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荣盛一时的“黄埔系”是如何没落的?

china-xxf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反了,正确的问法应该

是国民党黄埔系将领素质如此之差,为什么还能在国军军队里唱20多年主角?


这里大家需要明白一个概念,所谓的“黄埔系”一般是指的黄埔军校前六期学生,之后国民党随着北伐的顺利进行,在军事教育上也越来越正规,到了1931年已经改为国民政府陆军军官学校,这个时候即使是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也不能算是“黄埔系”了。


蒋介石一直对黄埔系军官团(特指前六期)的军事素养很不满意,不止一次说过黄埔系这些军长、师长在日本只配做团长、营长。


不仅蒋介石,后来连续两任美国将军史迪威和魏德迈对“黄埔系”将领评价都非常低,两人均认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黄埔系占多数)水平非常低劣,其实这个评价并不是只有美国人是这么看。


日军高级将领冈村宁次曾经受蒋介石与何应钦要求,以曾经对手的身份写了一份他对国民党军上上下下的评价,从目前公开的只言片语看,冈村宁次对抗战时受过完整军官教育的基层军官评价较高,无独有偶,两位美国将军也对国军基层军官评价不错,然而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评价至今没有披露,因为当时冈村宁次只写了三份,两份交给蒋介石,一份留底,不久也被焚毁。


不过用冈村宁次的话说,这份文件一旦泄露“我必被杀害”,可见里面对国民党军高级军官的批评肯定非常严厉。


甚至就连陈毅元帅在1948年一次内部讲话里也认为国民党军的军官越往下水平越高,营连排级军官水平是远远超过华东野战军同级军官的,但是越往上越差。


黄埔系将领差到什么程度了?李仙洲司令部的一位参谋后来披露,李仙洲不会看军事地图。然而李是一直被称为黄埔系山东籍将领中的佼佼者,有“三李一王”之称。


后来台湾地区军方负责人郝伯村就直言不讳的指出,黄埔系将领素质太差,只完成了排长教育,对于战略、战术素养,尤其大军指挥能力,普遍不足。


蒋介石并非不知道黄埔系军官团素质很差,但是从抗战再到1949年,客观情况确实也不允许他替换黄埔将领,等到他败退台湾后,有时间也有动力替换不称职的高级将领,这个时候大批黄埔一二三四期将领就因为素质极差被淘汰了,这其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其实就算是极少数没有被淘汰还活跃在台湾军方的黄埔将领后来的表现也很难说及格。


比如在互联网被吹的神乎其神的胡琏,他后来做到了国军“副总司令”,可是他亲自部署和指挥的几次登岛骚扰战,即使国军事后总结都认为作战全过程“一塌糊涂”,“既不知己,也不知彼”。


兰台


黄埔系的逐渐没落,直接原因是在大陆兵败伤了元气,同时也与蒋介石逃台后开始着力培养蒋经国接班有很大关系,蒋经国1937年才从苏联回国,黄埔军校的前六期的学员1927年已经厮杀在各个战场,实在不是小蒋能驾御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



蒋介石的黄埔系班底,以二号人物何应钦为招牌,以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三个军事集团为骨干,以军问政,军政皆管,到抗日战争胜利时,黄埔系势力达到高峰。但是仅仅不到四年,就被人民解放军基本打残,再不复往日荣光。

最先被摧毁的是陈诚之土木系部队,正因为陈诚最得蒋介石信任,所以土木系的部队大部布署在拱卫南京的中原和华中地区,以黄维的第十二兵团为代表,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主力被歼,虽有若干重建,但大势已去,陈诚此时已不管作战,出任台湾省主席。



之后倒霉的是汤恩伯集团,国军的徐蚌会战失利后,汤恩伯被任命为“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总司令,率部死守上海,败;退至福建就任福建绥署主任,再败。精锐尽失,恩宠不在,逃台后基本成为闲职。

最后搞光部队的是胡宗南,“西北王”与彭德怀元帅的第一野战军作战中,虽然一直在败,总算没有被歼,所余主力四个兵团撤进四川,准备搞成都会战,胡宗南信心不足只身先飞西康,结果失去控制的胡部三个兵团起义、一个兵团就歼,蒋介石终于忍无可忍,胡宗南逃台后再不掌兵。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国军损失精锐约200万人,大部是黄埔嫡系。三个大佬基本部队不再,部分撤台部队也是残缺不全,于是非黄埔系孙立人在台湾训练的三个军反而举足轻重 ,为了初期的稳定,蒋介石无奈重用孙立人 ,虽然也提拔胡琏、陈大庆等黄埔系少壮以制衡,但黄埔系的风光已大不如前。

陈诚后来弃军从政,官至“副总统”,但已了然老蒋培养小蒋的之心,所以一不抓权二不弄兵,而何应钦干脆留连山水不问政治,随着最后一个大佬不再插手军队,黄埔系算是彻底没落了。



后黄埔时代的台湾国民党军队,成分较杂,其中并不乏出身黄埔军校的中高级军官,但是他们的影响力远不如在大陆时期的一批前辈,难成大的气候。蒋经国具备实权后,黄埔系军官要么效忠,要么被裁,小蒋没有黄埔履历,自然不会刻意宣传黄埔精神,不似蒋介石那般以被称校长为荣,黄埔系,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度度狼gg




国民党的黄埔系中,主要分成三大派,汤恩伯因为早年毕业于日本军校,在北伐和内战中屡立战功,因而自成一派。 陈诚毕业于保定军校,是蒋介石的老乡加同学,以治军严谨和作风过硬著称,同样是战功不俗,是黄埔三大派的第二派。胡宗南毕业于黄埔一期,依靠个人的拼搏和努力,是黄埔学生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期中唯一一个自成一体的力量,是黄埔三大派的第三派。

黄埔系最早见于北伐之前整编出来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最开始是蒋介石任军长,后来由何应钦担任军长。这个军的主要干部都是黄埔军校的教官,中基层军官由黄埔优秀学生担任,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国民党部队中的主要军官基本上都来源于第一军。



当时北伐的七个军中,最能打的也就是第一军、第四军和第七军。第四军是粤军,在北伐中被称为铁军,其中有不少名将,中下层军官不少是共产党员。第四军有部分投奔了共产党,有部分数次反对蒋介石被打散,慢慢就失去了当年的威风。

第七军是桂系的军队,在北伐中消灭孙传芳的部队时立下了大功,被称钢七军。桂系军阀数次反对蒋介石,并且两次把蒋介石赶下台。第七军在后来解放战争中被林彪的东北野战军消灭。

其它各军都是地方部队,作战能力很差,不值 一提。



整个国民党的中央军,基本上就是以第一军的军官为骨干发展起来的。

汤恩伯的军团,在抗战中是日本人最难对付的一个军团。日本军队曾经几次派出重兵,想和汤军团作战,无奈汤军团基本来无踪,去无影。正常情况下,都躲在大山之中,对中国地形不熟悉的日本人根本找不到他们。

而汤军团总是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当哪一个日本军队落单了,或者日军的防线出现薄弱环节时,汤恩伯的军队就出现了,这就是他曾在日本读军事的结果,他太了解日本人了,而日本人却不了解这个中国浙江人。

虽然1944年,面对日本人强大的一号作战计划,准备不充分的汤军团被打的输的很惨,但不久还是恢复了战斗力。

在解放战争中,指挥军队在山东和华东野战军作战,因为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被歼灭而被免职。但在解放后期还是担任了京沪杭的最高军事长官,江浙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后,退到了台湾。



胡宗南的第一军集团,就脱胎于第北伐的第一军。

1925年3月,在第一次东征中,胡宗南因为表现英勇,被晋升为机枪连连长。1926年在北伐中担任教导团营长,后来又升任团长。由此可见胡宗南一直是被重点提拔重用的,要知道机枪连那是重要武器连,教导团的士兵全是黄埔黄埔军校的毕业 生,来这个团是强化训练的,将来都是军官。

1927年3月,胡宗南就担任第一军第一师副师长,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当上少将的。之后胡宗南不管是军事训练还是作战,都取得良好成绩,于中原大战后升迁为第一师师长。



1939年,胡宗南担任34集团军司令,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生的三个集团之一的领导人。在抗战中,这支军队防守黄河和潼关一线,没有给日本人任何机会。

在解放战争中,胡宗南一直找不到节奏,失败成了代史名词。他手下的军队不是起义就是被消灭,最后退往台湾。



陈诚的土木系则成名稍晚一些,他因为是蒋介石的同乡兼保定军校的校友,非常受蒋介石的器重,后来被称小委员长,可见他在国民党地位之高。

陈诚的军队被称为土木系,是因为他的两支嫡系是第十一师可以第11师为班底组建的第十八军。十一合在一起是土,十八合在一起就是木,于是被简称为土木系。

不管是第十一师,还是第十八军,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都为国民党立下了大功,没有让他们的老长官陈诚失望。


尤其是胡琏将军的十一军,在抗战最艰难时刻的石牌保卫战,守住了日本人经由湖北杀入重庆的门户,最激烈的时候,几个小时听不到枪炮声,中日两支军队全部上刺刀搏杀了很久。阵地前双方的尸体倒的密密麻麻,面对强悍的十一军,日本人胆寒了,不得不撤退。

抗战中,还是胡琏在山东重创了华东野战军,逼得粟裕不得不退向河南和山东交界的地方休整。

退到台湾后,胡琏被派到金门负责前线防守,当解放军三个团攻上金门后,胡琏布下了口袋阵,把这三个团包围起来打,并炸沉了所有渡江船只。这支解放军部队不是就消灭,就是被俘虏,之后再没有机会发动第二次攻击金门的战争。

陈诚先是奉命到台湾接受日本人投降,后来双担任了台湾省省政府主席,负责建设台湾,为蒋介石退向台湾做准备。



当蒋介石父子退到台湾后,就开始全面反省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对台湾进行改革,对军政系统进行整顿。

因为蒋介石希望有反攻大陆的机会,因此就打压了黄埔系的高级军官。希望有机会反攻大陆时,他们能以战功再重新担任重任。然而没有美国人的支持,反攻大陆的试探几次都没有成功的先例,后来也就成了每年新年公告时的口号了。

再加上蒋介石到台湾时,年纪已经不小了。蒋介石就开始考虑和规划慢慢把大权交给蒋经国,但又不能太快,这些年长的高级军官,蒋经国根本就指挥不动,自然是不能再放在军界了,换些年轻的上来。


于是蒋经国先是接管了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对台湾的反抗组织进行严厉打击。然后又担任行政院长,管理台湾政治和军事。

后来蒋介石死后,蒋经国在副总统的短暂过渡后,把总统大权交给了蒋经国。

黄埔系将领成了蒋家父子交权的牺牲品,但也没有损失什么,毕竟这不是战争时期,军人原本也没有太大用武之地,这些黄埔系将领大都在台湾善终了。


新知传习阁


近代中国的军官主要来自三大派系:一是日本陆军士官系;二是保定系;三是黄埔系。


黄埔系也就是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军官,1924年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开办,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也是依靠黄埔军校及黄埔学生军崛起的。黄埔军校从1924年建校到1949年结束,一共开办了23期,为国民党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军队多以黄埔系为军官,到抗日战争的时候,黄埔毕业的前6期军官已经成为了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了,这时的黄埔系达到了顶峰。

解放战争时,蒋介石的黄埔系军队被解放军全歼。以胡宗南为首的黄埔系骨干军官只身逃到了台湾,但是这些黄埔系高级将领到台之后并没有得到重用。蒋介石的接班人蒋经国,为了另起炉灶,从而抛弃了黄埔系,黄埔系从此淡出历史舞台。


历史军魂


黄埔系的兴盛主要在1937年之后。在此之前,北洋系老牌军政将领,地方军阀头领和保定系出身的将领在军界举足轻重,黄埔系尚不能一统天下。


直到抗日战争期间,职务逐步晋升,黄埔军官才拿到了上层决策权,军官遍布各级,成为军队中最大的派系,也就是俗称的黄埔系。

蒋介石为了壮大支持者阵营,给嫡系部队在职务、装备、后勤、作战等方面种种特权,黄埔系成为一个荣誉,也颇具战斗力。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实际掌控者之后,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成为嫡系,羽翼逐步丰满,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共13000余人,诞生了不少优秀将领,如胡宗南,刘峙,王耀武等人,成为蒋介石的追随者和效忠者。

除此之外,各个地方的黄埔分校毕业者也不少,但不属于正统黄埔序列。黄埔系的没落,主要是解放战争的败绩和蒋介石去台湾之后,有意打压黄埔系,把受到诟病的军政府改造为行政为主的政府,为儿子蒋经国掌权铺路。

同时,蒋介石也重用了一批青年将领和文职人员。可以想到,不少黄埔系将领备受冷落,胡宗南都成了一个摆设,更何况那些普通军官。因此,黄埔系没有成气候,成为领着待遇的闲置人员。毕竟,落花流水东逝去,大势已去,以文统武是大局所在。


秦右史


不知道题主所问“黄埔系”是出自哪里的称谓,国民党内,派系林立,著名的有陈果夫、陈立夫的cc系,陈诚的土木系,还有“蓝衣社”之类,黄埔师生分散在各派系都有,还真没听说过有“黄埔系”,只听说过蒋介石用人有“浙黄陆一”之说,也听说国民党内在杜聿明不断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后,因第五军主要军官郑洞国、戴安澜等都系出黄埔,有人戏称杜聿明及其干将为“小黄埔系”,暗指大黄埔系是以“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为首的西北集团。但无论“大、小黄埔系”都不敢亮旗,因为谁都不敢戴这顶高帽,真有黄埔系,大旗只能由蒋介石这个校长来抗。

如果以蒋介石为龙头往下分,黄埔出身的应分为两个层级,一个是以何应钦为代表的黄埔老师系列,包括何应钦、陈诚、顾祝同、蒋鼎文、刘峙、张治中、钱大均等,这些人早就身居高位,是蒋介石中央军的各级大员。另一个是黄埔学员,以胡宗南为首,范汉杰、杜聿明、关麟征、桂永清、王耀武、郑洞国、宋希濂、黄维、胡链等等,特别是黄埔1一7期学员。

黄埔学员,从东征开始,一直奋战在军队最前沿,从基层军官起步,大多是凭借战功,历经各种战斗,一步步打出来的。特别是抗战期间,十万黄埔学生,绝大多数牺牲在战场,包括谢晋元、戴安澜这样当时己成为高级将领的。对于这批将领脱颖而出,也是情理之中,而且黄埔学生在校时就被灌输,忠于校长,忠于领袖,也深得蒋介石的信任。

至抗战结束,黄埔生出色者,几乎掌控了全部中央军的军及集团军的指挥岗位,在大决战中,主要对手就是他们。当蒋介石军队大败,这些人或败或俘,都以失败收场,而小蒋要培育自己的人马,自然在台湾逐渐失势。

这些兴衰,也都是历史必然。







净月暖阳


国民党成功于组织形态的优越性,败于组织的松散性

国民党能够战胜北洋军阀,主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国民党的组织形势要优于北洋,但是很多人却将国民党北伐后的时期称为新军阀时期,这应该是对国民党组织形式松散的侧面反映,实际上国民党的成功在于组织的团结性,然而国民党的失败依然在于组织的分散性,用史论纵横的话来说,面对敌人的升级,国民党没有来得及更新换代。

为什么后来的国民党会败于组织松散呢?就因为,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始终没有形成一股力量,以同盟会时期,实际上是孙中山为首的兴中会与宋教仁为首的华兴会之争,两个组织各自行动,没能达成统一。

到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更为复杂化,广东籍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为争夺广州国民政府的权力,明争暗斗,汪精卫联合老蒋,驱逐胡汉民,挤走许崇智,短暂获取了政权后,倒是让老蒋成为一匹黑马,后来主导了国民革命军。

当然,老蒋的真正崛起之路也并非那么容易,除了汪精卫与胡汉民,还有国民党内以孙科为首的太子派,以林森等为首的西山会议派,以及各地军阀等。

老蒋最后能够主导国民政府实际上跟其所建立的黄埔系有关,正是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担任校长期间,利用黄埔军校这个平台建立了黄埔系,成为老蒋能够挺起腰板的柱石。

国民党中风光无限的黄埔系

老蒋前期在粤军当参谋长,因为没有嫡系,说话不硬,所以一直筹备建立自己的嫡系,所谓的黄埔系,实际就是黄埔军校毕业生的掌权者,以及与黄埔军校有关的将领,并非所有跟黄埔军校沾边的都能够成为黄埔系成员,对于是否是黄埔系,主要看两点,一点是否具有黄埔精神,第二点是否有权力,只有符合了这两点,你才能真正算老蒋的人。

当时,国民党内流传,学非黄埔,省非浙江,做官无路,眼泪汪汪。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黄埔系的前期主要由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何应钦为首,包括刘峙、顾祝同、陈诚、钱大钧,陈继承等人构成,后期则又出现了黄埔的少壮派,包括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等黄埔毕业生,再加上后来的汤恩伯。

在当时,黄埔系风光的不能再风光,在大陆的23期培训中,黄埔招生30多万人,成为中央军的核心,在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嫡系部队27个师,有20个毕业于黄埔军校,到全面抗战爆发后,老蒋的嫡系部队40多个师,基本全部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国民党一共39个集团军,黄埔系占16个。

黄埔系为何最终没落

实际上很简单,黄埔系是以老蒋为核心,黄埔系与老蒋可以当作是荣辱与共,老蒋靠黄埔系发家致富,黄埔系靠给老蒋打工卖命,没有老蒋就没有黄埔系,没有黄埔系也就没有老蒋。

这也正说明了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但是随着老蒋在大陆的溃败,黄埔系也在劫难逃,在解放战争中,黄埔系在大陆基本覆灭,起义的、被抓的、杀身成仁的,最后随老蒋逃到台湾的寥寥无几。

随着老蒋年事已高,逐渐为小蒋铺路,而小蒋又没有黄埔背景,老蒋只能逐渐将黄埔系裁撤,风光一时的黄埔系由于后继无人,最终退出了厉害舞台。

PS:一般来说黄埔在大陆的23期都算是黄埔系,而1949年在台湾创立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并不被当做黄埔来看待。


史论纵横


近代的中国是极其动荡的,有着错综复杂的势力和虎视眈眈的列强,而归根究底还是源自于中国综合国力的薄弱,而军事力量的落后却是其中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把希望寄托于军阀的革命党人开始培养自己的军事力量,黄埔军校随即诞生。



在黄埔军校建立之初,它还是默默无闻的,其中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他们有着各种复杂的出身,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是一群热血青年。而黄埔军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军事教育,因为黄埔系的教官以及他们的校长蒋介石大多都是保定军校出身,而黄埔系细分的话也有两大派系四小派系,其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一众教官可以划分为教官派,当然还有学生派,而按势力划分的话有:陈诚土木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杜聿明第五军系,但是不管那个派系,黄埔系的首领只有一个,那便是蒋介石。



蒋介石最初还是不愿意当黄埔军校校长的,直到后来他才明白,这个位置到底给了他什么。国民党开始依靠的是各路军阀,但在黄埔系崛起后,军阀却只能向老蒋屈服,比如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李宗仁的桂系,西南诸省的大员,面对老蒋的嫡系黄埔中央军,他们只能俯首称臣,尽管之后多有争斗,但结局也是老蒋一家独大,其中黄埔系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黄埔系在大陆时期也有过辉煌,在八年抗战中黄埔军人无疑是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数万黄埔军官在战争结束后不足百分之五,光少将以上牺牲达数百位,但牺牲并没有阻挡黄埔系的辉煌,他们因为抗战的荣誉反而戴上了应有的光芒,此时活下来的黄埔系精英把持了中国大半个军政界,当然这也是老蒋统治所依靠的基础。而黄埔系的没落完全来自于内战,老蒋为了独裁而率先挑起战争,黄埔系则充当了先锋,一期杜聿明率先在东北发难,后面又有几百万被黄埔系统治着的国民党中央军。

但是维护独裁统治的战争注定失败,黄埔系的没落在内战爆发后便已经开始。在战争中,黄埔系的骨干不是阵亡就是被俘虏,一期生中的杜聿明、宋希濂、黄维被俘;二期生中的邱清泉阵亡,三期生王耀武被俘,四期生张灵甫阵亡等等,老蒋所依靠的黄埔系被瓦解的同时,他的独裁统治也宣告结束。

您的点赞,我的动力;您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您好,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


历史之绝唱


抗战八年,黄埔军校十万军官毕业生,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解放战争又有很多人战死或者投共。为数不多的退往台湾。到台湾后,蒋介石大力扶持蒋经国。并开始组建凤山军官学校。黄埔系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旅行青年说


“黄埔系”因黄埔军校而得名,主要由黄埔军校教官和毕业生组成,是由蒋介石一手扶持帮助自己掌控国民政府军政大权的军官团体,根植于蒋家王朝之上。1949年随着解放大军势如破竹,蒋家王朝覆灭,曾经显赫一时的“黄埔系”精华尽丧。败退台湾后“黄埔系”的多数人都失去了利用价值被蒋介石抛弃,仍能掌权的仅剩十几人而已。

其实黄埔毕业不代表就是“黄埔系”,还要符合三个标准:一、是否为前七期的毕业生,资格越老,权力也愈大;二、是否掌握国民党军政权力;三、是否忠于蒋介石,愿意为了校长成功成仁。黄埔军校一共培养了32万余人,真正能算黄埔系的仅有6000余人。

“黄埔系”分为黄埔教官和黄埔学生两部分。

黄埔教官主要是蒋介石从全国各地军校挖来的人才,主要有何应钦、陈诚、钱大钧、蒋鼎文、刘峙、周至柔、顾祝同等人。这些人是蒋介石起家的班底,因为当时黄埔学生暂时还不堪大用,蒋介石只能依靠拉拢这些人帮助自己谋夺军政大权,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央各军事部门的大权都由这些人掌控。

黄埔学生的大规模崛起要到抗日时期,在抗战时期真正的蒋介石门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将实际军权从黄埔教官手中接了过来。出色的人才有胡宗南、黄杰、关麟征、戴笠、杜聿明、邱清泉等等,这些人纷纷率军上阵与日军作战,在历次战役中,先后有谢晋元、戴安澜等20多名将领壮烈殉国。

到全面内战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黄埔学生们势力达到了顶峰。不论是一线的兵团、军、师长官,还是中枢军事部门首脑大部分来自“黄埔系”。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随着蒋家王朝统治的覆灭,随着国民党在三大战役中的失败,大批“黄埔系”骨干被俘或者起义,“黄埔系”元气大伤。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残余的“黄埔系”将领大多没有了利用价值被蒋介石抛弃,即使是曾经的“天子门生第一人”胡宗南也只能苟活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