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这三句话,让你领悟何为“道”


《道德经》这三句话,让你领悟何为“道”



《道德经》是宇宙天下第一奇书。有学者云:“《道德经》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饮,亦足以畅快胸怀!

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就不能取法天和道吗?唐代学者李约《道德经新解》的读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代老子研究专家高亨先生认为,地、天、道三字传抄误重,应是“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我相信这一种解读法。

道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自然”。

这个“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大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之外的非人为的生命与物质世界,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

“道法自然”是说,道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东西。道也没有什么可取法的对象,因为万物都在道里面。

所以,人法地、法天、法道,老子告诉你首先要敬畏。天地人一体,有一个最终的根源—道。人类千万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天地的和谐秩序,如果天无以宁静,地无以宁静,受害的最终还是人类,道不会受任何损伤。

其次,要自为。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事情办好了,这是我自己办成的。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生命的愉悦和事业的成功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

第三,要无为。自为的基础恰恰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就是顺着形势去做。每个地方都有地理的特质,每个时候都有不同的天时,应因地制宜,随时变化。

《道德经》这三句话,让你领悟何为“道”


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累积到了满盈,不如及时停止;锐气如果太盛,不能长久保持;家里金山银山,没人能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自己埋下祸根;成功了就退下,这才合乎天道。

天道好循环。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成住坏空是佛教用语,“成”,事物出现;“住”,事物繁荣一段时间;“坏”,开始走下坡路;“空”,一切尘归尘,土归土。

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你想守住刚猛,刚则易折,你想守住财富,富不过三代,你想保住权力,新生一代早就等不及了。

老子提醒我们,要虚

虚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占有。《论语》记载,曾参称赞颜回:“有若无,实若虚。”有的好像没有,实在好像空虚,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应知止。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不是自己的,一毫而莫取。清风明月虽无尽,但观月之亭,临风之阁,能无尽乎?因此,知止就是:放开心事皆无限,一点道心四海同。

《道德经》这三句话,让你领悟何为“道”


三、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句话非常精练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现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给你做多少事,你给我多少钱,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问有什么利益?物质文明席卷之处,一切以现实的利害作为好坏的标准。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值得做吗?一切是如此的短视和虚浮。

老子这句话是说:“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获益反而是受损。”

所以,古代的圣贤人物,不怎么谈利,而是喜欢谈吉,谈福。吉和福看重长期累积的效果,而不注重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

所以中国人常说吉人自有天相,你能够秉持天道,积德行善,当然天会眷顾你。


《道德经》这三句话,让你领悟何为“道”



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的根本,就是栖霞寺的云谷禅师告诫他的话:“命由己立,福自己求。”

这个“己立”,并非由自己乱来,而是有一个天命在,这个天命就是“善”。“己立”所立的根基,就是德,就是善。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于善人。”

天下的圣人、宗教家都是一致的,他们告诉人类的真理只有一个,积德行善才会获吉,才会有福。

天有好生之德,究竟是损还是益,关键是看对族群的和谐是否有利,对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否有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一辈子的志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喧嚣的尘世间,能否保留一方心灵的净土呢?《道德经》绝对开卷有益,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已是受益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