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開藥”,中醫“開方” 一字之差,醫理全不同!

凡病有名有症、有機有理,找著病根,合理用藥,自然藥到病除。中醫治病,開方必不可少,而西醫治病是開藥。至於何為“開方”,何為“開藥”,且看本文作何說!



西醫“開藥”,中醫“開方” 一字之差,醫理全不同!


西醫“開藥”,中醫“開方” 一字之差,醫理全不同!


中醫組方的基本理論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調兵遣將、排兵佈陣。簡單地說,就是針對病證的主次選擇相應的方藥,根據藥物在方中的作用將其分別稱為君、臣、佐、使。


西醫“開藥”,中醫“開方” 一字之差,醫理全不同!


西醫“開藥”,中醫“開方” 一字之差,醫理全不同!


西醫“開藥”,中醫“開方” 一字之差,醫理全不同!


中醫組方的基本理論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調兵遣將、排兵佈陣。簡單地說,就是針對病證的主次選擇相應的方藥,根據藥物在方中的作用將其分別稱為君、臣、佐、使。君藥是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在一個方中,君藥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臣藥和佐藥的作用是輔助君藥;使藥的作用是調和方中諸藥,四者各司其職。如治療脾胃氣虛的“四君子湯”由人參、白朮、茯苓和甘草等4味藥組成,主要功效是補益脾氣,其中人參具有良好的補氣、健脾作用,所以是君藥;白朮健脾燥溼但補氣力較弱,效果不如人參,所以是臣藥;茯苓滲溼同時能健脾安神,故方中佐以茯苓則健脾作用更強,甘草能協同上藥的補氣作用,又能調和其他幾味藥的作用,就是使藥,可見同一方中不同藥物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而同一藥物在不同方中的作用也可能不同,例如:甘草在大多數方中是使藥,主要作用是調和諸藥,但在“炙甘草湯”中它就是君藥,主要作用是甘溫益氣、緩急養心。所以,中醫方劑發揮的是整體的功能,而非個體的作用,一個方的功效絕不是單味藥物功效的簡單疊加。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是“調整陰陽,以平為期”,主要針對疾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也就是“證”,再根據“證”來制訂治療的法則即“治則治法”,然後根據治法選擇相應的方藥,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簡而言之,有是證用是方,有是方用是藥,講究的是法要對證,因法選方,這就叫理法方藥一致。有了方就形成了“陣”,布好“陣”還應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而調整陣容。因此,中醫看病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處方中的藥物也要根據病情的變化不斷加減,有時還需要投石問路以觀之,這與兵家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是一樣的道理。記得李可老中醫在治療陰寒內盛的假陽證病人時,就囑其將熬好的四逆湯放在冰箱涼了後再喝,他說實際上冰鎮的四逆湯過了中焦後就發揮熱的作用,這招不就是兵法所說的“瞞天過海”嗎?

但是,現在有些中醫師治病不講理法方藥、君臣佐使,講的是“藥理作用”“有效成分”,什麼“抗病毒”啊、“改善微循環”啊,挺嚇唬人的,但那些藥已不是中藥,至少不是一個真正中醫眼中的中藥!有一個很常用的“中成藥”,說明書上寫著的功效是“清熱解毒”,主治是“風熱感冒”,理由就是,清熱解毒藥能夠抗病毒,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牛頭不對馬嘴,竟然能行銷全國!類似的說明書已經越來越多了,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好書介紹


西醫“開藥”,中醫“開方” 一字之差,醫理全不同!


《身在中醫——走進中醫的世界》

本書圍繞什麼是中醫,從十個方面,即醫即仁術、醫者易也、用藥如兵、司外揣內、殊途同歸、曲盡其妙、水到渠成、返璞歸真、柳暗花明、繼往開來,用通俗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地介紹中醫的知識。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身在中醫----走進中醫的世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燦東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