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臨死前,為何後悔沒有除掉姜維?

yEs_HeLlo


隨著關羽、張飛被殺,劉備病逝,蜀漢局面是一落千丈。諸葛亮為了幫劉禪穩住山河,在臨死前五次北伐華夏,但無奈都以腐朽了結。在諸葛亮死後,蜀漢很多有才氣的上將也持續出場。有的被殺,有的病死,有的隱退。在這危急關鍵,姜維自告奮勇,扛起了蜀漢的大旗。

費禕遇刺身亡後,蜀漢戎行開始由姜維擔當,姜維實行諸葛亮生前定下的政策,連續北伐。而其餘人對姜維這一決意都顯露不滿,此中反饋最猛烈的即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諸葛亮是絕代奇才,而他的兒子卻與他相差甚遠。歸根真相由於,諸葛亮沒有好好培植他。在諸葛瞻出身後,諸葛亮就全日忙著北伐,很罕見空暇時候引導諸葛瞻。這也就招致諸葛瞻沒有可以學到父親非常之一的本領。諸葛亮雖長年不在家中,但對兒子的性格卻非常知曉。他曾寫信給本人的哥哥諸葛謹說:“諸葛瞻現在已八歲,長得伶俐可愛。但怕的是他過於早熟,未來成不了大器。”為了鼓勵兒子,諸葛亮在一時前寫下了《誡子書》,有望能對他有所贊助。但諸葛瞻終沒能如父親所願。

諸葛亮死後,諸葛瞻秉承了父親的爵位。由於他醒目書法繪畫,又才情急迅,以是人們都將他看作第二個諸葛亮。每當朝廷頒發少許好的政令,庶民就會說是諸葛武侯所首倡的。連帶著對諸葛瞻也欽佩萬分,覺得是他發起的。實在,諸葛瞻只是頂了諸葛亮個名頭罷了,對此諸葛瞻心中也有牢騷。由於父親死後是姜維接了他的班,而不是本人。景耀五年,姜維北伐大北而歸。諸葛瞻乘隙勸劉禪回籠兵權,省得勞民傷財,拖垮蜀國。劉禪服從了他們的發起,回籠了姜維的兵權,和議了姜維回沓中種麥的要求。景耀六年,魏國上將鄧艾奇襲蜀地陰平,諸葛瞻領兵反抗。在抵達涪縣時,尚書黃崇屢次勸他佔有險峻局面,不行讓敵軍進來平原。但諸葛瞻因再三夷由,錯過了最好機遇。

後來鄧艾雄師當者披靡,擊敗了蜀軍先鋒,諸葛瞻率人退守綿竹。那時鄧艾寫信勸降諸葛瞻,諸葛瞻盛怒,斬了來使。又有人勸他先撤回蜀國再做希望,他哭著說:“我對內不可撤除黃皓,對外不可管束姜維,進軍卻不可守禦河山。犯下這三宗罪,我另有什麼臉面且歸呢?”因而他帶人在綿竹決戰到底。可見諸葛瞻在死前都對黃皓和姜維定見頗深,對黃皓是由於他太監擅政,對姜維則是悵恨他北伐拖垮國度。


個人創業100法


其實,三國時期,也是國家的一個分裂時期。從群雄逐鹿,到天下三分,最後三分歸晉。統一是大勢所趨,也是統治階級權利分配的需要。而這個統一的階段也是一些國家衰敗消亡的時期,其中必定會有各種的戰略和政治方針的錯誤。

在西蜀的後先主時代,起初還有諸葛亮統帥政治和軍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西蜀在鼎足三分中本就處於弱勢,所以,諸葛亮採取了主動出擊的策略,來阻止曹魏的進攻。但是,五次北伐中原的失敗,不但耗盡了西蜀的銳氣,也讓諸葛亮心力憔悴。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他手中的權力有所分散。軍事方面,主要由姜維負責。姜維鑑定地執行了諸葛亮生前制定的戰略,率領軍隊繼續北伐。但是,在西蜀國內,有很多人對姜維的這個舉動不滿意,其中就包括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諸葛亮生前,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用來輔佐劉備父子身上了,並沒有好好教育自己的兒子。所以諸葛瞻無論在政治手段、軍事才能,亦或是思想境界上都無法和自己的父親相比。諸葛亮臨死前,曾經寫了一封《誡子書》,希望能夠在自己身後起到警醒兒子的作用。

諸葛亮死後,諸葛瞻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他自幼聰明,精通琴棋書畫,而也懂得一些軍事知識,所以,才認為自己能夠接父親的班!

但是,未能讓他如願的是,在他父親去世之後,後主劉禪把軍事交給了姜維,這讓諸葛瞻非常不滿意。當姜維打了敗仗回來後,諸葛瞻就建議劉禪收回兵權。次年,魏國偷襲了蜀國,諸葛瞻帶兵抵抗。但是因為其當絕不斷,瞻前顧後,所以錯過了最佳進攻機會。後來蜀軍戰敗,諸葛瞻無奈而退守綿竹。是時,鄧艾寫信勸降,諸葛瞻大怒,斬來使而表明決絕之心。有人勸他回國,和劉禪商量再做打算。但是諸葛瞻卻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諸葛瞻此處,雖然自述三罪,但是亦有怨言。可是,在國破面前,他並沒有退卻,而是選擇了與國家共存亡,大有乃父之風!

從根本上看,他和姜維的治國方略是相悖的,政見不同,導致了之間的矛盾,但是他們卻都是歷史前進中被淘汰的人物,註定了悲劇的結果!


抱香樓主



諸葛瞻與姜維有矛盾嗎?確實是有的,但要說到除掉姜維,也沒那麼嚴重,據《元和郡縣誌》記載,當年諸葛瞻戰死綿竹前那句悲憤之言是這樣說的:“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對奸宦黃皓,諸葛瞻是咬牙切齒,希望能“除”之,而對姜維只是用“制”,即“制約“,“束縛”之意,那麼本該親如兄弟的兩人為何到最後會鬧到如此地步呢?

陳壽曾評價諸葛瞻:“言過其實”,可見當時諸葛瞻仕途順暢還是遭受了一定非議的,這自然讓人很不痛快,想到諸葛亮的兵法、治國之術本該屬於自己,卻被父親傳給了一個外人,加之後來和姜維共同執政期間,又處處遜色於姜維,姜維數次北伐,諸葛瞻對此卻是無能為力,又怎能不讓諸葛瞻對姜維產生敵意呢?

諸葛瞻對姜維有過的一次實質性的攻擊是在景耀五年(262)姜維北伐敗回(“為鄧艾所破,還住杳中”)之時,諸葛瞻與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無功,致使蜀漢國內疲弊,於是上表給劉禪,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奪去他的兵權。還是這句話,這和『除去』尚有很大的距離。

諸葛瞻最後以身殉國,不愧乃父,但是可能因為從小生活在諸葛亮的光環裡,『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水平有欠缺的地方。以他和姜維的關係論,也許他在政見上更加認同蔣琬、費禕而不認同姜維,可是在兩人去世之後在客觀上和黃皓聯手對付姜維,如果不是有私心,至少也是昧於大局的不智,不免讓人惋惜。


挑燈看劍吹角連營


沒有看到這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