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发长文痛批德云社演员张云雷:相声演员想做偶像索性转行,你如何评价?

读剧慧眼


或许张云雷的专场触动了新京报某些大佬的牙线了吧,不然一个普普通通的相声专场,观众粉丝自发的举动,怎么就会引起新京报的口诛笔伐?不过文章中错漏百出,你很难想象的到这是一个专业媒体所创作出的文章。

首先拿着侯宝林大师的名段《关公战秦琼》举例,目的在于证明外行容易破坏艺术创作。这个跟相声专场出现荧光棒有毛关系?难道是指荧光棒破坏了相声的艺术性?还是讽刺现场观众的外行?既然是评论文章,那么整个论据最起码也点靠谱不是?这个论据让人看不懂。再说了《关公战秦琼》主要是讽刺了那些不懂装懂,不从客观事实出发瞎指挥的某些人。这个哪一点能跟荧光棒事件搭上边?莫非在讽刺现场的观众不懂艺术么?而且整篇文章针对的就是张云雷,但是却没有指名道姓,这个操作更让人看不懂,也让人小瞧了新京报。

这篇文章的题目更让人觉得可笑,相声演员不能做偶像?偶像在现在的词语解释是:被追捧的艺术家、作家、娱乐圈艺人等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看到没只要是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偶像,会说相声难道不是有一技之长么?非得唱歌演戏才能称之为偶像?

德云社的专场演出都有返场的习惯,何为返场就是演员们在表演完毕固定节目后,会在节目单之外在加演一些节目,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感谢观众们的厚爱,但是这其实是触犯了一个主流相声界的一个底线,就是有些艺术家们口中所说的相声不能一次给足,这其实就是反映了一些所谓的相声演员的一个不自信的心里。而这次的“荧光棒”出现的时机就是张云雷在返场时表演自己拿手的《探清水河》。而新京报却单单忽视了正常的表演效果,单独拿出来“荧光棒”作为话题,其险恶用心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演员没错,荧光棒也没错,观众为自己喜欢的明星喝彩更没错,错就在拿着有色的眼光去看待这次的事件,总的来说就是嫉妒心在作祟,奉劝这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敬人者人恒敬之;辱人者,人恒辱之。”只有自己摆正自己位置,摆正自己心态,才是一个有良心媒体所因该有的底线。


观相听声论江湖


张云雷除流行歌曲外的各种唱段整理

⭐️太平歌词:

《韩信算卦》《鹬蚌相争》《白蛇传》

《秦琼观阵》《太公卖面》《单刀会》

《楚汉相争》《层层见喜》

《康茂才挡陈友谅》《罗成算卦》

《五龙捧圣》《十字锦》《连环计》

《风波亭》《杨二郎劈山救母》

《定军山一战成功》《劝人方》

《饽饽阵》《哭祖庙》《游西湖》

《前七国孙庞斗智》

⭐️笑剧:

《大西厢》《探清水河》

《桃花开 月未圆》

《杨三姐告状》《唐伯虎点秋香》

⭐️莲花落:

《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

《红娘下书》《金钱莲花落》

⭐️竹板书:

《拆西厢》《白蛇传》《慢打毛竹》

《渔人得利》

⭐️评剧:

《梁祝》《花为媒》《白蛇传》

《乾坤带》《秦香莲》《杜十娘》

《杨三姐告状》《刘巧儿》

《杨乃武与小白菜》《刘伶醉酒》

《刘云打母》《杨二舍化缘》

《王少安赶船》《桃花庵》

《孙庞斗智》《烧骨计·娘怀儿》

《小星星》(改编版)

《哈利波特》(改编版)

⭐️京韵大鼓:

《孟姜女》《丑末寅初》《黛玉焚稿》

《大西厢》《华容道》《百山图》《探晴雯》

《变形金刚》(改编版)

⭐️乐亭大鼓:

《闹天宫》《罗成托兆》

⭐️铁片大鼓:

《玉堂春》《高亮赶水》

⭐️西河大鼓 :《灞桥挑袍》

⭐️梅花大鼓:《十字西厢》《大观园》

⭐️北京小曲:

《探清水河》《休洗红》《照花台》

⭐️天津时调:《秋景》

⭐️南京小曲:《秦淮景》

⭐️小调:《送情郎》

⭐️二人转:

《探清水河》《十三月里探小妹》

《洪月娥做梦》

⭐️京剧:

《锁麟囊》《春闺梦》《穆桂英挂帅》

《你快回来》(改编版)

⭐️黄梅戏:

《夫妻观灯》《大西厢》

⭐️坠剧:《大西厢》

⭐️卖药糖,卖菜,卖糖葫芦,卖十三香,

卖估衣,拉洋片,跑旱船

⭐️北京曲剧电影《箭杆河边》片段(哟~是谁那么坏)

⭐️豫剧:《朝阳沟》(改编成“韩国的大西瓜”)

⭐️单弦岔曲:《风雨归舟》

你拿一个26岁的年轻演员和侯宝林大师对比,说明什么?哈哈,你也知道现如今就那些所谓的相声名家和他没法比是吧!现在是市场经济,不是过去了,选择权在观众手里,主流为什么卖不出去票,因为他们就会那几段,看都看腻了,背都背会了!你去看一下张云雷的演出吧,即便是同一个节目,每次演出都会有不同的地方,说明人家在不停的研究,在创新,在推敲更好的方式,你却偏偏抓住返场的十几分钟的荧光棒说事,搬弄是非,心思歹毒啊!作为媒体睁眼说瞎话的功夫果然炉火纯青,只可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粉丝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犯法了吗?怎么就让你们这么不忿啊。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满篇都是羡慕嫉妒恨,真够丢人!

新京报,你好意思吗?写这些的时候亏心吗?你说张云雷最拿手的是学?太平歌词是相声本门的唱,他是“太平歌词老艺术家”,最开始就是学的太平歌词知道不!在他的带动下,多少年轻人开始愿意了解传统曲艺,愿意去学唱京剧,评剧等等曲种,这些主流相声演员做到了吗?在你们眼里,听相声就得听歌功颂德的是不是?拿着荧光棒怎么了?犯法啊!说白了,就是你们红眼病!看着这么年轻的演员就有这样的号召力,专场票秒没,各种演出不断,对比主流只怕快揭不开锅了吧,就靠着国家的钱活着,一点贡献都没有,有什么脸出来逼逼?既然你新京报来批判,为啥不批一批主流干过的那些“好事”?张云雷那么努力的推广传统曲艺,不光是太平歌词,京剧,评剧,最新一场演出他表演了京韵大鼓你知道吗?好好去了解了解再来摸着良心说话吧!

一个专场三个多小时,你却偏偏要揪着返场的十几分钟说事,这就是主流媒体的眼界、格局和心胸吗?再说了,带荧光棒是粉丝自发的,和张云雷有什么关系?到底是什么驱使你们写出这样颠倒是非的东西?自己看看评论吧!不是你们想胡说八道就可以糊弄大伙儿的!











大魔王104358971


近日,《新京报》的一则痛斥某相声演员的长文,引发网友们的热议。文中的题目是这样的:“听相声挥荧光棒?相声演员想做偶像索性转行。”看似很霸气的批评,却又似乎另有玄机。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篇引人热议的博文,文章的开头,借用当年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这个片段,来巧妙的说明了曾经相声界出现的那一些琐事。



紧接着,下文就是对近日某相声演员演出结束后,返场高唱《探水清河》,对台下粉丝挥舞荧光棒这一现象的痛批。

其实,这一现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持不同的看法,站在《新京报》角度,看不惯说相声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情有可原,毕竟现象面前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只是痛批让人一时无法理解,因为这一现象不是相声演员要求这么做,一切都源于粉丝对该相声演员的追爱。



确实,荧光棒一般都出现于演唱会中,在相声中出现确实是第一次,但它的出现似乎也没有影响到相声的演出,只是这一新意,会让很多人觉得打破了相声的规矩,这里就包括了新京报。

新京报虽然没有指明说到哪位相声演员,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位相声演员就是张云雷。

要说张云雷这几年来,确实因为长相出众、相声唱的完美而深受观众的喜爱。而能让粉丝挥起荧光棒的也就只有张云雷了。




张云雷除了相貌出众外,其相声功底还是非常出色的特别是相声中的“唱”,可是他最为擅长之处。自小就跟随郭德纲学习相声的他,拥有一个好嗓子,年少时唱的《太平歌词》、《莲花落》等等,都唱的格外地好,也一度被人们称为“少年太平歌词老艺术家”。

本身唱功了得的他,因为长相又出众,而备受观众的喜爱,如果这一点也要痛批的话,那就毫无道理了。难道说相声还要有相貌要求,太帅了不能说相声?



张云雷他并没有什么过错,因为说相声本来就是他的本职,而且《探水清河》原本就是相声小歌剧,张云雷唱的也是非常棒。如果他不会说相声,只是靠相貌来博得观众的喜爱,那早在N年前,或许就被赶下舞台了。

此外,张云雷用唱的形式与观众互动,也算是为相声演艺添加了些色彩,更增加了现场的活跃气氛。粉丝挥起荧光棒,也算是为相声演艺的与时俱进迈了一小步,只是不能说明张云雷想做偶像。

所谓艺术都要创新,何况粉丝的互动就更加需要些新意了。在没有违反任何规矩的前提下,这些都不是什么。



最后,新京报到底有何玄机,就不得而知了,只是一时气氛,还是也想学学姜老师没事反反三俗,这里就不多辩解了。

总之,这次新京报对某演员的痛批,对于新京报来说,觉得批的到位,但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批的毫无根据、毫无理由。

路过的朋友记得点赞哦,关注小练儿,更多娱乐资讯第一时间与您共享!


娱乐小练儿


《新京报》,请你先学会换位思考!

各位,请先看《新京报》12月4日发表的原文,该文写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人无限遐想……

看完大家就明白,《新京报》套路玩的很溜,借用侯宝林大师《关公战秦琼》的典故,先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顺水推舟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某青年相声演员!


该文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只要对相声圈有些少许了解的人都知道《新京报》说的是谁!

那就是如今德云社最当红的小辫张云雷!


因为在如今的相声市场上,能做到让满场观众自带并挥舞荧光棒的,有且只有一个张云雷,这种通常只有在歌星演唱会上才有的盛况目前除了小辫,没有任何其他相声演员能做到!


其实《新京报》倒不如大方坦然,直接把某青年相声演员的名字公布,倒也会显得光明磊落!如今这一番“针对”,实在有失大报风范!

那么,《新京报》所批评的这种现象,究竟有没有问题呢,我们对此应该怎么看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没有人有权力阻止粉丝和观众的这种自发行为

这种行为是合法且由观众自发组织的,没有任何一方有权力阻止观众这么做,那么《新京报》对此进行口诛笔伐其实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你可以公正的讲你的看法,但你不应预设立场!很奇怪,相声圈都没人对此有意见,反而是一家媒体发表不满,真是奇怪!


第二:从专业角度看

相声讲究的就是“说学逗唱”,“学唱”也是其中关键一环,也是一个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很多相声演员都会“学唱”,而且都不错!就是《新京报》所提到的侯宝林大师当年相声小曲也经常时不时的来几段。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张云雷,会让《新京报》如此不满意?

第三:对于相声这门艺术的影响

相声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也是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侯宝林大师把相声这门艺术搬上“大雅之堂”几十年后,相声一度十分萧条,近乎灭亡。正是郭德纲带领德云社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把一度高高在上的相声重新拉回了人间,相声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而张云雷把相声改造成了演唱会,一是丰富了传统相声的形式,二是可以为相声吸引更为广泛的观众群体,所以这对相声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综↑所述,我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风向的转变,为相声做些创新和有益的改变有利于推动相声艺术的发展,而《新京报》作为传统媒体,对于这事有些过于吹毛求疵,可悲、可怜、可叹!

另外,关于这次报道,我十分怀疑新京报可能和姜昆领导的曲协通过气,想想之前没多久曲协再次掀起“反三俗”运动,想想之前曲协“反三俗”主要反的谁,也许有些东西我们就会豁然开朗……


电影基本法


一个小小的张云雷的所作所为竟然被引经据典的拿出相声大师侯宝林京剧大师梅兰芳来说事儿,除了他师父郭德纲连岳云鹏都没这待遇,这不正是说明他的成就?对于小曲“探清水河”的表现形式的诟病,我就更奇怪了,姜昆说相声都能在台上扭屁股跳舞说是创新,那唱个小曲儿用吉他弹奏就那么不入某些人的法眼?再者说了,凭什么相声演员就不能成偶像演员?偶像怎么了?偶像不过就是些在某些领域取得一定成就而被别人所崇拜的对象,咋的很丢人吗?当年郎平时代的中国女排五连冠,成为全民的偶像,你新京报出来批评下?袁隆平是所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偶像,你新京报出来批判下?排雷英雄杜国富就是新时代军人的偶像,你新京报再出来批判批判杜国富?最后我语重心长的摸摸新京报总编的头,关切的问一句:你幸福吗?




变形金刚0802


作为一名曾经的媒体人,身边不少同事都在《新京报》工作过,就事论事儿地说,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无聊……

我现在选择几个地方进行反驳:

文章称“再联想一下,这位演员包装自己成为明星的方式,经营社交媒体的方法,粉丝们追星的套路,都是把当下打造“小鲜肉流量IP”的路数用在了相声上.....”

我就想说:相声为何就不能经营了?怎么就不能包装了?怎么就不能打造自己的流量了?

你《新京报》不也在打造自己的流媒体么?不也在做视频栏目么?不也有自己的知名记者么?

只是大家从事行业不同,做事出发点不同而已,你保证站在新闻事实立场,德云社站在取悦现场观众层面而已。

与有些机构的相声演员不同,德云社无政策支持、无行政力量扶持,完全自生自灭自负盈亏,为了活下去,把相声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接地气,有何不妥?

文章又说“不同的艺术形式,需要的是不同的欣赏、批评氛围......”

你这话打脸不?你都知道“不同的艺术形式”?相声基本功是啥知道么?

“说 学 逗 唱”基本素养里是不是有唱歌?既然如此,我为何不把自己擅长的、观众喜欢听的歌曲演绎出来?

我用流行的方式让年轻人喜欢我的相声没错吧,难道我非得站台上唱样板戏么?

文章又讲到“但如今一群接受过现代教育的观众,还拿上百年前的陈腐的一套说辞,也是数典忘祖吧……”

我简直无语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不是70岁老头儿?难道作者的意思是德云社的观众都是傻子,就他一个明白人?

难道我喜欢一个年轻相声演员,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绎一首歌曲,且我为他欢呼鼓掌时,我就数典忘祖了?我就不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了?

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文章最后写道“面对疯狂,台上的演员不加劝导,而纵容这种不伦不类的捧场方式。长此以往,最终剩下的都是追星的热闹和艺术的落寞了。”

我觉得作者太高看德云社了吧,就凭他一个团体,就能让“艺术落寞了”?

我反倒觉得,如果按照作者的此等观点,相声演员就该长袍马褂、一本正经演绎点段子,大概风格就像春晚差不多吧,只有这样,我们的相声艺术才会永葆青春、繁荣发展......

从文章行文风格、引经据典及表达深意来看,该文作者应该是一个思维腐朽、意识僵化、性格偏执之人,此等文章真不该出现在这样有分量的媒体上。

艺术,讲究的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一枝独秀不是春,花满枝头春满园,我们只要坚持艺术的正确发展方向,不搞低俗表演,形式上创新是必须的。

相声表演讲究的就是老少咸宜、接地气儿、走心,你看看现在央视那些相声,有多少能让人喜欢的?

至少作为一名观众,现在春晚的相声在我眼里犹如鸡肋般,德云社的相声我就是很喜欢嘛。

综上所述:该文中心思想有问题,作者该醒醒了……


普了次法


观众喜欢张云雷,这是张云雷的错吗?

坚决支持小辫张云雷,创新了相声,其实,没有什么是一层不变的,那些固守传统的相声演员,还有几个在说相声,都死掉了,而且也让相声死掉,以德云社为代表的新相声,异军突起,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于是各种背后的算计,真是很不要脸的。

新京报的恼火不知道因何而来,张云雷怎么就得罪新京报了?新京报,自己的纸质媒体都黄了,还这样胡说八道,就不怕你们的其他媒体也干不下去了?

咱们说话办事要讲道理,不能胡说八道,不能狗吃草有驴心思,不能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老百姓喜欢张云雷,这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你在那边醋坛子倒了,酸溜溜的要干啥呢?

俗话说,听见蝲蝲蛄叫,还真是要种地的,所以对于新京报的言论,就当它是一个狗臭屁,放掉就可以了,张云雷做自己的偶像,说自己的相声,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观众朋友愿意怎么看就看,那些看的不顺眼的,让他们气死吧。

这阶段我就觉得网络舆论有点不正常,尤其是针对德云社的,包括新一轮的三俗,包括这次评论,不知道抽什么疯,犯什么病,他这么口诛笔伐不但不能打倒张云雷,和德云社以及郭德纲,只是让自己更加丢人,吃相难看。

小辫加油!好样的,支持你。





韩东言


其实,能有粉丝把张云雷当成偶像来追,对相声来说有利无弊,先得有人关注,再谈专业度的问题。不要因为受众群里增加了不少外行,就认为偏离轨道了,相声这艘大船的掌舵者还是从业者,不是受众。



张云雷帅气的外形确实是相声演员中的“另类”,以至于他的粉丝中很多都不是相声迷,而是专门为他而关注相声。乍一看,新京报说的有道理,这种受众增加再多追的也不是相声,而且有可能把这么艺术捧歪了。



其实从有相声那天起,谁也没规定相声演员不能走偶像路线。只不过因为相声是靠逗笑吃饭,所以很多从业者都是在长相上具备先天优势的人,比如岳云鹏这样的。即使有的相声演员挺帅气的,也没敢往偶像路线上走,而是规规矩矩听师父的话,在嘴皮子上下功夫。

我想新京报是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相声的路子就应该继承传统,按规矩办事。但是不要忘了,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创新,也需要与时俱进。现在是粉丝经济的时代,讲究流量的,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把受众人群做起来,对相声行当的存在、发展、壮大,绝对是有好处的。

至于是否专业的问题,那是后话。相声本来就是一门大众的艺术,听众是内行更好,外行也无可厚非。对于观众的要求很简单,你坐在台下捧场就够了。

从张云雷自身来讲,也不会说因为走个偶像路线就把相声带沟里去了。他是沾了外形的光,但并不意味着他只是靠脸吃饭,如果那样,相信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捧他。他的活儿还是不错的,现在能火得一塌糊涂,不能只归结为走了偶像路线。而且喜欢他的人,总会有一些转化率的,慢慢就能喜欢上相声。


捕鱼小分队


相声演员不能当“偶像明星”?观众拿荧光棒舞动,台上的相声演员就成了“偶像明星”?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是在不明白这些逻辑关系。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观众太豁达,要么就是

这篇文章作者太迂腐

传统相声艺人都是穿着大褂表演相声,作者应该倡议下,那些不穿大褂表演的相声演员,都要“索性转行”,穿西装表演相声就是“把演唱会追星的一套都用在了传统曲艺上面”。同时,相声段子都要传统段子,不能有“新相声”,什么流行歌现代舞应该通通在相声舞台消失,观众呢进入也要换成传统服装,这也才符合这位作者的思维。

“某位青年相声演员...”、“...以至于这位演员的师父也感叹...”,都说媒体作者很犀利,这位咋这么怂呢,就直接说张云雷和郭德纲不就结了嘛,都指槐骂槐了怎么眼睛还不敢直视,难道是知道自己纯粹蹭热度、所以心虚?或者知道文章很牵强附会而胆怯?这么胆小如鼠,索性转行吧,别耽误了“光明前程”。

通篇文章几乎和《相声病了,必须得治》如出一辙,激昂慷慨、催人泪下,甚至大放厥词、侃侃而谈,什么“数典忘祖”、打造“小鲜肉流量IP”、“毁了艺术误了演员”,中间又用了大幅文段解说《探清水河》前生后世、投胎转世,深怕网友不知道作者“学富五车”,恨不得把九年义务教育所学到的知识,一吐为快。还不忘搬出侯宝林大师给自己加码,以证明自己“理论很正统”。

哎呀我的天啊,能不能换个有说服力点的作者,比鲍教授写的《相声病了,必须得治》还没水准,倒是和鲍教授的“唱《探清水河》就会'唤起旧时代嫖客文化'”逻辑如出一辙,该不会这篇“荧光棒”文章也是鲍教授亲笔吧?那就只能“呵呵”了。

有这功夫胡说,不如曝光下娱乐圈的“娘炮”横行、综艺无厘头等乱象。张云雷也好,郭德纲也罢,都是凭实力表演相声曲艺,并逗乐和征服了观众。如果张云雷只是长大帅气而没任何才气和曲艺才华,谁会花几百甚至几千块钱去“啥看”?这不是明显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嘛。

德云社刚刚完成了“四国七城市”的传统曲艺国外商演,创下了相声界前无古人的成绩,不夸就算了,却开始“煽风点火”,见不得别人好,实在令人不齿。


岑詮


这么多看官参与,热点要抓紧蹭啊🤣🤣🤣

本人,曲艺爱好者。

从小听评书长大的。最喜欢田连元老先生(口味偏好)。

作为一个观众啊,不想管相声行业撕逼的烂事。

但是,本人有几个问题啊,想了几天,想不明白,问问新京报。

一问新京报:我从小就听说啊,这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讲究相声演员的自我修养,但是,我从来不知道,听相声的观众也得有观众自我修养了?

新京报写了这么多字,我只咂摸出来一个味儿,是说相声行业要给观众立规矩了吧?

譬如,观众们买票入场看相声一起带荧光棒不行……捧角儿不行……跟着角儿一起唱也不行……

是这个意思不?🤣🤣🤣🤣

哎,捧角儿这事儿难道是21世纪的人才有的东西?

我怎么记得,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当年可是被他的狂热粉丝给捧到美国去的?这是不是上个世纪最有名的捧角儿?其他哪个名角不是被捧出来的?

哦,不是不让捧角儿,是不让带荧光棒啊?新京报何时还兼任环保大使啦,没听说啊——

哦,最终目的是说不让捧新京报要diss的角儿?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

新京报是比警察还厉害了呢,人家观众看谁在相声界粉谁,这还得跟新京报报备审批了呗。

我不喜欢张云雷。立贴。

我看不惯新京报踩线。帮帮场子。

人家德云社自己卖票商演,自己的场子,粉丝掏了钱的,也没有聚众做别的事,就是看个演出,是碍着新京报哪儿了呢?

怎么就不合法了?

怎么就不合道德了?

怎么就三俗了?

这还是不是一个保护法律限度内自由的国家?

新京报有什么资格对人家合法行为指手画脚?全中国那么多不平的事儿不去调查,新闻媒体就干这个?嗯?你们好意思说自己是业界良心?

长此以往,新闻媒体膨胀成也样,我害怕下次出门迈哪个腿,都有新闻媒体写文章出来骂我。

二问新京报,粉丝是不是就该死?粉丝是不是就天然该被diss?嗯?

我一向不说狂热粉的好话,那些人蠢。而且,有些人的粉丝也真的够呛。(不用点名,知名不具)

但是,普通人谁没个爱好?爱好怎么啦,爱好犯法啦?花你家钱啦?刷你的卡啦?



只要我的爱好不影响别人,不卖国,不犯法,不聚众闹事,怎么就有罪了?

新京报是觉得只要批判粉丝就能天然站在制高点上?

谁给你的资格?谁给你的勇气?

喜欢京剧的粉丝就是上等人?

喜欢意大利歌剧的呢?

喜欢钢琴独奏音乐会呢?

喜欢越剧婺剧呢?

你就说吧,什么粉丝最高级?新京报还能有资格给粉丝分个三六九等了!!!人为制造高贵低贱?谁给你的权力?

我劝你善良。

作为曲艺爱好者,我一向白piao,都在头条看相声。

也没啥不好意思,穷嘛。很坦然。

这不算欠德云社票钱,对吧,看你是给你面子嘛。人气。

别的相声演员也看啊,譬如爱看相声新势力,卢鑫玉浩。一样,白piao。

关键,有些个人,怎么多年,一个作品没有,也不知道曲艺协会主席的位置怎么坐稳的。

搞艺术创作的,把自己当成多大的官儿一样,也不知是个什么情况……

还是那句话,把同行整死了,你也没饭吃,因为,你不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