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为何不答应呢?

CJ-J


75万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兵数,所以应该从《三国演义》来分析。真正的历史上,蜀国真的一次性集结75万大军,能做到事情已经很多了。

仁义君主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过渡仁义化了,为了义帝关羽报仇而不顾一切才更符合刘备的形象,如果因为一个荆州就能使得刘备心动不报仇,那么罗贯中给刘备辛苦建立的仁义形象就会毁之一旦,所以一个荆州的代价是不够的。


想吞东吴

其实刘备在《三国演义》里面还要伐吴,更深层次的目的就是刘备真的动了灭吴之心,罗贯中把刘备的这个意思也隐藏在里面。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借着血海深仇来灭吴,在正史里面刘备也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所以罗贯中也表现了这一点。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很多情节,但是大致的历史脉络罗贯中并没有去改动,所以刘备伐吴是肯定要伐的,一个荆州是动摇不了小说情节的,而且失败也是必然的,这样既大致符合史实,又为诸葛亮的能力造了势。有这么多好处,岂是仅仅一个荆州就能比拟的,所以刘备为什么要答应呢?


淡看天上月


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为啥刘备不答应呢?

从三国演义描述看,确实刘备军力强盛,气势磅礴。但是文艺作品,有历史上惯用的夸大,号称等成份,从刘备传,陆逊传看,并没有刘备兵力具体多少的记载,但陆逊对抗的吴军五万是明确的。以蜀国仅有益州,汉中地盘的情况分析,应该有七八万人马,加上沙摩轲,杜路,刘宁支援的兵马,至多八九万。对孙权提出归还荆州求和,刘备为啥不答应,只能根据当时情况推断,因为究竟为啥,只有刘备知道。

第一,怀疑孙权求和诚意和自己当初的选择。就在六年前的建安二十年(215)孙权乘刘备在益州无法分身,派吕蒙带兵两万,夺取了荆州的长沙等三郡,刘备也很恼火,曾经带兵五万返回荆州,并令关羽带兵三万进入益



阳。但由于曹操窥视益州,刘备压力山大,只好与孙权订立协议,按地理位置双方各分三郡,东边归吴,西边归蜀。可仅仅四年,孙权又让吕蒙偷袭荆州,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二,丧失理智的报仇雪恨。孙权不仅夺走荆州,还杀了关羽。人死不能复生,关羽是结义兄弟,



刘备如今成皇帝,而关羽却死于非命。加上张飞当面哭诉,发兵以后,杀害张飞的凶手又投东吴,刘备当时怒火中烧,这种情况下,头脑不太清醒,恍惚间反思当初订立协议,觉得纸上谈兵没用,还是军事手段算数。第三,虚幻的正统优越感。刘备刚刚宣布登基称帝,群臣拥戴朝贺,举行祭祀刘邦大典,刘备觉得自己堂堂大汉皇帝,孙权小儿没有资格和老子谈判,伐吴才能体现正义,惩恶扬善,加上蛮王沙摩轲等捧场,刘备头脑发热,乘着气势正盛,一口回绝求和请求,待冷静下来,一切都晚了。



以上三条是主要原因,另外,刘备闭目塞听,错误判断形势。比如,自行登基称帝的理由,是汉献帝被害,开始可能是信息传递有误,但随时间推移,汉献帝的真实消息,应该已经清楚,刘备对政治形势应有清醒认识,不应继续装糊涂;还有对重大警示信号置若罔闻,比如,张飞遇害就是严重警报,因为本来刘备经众人劝诫,已经有所松动,张飞一番话,又激起刘备愤怒。按说刘备此时应深刻思考,慎重对待,而刘备仍然坚持错误,拒绝检讨,终于酿成不可挽回的恶果。(6:09)


流誉后


第一,刘备东征东吴,是举当时蜀汉全国之力的,战争的开端他势如破竹,所以当孙权提出归还荆州的时候。刘备想的却是鲸吞东吴,他已经不在乎荆州了,他要的就是整个东吴。他自己也感觉自己能够拿下东吴!其实刘备的心里已经算好了。与其吞下实力更强的魏国,不如去吞并实力还比较弱的东吴,而后再去北征魏国!



第二,对于当时的战争而言,就算孙权割让了荆州,对于刘备而言基本上一无所获,刘备从新野南逃江夏的时候。裹挟了大量百姓,曹操所得的新野也只是一座空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时候,三国志记载丞相诸葛亮迁三郡居民入川,所以刘备如果得到了荆州也很可能。只是一座座的空城,如果兵源和粮食一无所获,岂不是亏大了,所以刘备既然举国之力攻打东吴,他不在乎孙权是否割让荆州了,他望的是正个东吴。



农人牧子


首先,别说75万,能有10万就不错了,而且别看不起东吴,东吴的军事实力不下于西蜀,只是分兵防御曹魏了,当孙权忍无可忍的时候,先向曹丕称臣,争取时间,然后把兵力集中,一把大火让刘备回到解放前

其次,刘备的战略眼光有问题,当时孙权有大部分的荆州,扬州,交州,而刘备就一个益州,剩下的八州半全是曹丕的,刘备打盛产叛徒主君暗弱的益州都花了三年,打三代经营,军事不弱于西蜀的东吴六年都不够,真的打起来,曹丕可以派曹真,司马懿驻扎宛城,曹休驻扎合肥,一旦刘备进去江东地界,从宛城出兵,夺下荆州(刘备和孙权开战,不能撤兵回防)然后曹真抄刘备后路,和东吴两面夹击,司马懿留守荆州,防止诸葛亮的增援(刘备基本抽空了兵力,诸葛的增援最多万余人),而孙权把兵力抽空抵御刘备,曹休能轻易的通过合肥,和曹真一起包饺子(不要问曹魏哪来这么多人,打仗士气比兵力重要,孙刘大战,皆是疲敝之卒,而曹魏以逸待劳,而且八州地盘,除开防御人马,兵力上≥孙刘总和也不是不可能)最后东吴灭国,蜀汉半死不活,曹魏一统三国,可喜可贺

这种结局,诸葛这种智者一眼就能看穿,所以极力反对,但是刘备膨胀到不可一世,西蜀东吴能在曹魏手下苟延残喘,地利的功劳占一大半,北方人不善水战,长江天险保江东无忧,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中地形复杂,能轻易的以寡敌众,保西蜀万全,真正的军事实力,从正史上就能看出来,诸葛打了一辈子陈仓,孙权打了一辈子合肥,都不得寸进

所以夷陵之战就是一昏招,既然战略上选择了三分天下,那么也就只能固守以待“天下有变”曹魏综合实力最强,但也是内部最混乱的,一旦主君无能,很容易分崩离析,然而刘备等不及了,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安能不败?


破碎轨迹


整个益州男女老幼总人口才94万,何来75万蜀军?难不成蜀中全民皆兵?

孙权何时提出过归还荆州以求和?如果他会归还荆州的话,那为什么要偷袭荆州?偷袭了再还回来,岂非儿戏?

言归正传,公元221年七月,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执意发动夷陵之战,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

二是刘备带了多少人马?



关于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至少有3个原因:

1、为关羽报仇。天下人皆知关羽仍刘备结义兄弟,刘备如果不报仇必为天下人齿笑,况且刘备仁义重情,此为兄弟情感原因。

2、夺回荆州。天下人皆知孙权偷袭荆州,使蜀汉白白丢了荆州三郡之地,从此蜀汉仅益州一地,北有崇山阻挡曹魏,东有孙权占据荆州,蜀汉的战略地位一落千丈,毫无发展可言,被堵死在蜀中之地,刘备为了蜀汉发展,必要夺回荆州,此为国家发展原因。



3、暮年壮志。公元221年刘备己经61岁了,英雄己暮年,刘备自感时日无多,已经耗不起时间了,从刘备称帝到发动战争仅2个多月时间,时间对刘备来说很急迫了,刘备只希望在有生之年为下一代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此为个人情感原因。

整个蜀汉军队约十万人,还要防守北部边境及其它边境,刘备能带去打仗的撑死也就七万人。



孙权怕了吗?孙权怕了就不会偷袭荆州并杀关羽,孙权只是没有安全感,他一方面向曹丕称臣,缓和北部边境局势,另一方面与刘备议和,但并未提出归还荆州,议和只是缓兵之计,并抢占舆论导向,况且孙权料定刘备也不会接受,杀兄弟夺地盘可是不共戴天之仇,刘备会接受吗?你会接受吗?我想换谁也不会接受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诚邀,如题。
刘备为何不答应孙权的求和,窃以为很简单,刘备自以为有足够的把握拿下东吴。


历史上孙权是否愿意割让荆州窃以为值得考究,毕竟东吴耗费了许多钱粮才重新拿下荆州。怎么可能打都不打就直接还给刘备,那还不如不派吕蒙取荆州呢?所以今天小编只按小说的说法来考究。

按小说的说法,当时刘备拥军75万,刚在汉中大胜曹操,已成天下第一雄主。东吴兵马不过20

论高端战斗力,刘备虽然折了关羽张飞,但还有马超赵云黄忠魏延这些当世名将,反观东吴,周瑜鲁肃死后,东吴人才凋零,吕蒙又稀里糊涂在刘备伐吴之前死亡,东吴已经无大将可用了。实际上陆逊也是因为火烧连营七百里后才为人所知,刘备自然对东吴孙权不放在眼里。

实际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情谊深重,关羽张飞是刘备集团最元老的人物皆因东吴而亡,人非草木刘皇叔岂能无恨,更不会轻易放过孙权。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無月在之前的问答里也已经说过了,刘备伐吴,是一场灭国级的大战,刘备出兵的目的就是扫灭东吴,而不是为了区区荆州。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为关羽报仇

这是刘备伐吴的出兵理由,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关羽是最早跟随刘备闯天下的,那时候刘备一无所有,一起打拼到今天,跟刘备的感情很深,刘备为关羽报仇,合情合理,也符合刘备重情重义的人设。血债就要血偿,你东吴杀了我关羽,赔我一个荆州怎么够,荆州本来就是我刘备的。刘备要的是孙权身死家破。

二、看透了东吴不灭,荆州不稳

关羽的死,让刘备看明白了,想要荆州安稳,就得灭掉东吴。不然就算今天拿回了荆州,东吴还是会蠢蠢欲动,何况现在刘备也没有关羽这样的大将可以镇守荆州,所以,即便拿回荆州,迟早又要被东吴拿回去。为长久计,必须灭掉东吴,荆州才可以长久。

三、刘备志在天下

刘备以仁义著称,这也是他打下一片家业的主要手段。但是“仁义”也给刘备埋下了一个隐患,就是当初的“借荆州”。如果刘备真的仁义,借了的肯定早还了,但是刘备却在这件事上一直闪烁其词,甚至放了个关羽在荆州,自己再也不露面了。这就是真正的刘备,他志在天下,荆州对刘备而言就是刘备的,没有什么借不借,可是他偏偏不得不讲“仁义”,想必这件事也是很令他烦恼的。所以,这次他就打算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这个问题。

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前期的战斗顺利,让刘备信心满满。大军调动不容易,如果就这样撤回去,对刘备而言,只是取回了原本就在关羽治下的荆州,并没占到什么便宜,这样回去,刘备很没面子的。其实孙权也并不是怕刘备,只是怕破坏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因此,孙权也不会作太多的让步,让出荆州,已是他的极限。因此,刘备的大军,只有继续前进,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这是作者吹的,故意要捧刘备说他重情重义,然后只能这么一路逻辑下去。实际上整个历史上孙权只是想要跟刘备和谈停战,但是并没提任何荆州的事,因为荆州本来就是东吴借给刘备的,主权是东吴的,正是因为东吴屡次讨厌不还孙权才会派兵强夺的,怎么可能再让出去。

其次是荆州地区对于孙权来说太重要了。周瑜曾说,只要东吴能够占领荆州,那么就有实力对抗曹操了。早在关羽还活着的时候孙权就曾说过,只要能够讨还荆州,哪怕是他亲爹也得让路,怎么可能再去还给刘备。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的实力还不足以威慑到孙权。夷陵之战以前,刘备也不具备比孙权更强的军事实力。当时孙权的总兵力大约是13万人左右,还有大约10万左右的预备役部队;而同期的刘备军队大约是11万6千人,预备役部队4万人左右。单单从军事实力上刘备就没法胜过孙权。

再来是兵种与地利问题。当时的长江直接将荆州南北隔开来。刘备在关羽军团全军覆没以后丧失了所有水师部队跟战船,而吴军恰恰是水中霸主。这使得孙权就算在江北打败仗那么退守长江以南也是自保有余的,这就是已经提前立于不败之地了。因此,孙权只是不想跟刘备打仗并不是怕了刘备。


优己


刘备倾全蜀之兵伐吴,名为二弟关羽报仇,实则意图一举击灭东吴,然后合蜀吴之力北上灭魏,从此天下再度归汉,完成统一大业。基于攻灭东吴的设想,刘备自然不会同意孙权的归还荆州求和方案。不得不说刘备深具帝王之心,他伐吴之举可谓一举三得,既得到了美名,又得到了功业,还可以制衡丞相大权独揽。因此伐吴之战,刘备一意孤行,谁的劝告都不起作用,他还不带诸葛亮同行伐吴,就是想一战成名。

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认为是缓兵之计,当时刘备势入破竹,一路东吴大军望风而逃,或者望旗而降。当此之时荆州似乎已经唾手可得,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明显诚意不足。孙权如果提出称臣纳地,那么刘备或许可以答应孙权,然后先诛杀吕蒙、陆逊为关羽报仇;最后再一步一步削弱孙权 的权力,最终诛杀孙权为关羽报仇,同时铲除东吴复国的念想。事实上孙权归还荆州求和确实为缓兵之计,东吴同时也在准备水陆大军抵御蜀汉军队。

刘备还是自视甚高,战争过程中他打听到东吴的大将是陆逊,他说一句话: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在刘备看来他南征北战数十年,大大小小近百战,尽管败多胜少,但是刘备还是认为他用兵老到,兵法韬略惊人。他想学习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指挥千军万马,平定天下各路诸侯。也正是因为刘备的心高气傲,导致他轻视了对手,最终被陆逊打得大败!

刘备如果不那么贪心,在诛杀了杀害关羽的将领后,完全可以先收回荆州,再养精蓄锐,让诸葛亮来领兵伐吴,那么他的一世英名必然不会受损。刘备就是失败太久了,太想早点完成统一大业,建功立业了。刘备也不想想秦国名君名将名臣代代皆有,统一天下依然用了六代人的时间,他刘备才能不及秦国历代先君,蜀汉综合国力也弱于魏国、吴国,再想续写汉光武帝的传奇,实在是太难了。


大秦铁鹰剑士


刘备伐吴,那是关公死后八年的事了。刘备说伐吴是替关公报仇,那只是借口,经过十几年的养精蓄锐,刘备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国库盈实,这时的刘备是志在独吞天下,孙权哪能还个荆州就把刘备给打发回去?曹魏势大,刘备暂时不好下手,东吴实力这时远弱于刘备,刘备就借为义弟关公报仇为名先吞并东吴。刘备要的是整个东吴而不是区区一荆州!如果刘备拿下东吴,接下来集吴蜀两国综合实力,便有足够的能力挑战汉献帝的皇权,完成谋国篡位的大计。曹操最后悔的事是:当初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怎么没杀了那大耳贼刘备!悔不当初,悔不当初啊!阅人无数的曹阿瞒也看走了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