲一部分效率为代价,但可以让企业获得最重要的生存优势,也就是敏捷性。

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挑战,企业必须向员工赋能。在环境相对稳定的工业时代,以科学管理方式来追求效率最大化是可行的,而在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信息时代,管理者无法掌控全局,企业想要获得生存优势,就必须进行逆科学管理,向员工赋能。


第二点,怎样才能向员工赋能

如果只是简单的权力下放,当甩手掌柜,那不但不能赋能,还会让员工陷入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状态。事实上,赋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实现相互矛盾的目标:怎样才能让每个员工既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协同作战?怎么样才能既保证效率,又增加组织的弹性和灵活性?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抛弃科学管理时代遗留下来的层级分明、纵向分割的树状组织结构,打造一种全新的网状组织结构。其中,每个小团队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而这些局部小网络又连接到同一个大网络当中。如果说传统组织架构是一部咬合紧密的机器,那么网状组织架构就是一个自我演化的生态系统。它兼具效率、弹性和韧性,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迅速反应,在遭到破坏后能够快速自我修复,而且任何单点打击不会对整张网络构成致命威胁。

想要打造这样一张网络,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把原子化的个人,捏合成一个高度互信的超级小团队。第二步,让这些小团队之间紧密互动,从而形成由无数个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Team of Teams”,意思就是指由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第三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培育信息共享的组织文化。

先说第一步,怎样才能把原子化的个人,捏合成一个高度互信的超级小团队呢?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海豹突击队。你可能听说过海豹突击队的魔鬼式训练,比如长达6个月的超高强度体能训练、各式各样的体罚措施、5天加起来只能睡4个小时的“地狱周”等等。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海豹突击队要采用这种几乎变态的训练方式,来折磨他们的队员呢?因为训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一个个肌肉发达的超级战士,而是要打造一个超级团队。

首先,要通过魔鬼训练剔除掉那些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荣誉感的人。训练有极高的淘汰率,超过一半的学员挺不到最后,其中大多数在训练刚开始的几个星期就放弃了。这些人是因为体能跟不上吗?据一位资深教官说,其实只有10%的退出者是真的体能跟不上,而其他90%的人,说白了就是因为吃不了苦。那为什么他们吃不了苦呢?这位教官发现,学员在面试时,

如果参加训练是为了“挑战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他就很难坚持下来;那些最终坚持下来的学员,在面试时就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比如说“我想加入海豹突击队,我想去海外战斗”。也就是说,有没有集体荣誉感,想不想融入一个伟大团队,决定了学员能不能坚持到最后。


《赋能》——打造“特种兵”般,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


不过,要打造超级团队,成员们光有集体荣誉感还不够,还必须相互之间建立起高度的互信和默契。在受训的第一天,学员们就会每5~8人分为一组,所有任务都是以团队为单位来执行,任务失败的话,就整个团队一起受罚,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发挥空间。训练中还有很多精心设计的环节,用来加强队员之间的互信与默契。比如,潜水训练中要求两个人合用一根氧气管去完成任务;“冲浪受虐”时,队员们在大浪中必须手臂紧紧挽在一起,相互获取体温,才能坚持得更久;甚至在训练之外,队员们也不允许单独行动,连去餐厅都必须和同伴一道,否则就要受罚。

通过这样持续6个月的训练,坚持下来的队员们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建立起了高度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愿意把自己生命托付给队友。在执行任务时,所有成员像一个有机整体一样去思考、去行动,就是达到了一种“集体心流”的状态,也就是所有人都能快速理解彼此的行动意图,自动分工、自动补位,你搜索前面我就搜索后面,你冲在前面我就断后。而且可以做到随时切换指挥官,谁觉得在那一刻的情景下他对局势最有把握,那他就自动成为临时指挥,所有人都听他的。

这样一支超级团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赋能:每个成员既自主决策,又协调一致;整个团队既强大,又敏捷,可以灵活、快速地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局势。打造这样一支团队虽然很难,但毕竟已经有了一条有章可循的道路。接下来的问题是,要怎样把这种小团队的优势扩展到一个成千上万人的大型组织当中。

一个小团队实际上就是一个熟人社会,成员们朝夕相处、彼此熟悉,相对容易建立起信任和默契,但是根据邓巴定律,这种熟人模式一旦超过了150人就不再管用。在一个成千上万人的大型组织中,大多数成员相互之间根本不认识,他们又该如何建立起互信与默契呢?有些公司在初创期发展得不错,而一旦扩大规模就开始走下坡路,就是因为小团队的优势很难复制到大团队当中。

事实上,就算成功打造了超级小团队的组织,在各个小团队之上,还是采用传统的纵向分割的树状结构,这种结构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个相互平行的深井,本书中就把它叫做深井式组织。比如美国在伊拉克,除了有麦克里斯特尔率领的联合特种部队,还有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部、常规军事单位等各个部门的分支机构。这些机构都分别拥有自己的超级团队,但机构之间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来”,各自为政,甚至是相互提防。

这样,在各个机构之间就出现了断点,或者叫“接口失灵”。这导致虽然每个小团队的运作都非常高效,但整个体系却是无效的。比如有好几次,麦克里斯特尔的部下正在执行抓捕或击毙任务,却在最后一刻被告知,这个目标其实是美方的其他机构派出去的卧底。再比如,在9·11事件之前,美国的各个情报部门已经分别获取了几个关键线索,但是没有人把这些散落的线索拼成完成的图片。

事实上,不只是军方,接口失灵是大型组织面临的普遍困境。比如很多医疗事故,就是在医院的急诊室、手术室和住院部之间的衔接过程中发生的。再举个例子,1999年,美国宇航局花费1.25亿美金打造的“火星气候轨道器”坠毁,后来发现,原因竟然是不同部门采用了不同的计量单位。负责制造轨道器的公司用的是英国的计量单位,而负责操控轨道器的实验室用的是公制单位,小小的乌龙事件造成了重大损失。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接口失灵的困境呢?这就是打造网状组织的第二步:要想办法打破组织的深井,加强各个小团队之间的横向互动。你虽然无法做到让 A 团队和 B 团队的所有人都相互了解,但可以退一步,让 A 团队中的某个人,作为 A 团队的代表,被 B 团队的所有人了解。


这就是麦克里斯特尔在军方推动的“嵌入计划”,也就是把一名陆军特种部队士兵调到海豹突击队工作6个月,或者把一名海豹突击队员调到情报部门工作6个月,等等。各个派出单位为了自己的荣誉,必定会派出本团队的精英人物去交换,而各个接收单位可以通过这个人物的表现,去了解兄弟单位的运作方式、立场和文化,当这个“交换生”回到原有单位,也会把自己对派驻单位的理解和信任传播到自己的团队。这样,通过嵌入计划,各个彼此陌生的小团队相互理解和熟悉起来。

除了嵌入计划,麦克里斯特尔还拓展了原有的“联络官派遣制度”,也就是各个机构相互之间派遣联络官。这个制度一直存在,但之前一直形同虚设。被派出的联络官都是即将退休,或者在本单位被排挤的人,而接收单位又把他当成外人处处提防,只让他参加一些非常无聊的例行会议。是麦克里斯特尔让联络官真正成为了组织的关键节点。

他把自己团队的超级明星作为联络官派到重要的兄弟单位,并授权联络官可以自行决定将他们获得的情报提供给兄弟单位。得到帮助的兄弟单位也会知恩图报,进而向麦克里斯特尔的团队派遣得力的联络官,向他们提供本机构的情报和对战争形势的理解。以至于到后来,在联合特种部队的战情沟通室大厅里,挤满了兄弟单位派来的关键联络官,他们共同分析情报、讨论战况。

这样,各个机构之间信息沟通的藩篱被打破了,深井被炸开,各个小团队之间进行频繁互动,共同交织成了一张大网。这种网状结构就好像是一个神经系统,通过密集的交互形成一种“共同智力”。有研究表明,一个群体共同智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之间互动的强度。那些内部交互外部交互水平都更高的团队,能够产生出更多的创意。

再举个例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经有一栋大名鼎鼎的20号楼,建于二战时期,在战后半个世纪中,从这栋楼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顶级科研成果,走出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20号楼因此被誉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子宫”。它为什么拥有“孕育智力”的神奇功能呢?

这栋楼实际上是战争期间的临时建筑,内部布局混乱,门牌号杂乱无章,人走在里面很容易迷路。从天空俯瞰,大楼的形状像大写的英文字母 E,有着长长的走廊,而且所有人都必须从字母 E 中部的同一个楼门进出,所以,大楼里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科学家们,有很多机会在楼梯、走廊和门厅碰见,顺便停下来闲聊几句,结果聊出了一个又一个天才的创意。

当然,想让一个大型组织的各个团队之间充分交互,光靠这种自发闲聊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让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具有信息共享意识,这也是打造网状组织的第三步。

什么叫信息共享呢?简单说,就是让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获得关于组织的总体信息。在传统组织中,组织的总体信息只掌握在领导手中,基层员工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没必要去了解其他部门的事务,也不需要关心整个体系是如何运行的。传统组织的领导认为,这些信息对于基层员工来说是多余的,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必要的话会告诉你的,不过我觉得你没有必要知道。”

特别是在军方,为了保证不会泄密,严格执行信息的“计划供应”和“票证制度”,就是给不同等级的成员颁发不同等级的机密许可证,保证他们只能获得相应等级的信息。但是这种做法有一个隐含前提,就是确实有人能够断定,哪些人需要知道哪些信息,而哪些人又不需要知道哪些信息。而在一个错综复杂、各个因素高度关联的体系中,没有任何人或者是计算机算法能够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在一个网状组织中,想要让团队成员像一个整体那样思考和行动,就必须让每个成员了解团队的总体运行情况。人为隔绝信息的做法,就好像是足球比赛中,只让球员看自己脚下的那块草坪,而不让他看见球场的全貌,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有时候,信息隔绝还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在联合特种部队的每次抓捕行动中,都需要无人机侦察系统的配合,但有时候无人机会突然被调用到其他目标,导致行动被迫取消。如果行动队员不了解美军在伊拉克的整个战略部署,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无人机会被临时调走,为什么那个目标比当前的行动更重要,从而感到泄气甚至愤怒。

麦克里斯特尔越来越感觉到,想要让自己精心打造的网状组织发挥作用,就必须放弃信息的计划供应制度,让信息畅通无阻地在整个网络中自由流动。他相信,信息越分享,价值就越高,所激发出的能量也就越大。他的具体办法,就是每天召开2个小时的作战情报简报视频会议,对每天的战况和最新情报进行详细报告,包括一些高度机密的情报。参会人员不是几个高高在上的领导人,而是分布在全球70个地点、与伊拉克战局有关的7000多名人士。

对管理学家来说,7000多人每天花2小时参加会议,似乎是效率的极大损失,但实际上,通过作战情报简报,每个人都更清楚地了解整个战争局势以及整个组织的运行情况,不但省去了大量澄清和沟通的时间,也进一步理解了自己的工作成果是怎么被组织利用的。最终形成的效果,就是这个由7000人组成的大网演化出了越来越高的共同智力。

那么,信息共享会不会引发军方一直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泄露呢?麦克里斯特尔承认,信息泄露确实是潜在风险,但我们不能够因噎废食,比起泄密的损失,信息共享带来的收益更大,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给你讲到这儿,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赋能理论。

第一,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挑战,企业必须向员工赋能。在环境相对稳定的工业时代,以科学管理方式来追求效率最大化是可行的,而在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信息时代,管理者无法掌控全局,企业想要获得生存优势,就必须进行逆科学管理,向员工赋能。

第二,要实现赋能,就必须打破深井式组织,打造全新的网状组织结构。具体分为三步:第一步,把原子化的个人捏合成一个高度互信的超级小团队;第二步,让这些小团队之间紧密互动,从而形成由无数个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第三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培育信息共享的组织文化。

最后强调一点,要实现赋能,最重要的就是领导者角色的转变。如果说传统领导者是棋手,负责制定战略、指挥调度,那么网状组织的领导者就是园丁,他负责打造组织架构和组织文化,就好像园丁只负责浇水施肥,剩下的事情,就留给组织自己去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