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第一个由公称王的国家是哪个国家,秦国第一王是谁?

落叶30714639


自从犬戎攻破周王室的都城镐京并杀死周幽王,迫使周平王迁都洛邑以来周王室就成为象征性的天下共主,实际上各路诸侯群雄并起,中国历史开始进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战国时代。尽管如此各路诸侯还是至少在表面上对周天子保持着尊重,所以春秋及战国初期的诸侯基本上都还称XX公、XX侯,如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韩昭侯、秦孝公等等,而不敢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地称王。当然在这其中也出现过特例:楚、吴、越三国就是例外,不过这三国一直被别国视为不属于华夏文明体系的蛮夷。然而我们也知道到战国晚期秦统一天下前夕列国国君皆已称王,那么战国诸侯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称王的呢?

话说齐国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时任用邹忌为相,实施改革,使齐国"强于诸侯"。然而此时的魏国仍维持着自战国初期以来的霸权,于是齐国和魏国开始分别扮演起了天下霸权的争夺者和维护者的角色。魏国第三大国君魏罃准备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然后以秦国之地为根据地争夺天下。当时秦国已是秦孝公和商鞅(当时还叫卫鞅)在主政,他们认为:以秦国之力难以与魏国抗衡,于是打算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改变魏惠王的意图。公元前三四四年卫鞅去向魏惠王游说,卫鞅指出:魏国的盟国多为小国,不足以王天下。建议魏国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先行称王,然后图谋齐楚,如此可谓名正言顺。魏罃听从了卫鞅的建议:“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后世因此称魏罃为魏惠王,他也成为战国诸侯之中率先称王者。魏惠王称王后召集逢泽之会(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南),由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得罪了齐、楚两个大国,与此同时战国七雄之外的小国也日益意识到魏国的野心,转而纷纷投奔齐国。

此后魏国在与齐国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连续落败,楚国趁机北上攻魏,就连一向备受魏国欺压的秦国也在商鞅变法之后渐渐强大起来并趁魏国在东面败于齐国的机会攻击魏国西部,魏国地处四战之地的地缘劣势暴露无遗。在这样的局面下魏惠王把商鞅当年用来劝说自己的说辞用在了齐国身上——他建议齐国称王,希望以此拉拢齐国共同称霸压制别国。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三十七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国君主,尊其为王,这就是后世历史上的齐威王。齐威王吸取了魏国称王的教训——为了不使自己成为列国眼中的众矢之的,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如此一来天下除了周王和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称王的楚王之外又多了两个王,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徐州相王,从此开启了各国诸侯相继称王的序幕。

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前325年秦国君主嬴驷称王,这就是秦国有史以来称王第一人——秦惠文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间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不过赵武灵王虽然此时未称王,但我们从他死后赵国后继君主给他的谥号不难看出实际上他后来也称王了。至此战国七雄连同宋、中山等二流小国纷纷称王,周天子的权威彻底消失。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1、战国第一个称王的人是魏惠王,即魏罃。

魏罃有两次称王。

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前344年称王,名为”夏王“。

当时魏罃纠集众多诸侯国,打算讨伐秦国。秦孝公忧心忡忡,他唤来商鞅,商量对策。商鞅力主以外交途径制止战争的爆发,并挖一个陷阱让魏罃跳进来。什么陷阱呢?他要献上一个“王”的称号给这位魏国统治者。

在此之前,楚国、吴国、越国都有过称王,但是中原诸侯恪守“王者至尊,霸者至强”的传统,只称霸而不称王。商鞅要游说魏罃,给他献上一顶王冠,以避免一场战争。

商鞅出使魏国,忽悠魏罃说:您的功劳这么大,天下人哪敢不听从您呢?不过魏国只领导宋、鲁、邹、卫这样的小诸侯,实在与您的身份不般配。您应该先称王,有了王号,伐齐收楚,赵、韩两国必然对您死心踏地。商鞅还信誓旦旦地表示,秦国必将接受魏国的领导。


魏罃这个人好大喜功,被商鞅一吹捧,自我感觉太好了,由于他当真举起一块牌子,自命为“夏王”。夏者,华夏也;夏王者,华夏之王也。自立为夏王之后,魏罃召宋、卫、邹、鲁等诸侯国会于逢泽,秦国派出公子少官参加这次国际盛会,继续把魏罃捧上天。魏罃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瘾,太开心了。

然而,他的这个“王”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呢?魏罃称“夏王”,总共只有一个大国前来祝贺,这个大国就是秦国,除此之外,齐、楚、韩、赵、燕这些大国都对魏罃称王嗤之以鼻。

魏罃称夏王,不是在魏国最强盛的时期,而是由盛转衰的时期,底气就显得不足。尽管有鲁、卫、邹、宋等小国的支持,却得不到大国的支持,这种尴尬局面致使魏罃不久后又放弃了称王。

十年后的公元前334年,魏罃与田因齐两位君主在徐州同时称王,相互承认对方的王号,此即魏惠王与齐威王。这是魏罃的第二度称王。在此后十年,战国七雄全部称王。

2、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是秦惠文王

楚国在春秋就称王,魏/齐在战国时代率先称王,秦国是七雄中第四个称王的国家。

秦惠文王又称秦惠王,他一上台就把商鞅车裂处死,可是他并不废除商鞅的新法。这一明智的作法,使得秦国没有回到楚国的老路上。

秦惠王上台后,志在收复河西。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攻略魏国河西的雕阴城,魏师败绩,秦惠王将他提拔为大良造,成为秦国的头号权臣。公元前331年,秦惠王派公子卬统率大军,大举进攻魏国控制下的河西诸城。魏国的河西守将是龙贾,他镇守河西已经二十七年。在这二十几年时间里,魏国势力大衰,而秦国势力大长,此消彼长,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了,尽管龙贾二十几年来兢兢业业,可是到头来他还是要蒙羞了。

秦军与魏军在河西展开最后的决战,是役魏军大败,西河守将龙贾被秦军俘虏。秦军得理不饶人,渡过黄河继续进攻,兵围焦、曲沃。年迈的魏惠王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将河西之地全部割给秦国。

自从魏文侯攻略河西,至秦国收复河西,前后共计89年。近百年的战争,见证的魏国的衰落与秦国的崛起。全面收复河西,是秦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秦军进军中原的大门已经打开。

作为一个不断崛起中的大国,秦国的实力已经超越了魏国,与东方的齐国并驾齐驱。在齐/魏两国徐州相王后,公元前325年,秦惠王正式称王,秦成为战国七雄中第四个称王的国家。


君山话史


战国时期,第一个称王的国家是魏国,但是它是由侯爵自立为王爵的。齐国的田因齐是第一个由公爵自立为王爵的,因为姜齐时代齐国就是公爵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是唯一一个王,其他国家是不能称王的,因此所有称王的诸侯都是僭越行为。秦国在秦惠文王嬴驷中期才开始称王,算起来是七大战国中第六个称王的国家,赵国是最后称王的大战国!

魏国是第三代魏惠王时代称王的。韩赵魏三国以家臣身份坐大后瓜分了晋国,后来联合田齐迫使周威王承认他们诸侯的地位,得爵侯爵。魏国前两代国君变法强军,攻灭中山国,打残大秦国,威慑楚王国,最终凭借强大的经济与军事能力称霸诸侯。第三代国君继位后,觉得魏国之强,远超楚国,楚能称王,魏国也当称王,于是魏惠王自立为王格,也不管周天子及诸侯同意不同意!


田因齐接手的齐国本来就是富国强国,虽不及魏国般横行霸道,但也雄霸东方。春秋的齐国是姜子牙的后代,称为姜齐。战国时期姜氏公室被田氏取代,为了宣示田齐新气象,田因齐自立为王国,表达了周天子承认还是不承认田齐,我大齐国都存在,还是王爵!后来齐国通过马陵之战打败了魏国,称了名副其实的王国了!

秦人本为子爵,给周天子养马,是王室的附庸部族,同时作为王室的西垂大夫镇守西土。周平王东迁,秦人勤王有功,护驾得力,被周平王封为公爵,西周被戎人占领的土地全部赐给秦人立国!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成功后,大秦国强横无比,横行天下的最后魏武卒被大秦锐士一战而灭。从此秦国成为七大战国中的佼佼者,但是秦国并没有称王,因为称王意味着该国有统治天下的实力!直到苏秦合纵六国伐秦,秦国已无需再示弱于天下,嬴驷才在张仪的建议下称王,表达了秦人统一天下,结束纷争的壮志!


大秦铁鹰剑士


战国时期先称王的是齐威王和魏惠王。

三家分晋后,便进入战国时期。最初魏文侯厉行改革,启用李愧变法和吴起强军,于是魏国魏武卒横行天下,及至之后魏武侯,魏国一样是当时最强的存在,西取秦国河西之地,南击楚国,东打齐国,北灭中山国。


魏惠王

可是等魏武侯一死,魏惠王就上位了,最开始魏惠王也是个侯爵。但是他是个没有远见的二世祖,在位期间,魏国成为最大人才输出地,秦之商鞅、张仪,齐之孙膑,都是这个时候流出的。

魏国被赶上后因为之前结怨太多,被各方吊打,用魏惠王自己的话说就是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一连串打击之下,魏国威风不再,齐国取代魏国成为大国。这时候,魏惠王不得已不采纳宰相惠子"折节而事"的建议,向齐国低头。


齐威王

于是魏惠王带着韩国等一帮弱小的小弟到徐州(今山东境内)这个地方朝见齐威王,并且尊齐国国君为王。

但是齐威王虽然取得一定阶段的胜利,却也不敢一人称王,于是也尊魏惠王为王。

于是这两个家伙打开了中原诸侯国僭越称王的魔盒,没十几年,秦国称王,而后又发生五国相王等事情不一而足。


秦惠文王

至于有人说楚国才是第一个称王的,这里就要看题主的问题了,说的是战国时候,楚国在春秋就称王了,而且他们也不是地道的中原诸侯。

对了,秦国第一个称王的是赢驷,杀商鞅的那个,称秦惠文王。


至秦子


首先在先秦称王这个事情属于少见又不少见的状态,春秋时代南方有楚王、越王、吴王等,现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时期南部老大就有徐偃王。徐偃王也是嬴姓诸侯的一份子。众所周知,秦人的祖先和其他嬴姓亲戚们在商末周初,因为助纣为虐的关系,集体受到了周天子的打压。西周初期徐国算嬴姓国中的特例,他们混得风生水起,徐驹王带兵反攻打大周,一直打黄河边,徐偃王其时期,依着韩非说法,大概有32小邦国向徐王献贡。

简而言之,“王”这个词,在大周真的没有那么罕见,长期是周王,本来就其他的王。中原诸侯们本着广积粮,缓称王的原则,一直拖到战国才开始称呼。战国时期第一个称王的不是诸侯,而是一对诸侯。前334年,魏惠王带着自家小弟去徐州朝见齐威王,故意先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於是他也立刻尊魏国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其实,这也就是一场魏齐两国商业互吹,不分先后也可以,一定要分的话,魏国吹齐威王在先吧,这事情算齐国拿头筹也问题不大。

秦国这样的老实人,显然是不会参与徐州相王这种恶俗的商业互吹活动。所以,秦国到秦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为了抵制东面这些诸侯的商业互吹,自加王号。再后来,王就在战国诸侯越来越普及化了,战国七雄不称王都不好意思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