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扶苏的岳父,而且又拥有大权,为何还和赵高一起立胡亥为帝呢?

芯疼比快乐真实


对于秦朝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大都在叹息公子扶苏的境遇,也对赵高为一己之私而做下如此祸国殃民之事十分愤恨,顺带着也对于书法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丞相李斯十分不满。



而当有人知道李斯竟是公子扶苏的岳父之后,对于李斯坑害自己女婿的手法更是不解。有不少人都在说是不是赵高已经权倾朝野了,李斯为了保命只能害死扶苏,与赵高合作扶持胡亥上位。实际上不是,虽说赵高在秦始皇病重之时已经掌握了朝堂大部分的话语权,但其实不是,如果赵高那时候的权利有那么大的话,他就不需要与李斯合作,矫诏杀死蒙恬和公子扶苏,也不需要通过李斯的丞相之位去签发这道诏书了。

但是为何李斯偏偏要和赵高合作坑死自己女婿呢?原因不外乎两点,首先,蒙恬是秦始皇故意贬斥出去的,以后方便公子扶苏上位后重新启用,对于这点,李斯和赵高是十分清楚的,若是扶苏上位,最直接的结果便是蒙恬上位,但是不仅是赵高和蒙恬的政见不和,就连李斯也是,李斯对于蒙恬的防备心是十分重的,而当李斯听到秦始皇驾崩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不仅是扶苏,还有蒙恬。


第二,李斯是属于法家的子弟,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整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基本都是李斯订立的,秦刑也是十分重的,也正是秦的刑法使得当时百姓苦不堪言,对于这点,仁慈的公子扶苏一直很同情老百姓,所以也一直要求秦始皇改变秦刑,最后触怒秦始皇而被贬。所以,若是扶苏上位,李斯的法家理念一定会被废黜,这是一个学者所不允许的,所以李斯最后对女婿下了黑手。

综合这两点,一个丞相的私利以及一个学者对于自身学说的保存欲望导致了这场悲剧


金道人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秦始皇想立的是谁?到底是扶苏还是胡亥?我个人认为是胡亥。

先说一下证据:

可以百科一下最新出土的北大简,西汉初年的东西。那个里面记载的秦始皇就是正儿八经的传位给胡亥,和扶苏根本没关系。

不知道题主是从哪里来的信息,李斯是扶苏的岳父?扶苏在中国历史上的记录非常少,基本上就三件事,焚书坑儒劝谏,被赶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自杀。其他对扶苏的信息唯一知道的就是他爹是秦始皇。

第一:扶苏至始至终的称号都是公子,他的身份一直就是秦始皇长子,并不是储君,更不是太子。在古代讲究嫡庶有别,长幼尊卑。秦始皇的后宫组成到现在都是一个未知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什么嫡庶有别的问题。长幼尊卑?有是一定会有,但是不会像儒家学说盛行之后那么严格。

很多人说扶苏被派到边关和蒙恬一起驻守长城,抵御匈奴。都会有意无意的忽略一个问题,谁是主?谁是从?蒙恬是主,扶苏是从。扶苏连名义上的这支军队最高领袖都不是。可以参考隋炀帝杨广灭陈,杨广当时连太子都不是,虽然在军队里不能决定具体军务,但是杨广是正儿八经的的最高统帅。从这点可以看出来,扶苏在秦始皇心里的地位没有那么高。

第二。胡亥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秦始皇有三十多个子女,有四个是知道名字的。分别是扶苏,胡亥,高,将闾。胡亥凭什么能在众多的公子里当上皇帝?难道就是他小,好控制?明显不是。因为胡亥的老师是赵高。赵高拥立胡亥不是没有原因,随便选一个了事,然后威胁云云。而是选了一个亲密的,有切实利害关系的皇子。

第三.胡亥的地位

秦始皇南巡的时候都带他在身边,并没有带别的什么皇子,这已经不单单是什么宠爱的问题了。什么样的皇子最有可能成为太子?当然是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的皇子。像扶苏这种被赶到鸟不拉屎地方去的皇子,继位的可能性已经极小了。

既然如此,也就不用质疑李斯为什么要和赵高一起立胡亥,赵高是胡亥的老师,李斯按照秦始皇的遗诏,理所当然。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砍历史


沙丘之变时,赵高对李斯说“如果让扶苏当皇帝,他就会让蒙恬当丞相,让你告老还乡。”李斯一听让自己告老还乡,非常害怕,所以就同意立胡亥杀扶苏并杀蒙恬。

后来,李斯总是在胡亥玩的正高兴的时候上奏折,扫了胡亥的兴,胡亥就和赵高以谋反罪诛杀李斯并其全家。李斯和他的儿子在刑场上面对面的就刑,父子相对而哭,李斯说“现在让我告老还乡,和儿子牵着黄狗,去老家东蔡城门外追兔子玩,还有可能吗?”史记上说“李斯父子相哭被斩,夷三族。”

李斯让扶苏蒙恬上位,荣华富贵还能相保,让胡亥赵高上位,想告老还乡都不给他机会。李斯是自己把自己全家,自己三族送上了断头台,我已经不想说他活该,因为他的下场实在太惨了。


小杜笑看风云


秦扫六合之雄,未经二世,竟绝于赵高不全之身,以一宠之私而失公允之心,祸及江山,遂失社稷。

赵高精熟秦律法,始皇每批奏折,问之条律,细微无不精准,始皇甚倚之。使之决狱,罪不甚重者,依律罗织套构不难问成死罪。且聪敏善辩,善度圣意。

一朝宠信,专擅威福。始皇使人查其罪,皆言其死,以始皇之嗜杀而独宥之!何也?唯宠之心能包行之恶也。

始皇好仙恶死,病于出巡途中,几到危重方招李斯嘱托孤大任,其意曰:速召扶苏回长安以继大位,蒙恬悬兵待命。其述未完,始皇命陨。赵高于榻前而语篡逆之言,悖情害义之举,竟能大义凛然。其意曰:扶苏起而蒙恬用命,胡亥位则李斯富贵永昌。李怀一己之私气为之所夺,竟任由赵高收其玺绶,赵遂矫诏逼杀扶苏、蒙恬。

秦之亡,始皇宠赵高不杀一也!识李斯之不明二也!二者肋推秦政治格局之风雨飘摇。李斯制秦法,为相几十载,一夕为奸人惑,身败名裂,为世所轻。鉴照如斯,始皇非圣,李斯无守也!



狼主1970


赵高和胡亥在篡改遗诏这件事上,没有李斯帮助根本办不成。因为赵高虽说在朝上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手里并不掌握兵权。赵高是利用了李斯和扶苏、蒙恬之间的矛盾激化了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扶苏、蒙恬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李斯在丞相位制定了秦国第一部法律,及其严格,没有一点仁慈之心,在朝上扶苏与李斯有过辩论和抵制。由于治国理念的不同秦始皇派扶苏去修长城。李斯心里明白一旦扶苏继位,很可能任用蒙恬当丞相。当初扶苏到长城秦始皇是特意让他到舅父蒙恬处历练,为得是今后接他的班,在是平息朝廷之争。李斯对秦始皇的用心是心知肚明。为了一己私利李斯良心泯灭和赵高联手逼死了太子,自己的女婿和蒙恬大将军。可怜的扶苏看到了遗诏根本没有起疑心,因为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老岳父会害他。这真是世道险恶,人心难测啊?。


海纳百川233699882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并没有明确写李斯是扶苏的岳父。只是记载李斯为了巩固李氏家族的地位,在给自己的儿子封官予爵,掌握朝廷的一些重要官位之外,还将自己的女儿们许配给了始皇帝嬴政的儿子。



其中也许有扶苏,也许是胡亥,还有可能是其他的皇子。说到底这只不过是李斯通过联姻的方式,做的一次政治投资。对于他来讲,他的女儿嫁给哪个皇子并不重要,只要他的女婿有一个能继承大位,就可以巩固李氏家族的地位不会动摇。

因此在是拥立公子扶苏,还是拥立胡亥为君的问题上,李斯并没有什么主见。他唯一的主见就是拥立的新君必须要对自己有利,不能损害李氏家族的利益。因此在赵高替他分析,如果扶苏为帝,必然重用蒙恬、蒙毅兄弟,自己将失去丞相的地位和权利时,李斯感到了空前的恐惧。

李斯是苦孩子出身,从他年轻时看到仓鼠,领悟了“仓鼠之悟”开始。在李斯的内心之中,就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不管是什么情况,都不能放弃既得的利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斯才选择了对自己的同门师兄弟韩非子下死手,只不过是因为他威胁到了自己而非秦国。


赵高和李斯的合作,无非是利用的目的。因为当时的情况,赵高还很弱小,如果不和李斯合作,他就不能铲除蒙恬、蒙毅和扶苏。同样李斯如果不和赵高合作拥立胡亥,则有可能被蒙恬、蒙毅夺取既得利益,因此两人一拍即合,只不过是各取所需。

作为赵国宗室之后,赵高实际是潜藏在始皇帝嬴政身边的复仇者。因此从一开始,李斯的结局就已经昭然若揭,那就是被利用之后斩草除根。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李斯才领悟到人生的快乐并不来自于拥有权力,而在于放弃权力、远离仇恨。不过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李斯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世人唾骂。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我认为我们还是要明确一个事实,李斯的儿子们都娶了公主,女儿都嫁给了公子,只能说明李斯的女婿都是秦公子,但不代表抓出一个秦公子就是李斯的女婿,所以很难说扶苏是李斯的女婿。如果秦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是李斯一票决定制,李斯完全可能出于私心选择自己的某个女婿继位,问题是,李斯不但没有一票决定权,而且可以说从来没有扶苏和胡亥以外的第三种选择。在两种选择里,胡亥手握玉玺和“遗诏”,拥立胡亥的现成好处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拥立扶苏,就等着被蒙恬挤一边去了。

如果当时李斯知道拥立胡亥会让自己的女儿们守寡,最后还让自己全家也交代,也许在那个二选一的局里他会选择扶苏吧,就算居于蒙恬之下,至少安泰了,以后又不是没机会翻身(南唐的徐玠和徐知诰曾经彼此敌对,也不影响他们后来君臣相得谈笑风生)。从李斯下狱后为自己辩解来看,李斯是没料到这个结局的。赵高这人也很阴,屡次派人冒充朝廷使者,李斯一翻供就把李斯打一顿,等胡亥的使者果真去调查了,“狼来了”的故事上演多了,李斯哪还敢翻供,就这样被定了死罪。

鉴于胡亥疯狂杀害姐妹,受害人中其实也有可能包括了李斯的不少儿媳,但因为史料有限,细节不明,我个人打个问号,我感觉至少李斯长子三川郡守李由的妻子不像在被杀之列,史书上一点没看出胡亥杀死众多姐妹后李由和朝廷因杀妻之仇产生隔阂的样子,个人猜测李由的妻子因为出嫁随夫而正在丈夫的任所,并不在被胡亥所杀之列。


代牧益州阎文平


秦始皇在位他是权倾天下,如果秦始皇不在了呢?扶苏和李斯并不是一类人,可以想见,扶苏上台对李斯不利。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斯很大概率是要被束之高阁的。政治家都是深谋远虑的,李斯肯定想得更多,说不定子孙三代都考虑了。要怪就怪人的欲望太多,已经拥有了很多,还想要更多。抓在手里的一毫都不肯放,忘记了自己本来一无所有。李斯在位很多年,已经习惯了君王对他的依赖、认可、言听计从,习惯了王侯将相对自己礼让三先,习惯了众人对自己的一呼百应,突然有一天让他放下权力,每天混吃等死,他放不下,也舍不得。其实,如果想开点,自己急流勇退,退出权力核心,他很大可能会有完美的结果,他管得越少,结局越圆满。以扶苏的为人,是不会把他往死里整的,何况还有姻亲。很有可能扶苏给他一个很高的地位,让他管一些不轻不重的活,轻松快活,最差的结局就是束之高阁,给你一个虚衔待着,啥都不用干,也挺好。可惜啊,权力就像毒药,一旦尝过了就再难戒掉,要怪就怪李斯自己,赵高只是个擅长煽风点火、蛊惑人心的大师,他把李斯琢磨得比李斯都有车。你再看看范蠡和张良,看透,还能hold住,是不是谋臣中的极品?


钟离子曰


真正的原因只有李斯自己清楚。有些格局大的政治人物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父子,兄弟相残的事例比比皆是,何况翁婿?在岳父眼中,女儿的丈夫就是女婿,与他本人无血缘关系,在女婿眼中,谁的女儿和他上床,谁就是他的岳父,不必太在意。


百发百中44


身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李斯虽身为宰相,但权力却无赵高的大。赵高毕竟身为太监,秦始皇身边红人,人红权力多,文武百官好些都要仰仗赵高来求得生存。

况且,及至秦始皇病重之时,赵高已经把持了朝政,文武百官都对其唯命是从。李斯乃法家出身,精明的很,谁得势,就跟谁,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了。

况且,李斯也晓得扶苏此人心眼儿比较实,还很愚忠,自己能不能说服的了扶苏,还是另外一回事,索性就放弃了这个想法,转投赵高了。而事实上,赵高可是奸诈小人,岂能不妨李斯?

可怜,最后李斯也被赵高所害,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