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里,唐僧取经的本质,是否真像如来佛祖所说,用佛经渡东土众生呢?

柳侍墨


唐僧取经的本质,我们可以剖开来看的话,大致分为两部分:唐僧为什么要去取经?唐僧取经的结果是什么?

唐僧为什么要去取经呢?这里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毫无疑问,便是唐王李世民的命令。

间接原因那就多了去了,什么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啦;什么唐僧是得道高僧啦;什么唐僧想学大乘佛法啦;什么唐僧是观音菩萨选中的人物啦等等,不一而足。

不管有多少个间接原因,只要唐王不乐意,唐僧就不会去取经。也就是说,纵然唐僧身为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弟子,他仍然需要听命于唐王。

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根据原著中唐僧的话,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唐僧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想去取经,实际上,唐僧这个软蛋根本就不想去取经。取经路上也曾多次流露出回家的意愿,却都被孙悟空劝下。

好歹在众徒弟的保护下,唐僧走完了取经路,取得了真经。取回真经之后,唐僧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赶紧把经书给唐王送过去啊!

如来对于唐僧的想法,自然不言而喻。这个老泼皮人精,平日里专门算计别人,岂能不懂什么叫顺水人情?

为什么要说那是顺水人情呢?因为唐僧取经,本来就是给唐王取的呀?取经的目的,也是为了大唐江山永固。但是如来有一千种方法不让唐僧走啊,虽然没这个必要,却是很好的立威方式。

与其这样,倒不如让唐僧顺顺当当的走了,这样唐僧就会倍加感激如来。如来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若到你那南赡部洲,示与一切众生,不可轻慢,非沐浴斋戒,不可开卷,宝之重之!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有发明万化之奇方也。

如来的这句话非常有深度的,他想让唐僧将真经示于一切众生。可唐僧在回大唐的路上,被如来一脚踹到水里,真经有少量残损,根本就无法示于一切众生了呀!

在取经动员大会上,如来可不是这么讲的。他说:

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潜意识里,如来觉得东土那帮人根本不屑于看佛经;觉得佛经即便是拿过去了,也只是一堆擦屁股纸。这样一来,不仅自己的面子挂不住,还误了传经大业。这对如来而言,是不能忍受的。

由此可见,如来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度化众生,而是为了弘扬佛法。二者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帮助他人,一个是洗脑他人。

说到底,在如来的布局之下,不过是度化了唐王李世民一人而已。至于千千万万的东土众生,他没有能力去度化,只能通过李世民的命令,在全国推广罢了。


祗树


都是假话。

如来说的冠冕堂皇高大上,其实纯属骗局。

第一,最后总结如来给的经书,仔细看来,和唐僧在乌鸡国念的旧经书多有重复。可见,如来的经书也不过是吹出来的,什么大乘佛法也未必多厉害。取经真是骗局。

第二,唐僧西行以来。佛法并不昌盛。和尚的各种丑事都暴露无遗。远远不如东土的佛教文化。所谓西牛贺洲的繁荣昌盛不过是妄语罢了。

真实情况是。唐僧西行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弘扬佛法。有不少百姓都为唐僧师徒建庙供奉。对佛教有利。

这才是如来根本目的,他利用唐僧师徒以取经的名义沿途多管闲事来扩大影响和宣传佛教正能量。打破了道教的束缚和排挤,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事实证明,领导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搞欺骗手段利用下属达成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乱神虎


普度众生不是不存在的,所有的话只不过都是统治者欺骗大众的大话套话。要知道,一部作品,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人物形象,他是作者抓住时代的典型加以勾画而成的。

《西游记》取经团队中,不光是唐僧,孙悟空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经可取。而孙悟空的形象就是以吴承恩本人为现实原型的。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县人。生于明弘治十三年( 1500) , 自幼即以文名冠于乡,但在科举场中屡试不第,直到四十五岁,才得了一个岁贡生,六十一岁时,因为母老家贫,屈就长兴县丞,后与长官不和,即辞职而去。之后,曾一度到杭州居住,不久即归故乡。七十一岁时,始写《西游记》,写成年未知。死时八十三岁,无子。

我们从他的简略生平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才士,尽管才学满腹,却屡试不第,四十五岁才得了一个岁贡生,怎能使他低头屈服呢?于是,满肚子的不平便产生出他的"叛逆”思想,这种思想,具体表现在他重新塑造的孙悟空的形象上。他把一个毫无世系、连姓氏父母也没有的石猴塑造成一个正面的典型人物,赋予他一种反抗斗争的精神;而把传说中的状元之子和大唐皇帝的御弟玄奘,塑造成一个胆小如鼠的“脓包”, 成为取经的傀儡。这种对于封建宗法门第的讽刺,对于统治阶级懦弱无能的讽刺,已可说是无比的尖锐了。再即孙悟空的“大闹天言”来说,作者的”叛逆”思想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最高峰。但是作者终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于无可奈何之际,还得承认了如来佛的手掌——这只手掌,便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还得承认了观音菩萨的紧箍儿——这个紧箍儿,便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礼教和法律。由此看来,吴承恩的思想是存在着一种苦闷的矛盾而得不到解决的。

而所谓的取经,只是为了禁锢思想,把原本“自由”的人牢牢攥在手里,不管是戏里戏外都可以看出,这一切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而发动的,为了掩饰自己的罪孽,粉饰天下太平,通过各种封建礼数,思想禁条来约束民众思想。戏中,唐王派唐僧去取经,只是由于自己杀人无数,罪孽深重,为求安抚亡灵而安排的一场马拉松。戏外,从作者本身的个人遭遇也可看出。

同样可以联系现在,一些表面光鲜的明星,通过一些不法手段取得了一些钱财,为了掩饰自己之前的行为,通过做慈善活动来为自己做遮挡。




毛驴视频


从佛家的角度来看《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很像我们人的一生,唐僧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佛理去取经,而我们平凡人为了什么是生活?生活的目的和意思这种事情困扰和寻求答案,生活种种磨难和考验就像取经路上的各种魔难,面对的态度就是们要学习的慈悲、善良、智慧、忍耐、坚韧不拔、宽恕、礼貌、不埋怨、不放弃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想获得快乐的生活必须要有的,去西天取的了真经,相当于我们通过追求达到幸福美好的生活。他的三个徒弟代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三种毒(贪、嗔、痴)或者烦恼,它影响我们获得永恒的快乐,孙悟空代表嗔恨,他好生气发火,一发起脾气来什么也不管,失去理智,现实中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嗔恨心,为了降服他唐僧念咒,我们呢要熄火要管住自己的脾气,培养自己的慈悲心,用善良的慈悲心来化解仇恨和嗔恨!八戒代表贪心,他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睡、他贪心过重,所以要用戒律来严格要求和提醒他,我们每个人都有贪心,对治的办法就是像唐僧一样布施,他为了取经什么都能舍弃,什么都不在乎,这正是我们学习的,要想得先需舍。用布施的舍心来消除自己的贪心。沙僧代表着愚痴,他在流沙河吃人身上挂着好多骷髅,他不明白事理,他为人没有自己的见解容易听从别人的话,所以唐僧给他取法号悟净,要他懂的清静的正知正见,我们的一生也是要有正知正见,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唐僧最后取得真经,他去掉了身上的三种毒和烦恼,我们也是在生活中要去掉这三种烦恼和痛苦才能达到智慧生活的彼岸。所以唐僧取经不仅仅是为了渡众生,也是在磨难中修行,通过历事练心成就自己。



妙觉佛语禅心


取经的本质可以说是为了普渡众生,但是原著唐僧取经的本质就不一样了,因为原著中唐僧取经带有被迫性质!是被套路的结果! 取经的发起人是谁?唐太宗!为什么发起?害怕!为什么害怕?死而复生的地狱之行!太宗皇帝看到了地狱的实情,想想人间自己的斗争生涯,不禁毛骨悚然!要办水陆法会!与此同时,观音大士正在宣传大乘佛法,兜售锦襕袈裟!太宗皇帝,套路那不是一般的深,先高假买来这套装备,然后当着大伙儿送给唐僧!唐僧正显摆呢,太宗立即提出谁愿意远去天竺取经?这唐僧一瞧,不去不行啊!这礼也收了,袈裟也穿了,不去,岂不是不给太宗面子,不过,去了也对不起自己!山高路远,妖魔鬼怪的,能不能回来那还两可?原文唐僧说,远赴山水,取得正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所以说唐僧取经带有被迫性质!


西游唐大官


佛是佛,人是人

佛家讲究大慈大悲,然而俗话说自助者,天助也。能渡化东土众生的依然是人自己。佛没有这个义务去花费时间来去渡这些芸芸众生。

地藏王菩萨曾说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果然,永远也没有成佛,究其原因就是,佛只是佛,是一种大道,一种自悟,而芸芸众生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试问,你本就在自然规律中,又如何去渡自然规律呢?

所以《西游记》原著,或者《西游释厄传》、《大唐西域记》中唐僧取经的本质,仅仅只是自我修行而已,佛祖亦如是,并非用佛经渡化东土众生。


丁勾铁目贞


既然是小说,那么每个人都应该会有自己的理解。唐僧经过种种磨难,并最终取得真经,得道成佛,以实际行动教育众人,成功的道路崎岖坎坷,千辛万苦。至于用佛经普渡众生,用现在的语言叫官方说法。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西瓜橙c


佛不度人!取的也不是佛经,傩神,傩教,傩经!啥是傩自己查,为什么阿傩迦叶本身都是婆罗门耆那教,世间也是如此,到了唐时以经更加入了其它宗教如摩尼教,等等,而唐僧真实取经所取的却是唯识的经法,而唯识的祖师爷却是提婆达多,跟悉达多是死对头!而取经本身对国人国家没有任何益处,大大弱化人的自我意志,都成了佛教的奴隶!


好空无法


其实这能是佛教的信仰。例如什么“修心成佛”,“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等等,其实从来也没有真的活灵活现的看到凡人成佛。

有人会问【释迦摩尼】不是如来佛吗?的确。但是他也是凡人,由于功德无量被人们神化了,便成了人们信仰中的佛。

当然有很多著名的【佛经】也是信佛的大文豪根据自己的理念编撰而成,加之佛教一代一代的往下传,逐步臻善。

所以现代允许如佛教、道教等宗教,人们有信仰自由。


我爱祖国63611886033


佛教拿我们贫民(下民,草民)没有用,估计有万分之一人学佛。主要是爱心问题,主要是把爱心献家人,情人,佛教是讲把爱心给不识的所有人,怎能想得通,明白,,实质是博爱(溥爱)。可个个亨要厚爱,那怕最终忘恩负义,所以佛法只能渡化有缘人。

学佛主要事:“六度”小圆满,‘’三十七道品‘’大圆满,各大菩萨总行在现实“炳尘”生活中心向达道极乐尊称见道极乐世界,不是“显宗”其它宗教、外道凭虚空“执魔似”享向天堂和极乐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