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哪些事情是被人“误会”的?

旦暮之遇


孔子好多事情被人误会,如《史记》中说孔子是父母野合而生,实际是孔子的父母在农田耕作时,触发太和之情,所以孔子的出生注定有野的成分,而这个野可以理解为孔子离经叛道,独创一格的先天环境;又比如说孔子是中庸之道的典范,那就大错特错,孔子也曾经是一个狂狷之人,后来在58岁至64岁的游说列国,求官求职过程中,无功而返、空囊而归,于是乎”人固有自知之明,性格变得温和柔润,中庸理性。最大的误会是;孔子认为《易经》也有占筮的功能,这个观点关系到孔子《十翼》的本质性问题,必须寻根问底,以正视听。

一、《十翼》中占卜的定性

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显然说明了《八卦》的万物类象的原理,和卦象的根据,是我们认识《易经》的密匙。

2、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占卜的方法是根据卦和象,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周易》系词之类而得出结论。

3、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孔子定义了《周易》的作用有占筮的功能。

4、孔子晚年好占筮,曾经记录“百吾占而七十当”,不亏为圣人,占筮准确率很高,当然比我们当代许多大师自吹的100%的准确率还是低的低。

我们还可以从孔子许多文章中发现孔子定性《易》的占筮的功能

二、具体占卜的事例

1、孔子一次占得《火山旅》卦,商瞿看后道:“子有圣知而无位”,说孔子有圣人的智慧,却没有圣人的地位,孔子听后长吁短叹:“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天之命也。”,时机不到,大功不成,这是命啊!从例中我们知道:孔子爱好占筮,但是水平不是很高,否则不会求教于人,也不会对他人的结论,没有丝毫自己的意见。

2、子贡外出,孔子让弟子们起卦预测回程,得《火风鼎》,六静卦,弟子们说:鼎折脚,子贡暂时不会回来;孔子笑着说:“卦中无脚,子贡要坐着船回来了”,结果真是如此。但是我们却得出孔子占卜筮“活学活用、能言善辩",属于占筮爱好者

3、据史料记载,孔子的部分著作失传了

,应该就是这部分占断实例的作品,千古圣人,无中生有,信口开河,生编硬造,占筮作品自然被历史无情淘汰,这也是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历代统治阶级、易学大儒,为孔子贴金镀银,瞒天过海的真实写照。

4、孔子认为,《易经》的四大功能象、数、理、占,其中占也是一项重要组成。

问题:孔子有哪些事情是被人“误会”的?

答案:当代的所谓《周易》学家、国学大师,把《周易》《十翼》定性为哲学、礼学、文学,完全否定其占筮功能,一叶遮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瞒天过海,是对孔子《十翼》著作的最大误会。


贵龙时空学


挺多的,不管是语录还是事迹。

举个例子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从句子可以看出,这句话大概说的是可以让民众顺从,但不可以让他知道。这不是愚民思想吗?所以历朝历代一直有人为孔子辩护。到近代甚至有人提出这句话断句不对,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众可以使唤,就顺从他们;不可以使唤,就让他们知道。这才符合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嘛!当然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古人都没这样理解,明显是不符合语法的。

所幸在1993年的时候,湖北荆门郭店镇出土了一批战国楚简,其中有一篇叫《尊德义》,里面有一句话是“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早期的文本,同时也是可靠的解释。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很明显,前后两句是相对的,又和《论语》这句是对应的。“道(导)”就是“由”,也就是引导;而“知”自然就是“强”了。原来这里用的是通假字,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民众可以用来引导,但不能用来强迫。这样一来,不也和孔子的思想相符了吗?


林屋公子


必须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

这句话让孔老先生背了一口歧视女性的大黑锅呀。

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说:

孔子说:“(父母)教化、养育自己的子女和(圣王教化、养育)百姓(使他们通于人伦之道)一样都是不容易的,太亲近了他们就容易无礼,太疏远了他们就容易积怨。

《论语》中,只有《微子篇》中提到“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中的“女”指女子。

其他各处皆以“女”指代“汝”:

《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等等。

《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是指认同并遵循儒家伦理纲常的人,儒家认为,唯有这样的尊道贵德,修身有成的人,才能在家齐家,在国治国,在天下平天下。


《论语》中的小人,是指未循人伦纲常,越礼逾规之人,这样的人,通常是未经教化的普通百姓,也可能是一些失道败德之人。

在这一句中,“小人”指的是未受教化的普通人。

所以,“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一句话,只是指出了家长教育孩子和圣王衣养百姓是一样的道理,需要远近适宜,既不能过于亲近而失礼,也不能过于疏远而生怨。

跟女性是搭不上关系的,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对女性有偏见的问题。


平凡2850


孔子被误解的可多了,可以说关于孔子的话,百分之八十都是被误会了。我接下来举几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也是孔子说的话,基本大家都认为孔子在骂人,骂制造陶俑来陪葬的人断子绝孙。可是,如果我们了解了当时说这个话的过程和制作陶俑的前前后后,我们就知道是我们误读了。

那时候是在讲官府里面吃喝不愁,但是外面民众闹饥荒饿死人,官府不管啊。进而才搬出孔子的这句话。我们也知道,比较早期的时候,一些帝王啦去世之后,是会安排一些亲近的人来陪葬的,比如妃子啊,奴仆啊。这就是活埋,非常残忍的事情。后来呢,这个事情改革了,用一些陶俑啊,木俑啊之类的代替了活人殉葬。这什么原因呢?当然就是比较人性化了,这是很大的进步啊,不忍心让一些活人那样活活被埋葬了啊。这样所体现出来的,就是非常大的进步了。可是呢,现在官府的人,却不管人民死活,这又是退步了。所以,这是在比较,在感叹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个意思是始作俑者,这个初心,难道就后继无人了吗?

2.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也是孔子的话,好多人因为女子,都在讲孔子重男轻女。其实女是汝的意思,女子,就是汝子,汝子就是老子。孔子当时是在自嘲,就你们老师我和小人难相处啊,近之不逊远之则怨。

好了,本次回答就写到这里吧,也就是随便说点,真要说那么多,篇幅太大,留着以后慢慢说吧。


命理师陈一宏




第一件事:杀少正卯

孔子呢,总想推行自己的仁政,可到处不受待见,好不容易被鲁国钦点摄相,还不得好好威风威风?不管新官上任三把火也好,还是公报私仇也好(少正卯抢过孔子的生源),反正杀之而后快。

其实,在儒家思想中,靠杀人树立仁政,大概也是没有的,这事儿,其实不排除有人抹黑孔子,最早记载此事的《荀子·宥坐》还定了五宗罪::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孔子家语》有云: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之所以说误解,莫不是从孔子的定性中发现对少正卯的憎恨,继而对诛、戮、尸的武力解读吧!口诛笔伐也是诛,对子路、宰我等,也是怨得不行,当然,这虽不可同日而语,至少从侧面可见孔子性情,责骂一顿,惩罚一下,尸坐一番,仅此而已!



第二件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子的很多言语,不一定“微言大义”,或许他就那么一说、感叹一番,便被弟子奉为圭臬,《论语》又没有特定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误解。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对母亲,对老婆,对侄女,甚至对南子,都没有表现出轻蔑、歧视之态。

而女子与小人这两个词,被人解释出太多新意了,我曾经回到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原意是什么》中罗列并表明了观点:有女子做派的男人难养也!



第三件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都是标点符号惹的祸,查了一下,有下面几种: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三,“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五,“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孔子是干什么的?开门办学,"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愿学,谁来都可以,孔子一生坚持什么?克己复礼,怎么治理国家,怎么劝导百姓,孔子曾多次提到“爱人”、提出“教不能”,咋就弄出点愚民的意思呢?

所以,我赞成第二种断句:百姓听从指挥,就让他们自由劳作; 百姓不听从指挥,就要讲道理给他们,让他们明白。


一路鸣鸿


孔子在行为上最被人误解的,一是杀少正卯;二是子见南子。

孔子的言语被人误解的很多,最被人诟病的有:一是老而不死是为贼也;二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三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杀少正卯,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行为。君王政治,唯我独尊,既使书生,当为之时,也会举起砍刀。

孔子见南子,体现了他的人性。男人见女人,无有不动心者,理性而为,孔子并非出格。

如上所述,孔子也是人性之人,圣人只是后人给他戴的光环。贬损亦可,赞美亦可,千般评说,同他的思想学说一样,自有无数褒贬。

孔子以思想家著世,他的所有言论,皆于后人所著的《论语》之中。《论语》铸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与西方文明互补而流传,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是怎样的情调和境况,基因密码已经写就,承认或否认,太阳在那里,月亮在那里,你总是离不开的。

孔子的老而不死是为贼也,我也不认可,且当玩笑吧。

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我也不认可,且当一时口误吧。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也不赞同,那个时代的仲尼,与此时的你我,相隔两千多年,可同日而语吗?

当你我用电脑手机看电视写头条,岂不知当年孔先生正与弟子们,望着星空求索。那一串串的问号,启迪了键盘的每一个符号!





一夫82


受传统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向来讲究和平相处,化干戈为玉帛。面对别人的伤害时要学会原谅和接受,因此就有了“以德报怨”之说。意思是不计别人的嘲讽,而要给他好处,以此来感化他。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宪问》,是孔文子和其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但是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是曲解了孔文子的意思。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在和其弟子谈论生活智慧的时候,他的弟子说“如果被人欺负了,那我给他好处去感化他,可以吗?”

孔子回答说,如果别人欺负了你,你反而去给他好处,以此来感化他,那么他不会认为你是仁义的那一个,反而以为你惧怕他。他伤害了你,你反而去讨好他,那么你如何去回报对你好的人呢?因此面对伤害你的人,你就只有将你的痛苦还寄给他,他才知道他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以此来改正。而对于对你好的人,你就要加倍对他好。

《论语》收录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对话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部分都取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孔子作为人生导师和思想的智慧者,在中国历史上面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在文学作品流传的时候,孔子个人形象被过度的拔高,甚至是产生误解。

孔子是第一个开创有教无类的人,其本人的品行毋庸置疑。他的弟子中叫得出名字来的,就有70多个。在那个几年出两个学生的私塾时代。孔文子担得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教育家的称号。

但无论是何样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和道德,如果一味的去迁就别人,那么只会迷失自己,反而让人得不到尊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坚守好底线即可。


風雲酷


这个问题其实只有孔子本人回答才有意义

论语是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思想,也不能完全等于孔子的原意。毕竟文字的表达是有限的,同样的文字不同人的不同的时间理解是不同的

同样是一句话,你现在的理解会和十年前的理解有不同……不同人的理解也不同

同样是论语,小时候读和老了再读体会会不同

所以,读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书是吸取书中的营养为自己所用!如果脱离了这个目标,变成咬文嚼字,为了显得有学问而读书或者成了找茬专家,抬杠专家,读书就读歪了!

通过读书和感悟开启自己的智慧,从愚昧变得明智,就不错了


求真务实明理博爱


孔子的中庸,被世人误解了,一般理解不偏不倚为折中,其实不是。而是在善与恶之间,不偏不倚选中善。问题在于何为善,普通人难以确定标准,所以孔子曰,中庸不可能也。而圣人,不成问题:

舜其大知也,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其斯以为舜乎。

隐恶而扬善,显而易见,中庸是选中善。

孔子学生,选中善,就不放手:

回之为人也,择乎善,得一善,则拳拳服臂膺而弗失之矣。

显而易见,中庸,即选中善,不偏不倚。


赵日金141


孔子不是被人误会,而是被统治阶级从相貌、性格、知识等方面打扮成奴性文人,用他作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其实,孔子是仅次于老子的伟大神学家,孔子对自己的神学水平评论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知天下之故。″ 如果不掌握神灵,平常人中哪一个能“感而遂知天下之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