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為何要毒死自己的父親?

品明鑑清




司馬炎是西晉的開國皇帝,他是司馬昭的長子,司馬懿的長孫,真實歷史他的父親司馬昭是正常死亡。【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葬於崇陽陵】。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在書中用隱晦的寫法暗示司馬昭是司馬炎害死的。

【昭遂立長子司馬炎為世子……,回到宮中,正欲飲食,忽中風不語。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及諸大臣入宮問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馬炎而死】這就是司馬炎毒死自己父親的出處。

其實司馬昭沒有說兒子害死了自己,手指司馬炎有可能是另一番意思呢?有可能讓這些臣子輔佐兒子呢!怎麼手指司馬炎就是說明他下了毒呢!這裡面可以有許多說法和解釋,羅貫中佈下了謎團,故意讓後人去猜測。



▲司馬炎

其實我們可以分析下這個問題,司馬炎有必要毒死自己的父親嗎?

當時司馬昭並不是皇帝,他不過是魏國的大將軍,換言之,就相當於當初曹操的位置。司馬昭有兩個兒子,長子司馬炎,次子司馬攸,次子從小過繼給了哥哥司馬師為繼子。

司馬昭確實應該感謝哥哥司馬師把大將軍的職務留給了自己,他原來確實喜歡次子司馬攸,司馬昭受封晉王時,想立次子司馬攸立為世子,但是在屬下勸說下,放棄了“廢長立幼”的念頭,最終立了長子司馬炎為世子。

司馬昭即便篡位,他也會把世子司馬炎立為太子,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如此看來,司馬炎沒有理由毒死父親。這太子早晚是自己的,他何必冒天下之大不諱?



▲司馬炎

更何況司馬昭始終沒有篡位,司馬炎的皇位是魏帝曹奐禪讓而得來的。再者說了,世間“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畜生尚且如此,何況人乎?所以說司馬炎毒死父親司馬昭之說是無稽之談。


秉燭讀春秋


司馬炎即晉武帝,是晉朝開國皇帝。也是司馬昭嫡長子。

而根據正史記載其父司馬昭於鹹熙二年八月病死,葬於崇陽陵。這裡並沒有說是司馬炎毒死他的父親的,而根據記載,同年十二月,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

想來這個問題更多是來自於《三國演義》和一些野史,在這些記載中,確實描寫的是司馬昭是被司馬炎毒死。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描寫(猜測)呢?

其一、司馬炎是嫡長子,理應具有繼承權,但是司馬昭偏愛司馬攸,這會讓司馬炎有廢長立幼的猜疑,如果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要麼殺了司馬攸,要麼除掉司馬昭。

其二、雖然之前一直是司馬家人掌控大局,但是沒有稱帝,而司馬炎很明顯有稱帝的心思,畢竟其父剛死就稱帝,確實有些不符合當時禮儀,既然如此,為了稱帝,除掉上一任也就是他的父親不無可能。

其三、一些野史之中記載司馬昭去世前幾天還臨幸了一個宮女,判斷其身體一直健狀,突然病死有所存疑。

但是,真的如此嗎?畢竟除了歷史記載,我們也可以看一下司馬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來做個判斷。

司馬炎以禮制經義治國,秉性寬容,施政有方,分八公架空三公九卿,以三省六尚書三十五曹代為施政,奠定三省六部制雛形,頒佈第一部儒家法典《泰始律》。

他還對士族高門寬容但不盲從,如“舉寒素”優拔寒士,傅玄、張華皆由寒門而致顯位。又選用馬隆、王濬等寒門人才,西平鮮卑叛亂,南滅東吳一統,結束三國爭亂,書同文,車同軌,大力休養生息。早年提倡節儉,以身作則,後期頗有崇尚奢靡、君臣鬥富之舉。

其實可以看出來,他應該是一個仁厚的學者型,這樣的人遵守禮法,真的會對父親下毒手嗎?

而且在繼位早年間,他並沒有急著對曾經與他爭儲的齊王司馬攸下手,還一直委以重任。

只可惜,司馬攸長年結連大臣造勢,一心想兄終弟及。哪怕如此,也只是讓司馬攸和其他親王一樣離京就藩,為此增益封地,加封濟南郡,又特封其一子為北海王。

這樣的情況下看來,或許真的當年司馬昭只是病死的可能性更加大一些吧。


井夫子


司馬炎乃司馬昭長嫡子,習馬懿之長孫。曹魏之國終究成司馬之家;司馬懿有篡位之心,但終究是曹魏之臣不敢造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終究中風去了篡權之心;司馬炎是眾官“勸說”之下登基,建國初期對農民耕有田,織有衣及工商興隆起到一定作用;但晚期還是走不脫皇家的宿命。據史料,司馬昭是中風而死,與司馬炎無關。司馬炎害死父親不大可能,因為司馬炎在曹魏朝中雖有死黨,但天下已是司馬家的了,害死父親不見得這麼順當登基。


沛然61


不管演義還是正史,都沒有這一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