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業搞種植,打造品種齊全的“綠博園”,年收入達500萬

67歲的田光長是苗圃基地——武漢市江夏區湘鄂苗圃場的創辦者,這是他發家致富的原始地。

1999年,負有2000元外債的田長光,到湖南親家家走訪發現:當地農村居民已經改種田耕地為栽植經濟苗木,很多人靠這門生意富裕起來。頭腦活泛的田光長決定種植苗木,時年50多歲的他開始了創業。

他创业搞种植,打造品种齐全的“绿博园”,年收入达500万

起初,田光長面臨資金短缺的困難,在親友的幫助下,選擇了貧瘠山地作為自己第一個苗圃園。

從此,田光長起早貪黑地與老伴一起養護樹苗,澆地、施肥、除草剪枝、打藥防蟲,把全部心血放在了苗木基地上。

為了掌握苗木種植方面的技術,他請湖南的親家來基地教學,邊學邊幹,用了一年的時間,才算基本掌握了苗木種植、管理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情況,昔日的荒山漸漸變成了小樹林。

但是,農業種植有經濟週期,不像別的行業,投入立馬就有收益。剛開始種時,只投入沒產出。“那時候拼的就是心態。”田光長憨笑著說。

他创业搞种植,打造品种齐全的“绿博园”,年收入达500万

一年後,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政策影響使花卉苗木需求量急劇上升,田光長的苗木樹為他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到2004年底,他不僅全部賺回成本,還淨賺了10多萬元。

田光長自有的苗圃場,從最初小面積種植發展到如今的60畝,花木品種也由30多個發展到80多個,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

由於起步早,眼界寬,他的苗木基地彙集了各種名貴稀有樹種。現在十里八鄉搞綠化的都到他這兒來配齊品種,被譽為全區品種最全的“綠博園”。

看到田光長種樹發了家,其他村民也躍躍欲試。他把橘苗以每株0.5元的價格賣給村民,免費作技術指導。

村民瞿幼達告訴記者,2008年他在田光長的扶持下栽種了3000棵橘子樹,2011年開始掛果,當年就增加了8000元收入。在田光長的帶動下,全村先後有60多戶村民加入了苗木種植行列。

他创业搞种植,打造品种齐全的“绿博园”,年收入达500万

之後,田光長成立了武漢市晨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通過“種植+公司+銷售市場+客戶”模式,促進苗木種植標準化,延伸產業鏈條。

目前,田光長註冊的公司種植基地幾乎覆蓋了江夏東湖街村及周邊,苗木種植面積達到1萬多畝,苗木包括銀杏、桂花、紫薇、含笑、丹桂、羅漢松等近100個品種,產品主要銷往武漢及周邊等地,年收入達500萬元。

儘管已發家致富,但田光長仍是一副樸實村民做派。在他看來,自己就是土生土長的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