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会去做太上皇?又是怎样和嘉庆治理天下的?

非常茴香豆


在古代众多的帝主中,在其生前传位的皇帝为数甚少。其中除极个别的是有意模仿古人、沽名钓誉之外,绝大多数是被迫的。乾降皇帝是一个特例,他统治清朝60年,使社会达到极盛;85岁高龄之时,又主动举行了传位大典,当上了太上皇。3年以后,方才寿终正寝。

乾隆很早就有了传位思想。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举行即位大典之时,他即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降六十年乙卵,予寿路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他的这种念头、部分原因是受儒家禅让和企图沽名思想影响,主要的目的是祈求长寿。康熙年幼便继承皇位,统治长达61年,到驾崩之时已69岁,这在清朝初年的几位帝王中已属于高寿了。而乾隆25岁才得以登基继位,60年后,将至85岁的耄耋之年。因而,尽管他在口头上表示自己不敢超过皇祖康熙在位61年之数,但就其本意面言,则是希望自己比康照在位更久一些。可以说、登极时乾隆就已萌发这种传位思想。

秘密建储制度,对于强化皇权、稳定政局、巩固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乾降刚刚即位的时候,由于受传统建储观念的影响,加之缺乏政治经验,他对秘密建储制度的认识与他的父亲雍正皇帝相背甚远。在他看来,秘密建储仅仅是一种“酌权济经之道,非谓后世子孙皆当奉此以为法则也”。对于储君人选标准,他也拘泥于以前立嫡立长之旧规,并且下定决心,“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因而,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刚刚实行秘密建储,他毫不犹地把富察氏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永琏内定为储君。但非常不幸,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永琏病殁,此后不久他又想内定皇后所生之皇七子永琮为储君。然而、事与愿违,就在他一门心思想着立嫡子的时候,将要被立为储君的永琮以及皇后富察氏却先后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底和乾隆十三年(1748年)初死去,乾隆皇帝企图以嫡子为储君之位储计划成为泡影了。与此同时、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不但“全无哀慕之忱”,甚至还有幸灾乐祸之意。乾隆皇帝对此极为不满,非常愤怒,立即严加训斥并对他们觊觎储位的非分之想予以严厉警告:“此二人断不可入继大统”“伊等若敢于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显揭其不孝之罪,即行正法”。经过这一事件的打击之后,乾隆吸取了教训,并且较为清醒地认识到“建储一事,亦如井田封建,固不可行于近世也”。为了防止重演前朝争储夺嫡造成的悲剧,乾隆皇帝对皇子们的控制非常严厉。

乾隆三十八年(173年),乾隆已经63岁了,建储一事不能再拖下去了。乾隆皇帝经过反复慎重考虑,决心再次秘密建储。乾隆皇帝在位已近40年,已有相当丰富的各种政治经验,因而,这次建储,是在秘密中进行的。在确定储君之前,乾隆皇帝没有与任何人商量建储时机和储君人选,即使建储密旨书写完并将之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他也没有向诸文武大臣宣示。一切办妥之后,时机成熟了,才将此事谕知军机大臣。建储之后,乾隆皇帝一方面利用20多年的时间长期考察储君的品质和才能,一方面又恩威并挙,进一步加强对其他皇子的控制。就施恩方面而言,乾隆的诸子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后陆续得到了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的晋封,乾隆还经常驾临各子府邸,来联络感情;就施威方面而言,继续严格禁止诸子与外廷官员来往,一且发觉,则必然对涉及人员严惩不贷。为了保证自己的建储大计顺利实施,不受传统建储观念的破坏和影响,乾隆皇帝还利用一切机会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传统建储理论及其带来的弊病。他认为,“秦汉预立太子,其后争夺废立,祸乱相寻,不可枚举”。之所以这样,在于“有太子然后有门户”“盖一立太子,众见神器有属,幻起百端,弟兄既多所猜嫌,宵小且从而揣测,其懦者献媚逢迎以陷于非,其强者设机谋捏以诬其过,往往酿成祸变,遂至父子之间,慈孝双亏,家国大计,转滋罅隙”。他还不遗余力地大力批驳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建储原则,“至于立嫡立长之说,尤非确论”“纣以嫡立而丧商,若立微子之庶,商未必亡也”。据此,他断言“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为能够让广大臣民尤其是让诸皇子吸取这些历史教训并引以为戒,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月,他特命诸皇子、军机大臣、尚书房总师傅等将历代册立太子有关借鉴惩戒的事迹编成《古今储贰金鉴》一书。此外,为了使广大臣民进一步深入了解秘密建储制度的重要意义,他全面论述了秘密建储的动机和效果。关于推行这一制度的动机方面,他认为,“盖不肯显露端倪,使群情有所窥伺,此正朕善于维持爱护之深心也”。立于秘密建储的效果,他则称康熙皇帝临终时“一言而定大计”,以致雍正皇帝即位后“内外帖然”;他还以自己借建储密旨即位后“人情亦甚辑宁”为例,指出,“此即不建储之益,固天下臣民所共见共闻者也”。据此,他得出结论,“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并且坚持这一重要制度,乾隆后期,他一再宣称,秘密建储是本朝重要“家法”,并要求“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他进一步断言,如果后世子孙不实行这一制度,恢复古制,必然会“酿成大祸”。正是由于他对秘密建储制度的反复阐述,才使得这一制度较为普遍地被统治集团中的各阶层所理解和接受。因而,尽管其皇子甚多,而且其中不少人都有觊觎储位的野心,但是一直到他退位的这十几年时间里,却始终没有发生像康、雍之际皇室内部为了争帝皇位发生骨肉相残的情况,从而也巩固了乾隆皇帝的最高统治地位,最终乾隆一朝没有受到威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85岁高龄之际,举行了传位大典,过起了太上皇的生活。

隆六十年(1795年)、他的健康情泥每况愈下。当年九月初三,他向全国臣民宣布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写的建储密旨,立皇十五子顒琰为皇太子并决定在次年新正举行传位大典。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元日,上至内外王公贵族下至文武百官与外藩使臣成集太和殿,按班序列,恭候乾隆乘與至殿内升坐。这时,鼓乐齐鸣,宣表官员跪宣传位诏书,皇太子以下所有官员皆跪伏殿内恭听。而后,大学士二人引导皇太子至乾隆皇帝御坐前俯伏跪地,让乾隆皇帝亲授“皇帝之宝”。最后,嗣皇帝率领群臣再向乾隆皇帝行九叩大礼,恭送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起驾还宫,嘉庆皇帝则御殿登极,接受文武百官朝驾。至此,传位大典完成,乾隆皇帝的太上皇生活开始了。

雍正皇帝所实行的秘密建储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宫廷内部斗争,但被指定的嗣君能不能在皇帝去世之后顺利即位,却仍需视其托付是否得人。也就是说,大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着嗣君之废立,建储中仍然存在着漏洞。乾隆生前自行传位,使得秘密建储制度得到重要补充和发展,它一方面使得自己的建储计划能够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在传位过程中“明颁诏旨,亲御殿廷,付托神器”,也有效地把大臣、女宠和宦官这些能够借机怙宠擅权以影响建储的权力集团排除在决定储君的决策圈之外,在维护社会安定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传位这种方式来实现最高权力过渡还是比较可取的。

秦汉以后,称为太上皇者虽不乏其人,且位置也非常显赫,但再也没有临政治民之实权。乾隆皇帝殚思竭虑地经营了60年,在宣布传位的时候,即决定“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这些权中之权,“岂能置之不问”,只是把各种祭祀和礼仪这些无关大局的活动交给嗣皇帝办理,而且他自己也年事已高,没有精力做这些事情了。军机大臣根据他的命令拟定的传位事宜中,太上皇帝所享有的礼仪规格和所拥有的实际权力都远远地超出嗣皇帝之上,太上皇帝还是自称为“朕”,太上皇帝旨仍称为“泩旨”,题奏行文遇太上皇帝字样,高三格抬写,嗣皇帝则只能高二格抬写;太上皇帝生辰称万万寿,嗣皇帝生辰称万寿;文武大员进京陛见以及新授道府以上官员离京赴任,皆须具折恭请太上皇帝恩训。而嗣皇帝拥有的权力少得可怜,不过是按期举行祭祀以及经筵、耕籍、大阅、传胪等礼仪活动面已,即使这些活动还要向太上皇帝奏闻,然后才能举行。乾隆自己曾说:“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可见乾隆传位并非退位,只是形式变了,变亲政为“训政”而已。


历史说是非


乾隆本身其实是不想当太上皇的,中国古代,非特殊情况其实太上皇的前景都不好。要么是被逼无奈不得已成为太上皇,即使主动让位雄才大略如赵武灵王者(当时自称主父),也是闹得两个儿子兵戎相见,自己饿死沙丘。乾隆如此聪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历史上的这些教训。

乾隆一生特别推崇其祖父清圣祖康熙皇帝。时时流露出对康熙皇帝幼时亲自把他接到身边抚养的恩情的感动和对康熙毕生功业的崇拜,所以一生处处以康熙行事为榜样,康熙曾经六下江南,他也六下江南。

所以,乾隆登基的时候曾经说过自己在位的年限绝不超过康熙,要让其祖父独享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的殊荣。当然当时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寿命能有这样长。毕竟康熙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而逝,在皇帝里面,甚至在古代所有人里都算高寿了,而乾隆继位时已经二十多岁了。

可是到了1795年,乾隆已经85岁高龄,在位60年,马上就要超过圣祖爷了,还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怎么办呢,君无戏言,又不能自杀,毕竟十全老人,要十全十美嘛,那就只能退位咯。

但退位之后大权可不能放手,乾隆可是知道历史上没有实权的太上皇过了什么样的日子的,所以嘉庆从继位直到乾隆八十九岁高龄去世,一直都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摆设。直到太上皇逝去,才敢拿乾隆的宠臣和珅动手。




丁强488


乾隆为什么会做太上皇?

乾隆早年十分希望立自己和富察皇后生的嫡子做太子,哪知连遭打击,生了两个嫡子都早早夭折,就连富察皇后也没活过37岁。大儿子永璜和三儿子永璋被乾隆骂死后,永琪比较受乾隆喜爱,乾隆有过立永琪为太子的想法,结果念头一动永琪也在二十多岁正值青春年少的时候病逝。乾隆以为自己是不是个乌鸦嘴,想立谁当太子谁就活不了,从此再也不提立太子之事,直到六十多岁还没个说法。

实际上乾隆三十八年,也就是乾隆62岁的时候,乾隆已经秘密选好了太子,并效仿雍正将传位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那时候人寿命短,乾隆之前的几位皇帝都没活过70岁,实际上除了乾隆,其他所有清朝皇帝都没有活过70岁的。

满朝文武甚至全国上下都犯嘀咕,都觉着这个老皇帝也太贪恋权位了吧,黄土埋到胸口了还不立太子,这是怕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

即便位高权重大权独揽,乾隆也感受到了舆论和道德的压力。于1778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三年,乾隆68岁马上就要成为古稀老人的时候下了一道诏书,从历史的角度阐述自己之前不立太子的合理性,又说实际上我早就选好继承人了。为了回应外界传言说自己贪恋权位,乾隆最后说

“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这就是乾隆退位当太上皇由来。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乾隆说等到八十五的时候退位,以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和之前几位皇帝的岁数来看,这就相当于说等太阳打西边升起来的时候我就退位。乾隆心里想的估计是,反正我肯定也活不到八十五,不如就发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誓言,也能显示自己的孝心和博得一个禅让的美名。结果乾隆自己也没想到,他足足活了89年。

君无戏言,更何况当年乾隆曾经昭告天下。尽管不舍得,也只能于乾隆六十年的九月初三这一天,正式册立爱新觉罗·永琰为皇太子,次年登基,立年号为嘉庆。

乾隆怎样和嘉庆治理天下?

从前文来看,乾隆本心并不想禅位嘉庆,基本上相当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哪可以看出来呢?实际上在禅位大典上乾隆就暴露了自己极度贪恋权力不想放手的意图,居然不肯把玉玺交给新皇帝,最后是大臣们连哄带骗才最终让乾隆把玉玺交了出来。

虽然嘉庆有玉玺在手,但是实际权力还是在乾隆手中。因为乾隆以新皇帝太年轻没有执政经验为由,把军国大事和官员任命等实权牢牢握在手中,嘉庆只管祭祀和礼仪。根据他的指示,军机大臣拟定传位事宜时,使太上皇的礼仪规格和实际权力都远远超出嗣皇帝之上。如,太上皇对人仍自称为“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题奏行文遇太上皇字样,高三格抬写,嗣皇帝高两格抬写。太上皇生辰称万万寿,嗣皇帝生辰称万寿。文武大员进京陛见以及亲授道府以上官员离京赴任皆须具折恭请太上皇恩训。

而且乾隆不仅权力不放手,就连房子也不打算让出来。按清代礼制,皇帝退位后,应迁出养心殿。乾隆在很早之前就在宫中外东路兴修了宁寿宫,以作归政后的休养之所。可是,归政后,他并无搬出养心殿之意,他给自已找借口说,“即位以来,居养心殿六十余载,最为安吉,今既训政,自当仍居养心殿,诸事咸宜也。”这样,已经即位的嘉庆只好仍然住在毓庆宫。

所以说嘉庆在太上皇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是个傀儡,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太上皇如果哪天不高兴,看嘉庆表现不好,废掉嘉庆再立一个也不是不可能。

嘉庆也完全明白这一点,权力是太上皇的命根子,一定要毕恭毕敬。太上皇每天四点就睡不着了,嘉庆更是赶在凌晨两三点就爬起来过去伺候。太上皇每顿饭吃的很少,嘉庆虽然没吃饱,也只能在太上皇吃完后赶紧撂筷。太上皇每天要对嘉庆进行训政,嘉庆大气不敢出,老老实实装作很有兴趣的样子听老头唠唠叨叨。《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记载:“侍坐上皇之侧,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嘱”;“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于此亦有可知者矣”。

实际上,嘉庆帝名义上是一国之主,其实只是个三号人物。为什么是三号而不是二号?二号人物是乾隆的宠臣和珅。和珅作为太上皇的眼线,时不时就向太上皇打小报告,给嘉庆上眼药。比如,嘉庆的老师朱珪要从外地调回京城,嘉庆得知后很高兴,给自己的老师写了一首诗。和珅得知后拿着这首诗就去找乾隆太上皇,说新皇帝在拉拢收买人心。乾隆很生气,虽然没处罚嘉庆和朱珪,但是朱珪调回京城的事也就此黄了。

嘉庆从此更加战战兢兢,只敢写些风花雪月的诗,表示自己不敢触及权力中心。因为他知道,宫里遍布着和珅和太上皇的眼线,只要自己表现出一丁点对权力感兴趣,自己必然身家性命不保。


就这样,实际上乾隆只是个名义上的太上皇,而乾隆也只是名义上和嘉庆共同治理天下,直到三年零四个月之后89岁驾崩,乾隆紧握权柄的双手才算松开,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


杨某人杂家派


中国历史上真正有名的、而且是实质就是太上皇并不多,诸如唐高祖、宋徽宗算是大家最为熟知的。

唐高祖好歹还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可惜被李世民架空了。宋徽宗就更别提了,自己想清净,还把责任都推了!

乾隆一个十全皇帝,身体健康,皇帝都坐上瘾了,如果不是有大臣议论他年轻时说过的,当朝不超过他爷爷话,估计他是不会自动去做太上皇的。而且还告诉大臣们,大事还是要他来做。哎!越老越表功!


无味自强


乾隆十分敬仰爷爷康熙,坐帝位时间不想超过爷。当太上皇是掌握实权的,嘉庆只是辅佐。


FDC7


乾隆的.意思是不想超过自己的爷,爷庫熙自己当了三年太上皇但实权还在自己手上嘉庆只是名义上的皇帝。


岩太子


乾隆退居幕后,嘉庆只是提线木偶,从乾隆一去世,嘉庆就拿和珅开刀就可以看出。乾隆成了太上皇,其实和珅就是“二皇帝”,成为乾隆的代言人。嘉庆侍从是和珅安排的间谍。嘉庆求生欲很强,一直在和珅面前示弱,和珅才没有使手段谋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