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八阿哥为何对皇位痴迷到了不怕死的地步?

恒大忠粉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71

康熙帝的皇八子胤禩对皇位的痴迷已经达到了不要命的地步……

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的那个四不靠天的“龙椅”让天下无数英雄豪杰充满着幻想,正是这座充满神秘感的椅子使多少人为之铤而走险,即使是陈胜吴广这两个泥腿子,也要试一试坐上去是如何感觉?最终大明皇帝朱元璋成功了!

(雍正帝与八阿哥胤祀)

康熙帝一生中后宫的嫔妃众多,当然,他的子女就更多,在那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年代,加上后宫的嫔妃们勾心斗角,所以康熙帝的皇子阿哥公主们存活到十八岁的只有二十七位。

康熙帝一生共三十五个儿子、二十个女儿,有二十一个子女还没长到三岁就夭折了,这在清朝后宫中皇子的存活率算是高的。

皇八子胤祀,虽然也是龙子凤孙,可是他的母亲良妃卫氏由于她的娘家地位卑微,所以这位八阿哥胤祀一出生下来的身份自然没有其他的兄弟们高贵,那时起,在他的小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自卑的种子,他要改变身份。

良妃(?-1711年)卫氏,为满洲正黄旗,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女,清康熙帝妃,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生皇八子胤禩。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册为良嫔,后晋封良妃。

康熙皇帝曾经骂过八阿哥胤祀为辛者库贱妇所生……不过清朝的辛者库也不一定是非常低下的一个行业,那是内务府的属下,所以这个差事的名称听起来倒是没有什么高贵之处。

(想改变命运的八阿哥胤祀)

康熙皇帝的这位八阿哥胤祀之所以被称为八贤王,那是因为他的一个“贤”字后面藏着许多杀机,他不想看到同是一个父亲所养,而却因为母亲的出身受到歧视,更不想看到如太子胤礽因为母亲的出身高贵而趾高气昂!

我们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看到八阿哥胤祀的确是一个有韬略的皇子,可他却一直不像命运低头,即使是在“九子夺嫡”以失败而告终,也没有怨天尤人,还是在宁折不弯的向命运抗争。

雍正皇帝登基以后,为了稳定朝局迷惑八爷党,马上加封八哥胤祀为廉亲王,总理王事务大臣,即使加封为这么高的封号,也没有使这位八阿哥胤祀放弃他对争取最高皇权的渴望。

(八阿哥胤祀不服输)

八阿哥胤祀为了把太子拉下马,他使尽了各种手段,首先是清理户部亏,他不但看太子监国不力笑话,还敲边鼓。在第一次太子被废时的举荐新太子中,那时候的八阿哥胤祀就想一步登顶,虽然被康熙帝打得蒙头转向,他还是对储君的位置没有放弃。

刑部发生了买卖人命大案,让八阿哥胤祀似乎看到了商机,于是他又故伎重演,积极要求办理刑部大案的差事,想通过刑部买卖人命大案把太子牵连其中,借此达到打击太子的目的。

康熙帝登基六十年,生辰六十八年的庆典上,八阿哥竟然敢铤而走险把抚远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所送的生日礼物一块天石调换成语一个死鹰送给自己的父皇康熙帝,这是一次既缺德而又具备极大风险的生死挑战。

一次又一次的阴谋,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八阿哥胤祀放弃改变自己命运的抗争,虽然雍正帝已经取得了最高权力,此刻如果收手,也可以当一个逍遥王爷,可是八阿哥胤祀对皇帝这个宝座的渴望已经达到了极致,不到终点誓不罢休,最后不但惨败,还被削除宗籍,死后还牵连了后人……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k古史


开弓没有回头箭,老八已经踏上谋求皇位之路,这就是一条不归路。再说老八胤祀有两个先天优越条件:

①他本身生在帝王家,平头百姓谁会无端有这个想法?天方夜谭!

②他自身能干有心机,所做的努力、准备,都是一个太子必须具备的条件,机会是给有准备之人的。


老八的机会来了,太子失德被废。所有有条件的皇子都开始蠢蠢欲动,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走的路径不同。

老八做好了各种准备,以贤名著称,朝野上下呼声很高,他以为扳倒了太子,储君之位非他莫属!结果他错了,他没有赢得他老子康熙的心!




作为一个帝王,最讨厌有觊觎皇位之心的人,自己的儿子也不行,所以他诱审肖国兴后,康熙从图里琛嘴里得知真相后,说他“其心当诛!”后来百官联名举荐老八,更犯康熙恶术,说“君子不党″,老八想从康熙手里承接帝位,没戏了!

但他已经踏上了这条路,就不会回头,不会断了念想,还是搞着各种手段,但他终归斗不赢康熙。最后韬光养晦,干实事的老四胤禛登上了帝位。




皇位离他更遥不可及了!其实这时候他不一定是非要再登帝位,他心里更多的纠结是不服输,不愿认输,不愿意对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低头。

他又把目标盯在了雍正的儿子们身上,想让小字辈互相厮杀,斗个两败俱伤。可是处事果断的雍正毫不犹豫,也不手软的搞死了儿子弘时,为弘历铺平了康庄大道。

老八没斗赢老子康熙,也没斗赢四哥雍正,处心积虑一生,最后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寻桂子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八阿哥也不例外。他怕死,怕死又能怎的,怕死的人就不死了吗?显然不可能。人常常是被推着走的。

太子被废,大阿哥被圈禁,康熙让大臣们公推太子。说这事时马奇不在场,康熙专门提出“大学士马奇不许参与”,马奇装作不知道,在公推太子那天,他不但参加会议,而且会前在手心里写个八字,给其他与会的大臣看,实际上是公开为八阿哥拉票。结果八阿哥全票通过,成为公推太子。



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偶然的吗?是因为马奇拉票八阿哥才满票通过的吗?不是。八阿哥能力强,连雍正都承认。八阿哥人缘好,也不是一日形成的。八阿哥人称八贤王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不否认八阿哥有觊觎皇位之心。但大臣们公推八阿哥是发自内心的。到这一步应该说八阿哥被动大于主动。

康熙本意是复立太子胤礽,八阿哥被公推完全出乎他的预料,更出乎他预料的是八阿哥的威信这么高。八阿哥要是当太子对康熙的威胁比胤礽还大。胤礽和康熙的感情比八阿哥近得多,胤礽还遭到打击,八阿哥被打击就是注定的了。



康熙一顿组合拳打得八阿哥没有喘息之力,争储是没有戏了。

雍正登基后,连拥立他登上皇位的隆科多和年羹尧都被收拾了,他能放过八阿哥胤禩。

人们怀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他登基后很长时间皇位都不稳固。雍正四年,有一次他召见大臣时突然说,你们如果认为谁当皇帝比我更好,提出来,我可以让给他!不然,先帝把皇位给了我,你们就要以皇帝待我。可见朝中一定有一股力量不把雍正当皇帝看。

雍正皇位不稳是一定的。所以,任何威胁他皇位安全的因素他都要剔除。八阿哥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雍正初登大宝,马上给八阿哥升官,八阿哥党成员纷纷前来道贺,八阿哥说,有什么可贺的,说不定哪天就被拉出去杀头了。八阿哥的判断是对的。但是,既然知道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想办法改变,避免被杀?不是不想,而是无法改变。

八阿哥要离开政坛,雍正会说你有能力不帮我,不支持我这个皇帝。八阿哥做官,雍正就找茬说你不用心,不好好干,照样整你。反正只要八阿哥还在,雍正就会感到威胁,就会觉得不舒服,整死八阿哥是必然的结果。

既然死亡是必然结果,八阿哥会怎么做,唯一的希望就是和雍正放手一搏,万一成功了还有生的希望。八阿哥对皇位是痴迷吗?不是。八阿哥争皇位更多的是无奈,是抗争。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胤祀是一个走心的政治家,一路模仿自己仁德治天下的父亲玄烨,却忘记了君王恩威并用皆为帝王之术,于是胤祀开始八贤王之旅。

龙兴关内以来,满汉全席上从来都是阴阳调和的过程,满八旗掌控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大权,汉八旗协助充当参谋助理的角色,这种分工到康熙王朝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八旗兵长期骄奢淫逸渐渐失去战斗力而汉军旗在平三藩和灭葛尔丹及收台湾重大战役中开始充当主角,以至于到雍正继位只能用汉族将领年羹尧为大将军稳定江山。



康熙王朝的一大半时间都在努力维持满汉平衡,以至于朝政不得不托付太子胤衽和诸位皇子,太子监国如履薄冰时时刻刻担忧位置不稳,于是大肆收买人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太子的臣党们开始党同伐异,一些优秀人才非太子党受到打击,其中邬思道就是进谏朝政损害了太子党利益而被打入大狱落下残疾。太子带了头,为了自保四皇子胤禛与十三皇子胤祥走到了一起,胤祀与老九老十老十四组成了八爷党,太子党与八爷党的争权夺利让朝政陷入了混乱,文武百官除了老谋深算的南书房大臣们基本都开始站队了,最要命的是老九的门人任伯年竟然利用自己担任吏部主事的机会收集了三百多个官员的隐私,这些私隐被写成一本巨著《百官行述》,这本比肩《儒林外史》的巨著开始成为党同伐异的利器。



不争是争,天下莫与之争。胤祀与世无争的表象让贤明的好名声传播四方,各省督抚无不为之倾倒,这是成为储君的节奏,太子胤衽对他严加防范。当胤衽二次被废,老十四成为大将军王率领十万大军平定西北,皇位之争成为了新的未解之谜,八爷党内部也重燃希望不过也开始防范老十四了。胤禛任命年羹尧作为陕甘总督,李卫担任陕甘布政使钳制老十四大将军的后勤粮草,同时胤禛仍然做孤臣和冷面王该做的事情。夺嫡之争,夺的是名位,争的是圣心,老爷子玄烨心里考虑的是自己康熙盛世下的隐患,吏治腐败和国库空虚及政局动荡需要一位乾纲独断的人来改变,这个人是政治秀的胤祀还是将兵百万的老十四呢?



圣心君心家国一体,康熙选择了冷面王胤禛,八爷党认为新的斗争刚刚开始,政治生命的延续在胤禛的第三子弘时身上,弘时与胤祀走到一起希望学习八贤王驾驭百官的韬略,胤祀倾注心力在他身上,一个复仇的计划油然而生,胤禛不得不重新开始面对八爷党。


唐俊龙55398571


看完《雍正王朝》这部剧,好多人都为八阿哥鸣不平,觉得他可怜。夺嫡失败就算了,自己一党的兄弟也背叛了自己,最后辅佐雍正还被猜忌,招来杀身之祸。可我看完以后却觉得,他这个人真的是,老老实实当个贤王就可以了,当皇上是真的不可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这三个最主要的原因: 一:太聪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剧中八阿哥的形象,总是给人一种贤良的样子,而且他在剧中也确实会维护他那一党的弟弟们。但其实仔细想想,八阿哥的真的是太聪明了。就比如说当初的刑部一案,他空手套白狼,用九阿哥的两个门人,换来了皇上对太子的不满。他确实聪明弃车保帅,用了一招一箭数雕。卖了九阿哥一个面子落了个贤,案子破了落了个有能力,还顺手把太子收拾了,为自己的前程清路。 再比如,第二次导致废太子的导火索——那封任伯安的密信。当时,九阿哥拿到手里以后。他知道,终于有了第二次扳倒太子的砝码。但是他通过上一次废太子事件,也明白谁把太子拉下马,那就意味着谁离皇位原来越远。所以他转头就去找十四阿哥,让十四阿哥负责给皇上上折子。但不是所有阿哥,都是像十阿哥一样是个愣头青。十四阿哥从他的这一举动,察觉到他的用意。这也是他们兄弟两个,彻底决裂的起因。之前十四阿哥只是跃跃欲试,但是八阿哥这一招,却是彻底把他推开了。聪明事件好事,但最怕的就是你自诩聪明,却把别人都当成傻蛋。 二:自私,不顾全大局。八阿哥争权夺利的时候,只想着自己能从这件事中,得到多少收益。江南水患的时候,他暗中阻挠。追比国库欠款的时候,他更是处处使绊子。刑部案件的时候,又是为了自己一党的利益,包庇九阿哥。最让人不能忍的是,十四阿哥封了大将军王。最开始的时候,八阿哥就担心,怕四阿哥一方抢到这个好处。但是,他自己又不擅长领兵打仗。他那一党的十四阿哥做大将军王,他又不放心,生怕老十四抢了他的位置。从这件事情他的考虑就能看出来,他依然考虑的是自己的权利。 要知道,大将军王是去做什么的?领兵打仗、捍卫国土。他倒好,当成了一件党争的玩意儿。更甚者,十四阿哥做了大将军王以后,两军对峙,他竟然依然在考虑夺位的事情。还给十四阿哥去信: 十四弟如唔,时机尚未成熟,千万不可出兵,须知我军凯旋之时,也即吾弟解除兵权之日。 咱们先不说十四阿哥的小九九,早就已经和他离了心。就冲着他这封不识大体的信,他就不配做皇上。两军开战,受苦的是谁?还不是那些小老百姓。如果明知道可以打赢,却为了自己的私心故意拖延,除了造成国家和百姓的负担,还有什么?这一点虽然十四阿哥有私心,但是我还是想站他。十四阿哥想通过军功,来提升自己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但究其根本他的决定是正确的,为国家省了多少的钱! 三:护短,盲目护短。从剧情前期就可以看出来,八阿哥的贤名,和他的护短密不可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刑部冤案。堂堂国家的最高司法机构,出了这种“丑闻”。他明知道是九阿哥的门人做的,却依然站出来为九阿哥开脱。当然他有自己的私心,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九阿哥支持他。他帮九阿哥,不仅能在九阿哥面前留下一个人情,还能“安慰”支持他的那些门人的心。就像在说:“看啊!出事我都帮你们摆平了”。这种事情,有一就有二,长此以往哪还有什么公正法纪可言。 他的这种护短行为,在之前的追比国库欠款一案也能看出来。当时一群“老赖”聚在一起,担心四阿哥接了这个差使之后。都在讨论: 最好让八阿哥跟皇上去说,同意让咱们分期付款,那样还有一点闪转腾挪的余地。皇上要在皇阿哥中选派一名,担任追比欠款的大臣,只有让八爷出任这个差使,那说话才管用呢! 这些官员之所以这么说,无非就是八阿哥平常总是以宽容示人。所以,让这些个官员都觉得,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自古以来,我们都爱讲究个人情,还有一系列什么“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见面三分情”“人多了路好走”。但这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国家大事上也处处讲人情,那真的是没什么好说的了。就像邬思道在四阿哥登基后说的一句话: 天子无私事。 我觉得这些,八阿哥即使当了皇上也肯定做不到。这一点,康熙也早就已经看了出来。所以他在临死的时候,告诉四阿哥: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仁,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的人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不得不说康熙看人很透彻,对这几个儿子也是相当的了解。听他最后那段话,应该也考虑过八阿哥。只是可惜八阿哥太沽名钓誉总想着笼络人心,就这么和皇位擦肩而过。至于八阿哥最后的下场,我觉得他如果真心辅佐雍正,当个“闲人”,比当一个“贤王”要靠谱得多。该狠心的时候不狠心,该退后的时候不退后。一直明里暗里的和雍正硬刚,肯定不会招人待见啊。自己要贤名就算了,人家要改革他还背地使个小绊子,四处的收买人心。是我,我也容不得他。更何况,本来就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的雍正啊!只能说成王败寇,但如果他没有错处,又怎么能成为“败寇”呢?那些吐槽历史是由胜者书写的人!


八卦研究室


皇权是个好东西啊。

一句话,成功登基了,哪怕很快就死,基本也是有“子子孙孙永续基业”。如果成功,自己的死活,该真不是极大的事。

这里头的好处,无需再讲了。

只要有三成以上的机会,就值得一搏吧。

九子夺嫡,不全是二月河妙笔生花,主要是,历史它想不到的精彩啊。

太子失德被废。(若郑春华事属实,太子罪列十恶之最后一条。)

大阿哥率先想到:该立长。

意欲害死太子。而三阿哥想到“立贤(三阿哥学问最好)”揭发大阿哥。

却被老八揭发,老三也有鬼鬼祟祟的事。

八爷夺嫡呼声最高。却被康熙压下。“朕他娘的不立太子了。”

明面上:康熙最看重老十四。

于是老九老十唯老八马首是瞻,“拥护老十四xx”

老十四“推心置腹”:“要说xx,还是八哥行”

没见老四啥动静!他光顾干活了。唯一跟他一气的老十三,圈禁着涅。

谁都没想:老十三,猛虎关着,爪牙在哩。

老四闷头不吭,有邬思道出主意。

雍正“抢班夺权”成功。

老八他们只猜测:他买通了隆科多张廷玉。

呵呵呵呵!俩人恁好买通?

认定了,老四不过是看准了个好机会。

自己争取机会啊。

果然他们拉拢隆科多。

张廷玉铁门栓打不开,就用“考题案”弄了张廷璐。想达到张廷玉和雍正互相隔阂的目地。

感到整得差不多了。

反正,他们很忌惮的老十三,跟死人差不多了。不用考虑。

把窝在东北的铁帽子王们弄来,整大事情。

这回,真是“老太太擤鼻涕——把里攥了。”

胜券在握啊。

谁知道张廷玉这汉人老头子是死硬分子,仗着满朝门生故吏,死保雍正!

谁知“病虎”老十三,关键时刻,拼着最后精力,奋力一击。八爷党一网打尽。


莘县村民


这里的皇位只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写,把它投放在现实社会里,敢为它拼命的人应该大有人在。有时人的本性跟野生食肉动物的本性一样,都带有不服的野性,弱肉强食的食物链中,试问又有几个人能抵挡强权的诱惑。


太甜不收钱


不是对皇位,其实就是对权力痴迷,我们身边这样的人都大有人在,挤破脑袋做个科长,处长,何况做皇帝呢,既然有机会,还不努力争取一下。


森屿影院


对一本小说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价?

当然是作者想他怎么做就怎么做了。


四川達州


谁都痴迷,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机会,有机会都回去争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