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為什麼是蜀國最先走向衰落?

知未是也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中蜀國國力最弱,也最早走向衰落(

準確的說是一直都沒有比其他兩國強過,不過更弱了一些罷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來發表一些拙見。

土地小,資源少

自關羽失去荊州,劉備伐吳兵敗之後,蜀漢的國力一落千丈。本來土地面積就小,資源少,所以稍微有些損失,就顯現出來了,也最先衰落。舉個例子,魏國小朋友每天30元零花錢,吳國小朋友20元,蜀國小朋友10元。如果三個人花錢水平差不多的話,蜀國小朋友肯定是最先花完的。



濫用武力

諸葛亮在世時,既能從政,又能帶兵打仗。由他統一調配資源,而且此時蜀國貪汙腐敗也少(老諸嚴打),蜀國尚且可以在不過多耽擱生產的時候進行北伐。諸葛亮死後,蔣琬,姜維等人水平不及諸葛亮,此時朝堂已經逐漸開始各種貪汙腐敗,但姜維卻經常濫用武力(尤其在費死後),多年征戰,卻少有收穫,蜀國國力本來就弱,哪能經得起姜維如此折騰。



人才匱乏,內部混亂

蜀漢後期人才十分匱乏,以至於蜀軍無大將,廖化打先鋒。帶兵打仗方便人才少,那麼治理朝政方面人才也應該十分缺乏,沒有人才如何治國。而且內部也十分混亂。

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

這是漢晉春秋中的記載,薛珝出使完蜀國後回來說,蜀國國君不知道他的過錯,臣子們只想保留自己的官位以求沒有過錯,到了朝上沒有正直的言論,經過山村百姓都是菜色(是指營養不良的顏色)。可以看出此時蜀國已經內部已經及其混亂(或許有些誇張,但足以說明朝堂之上肯定沒有諸葛亮活著時那麼開明瞭),有種得過且過的感覺。哪能不衰落呢?

所以,蜀國最先衰落。


遨遊文史世界


蜀國走向衰落的原因比較多,但主要有下列原因:

第一,主將驕傲自大。關公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這讓性格本來就驕傲自大的關羽更加目空一切,絲毫沒有把東吳和曹魏放在眼裡,結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東吳呂蒙偷襲荊州得手,斷了後路,前後受到夾擊,敗走麥城,最終被東吳兵將擒殺。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自己丟了性命,還把荊州戰略要地拱手讓人,讓蜀國從此失去多路北伐的機會,為蜀國滅亡埋下了禍根。

第二,劉備義氣用事。關羽死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苦苦相勸,任性發動對東吳的戰爭,導致蜀國夷陵之戰大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從此國力每況愈下,始終沒有緩過勁來。

第三,連年窮兵黷武。打仗就是消耗國力。蜀國本來在三國之中國力不濟,地處偏僻不毛之地,人煙稀少,經濟落後,交通困難,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導致國力消耗殆盡,最後走上滅亡的道路。

第四,人才青黃不接。蜀國前期文有孔明、法正,武有關張趙馬黃,可謂人才濟濟,但到了後期,卻淪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面對強大魏國,僅憑姜維一人之力苦苦支撐,結果防住了鍾會,沒有防住鄧艾父子,讓鄧艾父子繞過姜維大軍,沿小道直取成都,最給滅了蜀漢。

蜀國走向衰亡,關雲長大意失荊州是轉折點,劉備義氣用事、連年戰爭和人才匱乏是主要原因。





知未是也


三國之中,蜀漢最弱,面積最小,人口最少,軍隊最弱。諸葛亮過世之後,又沒有戰神級別的人物來扭轉乾坤,最先滅亡也在情理之中了。

第一,蜀漢沒有抓住歷史機遇。

蜀漢並不是一點機會沒有。恰恰相反,它曾經一度最有希望統一天下。

公元219年,劉備打敗曹操攻佔漢中,稱漢中王。這時劉備集團佔據益州、荊州、漢中大片土地。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馬黃,雄兵十餘萬。此時如果能穩守荊州,進佔涼州。則漢室復興指日可待。

可惜沒多久,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損失巨大。但元氣還在。

劉備匆忙稱帝。如果能聯合東吳,共謀曹魏,蜀漢還有機會。然而這個機會,劉備又沒抓住。

他去討伐東吳,全軍覆沒,大敗而回。動搖了蜀漢的根基。

第二,蜀漢沒有軍事天才。

以弱勝強,歷史上是常有的。但是弱勢的一方必須要有軍事天才。



劉邦有韓信,曹操有他自己,劉宋有劉裕,南宋有岳飛,等等。軍事天才,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奇謀百出,妙計無窮。以弱勝強,扭轉乾坤。

很遺憾,蜀漢缺乏真正的軍事天才。所有將領中,戰績最輝煌的竟然是諸葛亮。然而諸葛亮穩重有餘,奇謀不足。所以五次北伐,而所獲甚少。


上將噯福斯


看水滸,讀三國,品紅樓,賞西遊,豈非人生一大樂事乎?

蜀國為什麼先走向衰落?人才,人才,重要事請說兩遍好了!夷陵之戰,孔明說,如果法正在,當能阻劉皇帝也!沒夷陵之慘敗,劉備多活兩年也未可知,但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卻是事實!夷陵之戰前,蜀國軍事力量壓倒吳國,在關二爺死後,張飛又被殺,尚如此,可見失荊州敗夷陵造成了重大的內傷!

劉皇叔雖打仗不是一流,跑了一半輩子,剛翹起又被陸遜砸爬下,但識人識才方面卻是高手。然死後孫明嘔心瀝血,事事關心,妙計無數,卻在人才問題上,乏陳可述!只一個姜伯約雖膽大如挙,又能如何?

二君臣二心,臣臣二心

諸葛死後,蜀國後期的政治軍事民生,皇帝與大臣,大臣與大臣之間那裡有什麼合力,各項政今不一致,文臣武將生隙,姜維只好避禍去了,大權落入黃皓之手,蜀已成了殘喘的病人,鄧艾踹了一腳,憔週一忽悠,——是非成敗便轉頭空了!

蜀國滅亡也告訴你,好兒孫很要呀!





萬里雪飄74


其實不是蜀漢最先走向衰落,而是蜀漢根本就沒有振興過,又何來衰落呢?

很多人受小說影響,覺得蜀漢的實力可能在三國裡是挺強的甚至是最強的。其實根本不是這樣,蜀漢從來都是三國裡頭最弱的那個國家,從劉備還只是一個軍閥集團開始就是這樣。

蜀漢最強勢的時候,應該就是漢中爭奪戰到襄樊之戰這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劉備集團先是在西線攻取漢中,全面佔領了益州;又從東線的荊州直逼襄樊,幾乎要直取傀儡政權首都許昌,把曹操都逼得想要遷都。

但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蜀漢在它最頂峰的時候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丟掉了荊州和關羽,並在三年後與吳國的戰爭中再次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從此以後,蜀漢就只能在益州一個地方偏霸一隅。

到這裡,其實就已經很明白了。益州這個地方,雖說易守難攻,而且經濟比較富足,但是終究還是太小。相比於佔據當時還是最主要經濟區的曹魏,以及地大物博、扼守長江天險的孫吳,蜀漢怎麼算都是最小、最弱的那個國家。

看一看蜀漢亡國時的戶口統計數據吧——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就這麼一點點人口和軍力,又怎麼抵擋得住北方魏國的強大呢?



青言論史


在三國中,蜀國是一個奇葩,它並非是最強的一個,但是諸葛亮奉行進攻就是防禦的理念,六出祁山,魏國被動防禦,給人一種蜀國很強大的感覺,反而認為孫吳最弱。然而,現實是我們自認為很強大的蜀國最先走向衰落。那麼,歷史上蜀國為何最先被魏國所滅呢?

在歷史上,蜀國剛開始真的不弱,甚至有很大的機會一統天下。但是造化弄人,最後卻女功虧一簣,最先走向了衰落。關於蜀國走向衰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關羽和劉備將自己抓得一手好牌給打爛了。想當年劉備鼎盛時期,荊州、益州、漢中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進可攻退可守,好好經營一番,很可能一統天下。但是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緊接著劉備又在夷陵之戰大敗,至此蜀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

二是人才不凋零,青黃不接。蜀國之所以強大靠的就是人和,人和是蜀國最大的優勢。然而在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法正等老一輩文武人才的相繼離世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只有姜維一個人苦苦支撐,並且朝堂上又被宦官把持,這樣的蜀國怎能不衰落呢?



三是蜀國太貧困了,就是一個小弱雞。在三國中,魏國佔天下十之有八,東吳的孫權佔地利,不僅有長江天險,而且還有江南富庶之地。而反觀蜀國在失去荊州之後,益州多山少地,人口稀少,甚是貧瘠,因此在三國中蜀國最弱。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苦於蜀國的嚴峻形勢,採取了進攻就是防禦的理念,使蜀國得以保存。然而,在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基本毫無作為,此消彼長,最弱的蜀國必然最先被魏國所滅。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蜀國在夷陵之戰慘敗後,事實上已經成三國之中最弱小的一方。在這之前蜀國的實力一度可以與曹魏一比高下,超過了東吳。但是蜀國卻有很致命的缺陷:

一、發展太快,劉備用幾年時間走過了曹操和孫權各自用了十幾二十年走完的道路,很多矛盾來不及消化。

二、地理上的限制。一方面益州和荊州聯繫不便,另一方面無論出荊州還是出漢中都受山川限制。

三、吳蜀在荊州存在戰略競爭關係。導致吳國趁機奪取了荊州。

只有保住了荊州,蜀國才有擴大實力的機會,否則改變不了最弱小的局面。但由於蜀國擴張太快,輕視對荊州的鞏固,東吳背後捅刀等因素,荊州失去了。荊州一失,蜀國改變不了衰落的趨勢。


羽書遲


這個問題的提法可能不恰當。

蜀漢從來都是最弱的,即便在劉備拿下漢中,關羽水淹于禁(其實是老天),風頭最勝的時候,這個客觀事實從未變過。 關羽手中只有二個加大半的郡,並非九郡,在跟孫權置換以前南郡不在手中,實力更弱(南三郡人口和開發不如南郡)。

至於我看到有人回答說劉備拿下漢中最強的時候能單獨與曹操叫板,更是無稽之談。 漢中之戰未打 曹操就先遷了漢中巴中武都民眾,決策早就下了,戰事上無論勝負 都會放棄漢中,除非想一舉滅蜀。具體的分析可參考我之前的另一個回答《關羽如果沒有失荊州,劉備能否一統天下》。

既然從來沒強過,就沒有為何最先弱的提法。個人看法。


文說三國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勢力的領導人的更替週期來分析一下原因。

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個人

都見在

曹操的實力最強,赤壁之前,曹操最強,劉備最弱,而經過赤壁大戰後,曹操被削弱,但整體實力不差,劉備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孫權雖然是赤壁的勝利者,但是也有損失,這個時期的三國只有吳蜀聯合,才能有實力抗曹。

曹操卒

曹丕繼位,顯然沒有曹操的號召力強,這時候三國的實力也還是有所變化,東吳孫權年少繼位,通過一系列的人員更替,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實力發展有限。劉備就不一樣了,天生自帶號召力,荊州,西川,漢中,實力已可以和曹魏抗衡,這時候東吳的策略也開始改變,不再是聯蜀抗曹,而是聯魏抗劉,東吳一直是沒有正統地位,所以一直是贏弱的一方,只有同盟才能得以立足,而在劉備失了荊州,後又東征敗於東吳,實力大大受損,劉備也在白帝城逝世。

劉備卒

劉備的死讓劉備的荊州集團地位受挫,而只有西川的劉備集團如果還想坐穩西川之主的位置,就必須要擴張,如果不擴張,西川的當地勢力與劉璋的勢力就不會再容下荊州集團,而這個時候蜀國的實力確是最弱的,吳蜀經過大戰之後實力又都被削弱,這時候也只有聯吳抗曹,當然伐曹吳國也不會派兵,只是不會攻擊蜀國罷了,在實力受損的情況下不休養生息,還要不斷北伐,勢必實力會越來越弱。

所以蜀漢最先走入衰弱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一個歷史愛好者,喜歡可以關注我一起探討歷史。


唐不三不四藏


阿呆認為,這個問題非常好,很值得人們去思考,從中能學習到很多的東西。

阿呆認為,蜀國的衰敗,是從關羽的樊城之戰就註定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蜀國之所以能夠崛起,是因為貫徹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步驟。從不足一萬兵馬,借住新野,到後來擁有荊州、益州、漢中,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勢,實屬不易,又穩步發展。

然而,公元219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並稱漢中王。這時候,蜀國的力量達到鼎盛,實力空前。問題就出在這個時候。人在巔峰的時候,很容易頭腦發熱的,容易膨脹的。

關羽膨脹了,劉備也膨脹了。劉備居然批准了關羽發起荊州戰役,去進攻曹軍。

阿呆之所說他們膨脹了,是因為當時根本不具備進攻的實力和基礎。

益州和漢中都是剛剛穩定下來,百廢待興,正需要穩固和發展的時候。況且,南部的蠻夷部落都是威脅。

細心的讀者都會注意到,荊州、樊城到陵夷之戰,都很少看到諸葛亮的出謀劃策。為什麼呢?諸葛亮當時的心啊,是哇涼哇涼的。因為,這違背了《隆中對》的戰略安排,打破了整個發展的節奏和方向,後果真的很嚴重。

後果更嚴重的是:關羽居然在水淹七軍之後,膨脹得目中無人了,居然去搶了友軍孫權的糧食。這一舉動,徹底破壞了孫劉聯盟,破壞了整體戰略的基石。

三足鼎立的關鍵是孫劉聯盟。孫劉聯盟的破滅,是蜀國走向衰敗的開始。

果然,孫權的怒火,就有了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喪命。有了劉備發起的復仇之戰夷陵戰役,有了張飛的喪命。夷陵戰役蜀軍的打敗,使得原本可以發展的蜀國,到了難以為繼的境地。

蜀國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軍民士氣都大受損傷。

諸葛亮不得不改變戰略,原來的北定中原成就霸業的目標,成了泡影。

諸葛亮只能以北伐的策略,來拖延、周旋,以攻為守,不讓魏國主動進攻,維持著蜀漢政權。

但是,維持僅僅是維持,不斷的戰爭是飲鴆止渴,導致蜀國的經濟活力的衰變,實力逐漸下降。諸葛亮的策略是正確的,但也改變不了蜀國衰敗的趨勢。在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姜維等貫徹這個政策,使得蜀國有苟延殘喘了29年,實屬不易啊。

所以,阿呆認為:蜀國的衰亡,是因為背棄破壞了戰略步驟,急功近利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