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60岁再创业,别人为什么还要投他37亿?

刘积仁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1988年33岁的刘积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教授,而后在一片争议声中创办了东软集团,完成了从教授到生意人的华丽转身。

刘积仁:60岁再创业,别人为什么还要投他37亿?

图为刘积仁(来自网络)

教授转型企业家:学会“谈钱”

1988年,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成立,刘积仁满怀雄心壮志加入研究室,但现实却几乎令人绝望。当时刘积仁只有:一间半的研究室房间,三个人,三台破电脑,少得可怜的经费。这意味着刘积仁需要自己去创收,才有可能继续做研究。而当时国内的软件市场,遍地盗版,更没有资金和人才。

在一穷二白的现实中刘积仁开始了他探索技术梦想的历程,但事实上最终商业实现成就了他的技术理想。

刘积仁:60岁再创业,别人为什么还要投他37亿?

图为刘积仁(来自网络)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积仁看到了新的市场并且把握住了机会。当时,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一行来到东北大学寻求一个可以承接汽车内部软件系统的研究室,而刘积仁对这个技术的设想和能力获得了日方的青睐,日方提出要购买技术,让刘积仁开价。没想到的是:刘积仁咬着牙报了个自以为的天价——30万美元,也就是150万人民币,对方立刻答应了。要知道,当时刘积仁的研究室一年只有3万元人民币。

那一刻,刘积仁意识到科研成果是真的可以有效转换成资本,日本市场成为东软的第一桶金。

这次谈“钱”,让刘积仁看到了技术的资本价值,而当刘积仁开始“谈钱”的时候,标志着一个思想者开始食人间烟火,一名合格的企业家诞生了。

在洪水中卖救生圈是最好的生意

刘积仁褪去一身书生气,开始从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自创立以来,东软的发展一直大胆,1996年东软上市以后,1997年就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但东软依旧采取了进取的策略。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东软仍在激进地收购。这与刘积仁在洪水来临之前售卖救生圈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对全球经济的一记棒喝,当所有企业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IT业同样遭受重大打击。而东软就在这个时刻拉开了全球化整合的序幕。在大多数企业都仍然收缩中求生存的时候,东软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布局。

刘积仁:60岁再创业,别人为什么还要投他37亿?

图为刘积仁(来自网络)

2009年在美国、欧洲分别成立了公司,东软甚至在一天内一口气收购了芬兰公司旗下的三家手机软件公司100%的股份。这次收购,让东软获得了很多前端人才,也打开了芬兰当地的业务。在洪水中,卖救生圈的刘积仁大发了一笔。

刘积仁做生意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于时势的把握和突破,也更体现于他的“东软模式”。以“软件技术为核心”,开始探索东软的多元化发展,将业务线延长到家庭和个人消费市场。

儿子的人生路,要他自己走

在商场中,刘积仁锐意改革、奋勇进取,让他在把握时势中带领东软一路前进,也让他在60岁再创业之际又获37亿投资。商场上无所不能的父亲,在生活中,让儿子刘峻麟感受到的却是深沉但从不说出口的父爱。

小时候的刘峻麟非常希望能对父亲无话不谈,所以他还专门请父亲看一场电影,情节里有很多父子亲密的镜头,电影结束后,刘峻麟装作不经意地说:“我觉得电影里面的父子俩还挺不错的”。但刘积仁的回答却很硬:“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我们不太可能是那样。”。

刘积仁:60岁再创业,别人为什么还要投他37亿?

图为刘积仁(来自网络)

在做生意上,刘积仁从来不教儿子具体的商业策略,也很少帮扶刘峻麟。但在刘峻麟创业失败陷入低谷时,作为父亲的刘积仁也会扶上一把,但绝不会搀着他往前走。他相信做生意要看天分,一个人只有亲身经历,才最铭心刻骨。而刘峻麟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也日渐成熟。

或许每一位父亲都像一位驾着渔船的老人,在你落水时伸以援手,但他永远不会把你载到终点,因为父亲知道:每个人的人生路,都得自己走。

  • 当教授开始学会“谈钱”,是不是离生意人不远了?
  • 软件大佬如何做长IT这个“短命行业”?
  • 不善说“爱”的父亲如何为儿子保驾护航?

更多精彩内容登录喜马拉雅搜索《四十年四十个家族》专辑收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