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名将吴起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密探零零发


吴起是因变法失败而死,但他的故事却有点被曲解。

英雄之悲,不仅在于其生时命运多舛,更在于其死后,其行为被人刻意曲解,推动历史的正面作用被说成了负面,无端加之在脸上的墨汁,说不得,抹不得,越说越抹越不是人,堂堂英雄变成了跳梁小丑,煌煌事业变成了垃圾糟粕,一腔热血变成了毒腹蛇心。此类英雄,吴起当算其一。

吴起所处的时代乃战国初期,群雄并起,国王性格对统治集团变革乃至国家兴衰有重要作用。一国因国王知人善任而兴,一国应国王废人弃法而衰,不绝于史。当然,更有不思变革,浑天了日,窝窝囊囊,以期苟延残喘的国家,鲁卫就是这样的。吴起就出生在卫国,学得用兵之法,举世无双。

吴起学成兵法想为鲁国出力。当时是,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想让吴起领兵抗齐,而吴起多舛的人生从此拉开帷幕。

(2)杀妻案

吴起的妻子是个齐国人,鲁国一些人以此为口实,说吴起可能不会真心为鲁国效力。此论刚出,而吴起的妻子刚好又在此时死了。然后,鲁国以吴起为将,把齐国打了个大败而归。

但是,司马迁在叙述这段时有些不厚道,他记载到“吴起娶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像是整个鲁国群众都怀疑一样。其实,怀疑吴起的还真是鲁国“群众”,但是“群众”的概念随着时间的不同,含义是不一样的。在当时的鲁国,群众也就是国君周围的贵族,是下文中造吴起谣的一小撮但能量不小的人。此为司马迁不厚道一,混淆概念,以寡说众,以小代大。第二个也是更大不厚道,则是“吴起于是想出名,所以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史家之笔,板上定钉,不容置疑,吴起欲哭无泪。首先,吴起妻子是齐国人,但是不是贵族?如果不是齐国贵族,一个齐女有什么政治影响力;如果是齐国贵族,吴起没有走夫人路线去齐国当官,而是选在卫国的兄弟之国鲁国,说明他有爱国心。再者,吴起妻子死了是个事实,但是不是吴起杀的?应当不是,又是那些代表鲁国群众意志的贵族说的,还把原因说出来了“他想出名,想当官”。但他们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吴起当时已经有名了,到任何一个想振兴的国家都能当官,不一定要死守鲁卫这两个兄弟之国。第三,可怜的吴起妻子,其死可有五种版本:一是无良丈夫为求官而杀妻;二是吴起为国而弃小家,杀妻;三是吴妻为成就吴起的报复而自杀;四是鲁国贵族暗杀吴妻而嫁祸吴起;五是吴妻因病等死亡。五种可能的版本,多个反映吴起性格的版本,直书史实的司马迁选择了第一种。

这也说明了没有不带立场而纯粹书写史实的历史,历史是有其立场的。司马迁所处的立场是不会同情吴起,乃至为吴起唱赞歌,叫冤屈的。

(3)五宗罪

吴起并没有因为大败齐军而为鲁国所用,因为鲁君周围的利益集团细说吴起为人,从五个方面加以否定。

首先,从性格上予以否定。“吴起为人猜忍”。这招够狠,性格是给人的感觉并由人表达出来,无处查证,哪说哪了,“不管你怎样认为,反正我和我周围的很多人就是感觉吴起这人猜忍”。

然后,从成长史上予以否定。本来吴起年轻的时候家里挺富有的,但是他到处游说着想当官,钱花光了也没弄着个一官半职,乡亲们笑话他,结果他把笑话他的三十余人全杀了。杀完人准备跑路时,向他母亲发誓“不当卿相不回家”。看看,野心不小。只能理解为野心不小,不能理解为“不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进而,从孝道上予以否定。吴起拜曾子为师(当然不是学兵法),没过多久,吴起的母亲去世了,但他竟然不回家守丧。大大的不孝呀,曾子都厌恶鄙视他的为人,断绝了和他的师徒关系。这点上一定要理解为没人性,不能理解为“为国而忘家,成就大我,牺牲小我”。

第四,从道德上予以否定。吴起学成兵法想在鲁国为将,但鲁君怀疑他有二心,他竟然杀了自己的妻子,太不道德,太没人性了。至于他妻子怎么死的,绝对是吴起杀的,不可能有别的版本,不要再追究另外的可能了。同时,还顺带着把此事因何而来的责任推给了鲁君,“是鲁君怀疑吴起的”。

最后,从鲁国的“切身利益”出发打动鲁君。“咱鲁国是个小国,今天竟然打败了齐国,小心其他的大国来打咱们,虽然卫国比咱还不如,但吴起是卫国人,咱用了他,小心鲁卫兄弟反目。”鲁君这个糊涂蛋,绝对不会想到“没有哪个国家会主动的招惹强大的国家”,秦用卫鞅也没见卫去打秦。鲁君心里就想着得过且过,鲁国不应强大,不能强大,不敢强大,不会强大。

在这五点诛心之说下,鲁君决定不用吴起。吴起的鲁国之行也就就此结束,转而开始他的魏国之行,也是他的人生辉煌期。

(4)贪而好色的帽子

吴起的鲁国之行以出力不讨好结束,但为“一展所学,出人头地”,吴起听说魏文侯比较贤明,就来到魏国,想为魏国出力。魏文侯先问了问身边的谋士李克“吴起为人如何?”,“吴起这个人嘛,我也没有接触过,但听人说他小节上不是太好,有些贪婪,并且好色。不过在用兵上,就是大军事家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李克的回答够狡猾的,但魏文侯还是比较贤明的,让他为将攻打秦国,实地的检验一下吴起的军事才能。吴起没有让魏文侯失望,攻取了秦国的五座城池,打下了根基。

吴起在魏国的开头不错,虽然头上顶了个“贪而好色”的帽子,但大家都不去深究是不是真的贪而好色,都在忙着称赞文侯用人不求全责备,知人善任。

其实,吴起的行为还真与贪而好色扯不上关系。作为领导的魏文侯评定吴起廉洁、公平;作为同僚的田文认为吴起文治武功样样在行;作为政敌的公叔评价吴起廉洁并爱好自己的名声。但是,贪而好色的帽子还是可以当作玩笑话给吴起戴一戴的,过过嘴瘾嘛。至于后世会不会当真,那就管不了这么多啦。

(5)听兵妈妈讲故事

在领兵当将军时,吴起的表现绝对是将军们的楷模:与最普通的士兵一起吃饭,一样背赢粮,睡觉不铺席,出行不骑马。士兵生病长疮流脓了,吴起亲自给他们吮吸。在这样的将军手下当兵,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跟着吴将军打仗,那叫一个痛快,胜仗一个接着一个”,“跟着吴将军打胜仗倒在其次,关键是他把俺这些士兵当人看,当兄弟。”这应该是吴起营中士兵们的普遍想法。

但是评价一旦普遍,往往就没有新鲜感、刺激度。这些评价远远没有兵妈妈讲的故事感人,流传广泛。

您看,镜头对准了那个被吴起吮吸其疮脓的士兵的母亲,一个泪流满面的特写,跟着有人问道:“大娘,您这么流泪,是因为像吴起这样的大将军能亲自给你儿子这样的小兵吮吸疮脓,而感动吗?”

“哎,别提了,你想到哪去了。”那位兵妈妈凄惨的说道:“您不知道呀,当年呢,也是这位吴将军,俺家老伴跟着他当兵,老伴身上受伤长疮、流脓了,吴将军二话不说,亲自为他吮吸伤口。等到再打仗时,俺老伴像打了兴奋剂,只知向前冲,不顾性命,不知悠着点,最后战死沙场。现如今,吴将军又为俺儿子吮吸伤口,我这老婆子都不知道谁给我送终了。哎,呜……”

(6)兵妈妈故事的由来

“他吴起这样做,让我们这些当将军的怎么办?我们家世代公侯,靠祖上福荫,今天我们出来当个将军,准备在军中摆摆谱,过过瘾,镀镀金。在家中,我们奴婢成群,在军中就应该把士卒当奴婢般驱使;在家中,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军中就应该让士兵像当爹的一样孝敬我们。”原来是反感吴起的一些魏国将军们聚会发牢骚。“小卒小卒,小嘛;大人大人,大嘛。现在倒好,他吴起这个穷人家出身的当起了将军,不按套路出牌,本末倒置,伦理颠倒,让应该当爷的我们为小卒们吮吸伤口,他疯了吧他。”

“但他有文侯撑腰,也确实用兵如神、爱兵如子、百战百胜,我们明面上动不了他呀。”一个将军说出了大家的忧虑。

“想编他的故事,桃色新闻啦、贪污受贿啦……谁想到他一不贪钱,二不好色。气死我了。”另一个将军表明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呵呵,不怕,吴起最终还是会栽在我们手里,因为我们有兵妈妈的故事。你们听我说……”一个智谋超群的将军出了个好点子。

“妙呀!吴起,我们不管是战争就会有伤亡,我们也不论春秋战国时,经常发生的斩首八万,坑二十万,坑四十万,我们先也别说当兵是勇往直前战死光荣,还是畏战后退被长官当逃兵杀死或被俘坑杀光荣,我们现在就说这么个老妇人,你怎么对的起她吧!”、“你吮吸伤口是别有用心,你想让士兵死心塌地的为你卖命,你个小人。”……

就这样,兵妈妈的故事广为流传,又经司马迁的记载而传世不衰。

(7)西河论道

所幸,这些不满者的看法并没有影响魏文侯。毕竟,大争之世,能打胜仗很重要,并且吴起又清正廉明,士兵对他死心塌地。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西河守,用来对抗秦国、韩国。吴起在魏国终于打出了片天地。

魏文侯去世了,魏武侯即位。吴起接着跟着魏武侯干,还是当西河守。一天,魏武侯在吴起等人的陪同下,乘船沿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对周围的人说“真好呀,山河固若金汤,这是咱们魏国的宝贝。”

吴起回答道“在德不在险”,并列举了三苗、桀、纣等故事,说他们的国防也很坚固,但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一塌糊涂,结果全部都亡了国,所以结论是“在德不在险,如果国君您不修德,不好好地研究问题、处理问题,舟中的人就都会是您的敌人。”

武侯对吴起的回答非常满意,连加赞赏。

赞成德政的司马迁将此事详尽的记录下来,着重指出了吴起反复提到的“德”,并为吴起在实践中强调“法”,没有践行“德”而感到痛心。其实,吴起的“德”与司马迁的“道德标杆”不同,是让人按法度行事,顺时顺势而为的意思。

此是吴起在魏国的巩固期,过得还不错。西河守当得有滋有味,朝野上下甚有好评。

(8)论功辩论赛

西河论道没多久,魏武侯立田文当相主政,吴起认为自己样样比田文强,为什么不让自己当相?为此,吴起找到了田文,想开展一场论功辩论赛。田文表示同意。

辩论赛开始。

吴起从三个方面让田文评价他们两个孰优孰劣。一是将三军,使军队无敌的武功方面;二是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的文治方面;三是实施把好魏国西大门,使秦国不敢来犯,使赵国、韩国成为魏国跟班,从而让魏国成为霸主的国家战略方针的方面。结果,田文表示自己这三个方面都不如吴起。吴起就问“既然你也承认这些方面都不如我,为什么还接受武侯的任命,而不推脱呢?”田文给吴起解释了以下当前的国家政治形势“国君刚刚即位,位置还不稳固,国内各方势力正在观望,大臣还未真心辅佐,百姓还不信任国君,如果这个时候,让你这个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文治武功样样在行的强势人物当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国家有利吗?对你个人有利吗?你想想,现在这相之位,是你当合适,还是我当合适?”吴起仔细地想了想,认可了田文的说法,表示拥护田文当相。

辩论赛结束。田文也很有自知之明,说“我也仅仅是因为目前微妙的政治形势,才当的这个相。”

从始至终,吴起并没有认为自己比不过田文,但是在传记中,司马迁帮助吴起说了句吴起既没说过、也不认可的话“吴起知道自己比不上田文”。

其实,让田文当相也是当时政治形势下最好的选择,田文这人还不错,没有排挤吴起。吴起也想明白了,继续好好的当西河守,为魏国把好西大门。

(9)最佳编剧

树欲静而风不止。没多久,田文死了,魏国宗室公叔接任为相。公叔此人又娶得魏国公主,与武侯亲上加亲。可惜公叔身上也有一般贵族都有的嫉贤妒能的毛病,想挤走吴起。“肉食者鄙”,公叔自己想不出个主义,就找底下人商量。公叔的一个仆人满有把握地说“赶走吴起,很容易的事情嘛。”公叔忙问“说具体点。”仆人将计划对公叔和盘托出。

“要想赶走吴起,首先得对吴起有个正确的认识。吴起这个人,廉洁,有自制力,并且十分爱好自己的名声,这是优点,也是软肋。第一步,您先去对武侯讲:‘吴起,贤人啊,但咱魏国小,又与强大的秦国为邻,小池塘养不下蛟龙,恐怕吴起不愿再在魏国干下去呀。’到时,武侯就会问‘那该怎么办呢?’您就告诉武侯‘可以以下嫁公主给吴起为名,试探吴起。如果吴起想继续为魏国效力,必然欣然接受;如果他有二心,势必推脱。’待武侯同意此法后,您立即请吴起到家做客,席中您与夫人演个双簧,故意让夫人当众数落您,让您下不来台,并私下向吴起大倒当驸马的难处,使吴起认为所有的公主都是一样的悍妇。等到武侯正式向吴起提出下嫁公主时,吴起怕结婚后有人说他是妻管严,一定会推辞到这门婚事。到时,武侯肯定对他心存芥蒂,还会用他吗?”

当主仆二人得意的笑时,吴起可能打了个喷嚏,但他并不知道霉运又一次地降临到他身上。随后的发展,在以仆人任编剧,公叔任导演兼男一号,公叔妻子出演女一号,吴起演男二号,武侯友情客串的真实话剧中,各位演员十分到位,丝丝入扣,条理清晰。影片以武侯不再信任吴起,吴起离开了魏国结束。公叔仆人也获得了当年度的战国最佳编剧奖。

(10)楚国变法

英雄斗不过小人的暗箭,吴起败给了公叔及他的仆人,离开了魏国。宝石终归是宝石,楚悼王听说吴起的贤名,就请吴起来楚国当相。

吴起的人生开始了新的辉煌。虽然魏文侯也信任吴起,但主要的是看重吴起的军事才能,让他当将军,镇守西河。楚悼王也信任吴起,给了他更高的平台,当相,可以行使自己的变法主张。

吴起没有让楚悼王失望,他以法家的变法思想为基石,结合楚国的实际,大刀阔斧的实施变法,主要有四点。一是明确法律,审查政令,加强中央集权;二是裁撤冗官,缩减贵族人数,节省开支,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改革用人制度;四是以强兵为国策,坚定思想,不为任何外来学说干扰变法实施。在这几点的贯彻落实下,楚国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国、蔡国,打败韩国、魏国、赵国,讨伐秦国,成为了新兴强国,展现了有望成为新霸国的风姿。

(11)吴起之死及死后复仇

与当时所有主持改革者一样,吴起感到了内外双重压力。外部,各诸侯国不希望楚国强大;内部,损害既得利益的集团无时无刻了不想报复吴起。

如反对势力所愿,机会来了,楚悼王死了。在老王已死,新王未立,政局不稳,权力真空的时机,被吴起压制已久的一部分宗室大臣集体作乱,在楚悼王的灵堂内攻击吴起。吴起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快速躲到了楚悼王遗体的后面,实施自己死后为自己报仇的计划。果然,作乱的宗室大臣已被复仇思想占据了头脑,他们竟然命令自己的党徒向吴起和楚悼王的遗体开火、放箭。结果,吴起死,死得很惨,他的遗体和楚悼王的遗体因为箭的穿通力,都分不开了。

吴起就这样死了,也以此完成了自己为自己报仇的目的。因为楚悼王的儿子上台后,在吴起变法势力突然消失,宗室大臣力量未复但已相对强大的时候,以犯上作乱、侵犯楚悼王遗体的罪名,夷灭了杀吴起的宗室七十余家,稳定了政局。

(12)《吴子兵法》

后人了解吴起为人、做事,主要是通过吴起的《吴子兵法》和司马迁的《孙子吴起列传》。《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司马法》、《三韬》、《六略》等很早就被列为古代为将者必修兵书。其中,《吴子兵法》是吴起在学习先人兵书战策的基础上,与自身的战争实践相结合写成的不朽兵家著作。《吴子兵法》是本工具书,在什么样的人手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大将、名将能够活学活用,碌碌之将能够中规中矩,呆将、蠢将死搬硬套、画虎类犬。但总的来说,大家对《吴子兵法》没有异议,都是认可的,赞赏的,同《孙子兵法》一样。

但为什么对这两本皇皇巨著的作者,后人给出的看法却如此不同。对吴起的评价远远不如对孙武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吴起在军事才能之外,还展示了他的为政才能,他的人生经历也是留给后人的又一宝贵财富。

(13)你的性格谁做主

后世喜欢讨论吴起的性格究竟是怎样的,他的性格又是如何影响他的做事风格,对他悲惨的遭遇起什么作用?许多人(如司马迁)认为吴起性格上刻薄、残暴、不会施恩,事业也是呆板、残酷、不讲人情,结局自然是没有善终、不得好死。

其实,这种从人性角度出发,研究人生轨迹、事业、结局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错误的。除了人的性格会随着阅历的丰富、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外,另一主要方面就是:你的性格谁做主?

“事情你办了,但嘴长在我身上,我用言语造你谣,编你的段子,把你弄得晕头转向,还不明就里”,这是造谣者的心声。“谣言三遍就是事实”。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事件的描述者层层加码,事情已非本原,流传下来的人物面貌多样,甚至不能兼容。吴起就是例子。

在短短的《吴起列传》中,描述吴起性格的人何其多,吴起老乡、鲁国贵族、魏文侯、李克、魏国贵族、公叔仆人、楚悼王、楚国贵族。有的评价是玩笑性质的,如李克的“吴起贪而好色”;有的是莫须有的,如鲁国贵族转述吴起老乡的“吴起隐忍”;有的是蓄意栽赃,如鲁国贵族“吴起杀乡人以泄愤”、“吴起杀妻以求将”;有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如公叔做媒“以吴起娶公主为名试探吴起”;有的是颠倒黑白,如魏国贵族炒作的“听兵妈妈讲故事”;有的是欲加之罪,如楚国贵族“吴起乱楚”。

与这些大量的负面言论成对比的,正面评价有三个。一是魏文侯“吴起廉平,尽得军心,可为西河守”,二是楚悼王“吴起贤,可为相”,三是公叔仆人“吴起廉节,爱好名声,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巧设连环计,将他赶出魏国”。

(14)变法的结局

既然人的性格评价不是客观的,那么以人为捏造的人的性格缺陷为口实,借以否定他的事业,更是大错特错,甚至误国误民。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主持变法者死在支持变法的国君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善终,如管仲;主持变法者死在支持变法的国君后面的,基本上都是境界堪忧,非死即伤,甚至被五马分尸,如吴起、商鞅。这说明当时社会变革极其剧烈,变法者与反对变法者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只有在强势国君前才能取得暂时的妥协。一旦国君身亡,反对变法者就会在权力真空期内制造事端,阻挠变法。

在变法与守旧的斗争中,结局一般有三种。有些是保守贵族集团胜利,变法者身死,变法措施废除;有些是变法者与保守贵族集团同归于尽,但变法措施废除全部或一部分;有些是变法者与保守贵族集团同归于尽,但变法措施全部得以保留。

总的来说,坚持变法不动摇的国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走向强盛;坚持一部分变法成果的国家能够维持;打死都不想或不能变法的国家,只能被人打死。

(15)刻暴少恩为哪般

司马迁是史学家,留下了史家之绝唱《史记》,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且对许多人物给出了自己的考语。在他的考语中,“刻暴少恩”全部给了实施变法的法家人物,吴起、商鞅、韩非等。

为什么司马迁对他们会有这样的认识。原因在于,司马迁所处的时期是封建社会巩固期,社会各阶层相对稳定,矛盾比较缓和,解决矛盾的办法可以相对温和。他以他所处的时代来衡量吴起、商鞅、韩非等变法所处的时期,认为吴起等处事过于极端,不讲人情,应该改变策略,讲求中庸之道,让各方面都满意。但是司马迁没有考虑到在吴起等变法的形势,吴起接手过来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内部矛盾交织尖锐、外部环境险恶诡异的残局,要实施变法图强,不牺牲到那些不想前进、不会前进、不敢前进的人是不行的,照顾到方方面面的“温良恭俭让”的做法只能是抱残守缺、一事无成。

历史人物的悲哀,往往反映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想过太平日子,都想生活在太平盛世,但是如何致太平,太平如何保持而不失去却很少去思考。当有人指出了致太平的道路,带领大家前进时,又因为拔掉了已经看顺眼的杂草、拆除了已经住习惯的草屋、干掉了已经受他们压迫习惯的落后权贵而感到一些不习惯。再加上一些同情已经失势的、落魄的落后权贵的人的鼓噪,局势愈加扑朔迷离,令人烦躁。一些糊涂的人会得出还不如住草屋、睡杂草、受压迫来得习惯的结论。

群众如何看待、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也是现实社会进步、发展到何步的一个标杆。

吴起之殇,英雄悲歌,醒世鸣钟。



文史小屋


被乱箭射死。


白露为霜65799235


在楚国变法侵害了贵族利益,保护伞悼王死后,被贵族们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