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優秀共產黨員鄭培民

追忆优秀共产党员郑培民

鄭培民。

追忆优秀共产党员郑培民

鄭培民去世後,中組部和中宣部相關部門編著的紀念書籍。

追忆优秀共产党员郑培民

工作中的鄭培民。

紅網時刻記者 王義正 長沙、湘西報道

在中國共產黨內,一心為民、勤政清廉的好乾部有很多,鄭培民是其中之一。

近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共湖南省委原副書記鄭培民入選100位優秀共產黨員名錄,被列為改革開放40年“榜樣的力量”。

作為中共湖南省委原副書記的鄭培民有一個外號叫“三民書記”,愛民、親民、一心為民,這是所有優秀共產黨員的共性,鄭培民領悟得很透徹,實踐得也很徹底。在湖南乃至全國,鄭培民的名字與楊善洲、任長霞、孔繁森、焦裕祿等等一起被傳頌、被懷念。

正是因為有了鄭培民這樣的優秀黨員、模範幹部,才讓黨和人民的事業有了發展和保障,才讓人民群眾的福祉有了提高,也才讓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地位不可動搖。

群眾需要的時候,一定要在場

多年後,當趙強再次回憶鄭培民時,心情仍然有些沉重,用嚴肅地口吻告訴紅網時刻記者:“他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湖南省紀委駐省委辦公廳紀檢監察組長趙強曾給鄭培民當過“1000天秘書”,對於鄭培民,他有著更為貼近的視角,作為親歷者也有著更為真切的感觸。

1990年5月,時任湘潭市委書記的鄭培民被調往湘西自治州擔任州委書記,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一種“退步”,因為長株潭更接近“中心”,而湘西則地處邊緣,鄭培民坦然接受了組織的這一安排。鄭培民初到湘西時,因其長得慈眉善目有些“菩薩像”,所以有人懷疑這一任州委書記可能是個“好好先生”,不會有什麼作為。但“菩薩像”的鄭培民,卻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為了群眾利益的擔當。

趙強回憶起一件往事,至今仍有些難以忘懷。那時鄭培民剛到湘西不久,調研後發現當地經濟發展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電力供應單一依靠小水電站發電,到了旱季往往會電力供應緊張。

電是現代工業的糧食,沒有電工業就得不到發展,不能發展工業,社會經濟建設就無從談起,所以在湘西引進大電網,改變湘西供電依靠小水電站的格局,是迫在眉睫之舉。“那時候有一個背景,當時湘西是全國小水利發電布點的重點支持地區,國家也的確在湘西投入極大。”趙強告訴紅網時刻記者,要想在湘西改變原有的供電格局,一方面要在地方上形成共識,另一方面還得到國家部委的同意和支持。

為此,鄭培民帶著趙強專門去了北京,當一個司長看到關於改變湘西小水電供電格局的報告時,並不是很贊同這一設想。趙強至今回憶起這件事都有些感慨,他當時以為鄭培民書記會放棄,“硬來,是有些冒險的”。

但沒想到的是,為了湘西的發展,鄭培民書記沒有放棄,而是反覆做工作,讓自治州的意見得到了統一。多次說明情況後,國家部委考慮到發展大局也終對這一做法表示了理解和支持。如今再看湘西經濟的發展,這項改革的重大意義不言而喻。

在趙強的印象中,鄭培民的專車裡常備著被子,因為他經常帶著司機和秘書到下面縣裡去,有時候半夜也回不到吉首,就只能在車上湊合一夜。

有一次半夜11點多趙強被叫了起來,保靖縣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輛客車側翻,5人死亡、20多人受傷了。鄭培民帶著趙強和司機3個人在接近零點的時候出發去現場,到了現場已經是凌晨兩點多了,所有人都十分驚訝,都這麼晚了,州委書記竟然來了。

“事後我問過鄭書記,為什麼那麼晚了還一定要去。鄭書記告訴我,那是群眾最需要他的時候。”趙強後來明白了,到了現場就能讓大家感到安心。

“發生任何事,領導務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這是鄭培民書記經常講的工作原則。”曾任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張國驥告訴紅網時刻記者。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1992年10月,鄭培民從湘西自治州黨委書記調任湖南省副省長,1995年10月鄭培民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正式成為湖南省的主要領導之一。

在這期間,張國驥無疑是接觸鄭培民時間最長的人之一。作為鄭培民的時任秘書,張國驥對鄭培民有著極為真摯的感情。“他就是我的領導,但同時更像一位好老師、好兄長、好朋友。”張國驥回憶說,“鄭書記為官為人優點特點很多,但我覺得他有兩點是特別突出的,一是他為官為人的高潔,一是他為官為人的寬容。”

在卸任鄭培民的秘書後,他曾為鄭培民的為官為人做過總結: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張國驥後來請了一位書法家,將這兩句詩寫了下來送給了鄭培民。這也是他作為鄭培民的秘書,送給領導的唯一一件禮物。

“這次回湘潭度春節,我謝絕了辦公室派車送我的盛情,同時謝絕了辦公室要為我報銷路費的好意。堅持自費回家,往返火車票近80元。自己掏腰包,有人講我太板,我想,寧肯自己吃虧,對自己嚴格要求,是一個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應當自覺做到的。”

這是鄭培民日記中的一段記錄。

從20世紀80年代起,鄭培民就先後擔任市委書記、州委書記、副省長、省委副書記,又曾長期分管全省農業、文教、政法和黨群工作,可謂位高權重。但他卻總強調,“情濃錢淡,永葆清白”“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次,一位同志到其家中做客,順手饋贈了一筆錢。妻子楊力求堅退未果,送到了鄭培民的辦公室。鄭培民當即跟其領導聯繫,要到該同志的電話號碼,通知其到自己的辦公室來。次日上午,在辦公室將這筆錢退還給了該同志。

在鄭培民擔任省委副書記時,家中曾被兩個小偷撬門而入。但翻箱倒櫃之後,並沒有什麼收穫,只偷得了4000元錢和兩條香菸。

4000元錢,是女兒出差時預支還沒來得及歸還的公款。盜案破獲,小偷的坦白與鄭家所報數字完全吻合。

在鄭培民去世後,組織上曾派人整理他的遺物,見到了他留下的幾十個筆記本,分為工作筆記、日記和備忘錄。幾十年的人生經歷,寫得清清楚楚。

“在吉首給兩個孩子分別定做了一套羽絨上衣,這是我給孩子買的東西中最大的一次,計247.61元,不佔企業的一點便宜。”

這是鄭培民日記中的另一段話,彼時,他是時任湘西自治州州委書記。

私情不涉公事,原則鏤刻於心

“培民書記是一個十分講原則的人,幾十年裡,他的妻子楊力求女士的工作單位只變動過一次,就是從湘潭市新華書店調到了省新華書店,一直是一名普通職工。”張國驥說。

一次鄭培民要從長沙前往湘潭開會,當時兒子鄭海龍在湘潭大學讀書,想搭父親的車去學校。誰曾想,鄭培民上車看見兒子在車上,知道他想“蹭”公車,當即就把他“轟”了下去。

楊振湘是鄭培民妻子楊力求女士的親哥哥,作為親人的他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曾寫道:培民最怕什麼?最怕親戚朋友請他說情、幫忙。而我們最怕什麼?最怕有人找我們請培民說情、幫忙。因為每到這個時候,他就變得不講人情,我們求他幫忙辦事,一次也沒辦成過。

在弟弟鄭培年的記憶裡,無論是當市委書記還是省委領導,每次回家鄭培民都會為患病的父母洗腳,夜裡就在父母的床邊支一個木板床。

母親去世時,鄭培民在國外考察,妻子楊力求帶著孩子在火車上站了30多個小時從湖南趕回吉林老家替他盡孝。當他結束考察回國時,母親早已下葬,只能用“自古忠孝難兩全”來安慰自己。

鄭培民在擔任湘潭市委書記期間,他的弟妹第一次到湖南看望他,結果鄭培民沒有派車,而是自己步行到很遠的湘潭下攝司汽車站接弟妹。臨別時,他又揹著弟妹的行李袋,步行送弟妹到車站乘車。

這幅充滿溫情的畫面已經定格於時間的畫軸之中,但這股對公權力敬畏、對原則堅守的浩然正氣卻長留於大千世間。

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

張國驥說,鄭培民除了“三民書記”外,也被稱作“三不書記”:“不唱高調,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績工程”。

湘西是湖南最窮的地區之一,為了儘快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鄭培民在那裡大力推廣糧食新品種新技術,並且經常下田示範。爬過湘西最難爬的山,走過湘西最難走的路,去過湘西最窮的村子,住過湘西最窮的人家。

在湘西兩年多時間,鄭培民跑遍了湘西全州218個鄉鎮,住過30多個鄉鎮。除去在省裡開會、辦公需要的時間,在“開門見山”的湘西,這是一個沒有機會喘息的數字。

妻子楊力求女士去湘西看他,一進屋,地上扔的是一雙沾滿泥巴的膠鞋,唯一一套出國考察時置辦的西裝,在櫃子裡被蟲蛀滿了洞。他攔住要幫他刷鞋的妻子:天天都要穿,一出門,還是要沾泥的……

“來湘西‘三生有幸’,在湘西‘埋頭苦幹’。”時隔多年,鄭培民在湘西自治州幹部大會上講的這句話仍被很多人銘記。

鄭培民剛主政湘西時,貧瘠的湘西每逢青黃不接時,全州有三四成百姓面臨斷糧之危,政府不得不從外地調糧應急。為此,自治州開始推廣“雙兩大”地膜玉米種植新技術,這是一種需要長時間彎腰,在豆腐塊大小方格周圍擺兩株苗的累活。

作為州委書記的鄭培民不是坐在辦公室指揮,而是自己下田帶頭示範。1992年,在連續幾天的勞作後,他一腳踩空,仰面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坎,摔成了腦震盪。

而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湘西的糧食開始能夠自給自足。

湘西鳳凰縣火爐坪村曾是鄭培民擔任省委副書記時的聯繫點,火爐坪村黨支部書記龍玉虎至今仍然記得鄭培民到火爐坪時的情形。“我陪著他去農戶家裡,他揭開了鍋蓋看看我們吃什麼,還留下來和我們一起吃飯,就是我們平時吃的飯菜,晚上就住在農戶家裡。”

而在湖南常德地區,人們記憶中的鄭培民,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省委領導,而是和他們一起找沙袋、堵缺口的抗洪戰友。

他身居高位而心繫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為自己的行為標準,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

歷史的光斑中,燭照今天的我們

2002年3月,鄭培民被調到中組部考察組工作,因突發心臟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培民書記雖然已經遠去,但鄭培民式的好乾部卻依然在不斷湧現,因為在黨內這種精神會永遠延續,因為優秀共產黨員都具有相同的品格和精神。

在火爐坪的那座小山丘上,中組部為鄭培民立的銅像依然炯炯有神地眺望著遠方。

聽當地村民說,偶爾還會在銅像前發現成束的鮮花。因為,鄭培民式的好乾部不會被人們遺忘。

今天我們憶培民、說培民、贊培民,其實是為了學培民!學習他的心繫群眾、為民謀利;學習他的求真務實、艱苦奮鬥;學習他的堅定信念、清正廉潔;學習他的恪守盡職、鞠躬盡瘁。

對於今天的廣大黨員幹部而言,鄭培民不能只是一個讓人感動的名字,而要成為一面供人時刻自省的鏡子,要在他的人生片段裡窺視歲月的光斑,以及自己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