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登月後,美國蘇聯都不登月了?

南極狼9


很簡單,沒必要了。

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自然而然就沒人願意做這件事情了。如果登月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那登月估計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常態化的事情了。如果單純為了獲得一個稱號和一點點的月球樣本,那對不起,正常時期沒有人願意這樣搞。


美國登月是建立在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那是美蘇爭霸的時期。在太空探索方面,前蘇聯發射了首顆人造衛星、首次將人送入了太空。在這種爭霸的特殊時期,兩國都不遺餘力地發展航天。美國建造了航天飛機,蘇聯建造了空間站。這一系列活動雖然為人類的科學技術進步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實際上不是很有必要。就登月而言,那時的美國,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但登月需要鉅額的資金。這些資金完全可以用來做一些其他的更重要的關乎民生的事情,可是卻用來和蘇聯賭氣用掉了。最終收穫的僅僅是一個"首次登月"的名號和為數不多的月球樣品。要放到現在,這種沒有目的,單純競賽的活動應該是不會進行的。

最後,在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和蘇聯都放棄了載人登月,月球也有幾十年再沒有人類涉足。


因此,美蘇都不登月的主要原因不是技術問題或者什麼,那些登月陰謀論的說法也只是一些笑談,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沒有必要。如果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就為達到登月一個目的,那美國、俄羅斯、中國等,都完全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實現登月。但是登月以後要幹什麼,這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目前針對月球的一些探測任務,機器人完全能夠勝任。而發送一個機器人比發送一個人上去難度要小得多。要知道發送一個人上去不僅僅多了一個人的載荷,還包括生命維持系統、食物、氧氣、燃料等。而且載人登月還有一點,那就是必須返航。機器人可以捨棄,但人不能捨棄。無形之中增加了許多投資,而一個人去了能做的事情可能還比不上一個小小的機器人。

正是由於以上兩點原因,美國登月之後美蘇兩國沒有再次登上月球。

歡迎關注"張家小智兒"看更多天文愛好者的交流溝通,歡迎點贊關注留言轉發。


張家小智兒


登月不僅僅是人類探索空間的一次嘗試,更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博弈的一個工具。

美蘇雙方在冷戰期間是無法容忍對方比自己在某一方面要領先,所以所謂“面子”問題就催生了美國的登月。為什麼美國停止登月就要從為什麼美國要登月說起。

在航天領域,美國並沒有像以往原子彈、核潛艇、核航母一樣都拿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蘇聯不斷在給美國扇打耳光。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在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成功發射、1959年1月2日,世界上第一顆星際探測器月球1號也由蘇聯發射升空併成功抵近月球、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一號載人飛船在拜科努爾發射升空、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實現了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

蘇聯在空間領域的一次次成功極大的鼓舞了蘇聯,但是也一次次刺激著美國,美國是絕對不能容忍他的對手在空間領域一次次搶奪美國人的面子。下圖為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

1960年11月,肯尼迪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在競選時他就承諾要在空間領域和導彈防禦方面全面超越蘇聯,但是當時並沒有立即實行等與計劃。1961年4月12日蘇聯載人飛船的順利發射最終讓肯尼迪下定決心要搶在蘇聯人之前登月,挽回美國的臉面。所以這種充滿政治意義的空間計劃就使得美國上下不顧一切的投入到登月計劃當中,一切都是那麼的緊張和迅速。

下圖為蘇聯宇航員加加林。

8年後的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由編號為SA506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在1969年7月20日成功登月,而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也成為人類首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1969年11月19日,阿波羅12號登月成功;1971年2月9日,阿波羅14號登月成功;1971年7月30日,阿波羅15號登月成功;1972年4月21日,阿波羅16號登月成功;1972年12月11日,阿波羅17號登月成功。1975年7月17日,阿波羅飛船與蘇聯聯盟號載人飛船成功在太空對接。

至於為什麼美國停止了登月計劃,其實很簡單:目的達到,花費太大。上面我們也提到,登月對於美國人來說已經上升到絕對的政治任務了,既然上升到政治任務勢必有兩個特點:1.不計成本 2.要多快有多快。在整個11年阿波羅計劃中,美國花費了194億美金,但是1969年美國的GDP只有10199億美金,這194億美金放到現在可能相當於2000多億美金。而13枚土星五號運載火箭花費64.16億美金,相當於每枚火箭5億美金,而當時1968年建造的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的造價為4.5億美金,也就是說一發土星五號價格等於一艘9萬噸級核動力航母。在追趕速度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為了“快”出現的不穩定技術,阿波羅1號地面測試起火,宇航員殉職、阿波羅13號飛行過程中氧氣管爆炸。這些為了快而快的技術根本就沒有估計科學的嚴謹性,完全是為了完成政治任務。

而且整個阿波羅計劃是成功的,蘇聯由於在重型火箭的研製上出現了重大挫折,美國搶在蘇聯人之前成功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為美國挽回了顏面,政治目的已經達到。雖然月球上有很多氦3和鋰6而且可以作為一個空間基地,但是僅運送3位宇航員和返回艙的土星五號已經達到3038噸,發射一次的成本達到5億美金,往返一次成本非常巨大,根本不具備經濟性和可行性。所以最終美國放棄了繼續對月球的有人探測和開採。美蘇兩國進而轉為對繞地球飛行的空間站展開了研究,美國於1973年5月14日發射了天空實驗室。下圖為美蘇阿波羅-聯盟飛船對接,美蘇宇航員握手的歷史性時刻。

雖然阿波羅計劃停止了,但是當時為了配合阿波羅計劃搞出了3000多項新技術,有的就在我們身邊。舉個簡單的例子:方便麵裡的脫水蔬菜就是源於阿波羅計劃宇航員的飲食、煙霧探測器首次應用在天空實驗室計劃、運動鞋的氣墊鞋底源於阿波羅登月宇航服的中空吹塑技術等等,其他的還有衛星中繼通訊、大推力火箭都對現代空間探測帶來巨大的幫助。


雛菊西瓜Peterpan


筆者記得之前科普過美國的登月計劃及計劃中止的因素,不過這裡不妨再說一次,順帶比較一下美蘇兩國冷戰時期太空計劃側重點的不同,以解答蘇聯為何沒有實施登月任務。

筆者之前就說過,美國的登月計劃在本質上是一種彰顯國家意志與國家力量的政府行為,其特徵是集全國之力,不惜成本,不惜代價,只為了證明美利堅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美國的國家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社會制度——說白了這就是燒錢的面子工程,直接導致阿波羅計劃的每次月面突擊任務花費幾乎相當於一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代價,產出卻除了一堆破石頭再也沒有更多的東西了。這樣的投入與產出比從本質上來說是不可持續的,在公眾的熱情逐漸消退之後,對登月計劃的反思與質疑也蜂擁而來,在這種質疑逐漸成為主流後,登月計劃就中止了,冷戰時期美國的太空計劃也逐步轉向更加註重實際的即時產出與航天器複用。只不過航天飛機計劃又成為了另一個燒錢工程——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帝的太空計劃就是一直在燒錢,項目管理、成本控制水平不算太高。

至於蘇聯的太空計劃,從一開始的領先美國,到登月計劃被美國遠遠地甩在後面,面對這種情況蘇聯也確實有過跟蹤超越的想法,也前後腳開始了自己的登月計劃。比如我們目前熟知的“聯盟”型宇宙飛船在設計之初就要求必須具備月球軌道的操控與測控能力,在事實上是一種登月飛船;某些為登月配套的設備如大火箭,登月艙,測控站等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但由於蘇聯的大推力發動機、巨型運載火箭的研發進度滯後,尤其是用於登月的N1型運載火箭研發失敗(兩次試射全部爆炸,一次直接炸死了蘇軍的導彈部隊司令涅傑林),面對現有火箭速度增量不足無法直接實施地月轉移飛行的現狀,蘇聯的登月計劃不得不變更為連續發射三次火箭,而後又因為任務過程過於複雜無法保證成功率,且耗費過於高昂而下馬了。此後蘇聯的太空計劃轉向空間站與人類在太空中長期生存的任務方向,連續發射了“禮炮”、“和平”等太空站,創造了人類在太空中的最長生活紀錄,也為人類的太空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下面的圖片是科幻電影《阿波羅18號》中,意淫出在月球發現蘇聯登月艙,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翻出來看一下:


軍武次位面




美國真正的登月並非肯尼迪總統在1961向世界宣佈的登月計劃,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的登月,宇航員尼爾並不是第一個站在月球上的地球人。根據當時阿波羅傳回地球的照片,明朝時,月球已經居住地球人,到地球的60年代,也就是美國的第一次登月傳回的照片證明,月球已經有人類2億3千萬。



為什麼美國沒有繼續發展登月計劃,蘇聯也沒有開發登月科技?第一次站在月球上的美國人尼爾,親眼目睹了月球上的真實現象,而百分之九十五的月球設施是阿波羅攜帶的高清紅外線攝像機所不能拍攝到的,月球所有設施和生活環境,都處在隱形保護中,攝像機無法成像。


尼爾走下飛船的第一眼,看到的是屹立在月球崑崙峰的朱元璋雕像,雕座上黃金鑄造三個大字【朱重八在此】,每字3600噸。明教十二護法成為總兵,張無忌總領月界兵馬。


尼爾的登月點正是滅絕師太帶領的滅絕特戰隊防地,尋查飛碟立刻把尼爾帶到第一特戰組,經過掃描,無任何恐怖攜帶,立刻聯繫月球特戰局,周芷若局長直接向趙敏作了回報。



尼爾的登月揭秘了明朝不為人知的發展史,以及明朝和宇宙的關係。朱元璋喜愛的太子朱標沒有死,七歲那年,朱元璋把兒子送到羅布泊基地學校,身為火星住球特使的朱元璋,心懷宇宙,早就暗自派親信私探月球,朱元璋不想再回火星,他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太子朱標23歲在基地科技中心畢業後,朱元璋發動了羅布泊起義,從火星獨立出來。基地的108首飛船,在朱標帶領下,滿載基地所有設施,遷徙月球。


關於朱棣篡權,朱棣並非朱元璋兒子,是朱元璋的弟弟朱重九的兒子。在朱元璋撤離地球后,留下孫子朱允炆處理月球移民的最後事務。朱允炆燒了皇宮,坐飛船去了月球,和父親朱標團聚。



尼爾看到月球科技是地球人再過千年也無法相比的,回到地球的尼爾如實反映了月球情況,在經過無數科學家的認真研究,認為月球科技非地球人可以招惹的,為了人類安全,放棄了再登月計劃。據尼爾口述,月球時刻歡迎華夏人,外人不得入內。


白這個顏色


官方一點的說法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耗資巨大卻難以取得更大收穫,於是在拖垮蘇聯後,將登月項目無限期擱置。

實現環月飛行應該是沒什麼問題,至於登月是否造假就不好說了。另外有一些說法是美國及蘇聯在發射環月飛行的載人航天器後,遇到很多UFO接觸,美蘇的很多航天員在臨終前也證實了在太空中發現過月球外飛行的UFO,甚至還有一段流出的美國宇航員拍攝月球上巨大飛船殘骸的視頻音頻(前幾年看到的,不知現在還有沒有)。因此有懷疑論者認為美蘇停止登月計劃是因為受到地外文明的“警告”。

月球本身的年齡比地球還要古老很多,作為一個衛星它的體積也太大了一些,月球內部又是空心的,一些UFO愛好者甚至懷疑月球是地外文明的一個巨大人造基地。

宇宙廣闊的讓人無法想象,所以有人類以外的更高級生命存在是必然的,至於我們沒有“見過”外星生命,我認為要麼是現今人類的文明程度還沒達到外星文明承認的標準(就好像我們在它們眼裡就是原始人沒資格和它們一起玩),要麼是某些國家早已接觸過地外文明只是對世人隱瞞(以免造成社會恐慌,同時近一個多世紀科技火箭般的飛速發展也許有外星科技的影子)。

說這些只是猜測,可能美蘇真的在月球外遇見什麼不得了的東西,因此才停止登月計劃。尤其是美國乾脆轉向了登陸火星計劃,登月要遠遠比火星省錢起碼還能多漲點宇航經驗,就算火星相比月球更有移居的可能,美帝也沒必要捨近求遠吧


請文明乘車


為什麼美國登月後,美國蘇聯都不登月了?

美國與前蘇聯在登月事件上的先後終止原因是不一樣的,兩國當時處於冷戰時期,在各行各業上都展開了競賽,當然在事關國家榮譽的登月事業上都是不遺餘力,但前蘇聯的放棄登月和美國有些不一樣,首先我們來簡單說說前蘇聯登月失敗的原因!

您完全沒有看錯,這是前蘇聯的“月球車1號”,於1970年11月17日,隨“月球17號”上在月球表面雨海地區著陸!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遠程遙控的方式控制在另一個天體表面的探測車行動!甚至後期的美國火星探測車也參考了很多前蘇聯月球車的設計!!這是前蘇聯在N1火箭失敗後的無人登月活動,儘管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一些帝國的面子,但對於“載人登月”巨大光環面前是前蘇聯永遠的傷痛......所以前蘇聯並非是因為美國登月成功後放棄,而是科羅廖夫主導的N1火箭,隨著他逝世也將N1的命運帶入了墳墓......前蘇聯不得不在載人登月上臣服於美國!

然而美國卻得力於土星五號的巨大成功,阿波羅11開始到17號為止總共6次登月成功,沒錯是6次,因為阿波羅13號是一次最成功的失敗行動,因為在前往月球的地月轉移軌道上,服務艙的氧氣罐爆炸了,非“土星五號”之過哦......

這是美國在阿波羅計劃前後至2014年的航天計劃支出,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在1969年成功登月之前美國的航天計劃支出即已經急劇下降,有一種紫禁之巔之後無所事事的感覺,一點都沒有錯,特別是前蘇聯失敗之後的美國天下無敵的自我優越感,並且那個時代並沒有現在一系列的太空開發利用後續計劃.....隨之放棄也是大概率的事件!

後續的深空探測以及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計劃,逐漸將美國人“帶歪”,因為航天飛機是一個不太成功的案例,儘管美國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紅利,但最終並沒有達成當初定下的重複使用30次的目標,而且每次使用後維護成本極為高昂!!

美國幾乎是受中國的嫦娥計劃刺激而制定出重返月球計劃的,當然在登月成功50週年的前夕也不斷有聲音要重返月球,但一直都是聽樓梯響而不見人下來.....不過箇中是非除了NASA自己外是不會有別人能瞭解的,但在登月這條路上熱鬧一點並不是壞事,並且中國最新的計劃是受到胖五的進度影響延期到2028年完成“繞、落、回”三部曲中的“回”即:採樣返回!由此可見,美國人還是有時間的,至少在面子上還掛得住!後事如何,我們將拭目以待........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既然是登月,就不能不說“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是古希臘神話當中 太陽神)

其實,不論當時和現在來看“阿波羅計劃”,都會理解為 60年代“冷戰”白熱化期間 美蘇在“意識形態”思維邏輯的作祟下,都想在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上壓倒對方(陣營)!由於 蘇聯舉國體制的作用,蘇聯 先後完成了 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和把第一位宇航員送上太空(尤里.加加林),這樣的競爭勝利極大的鼓舞了蘇聯人,這對於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來說則是 重重的兩記暴擊!

為了 挽回美國的聲譽,艾森豪威爾當總統的時候,就打算在太空科技爭奪戰中有所突破,實施登月計劃力求重奪太空競爭的先機,而真正實施登月計劃的是 肯尼迪政府!

由於 涉及面非常廣,據統計:當時有美國2萬家企業、幾百所大學和科研機構(貌似包括美國以外的國家)、數十萬科技人員參與…可以說阿波羅計劃是美國“曼哈頓工程”以來第二次“舉國體制”的產物!(誰說美國沒有社會主義基因?),從1968年(阿波羅7號)-至1972年一共進行了6次載人 登月實驗。


其中,1969年7月11號 成功登月的 阿波羅11號就是我們知道的:月球一小步、人類一大步這樣的 冷戰宣傳口號!

但是,到了1972年12月以後 阿波羅計劃戛然而止。

原因就像前面所說的 這個計劃本身就是以宣傳和“政治掛帥”為目的的,科學研究反而成了次要位置(當時為了趕時間,不顧科學的嚴謹性,首次執行載人任務實驗,由於條件不成熟,飛船失火,居然把三名宇航員燒死了! )並且,整個“阿波羅計劃”的實施花費實在是太高了,一共花了255億美元,如果換算成現在這個數字要乘以12-15倍!而登月以後除了獲得了幾百㎏的月球土壤、岩石以外並沒有獲得其他直接的好處。所以,宣傳目的達到了,終止計劃也就 順理成章了!當然,從科技角度來看,“阿波羅計劃”還是有不少收益的,比如:遠程衛星中繼通訊、大推力火箭(改進後用在了航天飛機上了)、宇航服的改進、月球的溫度、化學物質組成(知道里面有 氦3和鋰6)…。


蘇聯對於登月計劃也是非常用心的,從1958到1976年一共向月球發射了24個無人月球探測器和登陸車,其中 月球2號成功的在月球背面登陸(澄海),但是由於蘇聯的國力和科技確實與美國有差距,並且在密切關注“阿波羅計劃”的過程中大概瞭解了 月球的基本狀況,並結合自己的月球往返器帶回的月表樣品,也知道了月球的基本組成物質,也就沒有實施 載人登月計劃。

由於,看到登月計劃的收益不大,蘇聯轉而進行了 太空站的研究,從“禮炮”到“和平”號太空站,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先進的 人類長期有人居住服役的太空站,直到 美國主導“國際太空站”才打破,但是貨運飛船仍然是 蘇/俄的!

總得來說,美蘇在已經取得了相應的月球計劃科技以後,基本上了解了月球的信息,在暫時不能開發月球的原因下,全面終止了載人登月這樣耗費巨大的工程是明智的!


皇家橡樹1972


的確,當年美蘇兩國競相登月,是出於政治考慮,都想壓對方一頭,經濟、科學價值是放在後面。這期間,美國憑藉自身強大實力和科技力量,率先登月,使阿波羅計劃圓滿完成。從當年影像資料可見,那時宣佈這一計劃的美國總統是肯尼迪,用最完美、精密手錶那樣,來形容登月飛船。這真是一場豪賭!要知道,那時不光沒有什麼最先進設備和材料,就連最先進的計算機,大概也就是半導體元器件吧,集成電路產生了嗎?好像沒有,更不要說現在的了。至今回想起來,美國自始至終完成全部過程,雖然其間曾經出現過嚴重問題和損失,到底算是完美通關,真是萬幸了。之後,美蘇在這一領域爭奪結果已經出來,蘇聯也無力趕超美國,雙方也算告一段落。雖然後來蘇聯一直在趕超,也有飛船登月,甚至返回地球,但也沒有派人上去。是啊!雙方競爭第一才是贏家,剩下的不論差多少,都是失敗者。政治考量是那時大國博弈基礎,誰也不會把對手落下太遠,實力決定一切。隨著冷戰結束,美國科技發展也越來越貼近科學實際探索和應用,那種單純展示實力的活動也不在是主角。但隨著我國科技水平提升,特別探月計劃一步步落實,對待月球態度也在世界範圍發生變化。一般來說,科學發展是經過探索、總結髮展,實驗到應用,這麼些過程。如今,月球的探索和總結髮展,早就完成了。而下步實驗與應用,已經觸碰到世界好多國家地域部門敏感神經。比如,月球上的建立觀測基地,或者月球上的加工生產基地。再有,月球珍惜礦物資源,運回地球為人類服務。甚至月球所有權劃分及分配使用,都在漸漸顯現出來。那麼,怎麼面對如此大一塊未來可能開發區域?連我們看不上的阿三也沒有閒著,躍躍欲試要首先派人登月呢。美國已經要重返月球了。我們雖然正在按計劃在進行月球科研工作,但也應該加快或推進了,不能被他們捷足先登。畢竟我們有最正當的理由,考察我們先祖嫦娥、吳鋼幾千年前登月遺蹟,還有玉兔蹤跡及生存條件……,很多的。必須加油了!


張13955853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只有兩個大國得到了納粹德國最重要的科學家:美國和蘇聯。美國特別是像沃納·馮·布勞恩這樣的人,他是希特勒出色的火箭科學家,他製造了V-2火箭,後來改為用於太空計劃[ Operation Paperclip and Operation Epsilon]。

就在此之前,1940年,美國從英國獲得了鉅額財富,英國將所有關鍵技術秘密轉移到美國。[ Tizard Mission如何為麻省理工學院和公文包研究鋪平了道路'改變世界' ]使美國成為最終的技術超級大國。英國通過幫助美國人實施英國絕望地缺乏資源的技術,竭盡全力與納粹抗爭。

雖然它在歷史書上經常被忽略,但它的影響力今天仍然可以看到。該任務為美國航天局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等機構的技術共享奠定了基礎; 為未來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包括噴氣發動機和飛機導航系統;

就在這之前,美國大批流亡的德國猶太人(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逃離了納粹,納粹再次幫助建立了許多科技基金會。

當然,即使在20世紀初,美國也有很多偉大的科學家。然而,美國在過去的十年中有這三個幸運事件,這大大加強了他們的科學。在戰後時期,他們是唯一擁有巨大經濟的人才能利用這一切。蘇聯試圖在他們捕獲的納粹身上(在蘇聯火箭的德國遺產)在太空中競爭美國,並且他們一度是前身。然而,他們的經濟並不是那麼大,他們的合作不像全球化那樣繼續保持優勢。

這一時期唯一的另一個主要經濟強國是日本,他們沒有獲得納粹科學家的優勢,也沒有提高對火箭的投入,也沒有提高軍事化的嫌疑。

再一次,美國有動力推上月球。他們正在與蘇聯進行冷戰,他們必須證明他們是領先的。如果俄羅斯人沒有發射人造衛星和其他冒險,阿波羅號的任務可能不會很快發生。美國航空航天局自冷戰結束以來失去了其資助優先次序的速度顯而易見。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都沒有同等的激勵措施。

由於太空競賽的緣故,人類到達月球。後來由於重力的減輕,如果能夠從月球發射火箭到其他行星,相信會更便宜。它也可以被用作加油我們的火箭的進站。但它需要大量的資金用於研究和開發,並且這個概念已經存在好幾年了。與此同時,我們在軌道上安裝了多個實驗室。他們中的許多人退休了。國際空間站目前僅在運行。穿梭機編程運行了大約三十年。但是,當奧巴馬政府再次舉行會談,探討舊觀念時,我們決定追求火星。總統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已經登上了月球。有更多的空間可供探索。那就是當所有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火星上的時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始研究獵戶座太空船,將人類帶到太空以及將來的火星。現在的願景是把人類帶到火星。月球只有流浪者才能參觀。


西洋參考


幹什麼都要有一個理由,登月也一樣

美國為什麼登月?

1960年代,世界處於美國蘇聯兩極所主導二點冷戰中,美蘇兩國各方面都在競賽,當年的登月計劃就是太空軍備競賽的結果。因為當年蘇聯已經完成了第一顆衛星和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美國人為了趕超蘇聯特別看重這個登月計劃,於是在這花費了大量資源。

那為什麼不繼續呢?
美國沒錢了!

據報道,美國航天局在登月計劃上至少花費了500多億美元甚至1000億美元。然而登月和近地衛星不同,衛星可以帶來很巨大的經濟利益,包括俄羅斯空間站的經濟收益也很快,其他國家每次登陸空間站都得給俄羅斯不少錢。登月計劃呢?首先目前美國又不能大規模的送人上月球,其次,美國也不能把月球上的資源採集送回地球。綜上美國登月

計劃幾乎耗資巨大而且無任何經濟回報。

所以美國人撐不住了,蘇聯了看了看花費,回頭又看了看自己腰包,頓時覺得算了算了玩不起,於是也不玩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