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冬季如何取暖?有哪些取暖设施?

润杨阆苑


《红楼梦》里冬季如何取暖?有哪些取暖设施?

  侠客们一言不合就拔剑,一言不合就甩下一锭金子,年少的时候,也曾想过,他们的钱哪来的,后来才明白,原来家里都是有矿的。至于冬夏如何过,不好意思,不是重点,也就不用敲黑板了。《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里面的人物,也都是要吃喝拉撒的,自然到了夏天怕热,到了冬天也怕冷,于是作者给他们不少取暖设施。穷人家如刘姥姥的,咱们就不讨论了,咱们回顾下书里,贾府的下人们嘛,讲究不了那么多(或者说在府里不敢讲究,到了家里就作威作福),烤火的多。主子们呢,通常是怎么取暖的?

  首先有暖阁。林黛玉初进贾府,晚上安排住处,贾母说让宝玉挪出来,和她住在套间暖阁里,这里的暖阁指的是和大屋子隔开又相通边的房间,可设炉取暖。暖阁在贾府,应是标配,各人院子里都有,虽然出现的次数不算很多,但也不算少了,比如怡红院麝月等人在暖阁里外活动,晴雯就睡在暖阁里看病,潇湘馆紫鹃等人做针线时,也是坐在暖阁里的。贾母掰谎时,冷气上来了,王夫人提议让贾母挪进暖阁地炕上,免得冻着……后来宁府祭祖,贾母等人也到暖阁前下轿,暖阁即指大堂前设立案几的地方。

  其次是地炕。刚说到地炕,贾府里很多地方都有。比如说,李纨打发人去芦雪庵笼地炕,大家去那作诗去,果然有钱人的生活就是好,等她们到时,杯盘果蔬,全都摆齐了,墙上的诗题韵脚什么的,都有了。怡红院里,袭人和一人二人的都歪在地炕上,还有两三个老嬷嬷打盹,果然睡得暖和无比啊。

  再有熏笼: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处,第一处是五十一回里,众位佳人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另一处是怡红院的熏笼,麝月晴雯都坐过,晴雯还在上面装小姐,惹得麝月一顿好说,也就是在那次,晴雯淘气因此得病。

  火盆:火盆上放铜罩,有两处写得详细。一是怡红院里,麝月把火盆上的铜罩揭起,拿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素香放上,仍旧罩了。另一处是潇湘馆,雪雁听黛玉的话,把火盆笼上,后又拿起,搁在下火盆架上,后来又拿到了炕上,黛玉把绢子诗稿什么的,都往火里一撂,就都烧没了……

  屋里的火盆,用处挺广,除了可以取暖之外,还可以煎药,还可以烧纸头啥的,这个估计里古装电视没少见,就如林妹妹,临了时,把什么都给烧了,也算是一了百了了。传个密信啥的看完了,直接往里一扔,完事。

  火盆可以端来端去,但毕竟比较大,不是很方便,真正方便又好用还精致的,是移动着的手炉。白居易笔下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是这种小火炉。富贵人家的生活,处处讲究,贾府的火炉做得精致了,有罩子,可以拿,可以捧,也可以笼着,很方便,也可称为捧炉,炉里装炭火,拿来拿去,很方便。

  刘姥姥进贾府见王熙凤时,王熙凤就拿着手炉,用小铜火箸儿拨手炉里的灰,宝黛同去看宝钗,

  因为下雪,紫鹃就让雪雁送了个手炉给林黛玉,怕她冻着,黛玉接过后,就抱在怀里。宝玉虽是男孩子,也拿过手炉,袭人从荷包里拿出两个梅花香饼来,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盖好,放与宝玉怀内。和手炉相对应的,还有脚炉,宝玉跑到花家去,袭人把自己的坐褥拿了铺在一个炕上,宝玉坐了,用自已的脚炉垫了脚。

  还有汤婆子,比如说晴雯与麝月说起冷暖的事,晴雯就提到汤婆子没拿来,可见这东西也是常用的。

  贾府这等人家,地方宽,人也多,还讲究,不能冻着。所以,通常时候是全副武装,暖阁里有地炕,有火盆,有手脚炉,聚会上取暖设备,人人有份。

  原文一例:尤氏上房早已袭地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鳅沿鎏金珐琅大火盆,正面炕上铺新猩红毡,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大白狐皮坐褥,请贾母上去坐了。两边又铺皮褥,让贾母一辈的两三个妯娌坐了。这边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让邢夫人等坐了。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

,让宝琴等姊妹坐了。

  这样的一个冬天,身上穿着暖烘烘的,手里暖烘烘的,房里也是暖烘烘的,再集体出去,偶尔赏赏琉璃世界的白雪红梅,要多美有多美啊。

  ……身为南方的我,表示很羡慕暖气萦绕的小伙伴们。(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有铜水壶,火盆,手炉,脚炉等。


LiJiuyun


手炉,火盆,


缘来缘去187853224


《红楼梦》中取暖用的首先为火盆,手暖炉,其次为地炕。


井妈1


红楼梦里取暖除了火盆,手炉外还有:脚炉〈脚缸),铜水壶等


李锁根1


暖阁,炕,地炕,熏笼,火盆,手炉,脚炉,盆碳……


深蓝41281072


暖阁,炕,地炕,熏笼,火盆,手炉,脚炉


德名堂1908


暖阁,炕,地炕,熏笼,火盆,手炉,脚炉


云淡风轻的小曹


盆炭,暖手壶!


雨韵心雨


通常可见的有火盆,在一些地区还保留这种方式,还有手炉,做工精巧,可以捧在手里或者拢在袖中取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