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书籍如何评价万历朝鲜战役中的明朝军队?

见微而知著


对16世纪中朝抗击倭寇入侵的战争中国称万历朝鲜战役(1592-1598),朝鲜称为“壬辰卫国战争”,而日本则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是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组合,也是战争的两个阶段。

我觉得需要通过几次主要战役的记载来看。日本的史料很多也比较杂乱,但是出奇的一致,对文禄庆长之役记载明朝军队基本是菜鸟,被斩杀很多。明明是被打败了,记载起来却是大胜。看看几个主要的战役的日本记载:

一、平壤之役(1593年正月)

明朝: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征东提督,兵力43000人,围攻平壤。

日本:小西行长,守军约16000。根据日本的记载有15000人的守备部队加上外围1000人。

李如松采取围三缺一的战术,于正月初八进攻平壤,当日破城,夜间小西行长率军突围,中途被中朝埋伏的军队劫击,中朝史料记载这次战役共歼灭约万余人。日本对战役记载不详细,好像根本没有发生一样,只是一次战略性撤退。但是通过日本各个方面的记载,小西行长的部队撤退到汉城的军队人数是6600余人,也就是说平壤之役小西行长的部队损失9300余人,和中朝双方的记载的战功基本是吻合的。

二、碧蹄馆战役(1593年正月二十六)

明军:任副总兵孙守廉、祖承训、游击李宁率部3000人,后继部队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率部2000人,最后增援部队杨元,率部1000人,未参战。

日军:立花部主力,第六军团主力和第三、第九军团一部,约36000人日军指挥官小早川隆景。

双方混战一天后各自后退,战役胜负未分。

经过碧蹄馆战役,根据《日本外战史》、《朝鲜征伐记》、《朝鲜军记》、《日韩古迹》等皆声称明军被斩首超过一万以上。根据中方和朝鲜方的记载,参战部队在5000人左右,最多不超过6000人,中方记载的部队阵亡364人。日本的记载夸大战役胜利的言辞,让人感觉可笑。日方记载中方军队人数也是夸大其词。日军的损失只有几百人。可是根据日本史料记载,在汉城统计战后各个部队人数时,单单参与作战的立花宗茂、高桥统增所部仅余一千一百三十二人 ,比之碧蹄馆战前之时减员一千八百多人,而此战之后立花军并未再参加任何有记载的作战。这一支部队经过此战就损失了这么多,还是自己人泄了底。

经此一战,日本军队撤出汉城,也是此战的中朝战略上的胜利。

三、第一次蔚山之战。(1598年)

日军加藤正清部在蔚山建设倭城,准备拒守。中朝联军得之消息后,于1598年二十九日,明军杨镐、麻贵率领明军四万四千人,权栗率朝鲜军一万一千五百人,第一次攻打蔚山倭城。加藤正清部建城部队约13000人,被迫守城,十日后,日军的援军陆续到达,明军随后撤退,由于撤退时在山区遭遇暴雨,部队损失严重,中朝联军损失10000人左右,加藤正清部队损失3000人左右。

根据日本《续本朝通鉴》,加藤清正、毛利秀元等人在第一次蔚山之战击败数十万明军,斩首五万。

但是日本后人在《标记.续本朝通鉴》中觉得水分太大,把五万改成了五百,哈哈哈,自己人都打脸啊。

四、露梁海战(1598年)

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侵朝日军纷纷撤退回国。为了接应被围困的小西行长部队从海上撤退,明军水军陈麟和李舜臣在露梁海域伏击救援的日本水军,明军邓子龙为先锋。1598年12月19日双方展开激战,此役中朝联军共击沉日军舰船450余艘,数万余人战死或者溺死,但是中方的副将邓子龙和朝鲜的主将李舜臣战死。而日本的主要将领小西行长等成功撤退。在日本史料记载中,对于露梁海战中战损过大的日本大名,一概不提,拒不承认,而且战损很少。

另据日本史料记载:“文禄庆长之役”中,日军战胜19次,其中大胜5次,中朝联军胜4次.

战后统计日军共消灭明军20余万,明朝派遣入朝的军队满打满算也就10万左右,估计把明朝的军队杀了N次,才达到这个数字。

为了佐证日军的战力,日本人记载评价了中日朝三方的军队装备比较了一番,日军的装备是优于明朝的军队,打了胜仗那是必然的。

但是历史事实打了日本文献记载的脸。1592年日军侵入朝鲜,将朝鲜王和朝廷打到了鸭绿江畔的新义州,明军主力出击后,一路将日军压缩到朝鲜南部的釜山沿海,1597年养精蓄锐的日军再次出击,仍未能击败中朝联军,最后被迫撤离朝鲜。

经过此役中日朝三国经历了200余年的和平时期,日本的军力和财力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不敢轻易言战。日本人虽然战争输了,但是嘴上不承认失败,评价明朝军队当然是一无是处了。


老旺民俗传说


关于万历朝鲜战争,其评价多出现于有关丰太阁的书籍中。

虽然多以小说形式出现,但也算中肯。比较著名的有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铃木良一、津木阳等人的。

而近乎统一的口径,通常是形容丰臣秀吉“梦断桃山”。之所以这样说,其实还是有意抬高丰臣秀吉的。

因为1592年的进攻,日本方面可以说是占了大便宜的,并且俘虏了朝鲜的两个王子。1593年5月,沈惟敬出使日本,签订龙山停战协定,

与小西行长瞒天过海,将有争议条款私下改动,使得明廷和丰臣秀吉都以为答应了各自的要求。而事后,小西行长并没有因此事受到什么处理,这说明日本方面对于此等拙劣行为的容忍,不过,对沈惟敬,日本人是绝对瞧不起的。

文禄之役,由于占了些便宜,日本方面自然是窃喜不已。

而庆长之役,却有颇多说辞。其主要理由,一是出兵于盛产河豚之地,使得很多将士在未出发前,因口腹之欲,先死于河豚之毒;二是,志摩水军的铁甲船是近海船,没能航行到朝鲜半岛,而朝鲜的龟船,事实上,战斗力是不如九鬼家族水军所造的真正的铁甲船的。

《高丽船战记》中的一份日文资料包含一场战役的描述,由两名日军指挥官于1592年7月9日亲身经历。相关部分如下:

“大约早上8点,由58艘大船和50余艘小船组成的敌舰队(李舜臣的舰队)开始向我方发动攻击。其中三艘大船是铁包的盲船(龟船)。”

日本人认为,朝鲜龟船数量少、战斗力低,尤其操控性差,所以称之为“盲船”。如果日方的铁甲船在,龟船是不堪一击的。对李舜臣的军事指挥能力,日本人也颇多微词。毕竟,李舜臣面对的是以关船为主,少量安宅船为辅的军队,而不是真正强悍的铁甲船队,且依赖岸炮支援,李舜臣胜之不武,其真实的指挥海战的能力大打折扣。

露梁海战中,最先获悉日军情报的,是大明水师,负责总体部署的则是提督陈璘,反观李舜臣,在追击中身亡,日本人瞧得起大明水师,却相当看不起侥幸得功、急功近利的李舜臣及朝鲜水军。

陆战方面,由于几乎都是由大明军队打主力,思文禄之役,朝鲜军队的窝囊劲儿,简直不堪提及。

日本人最为敬畏、惧怕的,是大明马军部队。日本战马本就过海不力,且日本军马很少阿拉伯血统的高头大马,多是日本本土的矮马,承重能力差,驮上全副武装的武士,速度跟常人奔跑差不多。而大明军马一律是高头大马,承重能力强,速度快。日军对抗大明马军部队的手段,只有铁炮,收效甚微。陆上战争的所有马战,日军输了个一塌糊涂。在这方面,不论何等原因,日本人对大明马师的战斗能力,确实是刮目相看的。

总体军略上,日本人根本不把朝鲜人放在眼里。朝鲜人自己都宁愿朝鲜军队由大明将军指挥。且朝鲜军队补给不力,军事系统相当混乱,更谈不上军纪严明,战斗力低弱,第一次战败后,只能仰仗大明军队苟延残喘,对凭自身力量战胜日军不报任何希望,士气更是跌落到谷底。

而大明方面,不仅想着打胜而已。朝鲜礼曹判书尹根寿等见明朝葛总兵,葛总兵私底下告诉他们说:“这次动员有关内蓟州、宣府、大同等处镇兵及南兵10万人共7万人,广宁、辽东等地镇兵60万人共70万人,……圣旨以为直杀到王京,如果让倭军今年逃走,则明年必当再次入侵,当使倭军片甲不还。”

大明军队使用大炮猛轰,马军突袭,对日军烧山焚粮,围而歼之,这一切军事行动,都使日军切身感受到了大明军队强大的战力和战意。平壤大捷,“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李如松收复平壤、开城,并且进攻汉城,是役,明军付出阵亡790人的代价,给予日军超过1万余人的损失。

所谓秀吉“梦断桃山”的“梦”,仍是冀望假以时日,丰臣秀吉病愈,能够除却本次作战的各种不利因素,再指挥千军万马,登上朝鲜半岛。不过,就丰臣秀吉个人而言,已经算是亲眼见到了大明和日本间巨大的实力差距。

文人做的是再发雄兵的美梦,而身临其境的人们,却知道那是一场再也不愿、不敢做的噩梦。

从朝鲜半岛逃回故土的武将们,包括身后极少受到非议的加藤清正和号称鬼石曼子的岛津义弘在内,在留给后人的史料中,都不愿作多描述那场战争,谁都不愿再提起那段被文人过度美化,但事实却是吃了大亏,残酷得骇人的历史。

日军最终是被大明军队打怕了。

战后,日军灰溜溜逃回岛国。丰臣秀吉一命呜呼后,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任其如何长足进步,直至戊辰战争,绝不敢对中国土地有半分妄想。


纯钧LHGR


日军自吹自擂的多!还吹成战胜十万明军铁骑!事实就是10多万日本被4万多明朝联军推到朝鲜东南沿海!其他朝鲜军忽略不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