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韩信等人真的没看透刘邦的本质?

良王子


随着项羽集团在垓下之围中覆没,刘邦的大汉江山开始稳固,刘邦和他老婆吕雉开始清除内部的不稳定因素,首先就是拿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开的刀,尤其是韩信,其实早在潍水之战中韩信就在关键时候想摆刘邦一道,当年项羽发兵二十五万救援齐国。



刘邦命韩信出兵,结果韩信攻下齐国后想做齐王,上书刘邦说封自己为假齐王,后来刘邦认为此时韩信想自立,但是为了大局必须争取韩信,所以仍然封韩信做了齐王,这时君臣内心的隔阂已经产生了。后来垓下之围时,韩信故技重施,逡巡不进。刘邦为调动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的积极性,扩大了他们的封地。项羽自杀后,爱将钟离昧因和韩信是故人,就投靠了韩信,但是刘邦非常厌恨,同时借着云游云梦泽的时候,想除掉韩信,韩信认为自己功高,刘邦不会动他,于是韩信带着钟离昧的首级拜见刘邦,随即被刘邦以谋反的罪名扣押,贬为淮阴侯,韩信越发怨恨刘邦,后来又约定陈郗谋反,自此君臣彻底决裂。终于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斩杀于长乐宫,同年彭越、英布亦被诛杀。

由此,韩信早就和刘邦产生了隔阂,但是由于韩信一直对形势认识不足,没想到刘邦会在楚国突然逮捕他,夺了他的兵权,自此韩信就是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失去了人生自由。如果此时他低调做人,不参与谋反,归隐山林或者不问政事,或许可以善终,但是韩信不甘心,同彭越、英布及陈郗等人互相勾结,最终被杀,夷灭三族,可谓悲惨。

再看张良,他看到这么多的功臣元老被诛杀,尤其是韩信被杀后,他开始退隐山林,不过问政事,因为张良明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意义。


韩信身为一代名将,功勋卓著,帮助刘邦平定四国,可谓是功高震主,刘邦不会让他留在这个世上,反观自己,一路帮刘邦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汉帝国建立过程中功劳不亚于韩信,那些立有大功的将领都被诛杀,卢绾身为刘邦的发小,可谓是最为亲近之人,刘邦都不能相容,最终落得个逃奔匈奴的下场,刘邦能放过自己吗?聪明的张良,选择了功成身退,不再过问政事,最终得以善终。

参考文献《史记》


大飞哥爱历史


谢悟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作的一首诗,常言道,诗如其人,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完全可以从这首诗里看出一二。

本质不好的人没有这样的气魄,也不会有开天辟地的作为。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如果是一个小人,其人品叫人不敢恭维的话,莫要说张良、韩信不会跟着他,就是老天也不会帮助刘邦成就大业。

刘邦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不要从表面理解刘邦在父亲被项羽俘虏当人质要挟刘邦时刘邦所说的话,难道刘邦此时依了项羽就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吗?其实正好恰恰相反,对付项羽这样嗜杀成性、没有人性之人,只有用无情无义以毒攻毒的办法来对待他,才能让项羽这个只会烧杀抢掠的人从心理上得到重创。刘邦的有情有义真正体现在他爱民如子,不滥杀无辜,不骚扰百姓,能善待俘虏上。

刘邦是一个善于听取民意和重视采纳大家建议的人。正是他注意借助群众的力量,善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才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而项羽刚愎自用,一个范增都不能得到重用,韩信的计谋置之不理,说到底,反映了项羽不把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当一回事,不能平易近人,心里只有他自己,人品实在不值得大家敬重。



人们之所以认为刘邦是一个混混和无赖,有人甚至说刘邦人品不好,主要原因,一是有刘邦出身不如项羽。刘邦几乎是一个平民,只做过沛县的亭长,经常穿的破破烂烂,给人感觉好象游手好闲,落魄无比,经常在街上和家里混吃混喝、不务正业之人。而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乃楚国大将项燕之后,出身不如项羽,让一些人高眼看人低,总觉得天下该由出身高贵的项羽取得才认为合适。二是刘邦没有项羽勇猛善战。和项羽比,刘邦打仗屡战屡败,根本不是项羽对手,项羽力拔山气盖世,打了不少硬仗恶仗和胜仗,认为项羽消灭了秦国的有生力量,是项羽真正灭亡了秦国,而刘邦投机取巧,一路绕敌而行,所以先取了咸阳,完全从军事上对二人进行比较,认为刘邦什么也不是。三是刘邦不能善待功臣。认为刘邦不该杀韩信,也不该逼反彭越、英布,更不该杀樊哙,把刘邦杀功臣完全当作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四是受电视和某些讲坛影响。刘邦形象和名声不好,与百家讲坛上个别人的误导有关,故意诋毁污蔑抹黑刘邦,有个别电视剧也把刘邦演得一无四处,误导了广大观众和听众。

其实,刘邦是大汉高祖,是秦未汉初政治家、战略家和改革家,没有刘邦一统天下,继续走封建帝制道路,中国很有可能被项羽开历史倒车,回到春秋战国乱局当中,是刘邦改变了当时中国被四分五裂的命运,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开创了大汉历史和文明,污辱刘邦,就是污辱我们自己,否定刘邦,就是否定中国历史,让我们象尊重我们自己一样,来尊重大汉历史和文化的开拓者。谢谢!


知未是也



对于张良来说,他的目的本身不是为了怂恿刘邦打下江山自己攫取多少权力,而是实现自己辅佐明君的抱负,让分崩离析的天下重新一统,让天下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所以,不存在他看不透刘邦本质的问题,如果刘邦只是一个烂好人,不具有独立的权谋思辨力,不具有帝王格局和心术,那他就不值得张良苦心的辅佐。一旦刘邦具有这些能力,作为谋士、臣工的张良就不能指望自己能够去驾驭这样的皇帝,风险也就是必然的,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正因为张良没有外物的过度欲求,他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对名利的超脱,最终功成身退,智慧的归隐。

但是韩信就不同了,他只是一介武夫,他的韬略仅限于兵法,从关键时刻他患得患失的决策就可以看出,他是缺乏政治谋略的。一个缺乏政治谋略的人又怎么能够完全把握能够成为一代雄主的刘邦?

再者,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韩信一生的追求不过是声名富贵而已。一个执着于物欲追求的人,又怎么能够冷静理智的拨开政治斗争的迷雾,看清其中的诡诈与风险?又怎么能够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和超脱?所谓利欲熏心,说的就是这种人。



谢金澎


刘邦的本质是什么?换个说法,就是皇帝的本质是什么?皇帝是上天授权来管理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不容许任何挑战的唯一真命天子。天地君親师,"君要臣死,臣就必须死!"所以,封建社会皇帝的本质是"王道"加"霸道"。这就是"帝王学"!

所谓王道,属帝王学中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兼收各家理念而形成的统治华夏民族的统治之道。

"霸道"是以"法家学说"为主体形成的帝王统治之道。

在打天下时,一切统治手段围绕"霸道"而实行。在坐江山时,一切统治手段又围绕着"王道"在实行。王道中有霸道,霸道中也含王道。

有人说,刘邦是个混混,不学无术,其是史家贬低之词。历史考证,刘邦是读过書的,但学问不大。而刘邦年轻时,游历列国几年,曾拜一名士信陵君门下,专攻过改朝换代的帝王学。

张良是专攻"奇门遁甲","六韬八略"之人,深知"皇权"的厉害,没坐江山时称兄道弟,江山坐稳,皇权确定。便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天命。於是推说有病,淡泊权力,隐居家中,终于善终。

韩信则不同。自认为刘家打下了大半江山,其功之大日月可见。軍事看不起"常败"的刘邦,称自巳带兵多多益善!没有帝王的志向,却偏要逼刘邦封他为"王"!这些挑战"皇权"的事,早被精通"帝王学术"的刘邦记下。因此,"垓下之战"消灭项羽后。刘邦立即收了韩信兵权。后借口窝藏项羽大将钟离眜,把韩信从王贬到候,弄进長安住起。最后借吕后之手杀了韩信。於是,韩信这个只精通軍事而不谙熟帝王学术的軍事天才,竟以“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流传於后世各朝各代的悲剧人物!




马大哈68581067


刘邦的本质就是怕老婆,不敢顶撞而顺从,头一次杀的彭越本来去了四川,什么掉脑袋事也就没有了,他非得向呂后诉苦。而呂后要杀彭越。第二个韩信藏了钟离昧也只是把他调回来养起来,闲时还常来韩信处聊天,语言像是尊崇韩信武功的意思去聊。是真把他当成自己阵营三杰之一了。这样自已的能人自己也光彩。临走还想带在身边随用,无奈韩信托辞不去,(跟当年白起似的)被呂后制死后,刘邦心情复杂,也许叹少了一武的俊杰,大戏缺了一角,我看是之前尽力维持韩信之名的,楚汉相爭大戏刘邦胜,为正史,演满圆了不好么,政治家都不希望黑同自己一起奋斗过的人。要记住萧何威望大于韩信,韩信算什么,能量大还听说刘邦要来视察了,吓得杀降将钟离昧。韩信当王时刘也没怕他反且能制约他,刘邦要杀他事不成立。


用户9450977780495


刘邦的本质是什么?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反秦坚定,不畏艰难;洞察秦政暴瘧,看到“天下苦秦久矣”;有爱人之心,不杀无辜;安抚民心,与秦人约法三章,……。这就是刘邦的本质,也是刘邦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张良、韩信、箫何等人,正是看清了刘邦这一本质,才肯舍命追随他。

说到刘邦诛杀功臣,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箫何、张良、陈平、樊哙、曹参、周勃、王陵、灌婴、夏侯婴、季布、隋何,包括反复无常的雍齿等等,他一个没杀,均得善终。韩信、彭越,是吕后所杀,琼布、卢宛、陈狶等因谋反被刘邦追剿,死的死,逃的逃,才不得善终。刘邦虽然对箫何、韩信心存畏惧,但并未真起杀心。

纵观刘邦的所做所为,是个好首领,好皇帝。韩信被杀,是因他的功劳太大,勇略惊人。功劳盖世者不赏,勇略震主者身危,加之他时不时地口出狂言,不服管教,不会做人,所以必死。韩信死,刘邦且喜且怜之,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心情!至于彭越,已前往蜀地,半路遇到吕后,吕后诳他,他轻信吕后而被杀。杀韩信、彭越都没有请示刘邦,是吕后擅自做主。因为刘邦是皇帝,杀功臣的这口黑锅只能由他来背。

刘邦不是少恩寡义,烂杀功臣的皇帝,臣下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谋反,他决不杀!


布衣闲人10


张良、韩信等人肯定看透了刘邦的本质,那为何又投奔他呢?秦末起义军经过几年征战推翻了秦王朝,当时实力最大的两位一是项羽,一为刘邦。韩信先投奔项羽,不受重用转投刘邦。韩信肯定对项刘两人进行研究,项是旧贵族,是英雄,但不识人,孤傲,瞧不起平民,更不会重用他们,如韩信陈平等人在帐下多年无建树。项羽也没有多少花花肠子,周朝分封得八百年天下,他也分封。但此一时彼一时也,由于分封不均,各诸侯王都拥兵自重,不听号令,不久就反了。韩信等人知道跟着项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刘邦出身平民,实力也可以,能识人,用人不拘一格,在这一平台上能有所作为,果然张良韩信等人建立了丰功伟业,封王封侯。功成名就后,张良选择了隐退就是看透了刘邦只能共患难,而难共享富贵。韩信也知道功高震主,选择逆来顺受,刘邦来调兵就给兵,由王变侯也行,但还是提心吊胆,小心谨慎,想打消刘邦疑虑。可惜韩信不是张良,张良书生一个,对大汉没有危害,韩信就不同了,用兵如神,此人危险呀,杀之而后安。


qzuser


秦朝末期,民间浩浩荡荡发生了很多的起义,陈胜吴广战败后,天下就只剩了刘邦还有项羽,而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不光是因为他的心机还因为他的身边有很多的能人异士,一个韩信就当于诸葛亮,在加上还有张亮和萧何的帮助,这三个人杰就相当于刘备的卧龙和雏凤,所以取得了天下。

后世的人们称张良、韩信和萧何为汉初三杰,汉朝自从建立以后,他们的三个人杰的结局走向完全不同,萧何被囚禁,韩信惨死,只有张良善终,那么张良跟他们作为好兄弟好朋友,为何没有在他们在落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相反却独善其身呢?

张良其实并不是不想救韩信和萧何,只是他知道,这两人注定是死局,就算他向刘邦求情也没有什么结果,可能自己也会白白的搭上一条性命,如果张良像萧何还有韩信那样惹人注目的话,其实也会被刘邦除掉,只不过张良这个人是个智慧高人,他的一举一动对刘邦来说,不足以构成威胁。

张良本就是王族后裔,因为对秦国充满而来仇恨所以便怀着一腔热血几经辗转来到刘邦的营下,一起推翻秦朝,张良之所以没有在其他营地重用,就是因为美人懂他的计谋,懂他的人只有刘邦,并且他一直就跟在刘邦的身边,甚至在鸿门宴上,还帮助刘邦逃跑,救了刘邦,可以说张良在刘邦的心中,不仅忠诚,还很果断。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一开始根本就没有实力打败项羽,是张良在最后时刻拉拢了韩信等人,扭转了战局,最后帮助刘邦取得了胜利,汉朝建立以后,张良还建议刘邦封赏他的仇人雍齿,稳定朝中臣子的心,还在他的建议下,定都长安,所以说,张良对汉朝来说功不可没,是刘邦值得重用的人才。

刘邦本来是要让张良享受诸侯王的待遇,张良虽然感动,却拒绝了他,还闭门不出,表达自己的意愿,他说自己想要追求黄老之术,显然这只是他的推辞而已,其实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他看见了萧何还有韩信的结局,虽然张良放弃了名誉和钱财,可是他保住了自己最重要的性命,最后还帮助吕后成功让刘盈登基,断了刘邦想要废太子的心,可以说,这一点上,张良挽救了汉朝的江山。

而张良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在这乱世中安安稳稳的度过了自己的下半生,名流史册。


新闻人AAA


张良看清了,韩信没看清。张良在刘邦称帝后,就自称有病隐居修道去了,不是后来吕雉唆使太子苦苦相逼,连商山四皓的主意,张良都不愿意出,因为张良太懂刘邦的心机了。刘邦当时根本不喜欢这个太子,想立刘如意。反观韩信,灭齐后蒯通曾三次建议韩信三分天下,韩信根本不相信刘邦会加害自己,义无反顾的帮他打下了天下,直到死前才哀叹一声,悔不听蒯通之言,由此可见,韩信在对刘邦的认识上,确实不如张良,张良隐居,萧何为了自保,甚至自我抹黑,侵占农民土地,要知道,萧何是个很清廉的官员。


洞悉幽微的假老练


提问者也是个残货。看着标题就是别有用心,什么叫看透刘邦本质?提问者你认为刘邦本质应该是什么?难道镇压叛乱杀了个别造反的人就本质不好了吗?难道任由乱臣造反 天下大乱 百姓流离失所 刘邦败亡才算如了你的意吗?刘邦结束了数百年的乱世,还与百姓太平。他约法三章 与民休息 轻徭薄赋 解放奴婢 申军法 钉法度 制定礼仪 让士兵复员回家 大力发展经济 可以说是以天下事为己任爱民如子,中国第一个盛世王朝正是由他一手奠定。在那个时代难道还有比选择刘邦更加正确的选择吗?麻烦有些人说话能不能长点脑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