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步枪弹药都向小口径弹药发展?

军事小科普


这句话你只说对了一半,目前普通步枪小口径趋势明显,而狙击步枪反倒却有持续大口径的趋势,而我国的5.8毫米口径狙击枪那是因为拍脑门的一味的讲究通用化的恶果,目前出现的新式大狙说明了我们也正在寻求改变。小口径和大口径的不同趋势,其实说白了都是各自在携行性和杀伤性之间不断地做调整,以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所造成的。



为什么步枪会有小口径的趋势?

小口径的趋势是从越南战争中出现的,当时美军装备了世界上第一款小口径步枪M16,从此世界上便刮起了一阵小口径的旋风,美苏中分别研制了5.56、5.45、5.8口径步枪,当时主要考虑的是这两个因素:


第一、大口径步枪动能过剩

大口径因为更加粗壮,所以装药量大,重量也大,所以在相同的出膛速度下,动能比小口径子弹要大的多,那么这就出现一个,比如AK47的7.62毫米子弹出口动能可以达到2500焦耳左右,但在现实中如果要把人打成重伤或者致死往往只需要几百焦耳的能量就够了,那么多出来的这些就是过剩的动能,这样不仅浪费,而且子弹太大,单兵带弹量也太少,所以人们就想到了缩小子弹口径以便减少装药量以及弹头重量来减少动能的方法,这就是小口径子弹的出生简史。


第二、小口径子弹停止作用更强

目前主流的步枪用5.56、5.45、5.8毫米子弹,出口动能大多在1500焦耳以下,小口径子弹既然减少了出口动能,那么就必须要将有限的能量尽可能多的作用于目标,这就涉及到了所谓的停止作用,也就是对于目标的杀伤力。小口径子弹由于重量轻,惯性小,在进入人体后,容易发生不规则翻转,产生的空腔效应实际上比7.62子弹要大,也就是杀伤力更大。




为什么狙击枪又会有大口径的趋势?

小口径最大的劣势就是中远距离存能太小,侵彻力太差,现在步兵防护装备不断升级,钢板什么的都被淘汰了,基本都用上了凯夫拉、陶瓷等复合装甲,别说用88狙的5.8毫米子弹,就是用7.62毫米的SVD现在都已经很难穿透单兵的复合装甲防弹衣和凯夫拉头盔。
(这是对子弹存能非常形象的描述)

所以现代狙击枪的主流已经被巴雷特引导的12.7毫米口径占据,而随着狙击枪反器材作用的优势凸显,为了对付越来越强的轻防护车辆,更大口径的20毫米甚至25毫米狙击枪也在出现,诸如南非的NTW20反器材狙击枪,美国最新出品的XM109型25毫米口径重狙,而我国目前追随这一趋势,也推出了12.7毫米的10式狙击枪和价格高达26万的CS/LR4A7狙击步枪,5.8口径的88式狙击枪注定只能退居二线,成为警用和特种部队的小范围装备。
(国产12.7毫米口径26万狙)


军史吐槽君


小口径弹药的优点就是同等负重下携弹量更高,而且其杀伤力甚至强于全威力弹药,再加上射击时后坐力较小,因此很快得到了各国军队的欢迎,成为了如今的主力弹药。

60年代美军使用的是M14步枪,使用7.62X51毫米全威力弹药,但是自动射击时后坐力太大,难以控制,实际使用时主要是作为半自动步枪使用的。而且由于弹药较大较重,因此单兵携弹量很少,仅有一百余发。实际效果非常差,甚至直接被当时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点名批评。

因此作为对策,美军看上了当时的基于民用.22口径弹药改进而来的AR15步枪(前身AR10在和M14的竞争中失败),小口径弹药的好处就是自动射击时容易控制,同时其威力也很大,小口径弹药击中人体后能翻滚产生巨大的空腔,停止作用也很强。

还有就是携弹量的问题美军使用的7.62X51毫米弹重量在25.5克,但是5.56毫米M193弹则只有11.8克,如此一来同等负重下士兵的携弹量大大提升,作战时就更能保障充足的火力。

后来美国空军率先装备XM16,其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也陆续开始换装,到美军正式参加越战时已经正式进入美军中,开始逐步取代M14。随后其他国家也纷纷设计了自己的小口径步枪,小口径弹药也开始走向辉煌,如今已经成为了主流。


前沿阵地


从1944年德国的STG-44开启了中间威力弹突击步枪的先河,从此使用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将使用全装药的步枪踢下舞台,战后各国便开始研发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以及研制小口径的中间威力弹。特别是以北约制式弹药的5.56毫米口径、俄罗斯的5.45毫米口径,中国的5.8毫米口径为代表。
这些大口径重机枪的子弹是用来拆墙的


在早期的制式步枪研制时,当其它欧美国家还在使用0.3英寸左右口径的步枪弹时,日本在新式三八式步枪上率先采用了6.5毫米口径,这个口径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算是属于小口径的步枪弹。因为日本人在研制过程中发现日本人的体格比欧美国家小,口径太大的步枪弹在开火时后坐力太大,这对于有精准设计需求的日本人来说步枪后坐力太大并不能保证精度。而且采用口径更小的不成蛋,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节约的材料和资源,而且在同等质量上单兵携带的弹药会更多。


那么现在使用的小口径步枪弹是否会存在着人们担心的威力不足的现象呢?首先威力不足是相对于更大口径的步枪弹来说,对人体的贯彻伤害那是毋庸置疑的,没有谁的身体能扛住子弹的伤害。而且突击步枪的设计交战距离在400米以内,而一般的交战距离往往在200米以内,所以小口径步枪弹已经满足了交战时的需求。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从优缺点去看适用场景就好

小口径最大缺点是啥?弹丸质量太轻 这带来两个最大的坏处

远距离存能不足

动能较弱

讲道理,远距离存能不足其实就不是个事儿,二战时候还大量装备大栓,由于机械化战争形态的转变。步兵交战距离基本都在400米之内,正儿八经打死人绝大多数都发生在300米之内。

到现代,除了机械化更发达,中远距离的支援火力更多,这个时候要射程600+的中口径全威力步枪干啥?

动能弱其实也是存能不足,导致对于防弹衣或者墙体的侵彻力不够。这个是个毛病,虽然也有5.56的m995弹之类的穿透还不错的弹种,但适用性不算太广。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

美帝:绿骆驼有啥防弹衣?

毛子:绿骆驼有啥防弹衣?

兔子:论小口径穿透,在座的都是辣鸡

有点走远,小口径对于有防护目标和对掩体穿透力确实不如中口径,但问题是他本来就不是去干着活。就好像你硬要拿菜刀去砍柴一样,小口径带来的高初速和空腔对于肉体目标的毁伤是远大于中口径的。


所以说,小口径因为弹丸质量轻的毛病其实在它的应用场景里面并不重要,所以缺点有,但相对他带来的优点而言,完全忽略。

那么接下来简单说优点,毕竟好多答主都回答过了

更小、更轻,提高单兵弹药基数,提高弹药补给效率。

弹道更平直,后坐力更可控,精度更高

空腔大,杀伤强,停止力强,不容易过度穿透

另外很多人会吐槽到关于打不穿防弹衣的问题,其实我前面也说到过,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枪支和弹药是会有相应调整的。比如最早5.56的M193弹甚至没有钢芯,就是一坨铍铜铅。这别说防弹衣了,穿透车门之后的杀伤效果都很差,所以后来的M855包括现在M855A1之类都增加了钢芯,甚至还有钨芯的。

而且当战争形势开始改变,比如面对身着防弹衣为主的敌人,美军那边现在也有备选的6.8SPC弹方案,只需要把M4换根枪管和枪机就能用。连弹匣都不用换。


疯狗的轻武


1、弹药轻便,便于携带

以北约为例,5.56mmSS109弹重12.44克;标准北约7.62mm弹重24.3克;基本上是带5.56比带7.62多一倍的弹药携带量。这在战场上有一定的优势。

2、作战距离问题

现在战争情况下,士兵的交战距离在200米—400米左右,小口径子弹完全可以胜任,而大口径子弹因为在这交战距离里面动能过高,导致穿入人体的时候,没有过大的空腔。

3、后坐力方面的考虑

还是以北约标准为例,我们都知道,小口径步枪它的后坐力比大口径步枪小很多。后坐力小的结果就是提高人机效率和对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米格走廊上的佩刀


自1965年越战规模扩大,美军正式介入以来,各种先进的战法战术轮番在越南使用。显然美军把越南当做了武器试验场。用在越南最令人惊讶的是m16小口径突击步枪,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参与了实战的小口径突击步枪。

二战步枪使用的最小口径弹药是日本的6.5毫米友坂步枪弹,而苏、美、德使用的是7.62×54,7.62×63,7.92×57和7.92×33毫米,这些步枪弹的口径都在7毫米以上。而且,有几种弹药,到现在还在生产服役。但是因为威力过剩,射程达到上千米,大部分都是一战时期的产物,单发重量过大,且不方便携带。而小口径步枪弹,满足了火力需要,也能让士兵在携带足够多的子弹的同时保证了威力。目前美军士兵携带弹药量普遍在300发以上,而在以前,这是不敢想象的。

现在小口径步枪确实是主流,但不能说未来的步枪会越来越小。

先说小口径步枪的优点

1、弹药轻便,便于携带

以北约为例,5.56mmSS109弹重12.44克;标准北约7.62mm弹重24.3克;基本上是带5.56比带7.62多一倍的弹药携带量。这在战场上有一定的优势。

2、作战距离问题

现在战争情况下,士兵的交战距离在200米—400米左右,小口径子弹完全可以胜任,而大口径子弹因为在这交战距离里面动能过高,导致穿入人体的时候,没有过大的空腔。

3、后坐力方面的考虑

还是以北约标准为例,我们都知道,小口径步枪它的后坐力比大口径步枪小很多。后坐力小的结果就是提高人机效率和对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在说小口径步枪的缺点

1、战争形势的问题

小口径子弹在对付恐怖分子这种没有大规模装备防护器材的武装时,效果非常好,但如果到了国家军队之间的战争时,由于大规模装备防护器材,导致小口径子弹的杀伤力大打折扣,以美国5.56MM子弹为例,现在的A4标准的防弹衣在200米左右就能抵挡该枪弹的杀伤。

中国是目前最大的防弹衣生产国,其生产的A4防弹衣已经在美军中大量装备。由于中国防弹衣低价且质量好,所以军队买防弹衣是买的起的!

2、远距离杀伤问题

小口径子弹在400M之后,由于空气阻力和重力的问题,导致穿透力不足,而大口径子弹在400M后会有不错的效果。

美国下一代6.5MM步枪,这预示着大口径步枪的回归!

总体来说,现在由于反恐战争的缘故,恐怖分子不可能大批量装备防弹衣等保护器材,这就导致了小口径步枪的发展。但回到国与国之间的常规战争的话,小口径步枪会因为防护器材而失宠,想想你手中的步枪打不死敌人是什么感觉。所以,未来步枪的发展趋势很有可能回到大口径的时代。

在二战后各国都开发了新一代的中口径中间威力/大威力步枪弹,但是在越战早期使用m14的美军反应虽然m14精度好射程远但不及越共的ak47和akm系列,甚至不如63式自动步枪。而且m14的后坐力过大,不便于控制。

m16出现以后,很明显不适应越南潮湿且热的环境,纷纷趴窝,成为广被诟病的武器。但是小口径步枪弹的表现可圈可点,什么后坐力小啦,能携带多点啦(美军能携带560发),

此后前苏联和中国先后开发出了自己的小口径步枪弹,并且综合性能比中口径步枪弹好上不少。弹道平直,并且弹头较轻的优势,在射入人体后形成巨大的空腔,口径小了,杀伤力反倒好了不少。并且易于控制连发状态,后坐力聊胜于无。






星辰舰


现在的子弹还是属于动能弹,就是利用弹头的动能来杀伤目标,在专业的技术层面用一个名词叫做断面比能,就是用子弹的动能除以弹头的截面面积,这个概念有一点象压强,就是在运用于物体的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积小的物体压强大。

对于小口径枪弹来说,缩小子弹的口径就是在降低子弹头的截面面积,而小口径子弹的初速也比通用口径的子弹更大,通用口径的子弹通常的初速一般是700米/秒,而小口径枪弹的初速都接近了1000米/秒,也就是从2倍音速到了3倍音速,速度的提高使动能增大的效果可是平方的关系。

而由于弹头变得比较轻,枪械的后座力变小,使枪械的连发精度变得容易控制。而且由于初速提高,在射入人体后弹头的翻滚会造成体内更大的空腔。

上块大肥皂的照片,是5.56弹的。


小口径枪弹最早大规模出现在战场是越南战争,当时的M16开了小口径军用枪弹的先河,随后大家跟进,现在军用步枪有3种小口径弹,西方国家的5.56,苏俄的5.45,中国的5.8。

不过,这几年的战场实践也反映出来了小口径枪弹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侵害力不足,尤其是现在的战场经常出现在城市,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小口径对于建筑物的侵害明显不够,当然真的钢筋水泥,用枪是干不透的,这里主要是指各种砖墙什么的,而最麻烦的是现在人体护甲的普及,对于人体侵害力也是麻烦了。

小口径步枪的远射能力现在也是问题。小口径步枪是按照400米内有效杀伤的要求设计的,这个是美国根据美军士兵在二战中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但是现在由于光学器材的普及,士兵的交战距离已经开始向远距离延伸。

使用机械瞄具的时候,到400米的距离上,人体还没有准心宽呢,而现在的光学瞄准镜可以轻松的做到400米上精确瞄准。倒不用没事就来个什么8倍镜,一般的3-4就已经够用了。

步兵第,视力提高了,但是弹药的威力没有跟上,这样就是看得见,打不着,现在各国是增加一些精确射手步枪,不过这又增加了后勤补给的麻烦。

应该说,小口径枪弹现在还是各国军队的主流武器,但是现在各国对于小口径枪弹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在进行研究,并且是开始研制新的弹药,但是对于新的弹药大都还是小批量测试,就像美军之前的M855A1,在实验靶场非常好,但是到了伊拉克,表现就没有靶场出色了,有的时候还不如原来的M855。不过这种事情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实验。

除了在小口径弹上挖潜以外,也在实验新的口径,原来俄国曾经提出实验6毫米弹,但是后来就没有下文了,而美国最近提出实验6.8毫米,这个就还要看后续的发展了。现在军用步枪可以说是在一个比较彷徨的时期,下一步如何发展,各个国家都在摸索。


有痰


近几十年来,人类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装备的输出效能较之前提高了好几个数量级,装备的小型化成了可能。而与此同时,人类的身体机能并没有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100年前的致死打击如今同样能要了人的命。那么装备的发展就有了两条路,第一,同样体积的装备产生更大的破坏力。第二,在保证同样破坏力的前提下缩小体积便于携带和使用。既然人类的极限没有变,那么第一选项显然就是一种类似于鞭尸一般的对资源的浪费,没有意义。第二选项自然成为人们普遍很容易就能取得的共识。


我真的是大汤汤汤小汤


小口径的好处就是能增加士兵的携弹量。因为现代战争大多在近距离内交火,通常在四五百米的距离,口径5毫米左右的子弹足够应付。


王庆玉1964


小口径也有缺点,射程近,杀伤力不够。中口径弹药也开始受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