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钓鱼城》中蒙哥汗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的剧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用户65989238


记得好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谁要是把文艺当作历史来看,一定会吃亏。的确,在一些文艺作品的演绎之下,历史早已失去了真实的面目,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所以文艺当不得历史。这些文艺作品就只当作娱乐来看就可以了。

有这么一出歌剧,说蒙哥汗为了救南宋的孩子,而被打死,这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历史上的蒙哥并不是这样死的。他是怎样死的呢?金庸的笔下,蒙哥是被杨过用石头射死的,这当然也是小说家言,于史无征。

我们都知道,蒙古每到一个地方,攻城之后,都会屠城,尤其是要征服南宋,实现自己宏伟蓝图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蒙哥汗断不会为了救南宋的一个孩子而搭上自己的性命,毕竟,南宋是自己的敌人。

蒙哥是怎么死的?他的死离不开一个地方——钓鱼城。钓鱼城本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只因后来蒙古大军不断南下,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才逐渐凸显出来。从1243年开始,这座小城就不曾间断地看着蒙古大军地一次又一次兵临城下。

蒙哥,作为蒙古大汗,其出身高贵,能力也是相当突的。祖父是成吉思汗,父亲是托雷。即汗位之后,矢志要一统天下,前期顺风顺水,没想到在一个小小的钓鱼城竟要了自己的命。

1258年的时候,蒙古出兵入蜀,没多久,四川西部失守了,紧接着便向川东进攻。有人建议说东边的防御相当坚固,不可轻敌,但是,有了川西的胜利,蒙哥没有听取手下的意见,迷之自信逐渐占据了他的内心,小小的川东算得了什么?

按照剧情发展,蒙古大军自然会轻松的攻克钓鱼城,但是,偏偏不按照剧本走,蒙哥在钓鱼城遭到了猛烈的抵抗。鏖战了几个月,蒙古军队未有丝毫进展,钓鱼城依然死死的在宋军的手里。

没办法,蒙哥采取了一生最为冲动的方法,登上高楼,鼓舞士气。结果,宋军一看,目标太明显了,于是调来了大炮,一番轰炸之后,蒙哥被炸飞了,蒙军溃不成军,一路溃散。

七月,蒙军行至金剑山温汤峡时,蒙哥居然挂了。

蒙哥的死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他是中箭而死,有人认为他是得了疟疾而病死的,也有人认为他是中了炮弹而死的。各种说法难以统一。但可以肯定地是,他的死引起了蒙古的矛盾,也因此改变了世界的进程,钓鱼城也成为了“上帝折边之处”。

所以,这种剧情完全不符合历史,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强调民族团结而刻意的美化还是其他原因。我们就一笑置之就可以了。


协虎战争史


歌剧《钓鱼城》中蒙哥汗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的剧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说他是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这已经不是有点扯了,而是非常扯了。。。可以说,这个剧情比金庸在《神雕侠侣》结尾安排的,被杨过用石头砸死还不靠谱。歌剧就当歌剧看吧,别当做真实的历史来看。

孛儿只斤·蒙哥(公元1209年—公元1259年),蒙古帝国大汗,史称“蒙哥汗”。蒙哥汗祖父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其父拖雷。蒙哥汗在即位前,参与拔都长子军西征,活捉八赤蛮(钦察首领),即位后,矢志一统天下。公元1259年,蒙哥汗暴死于钓鱼山下,死因成谜。

蒙哥汗死因不明,但其落幕之地却是钓鱼城无疑。自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始,至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南宋依钓鱼城进行了长达三十六年之久的对蒙保卫战,此战影响之深,甚至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历史,被后人称为东方的麦加城,也因蒙古大汗蒙哥死于此地,被人们称为“上帝折鞭处”。

传说唐代天宝年间,任安奉使合州,闲暇时游览至此,见一眉黛远山的女道人,遂见色起意,欲求约会。任安再来寻那女子时,却见其已成男儿身,须臾间平地而起,白日飞升。于是人们传说此地但见一白衣道人垂钓,而踪迹莫可寻觅,久而久之,便成就了“钓鱼山”之名。南宋时,时任重庆知府、四川制置使的余玠为求抵御蒙古铁骑,取播州冉琎、冉璞之计,求取险地,“任人、积粟、驻兵、徙城”,于公元1243年在钓鱼山筑城,是为“钓鱼城”。

钓鱼城作为南宋首屈一指的“军事堡垒”,以重庆为屏障,屯兵积粮,不仅有内外城之分,城内还有大片田地及充沛水源。钓鱼城作为抗衡蒙古军数十年的大城,城内甚至有专门的“兵工厂”——专门用来以硝、磺、木碳等原粮配置火药的地方,也难怪蒙古大军卡在此处数十年不建寸功。

公元1251年,蒙哥压服蒙古各部成大汗,稳定了政局后,开始策划南侵。公元1252年,忽必烈击破大理,蒙古军对南宋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公元1257年,饿死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儿、李璮攻两淮,蒙哥汗亲自以大军兵压四川。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春天,蒙哥汗大军至钓鱼城下,南宋守将王坚斩杀蒙古使者晋国宝。蒙哥汗大怒,使大军猛攻钓鱼城大半年,终因城池艰险而作罢,其年七月,蒙古大军撤退,行至金剑山温汤峡时,蒙哥汗一命呜呼。

蒙哥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最主流的两种说法如下。

在众多“死因”中,中箭说人气最高,如南宋诗人刘克庄《蜀捷》一诗“吠南初谓予堪侮,折北俄闻彼不支,挞览果歼强弩下”,大部分史料支持此说,在钓鱼城旧址,有石碑,上勒蒙哥“中飞矢而死”。

除“飞矢而死”外,还有疟疾说。钓鱼城地势奇险,守城半年有余,城中尚粮草充足,甚至投大鱼、飞饼于敌军,示意再守十年无虞,反观蒙古军,因地势、水土等原因,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蒙哥汗死于疾病,丝毫不足为奇,《元史》中也有记载,言蒙哥于六月患病,拉施特著《史集》中明言蒙哥患疟疾,历久不治,最终身亡。

无论哪种说法,蒙哥汗磕死在钓鱼城下却是事实——均是源自于南宋守军的顽强抵抗。

至于问题中的那个说法,笑笑就行了,别当真。。。


煮酒君


搞笑蒙古都屠到四川了。

大概是救下这个南宋小孩,再吃掉他。

网上找下这剧情。

《钓鱼城》是重庆市歌剧院2011年创作排演的一部原创大型歌剧,这部歌剧的剧本取材于13世纪宋末元初发生在重庆合川钓鱼城的故事,描写了当时的钓鱼城守将王立率领军民抗击强大的元蒙军队入侵的英勇场面,但在面对被宋军击毙的蒙哥曾下达的屠城令和南宋皇帝遗诏下令投降的情况下,王立经过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从保全全城百姓的生命出发,争取元朝皇帝忽必烈废弃屠城之举,使军民体面归顺元朝的道路。

归顺元朝才是重点吧,这剧其他都是次要的。


网络小坑


我只能说,这个完全是扯淡。蒙哥死前恨不得杀光所有的钓鱼城军民,哪里会去救南宋的小孩子。



蒙哥当年南下的时候想得就是一鼓作气拿下南宋,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我在头条发过相关的文章,想要了解钓鱼城之战详情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在打到钓鱼城之前,蒙哥一路顺风顺水,偏偏在钓鱼城遇到了硬茬。钓鱼城久攻不下,已经耽误了蒙哥的总体战略,急的他亲自上马只会攻城,。当时的附近的南宋军民都躲进了钓鱼城,留在外面的人生还几乎没有可能,被蒙古人发现了绝对难逃一死。据说蒙哥临死前立下遗嘱,有朝一日后人定要屠灭钓鱼城。当然后来的忽必烈并没有这么做。



钓鱼城的抗蒙三十六年的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不去讴歌,却为了歌颂赞美,刻意贬低主体民族,美化捏造历史,实在为人不耻。这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必定后患无穷。


小太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民族融合是融合,篡改历史是篡改历史,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民族融合不代表要通过篡改历史来完成。

历史研究,必须站在正常的历史观角度。今天蒙古族是中国的一部分,各民族是平等的也是一家人。但不代表南宋时期,蒙古人也是这样。

在南宋的汉人角度,蒙古人毫无疑问就是可怕的入侵者,杀人如麻的屠夫。

关于这个问题,只说几点。

第一,蒙古在四川的屠杀客观存在。

如果今天还有人质疑这一点,绝对是别有用心。

南宋末年四川人口在1000万以上。而元朝初年,四川人口最多不过100多万。相差这么多人哪里去?除了少部分被蒙古掠夺为奴隶或者逃亡他省,绝大部分死于长达半个世纪四川战争的屠杀、饥荒。

蒙古在四川的屠杀并不是偶然的,以著名的西夏为例,经过蒙古人反复屠杀,雄霸西南的党项族几乎灭绝。

第二,蒙哥死于疫病而不是箭矢

现在主流的史学观点,蒙古并不是被打死的,而是死于蒙古大军猖獗的传染病痢疾。

因为蒙古人不能适应四川的特殊气候,加上长期战争导致粮食匮乏,饮用水污染,各种疾病包括痢疾横行。

在没有抗生素的当年,痢疾就是绝症,任你是蒙古皇帝也必死无疑。

如果是急性痢疾发作是非常快的,用不了几天就会完蛋。

蒙哥就是死于这种可怕的疾病,根本不是被箭矢射死,那就更谈不上保护什么汉人小孩。

第三,蒙古人攻城有驱赶老百姓的传统

蒙古人攻城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通常会驱赶周边俘虏的其他民族老百姓打头阵。

这一是可以借此消耗敌人的箭矢,二是可以乘虚而入,三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战。

如果守城汉人官兵不忍心射杀自己的老百姓,蒙古人乘虚攻击,自然对攻城有很大效果。

如果汉人官兵射杀老百姓,又会造成自己的士气低落,尤其影响城内老百姓的心态,导致军心民心崩溃。

既然都驱赶老百姓做炮灰攻城了,哪里谈得上皇帝还去保护汉人小孩?这绝对是扯淡。

研究历史,大是大非问题要分清楚。如果蒙古在四川和钓鱼城屠杀,仅仅因为今天有蒙古族,就可以被歌颂。

那萨沙要问,如果将来日本和中国合并了,是不是也可以写个剧本虚构情节,歌颂南京大屠杀呢?

有这种道理吗?


萨沙


这个肯定不真实。首先,我们先谈谈历史上蒙哥汗之死,然后再谈谈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1)蒙哥汗是怎么死的无定论,你愿意听谁的随便。蒙哥汗之死,到底是病死的还是悲南宋军队打死的历史上都没有定论。

其一:被南宋方面打死,朱元璋和明朝政府不承认。明朝、清朝、民国、波斯历史学家等方面认为是病死的。

我对《元史》知道的特别少,蒙哥汗时期属于蒙古帝国后期不是元朝,所以,就更不知道了。蒙哥汗是不是被宋军打死的,我想朱元璋作为元朝末年人他应该知道的比我们更多。由他命令修撰的《元史》都没说过,只说“崩于钓鱼山”,可见,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期,除非朱元璋有意识地给元朝、蒙古帝国的人涂脂抹粉。后来的《新元史》(北洋政府时期的柯劭忞)修订《元史》后也没说被宋军打死的。

其二:被南宋打死出于南宋重庆地方志和南宋战报,及南宋方面其他的说法、马可波罗等人

1259年,蒙古汗蒙哥被炮风所中,之后病死的故事,现在主要是明万历版《合州志》卷一《钓鱼城记》的记载。但问题是,蒙哥汗之死同一本地方志记载不同,《合州志·祀名宦王坚》说蒙哥是惊悸而死。

南宋方面对于蒙哥被己方杀死还有其他说法,例如南宋的战船被宋军凿坏了淹死。南宋黄震的《古今纪要逸编》说是因为打不下钓鱼台气死的。除此南宋人还说不是被砲打中是被弓箭射死。

综上所述,基本上正史认为是病死的,南宋方面和南宋的地方史和民间说是被南宋打死的。综上所述,蒙哥的死法一共有12种之多。

(2)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有文学的创作观、历史有历史的写作观。在文学上,只要你历史没有定论的,文学作家可以自由创作。有历史定论的,都可以打着弘扬“人性”“另一只眼睛看待历史”颠覆历史定论呢。所以,文学的事情文学爱好者去谈论,历史爱好者掺乎基本上也没人听,现在又不是某些时代。

文学是文学,历史是历史,这个正常人都能分得清,没有必要为了这个争论。但我建议,以后这种文学作品塑造,应该找些有历史根据的。

只要虚构的历史不伤害现今的民族团结、伤害现今三观的就行了。比如某妈的作品许多都违反历史,但那又怎样。

那些拿着影视剧、小说当历史史籍的历史爱好者比较弱,不能怪人家文学家!每个行当都有每个行当的创作观。


坐古谈今


谁写的歌剧?这得有多扯淡!蒙哥救南宋的孩子?这的多傻x的编剧才能写出来呃。我简直要粗话骂人了。

元灭南宋,战争进行了50年,几十年间,四川人口下降了96%!,1300万人,剩了80万不到!

那时候的蒙古人是野蛮人,敢抵抗就屠城!一次杀几十万人都有很多次!

蒙哥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也就是守城的都是坏人了?

钓鱼城孤城守了三十多年,期间,还重伤蒙哥致死。在南宋灭亡后,为了保全城中百姓,在得到不伤害百姓承诺后开城投降,32名将军自杀殉国!

这些民族英雄,居然成了坏人。

嗯,照这个讴歌民族融合之美的标准,岳飞不是什么好人,金兵来了抵抗个啥?反对民族融合嘛!文天祥有病,反对民族融合嘛!吴三桂人不错,帮着清兵民族融合嘛!史可法?坏人,抵抗清兵,惹怒了人家,结果让人家杀了30万人!对了,说起这个来,我记得有一年沈阳还搞过纪念清军入关360年的活动。

我说这些混x蛋,数典忘祖,都是禽x兽!!!!


食节


为了美化而篡改历史,是一种犯罪。现代人对历史的了解,除了课堂上的历史书,更加多元化。主流媒体也是负有正面传播的教育义务。一味的戏说,演绎。会混淆相当多的人对真实历史的认知。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走过弯路了。上世纪某个年代,中日友好蜜月期,所有媒体无人提及抗战,叫日本人必成日本友人。关系臭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宣传抗战时期鬼子的丑恶。不觉得有点恶心吗!

是不是再来个中日蜜月期,所有的抗战史实全面下架。

外国人修改历史遮丑也就罢了。怎么我们自己也胡必来呀。


实现一个晓目标


编剧在舞台剧里面杜撰这样的桥段,对民族融合一点好处都没有。要杜撰的话,编剧你得花点心思呗,别拿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宣手段来整这样的民族大团结宣传。这和吹嘘金太阳三岁打枪六岁骑马九岁开车有什么两样?视观众如弱智,视史实如儿戏。

民族团结是个好政策。无歧视无压迫共同发展才能使社会稳定。做这样的工作需要干实事,做好民族之间迁徙贸易婚嫁之类的工作,做好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不需要打着艺术夸大的旗号篡改历史,做虚假的宣传,不需要假惺惺的文笔杆子不带一点感情色彩的吹捧,那种假大空,让人感觉很下流。本来是一件好事,让你这一下作的宣传手段,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成四不像了。


秋草馬蹄輕


很显然,这是为了民族融合,这是为了和谐。对于这样的民族融合与和谐的做法,我们该怎么认识呢?

当然了,这个歌剧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允许虚构的。但是,任何形式的虚构,都必须而且只能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也就是说,虽然这种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发生过,但是按照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也是允许的。



(蒙古军队)

那么,虚构蒙哥为救宋人孩子而被打死这个情节,符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呢?

先说大的历史背景。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子孙发动的四处征伐活动中,有没有尊重人的生命的事情。这个显然是极为罕见的。在征伐过程中,蒙古人显然是很少把人当人看待的,甚至很少把人当生命看待的。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屠城。他们把人头砍下来,堆叠成一座又一座的金字塔。他们逼迫被他们俘虏的人充当炮灰军。据统计,蒙古人在征伐世界的过程中,杀死的人口达到上千万。

再看蒙哥攻打钓鱼城时的历史背景。蒙哥选择四川作为攻打南宋的突破口,是金基于蒙哥的上任窝阔台时期,四川防守是最薄弱的,当时蒙古人足足杀了四川人达150万人以上。这次蒙哥率领王者之师碾压四川,在前期他们确实也没有遭到很大的反抗。唯一在苦竹隘的时候,遭遇到了宋将张实的反抗。最后,当他们拿下苦竹隘的时候,不但把张实五马分尸,而且还屠了城。然后蒙哥在四川遭遇的第二波阻碍就是钓鱼城。由于钓鱼城十分牢固的城防设施。蒙哥对钓鱼城进行了长达七个月的围攻,损失十分惨重,蒙哥甚至一度差点在钓鱼城守将王坚组织的偷袭中丢了命。



(蒙哥大汗)

不仅如此,蒙哥还受到了来自其他方面的重重打击。一是国内的贵族对蒙哥打仗能力的怀疑,因为当时蒙哥正和他的兄弟忽必烈较着劲儿,而忽必烈在中路打得比较顺畅。二是瘟疫等各种疾病正在蒙古军营中流行。三是蒙古队伍中有些军心不稳,大家觉得蒙哥应该放弃钓鱼城,打其他地方。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蒙蒙的求胜欲望才变得极为强烈,他不惜以身涉险,跑到钓鱼城第一道围墙和第二道围墙之间的一座山峰上(这座山峰当时已经被蒙古人攻取),在那里修筑了一座瞭望塔,他亲自站上瞭望塔,指挥蒙古军队对钓鱼城发动总攻。因此被宋军的炮石无意中击中。至于击中以后,蒙哥是当时就被打死了,还是后来才死的,这个历史上并没有记载。

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出,蒙哥站在那个瞭望塔上,是不可能去救一个宋人小孩的,那个地方也不可能有宋人小孩。同时,蒙哥心里面憋着一口气,如果他拿下了钓鱼城,绝对是要对钓鱼城进行屠城的。



(钓鱼城之战)

蒙哥在去世前,说过一句咬牙切齿的话。就是谁今后拿下钓鱼城,必须把整个钓鱼城杀得片甲不留。只是后来拿下钓鱼城的是与他有竞争关系的忽必烈,而且当时,整个宋朝已经灭亡了,忽必烈为了安抚人心,所以才没有对钓鱼城进行屠城。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塑造蒙哥为救一个宋人小孩,而被炮石打死这个情节,显然是非常荒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