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第一個由公稱王的國家是哪個國家,秦國第一王是誰?

落葉30714639


自從犬戎攻破周王室的都城鎬京並殺死周幽王,迫使周平王遷都洛邑以來周王室就成為象徵性的天下共主,實際上各路諸侯群雄並起,中國歷史開始進入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春秋戰國時代。儘管如此各路諸侯還是至少在表面上對周天子保持著尊重,所以春秋及戰國初期的諸侯基本上都還稱XX公、XX侯,如齊桓公、晉文公、魏文侯、韓昭侯、秦孝公等等,而不敢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地稱王。當然在這其中也出現過特例:楚、吳、越三國就是例外,不過這三國一直被別國視為不屬於華夏文明體系的蠻夷。然而我們也知道到戰國晚期秦統一天下前夕列國國君皆已稱王,那麼戰國諸侯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稱王的呢?

話說齊國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時任用鄒忌為相,實施改革,使齊國"強於諸侯"。然而此時的魏國仍維持著自戰國初期以來的霸權,於是齊國和魏國開始分別扮演起了天下霸權的爭奪者和維護者的角色。魏國第三大國君魏罃準備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許多小國舉行會盟,圖謀攻秦,然後以秦國之地為根據地爭奪天下。當時秦國已是秦孝公和商鞅(當時還叫衛鞅)在主政,他們認為:以秦國之力難以與魏國抗衡,於是打算用尊魏為王的辦法來改變魏惠王的意圖。公元前三四四年衛鞅去向魏惠王遊說,衛鞅指出:魏國的盟國多為小國,不足以王天下。建議魏國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小國外,北面爭取燕國,西面爭取秦國,先行稱王,然後圖謀齊楚,如此可謂名正言順。魏罃聽從了衛鞅的建議:“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後世因此稱魏罃為魏惠王,他也成為戰國諸侯之中率先稱王者。魏惠王稱王后召集逢澤之會(逢澤在今河南開封南),由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來參加會盟。然而這樣做的後果是得罪了齊、楚兩個大國,與此同時戰國七雄之外的小國也日益意識到魏國的野心,轉而紛紛投奔齊國。

此後魏國在與齊國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連續落敗,楚國趁機北上攻魏,就連一向備受魏國欺壓的秦國也在商鞅變法之後漸漸強大起來並趁魏國在東面敗於齊國的機會攻擊魏國西部,魏國地處四戰之地的地緣劣勢暴露無遺。在這樣的局面下魏惠王把商鞅當年用來勸說自己的說辭用在了齊國身上——他建議齊國稱王,希望以此拉攏齊國共同稱霸壓制別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三十七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國君主,尊其為王,這就是後世歷史上的齊威王。齊威王吸取了魏國稱王的教訓——為了不使自己成為列國眼中的眾矢之的,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如此一來天下除了周王和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稱王的楚王之外又多了兩個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徐州相王,從此開啟了各國諸侯相繼稱王的序幕。

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傳統大國的敵意:楚國立即出兵攻打齊國徐州,希望齊國取消王號。前325年秦國君主嬴駟稱王,這就是秦國有史以來稱王第一人——秦惠文王,同年魏惠王尊韓宣惠王為王。一時間各國不論大小紛紛稱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國、宋國等當時的二流國家。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齊國對於中山國的王號不滿,曾試圖聯合燕國、趙國攻擊中山國以迫使其去王號。各國之中獨有趙武靈王認為趙國實際上沒有稱王的實力,所以在國內未採用王號,僅稱“君”。不過趙武靈王雖然此時未稱王,但我們從他死後趙國後繼君主給他的諡號不難看出實際上他後來也稱王了。至此戰國七雄連同宋、中山等二流小國紛紛稱王,周天子的權威徹底消失。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戰國第一個稱王的人是魏惠王,即魏罃。

魏罃有兩次稱王。

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前344年稱王,名為”夏王“。

當時魏罃糾集眾多諸侯國,打算討伐秦國。秦孝公憂心忡忡,他喚來商鞅,商量對策。商鞅力主以外交途徑制止戰爭的爆發,並挖一個陷阱讓魏罃跳進來。什麼陷阱呢?他要獻上一個“王”的稱號給這位魏國統治者。

在此之前,楚國、吳國、越國都有過稱王,但是中原諸侯恪守“王者至尊,霸者至強”的傳統,只稱霸而不稱王。商鞅要遊說魏罃,給他獻上一頂王冠,以避免一場戰爭。

商鞅出使魏國,忽悠魏罃說:您的功勞這麼大,天下人哪敢不聽從您呢?不過魏國只領導宋、魯、鄒、衛這樣的小諸侯,實在與您的身份不般配。您應該先稱王,有了王號,伐齊收楚,趙、韓兩國必然對您死心踏地。商鞅還信誓旦旦地表示,秦國必將接受魏國的領導。


魏罃這個人好大喜功,被商鞅一吹捧,自我感覺太好了,由於他當真舉起一塊牌子,自命為“夏王”。夏者,華夏也;夏王者,華夏之王也。自立為夏王之後,魏罃召宋、衛、鄒、魯等諸侯國會於逢澤,秦國派出公子少官參加這次國際盛會,繼續把魏罃捧上天。魏罃實實在在地過了一把癮,太開心了。

然而,他的這個“王”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呢?魏罃稱“夏王”,總共只有一個大國前來祝賀,這個大國就是秦國,除此之外,齊、楚、韓、趙、燕這些大國都對魏罃稱王嗤之以鼻。

魏罃稱夏王,不是在魏國最強盛的時期,而是由盛轉衰的時期,底氣就顯得不足。儘管有魯、衛、鄒、宋等小國的支持,卻得不到大國的支持,這種尷尬局面致使魏罃不久後又放棄了稱王。

十年後的公元前334年,魏罃與田因齊兩位君主在徐州同時稱王,相互承認對方的王號,此即魏惠王與齊威王。這是魏罃的第二度稱王。在此後十年,戰國七雄全部稱王。

2、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國君,是秦惠文王

楚國在春秋就稱王,魏/齊在戰國時代率先稱王,秦國是七雄中第四個稱王的國家。

秦惠文王又稱秦惠王,他一上臺就把商鞅車裂處死,可是他並不廢除商鞅的新法。這一明智的作法,使得秦國沒有回到楚國的老路上。

秦惠王上臺後,志在收復河西。

公元前333年,公孫衍攻略魏國河西的雕陰城,魏師敗績,秦惠王將他提拔為大良造,成為秦國的頭號權臣。公元前331年,秦惠王派公子卬統率大軍,大舉進攻魏國控制下的河西諸城。魏國的河西守將是龍賈,他鎮守河西已經二十七年。在這二十幾年時間裡,魏國勢力大衰,而秦國勢力大長,此消彼長,力量對比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了,儘管龍賈二十幾年來兢兢業業,可是到頭來他還是要蒙羞了。

秦軍與魏軍在河西展開最後的決戰,是役魏軍大敗,西河守將龍賈被秦軍俘虜。秦軍得理不饒人,渡過黃河繼續進攻,兵圍焦、曲沃。年邁的魏惠王失去了繼續戰鬥的勇氣,將河西之地全部割給秦國。

自從魏文侯攻略河西,至秦國收復河西,前後共計89年。近百年的戰爭,見證的魏國的衰落與秦國的崛起。全面收復河西,是秦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秦軍進軍中原的大門已經打開。

作為一個不斷崛起中的大國,秦國的實力已經超越了魏國,與東方的齊國並駕齊驅。在齊/魏兩國徐州相王后,公元前325年,秦惠王正式稱王,秦成為戰國七雄中第四個稱王的國家。


君山話史


戰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國家是魏國,但是它是由侯爵自立為王爵的。齊國的田因齊是第一個由公爵自立為王爵的,因為姜齊時代齊國就是公爵了。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是唯一一個王,其他國家是不能稱王的,因此所有稱王的諸侯都是僭越行為。秦國在秦惠文王嬴駟中期才開始稱王,算起來是七大戰國中第六個稱王的國家,趙國是最後稱王的大戰國!

魏國是第三代魏惠王時代稱王的。韓趙魏三國以家臣身份坐大後瓜分了晉國,後來聯合田齊迫使周威王承認他們諸侯的地位,得爵侯爵。魏國前兩代國君變法強軍,攻滅中山國,打殘大秦國,威懾楚王國,最終憑藉強大的經濟與軍事能力稱霸諸侯。第三代國君繼位後,覺得魏國之強,遠超楚國,楚能稱王,魏國也當稱王,於是魏惠王自立為王格,也不管周天子及諸侯同意不同意!


田因齊接手的齊國本來就是富國強國,雖不及魏國般橫行霸道,但也雄霸東方。春秋的齊國是姜子牙的後代,稱為姜齊。戰國時期姜氏公室被田氏取代,為了宣示田齊新氣象,田因齊自立為王國,表達了周天子承認還是不承認田齊,我大齊國都存在,還是王爵!後來齊國通過馬陵之戰打敗了魏國,稱了名副其實的王國了!

秦人本為子爵,給周天子養馬,是王室的附庸部族,同時作為王室的西垂大夫鎮守西土。周平王東遷,秦人勤王有功,護駕得力,被周平王封為公爵,西周被戎人佔領的土地全部賜給秦人立國!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成功後,大秦國強橫無比,橫行天下的最後魏武卒被大秦銳士一戰而滅。從此秦國成為七大戰國中的佼佼者,但是秦國並沒有稱王,因為稱王意味著該國有統治天下的實力!直到蘇秦合縱六國伐秦,秦國已無需再示弱於天下,嬴駟才在張儀的建議下稱王,表達了秦人統一天下,結束紛爭的壯志!


大秦鐵鷹劍士


戰國時期先稱王的是齊威王和魏惠王。

三家分晉後,便進入戰國時期。最初魏文侯厲行改革,啟用李愧變法和吳起強軍,於是魏國魏武卒橫行天下,及至之後魏武侯,魏國一樣是當時最強的存在,西取秦國河西之地,南擊楚國,東打齊國,北滅中山國。


魏惠王

可是等魏武侯一死,魏惠王就上位了,最開始魏惠王也是個侯爵。但是他是個沒有遠見的二世祖,在位期間,魏國成為最大人才輸出地,秦之商鞅、張儀,齊之孫臏,都是這個時候流出的。

魏國被趕上後因為之前結怨太多,被各方吊打,用魏惠王自己的話說就是

"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

一連串打擊之下,魏國威風不再,齊國取代魏國成為大國。這時候,魏惠王不得已不採納宰相惠子"折節而事"的建議,向齊國低頭。


齊威王

於是魏惠王帶著韓國等一幫弱小的小弟到徐州(今山東境內)這個地方朝見齊威王,並且尊齊國國君為王。

但是齊威王雖然取得一定階段的勝利,卻也不敢一人稱王,於是也尊魏惠王為王。

於是這兩個傢伙打開了中原諸侯國僭越稱王的魔盒,沒十幾年,秦國稱王,而後又發生五國相王等事情不一而足。


秦惠文王

至於有人說楚國才是第一個稱王的,這裡就要看題主的問題了,說的是戰國時候,楚國在春秋就稱王了,而且他們也不是地道的中原諸侯。

對了,秦國第一個稱王的是贏駟,殺商鞅的那個,稱秦惠文王。


至秦子


首先在先秦稱王這個事情屬於少見又不少見的狀態,春秋時代南方有楚王、越王、吳王等,現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時期南部老大就有徐偃王。徐偃王也是嬴姓諸侯的一份子。眾所周知,秦人的祖先和其他嬴姓親戚們在商末周初,因為助紂為虐的關係,集體受到了周天子的打壓。西周初期徐國算嬴姓國中的特例,他們混得風生水起,徐駒王帶兵反攻打大周,一直打黃河邊,徐偃王其時期,依著韓非說法,大概有32小邦國向徐王獻貢。

簡而言之,“王”這個詞,在大周真的沒有那麼罕見,長期是周王,本來就其他的王。中原諸侯們本著廣積糧,緩稱王的原則,一直拖到戰國才開始稱呼。戰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不是諸侯,而是一對諸侯。前334年,魏惠王帶著自家小弟去徐州朝見齊威王,故意先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他也立刻尊魏國為王,史稱“徐州相王”。其實,這也就是一場魏齊兩國商業互吹,不分先後也可以,一定要分的話,魏國吹齊威王在先吧,這事情算齊國拿頭籌也問題不大。

秦國這樣的老實人,顯然是不會參與徐州相王這種惡俗的商業互吹活動。所以,秦國到秦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為了抵制東面這些諸侯的商業互吹,自加王號。再後來,王就在戰國諸侯越來越普及化了,戰國七雄不稱王都不好意思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