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能得救吗?

彪218431606


邓艾偷渡阴平,直接导致原本蜀、魏双方对峙的局面变得异常复杂。那么邓艾真的有把握能够迫降成都吗?

未必如果在邓艾围困成都时姜维从后面夹击,那么邓艾必败。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看当时的战争态势,钟会率领十万大军入汉中后,绕过汉城、乐城直扑剑门关,此时被千里急行军奔赴过来的姜维所阻挡,双方对峙于剑门关。剑门关虽然是险关,但是山势连绵几百公里,想要守住还是需要很多兵力的。

当时双方的兵力布置是这样的,钟会原本率领十万大军,其中围困汉城、乐城留下了一万大军,只剩下了九万人。后钟会以畏敌不前的罪名夺了诸葛绪的兵权,获得三万魏军,于是钟会增兵至十二万人。

姜维率领蜀兵主力滞留沓中时兵力为五万左右,后刘禅派张翼、廖化支援姜维,带过去兵力约为一万人,后双方合军据守剑门关,总兵力达到六万人左右。因此,总体来说,姜维以1:2的兵力劣势,凭借剑门天险守住了通往蜀中的唯一门户。

这时,邓艾提出一个新的破蜀方案,这个方案与后来发生的情况不完全一致,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看下图,经汉中入蜀有下面几个地方可守,

剑门关、江油(涪附近)、涪县、绵竹。剑门关是最重要的,这个众人皆知。其次就是距离剑门关以西约一百里的涪(不是涪县),即靠近江油这个地方。换句话说,虽然阴平很难通过,但是其实蜀兵还是有防备的,在江油这个地方就驻留有蜀兵,邓艾的计划就是打江油的主意。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计划的核心就是夺取江油,因为江油立剑阁很近,既可以防守阴平山,也可以支援剑阁。但是因为阴平山很险,所以驻兵很少,这是个极易突破的点。一旦江油突破,那么姜维必然来援,这样剑阁天险就有机可乘了。

邓艾的计划到这里其实已经结束了,但是后期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所有人意料。邓艾率军经过艰难行军抵达江油,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没有一丝抵抗。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邓艾通过马邈了解到蜀汉的兵力布置状况和实情,这才是最要命的。

于是邓艾没有按照原计划向东行进,从背后偷袭防守剑门关的蜀军,配合钟会的十万大军夺关,而是直接南下,抢夺涪县。为什么呢?两个原因,一个是邓艾想独吞军功,因为此时邓艾知道蜀国守卫成都的士兵不多了,自己带领的士兵很有希望独自完成灭蜀的重任。其二、而且此时蜀军也在诸葛瞻的率领下抢占涪县,过了涪县就是平原地带,蜀军将无险可守。

因此,邓艾率兵快速进军,直接击溃了诸葛瞻的前部探哨。

也是邓艾运气好,诸葛瞻在快要抵达涪县时率兵返回,驻扎在绵竹城外,列阵等待。邓艾没有客气,第一次冲击蜀军失败,第二次自己亲自擂鼓鼓舞战士,终于击溃蜀军,顺便斩了诸葛瞻,自此成都近在眼前。

那么就如同题目问的那样,此时如果姜维率一部分蜀军返回,而刘禅坚守成都,蜀国能得救吗?答案是能

。为什么呢?

此时成都内守军不到一万人,而姜维能抽调回来的士兵也不会超过两万人,如此少的兵力如何抵挡邓艾虎视眈眈的大军呢?况且剑门关离成都约有四百余里,时间也成问题。

其实此时的成都不是在单独作战,只要刘禅能够团结成都众官员和士兵,坚守城池,那么就有希望。在成都的南方,霍戈已经准备好了镇守南中四郡的士兵前来增援。在江州,也有罗宪率兵走在增援的路上。

此时成都之外的重镇雒城还没有失守(当年庞统就是死于攻击雒城,可见雒城之坚固),东吴的丁封、孙异也在救援的路上。因此只要争取时间,一旦邓艾的军队在成都城外受挫,而姜维和霍戈等军的援军到达,到时邓艾就会变成瓮中之鳖。

很可惜的是,得到诸葛瞻兵败的消息后,蜀国一片大乱,军民都丧失了抵抗的信心。而在朝中,主降派占了上风,于是在谯周的极力说服下,蜀国上下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投降。

刘禅投降时,姜维尚领着几万蜀军在艰难奋战,而霍戈也匆匆忙忙的走在支援路上,东吴的援军也正马不停蹄的赶路,然而一切都没有刘禅的速度快,刘禅不但自己投降了,也亲自写下诏书让四周边疆将士就地投降,不得抵抗,至此,蜀汉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灭绝。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此时刘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姜维在剑门关坚守,姜维一定会派一部分士兵回援。而霍戈也带着南中四郡的援军前来增员,吴国丁封、孙异也正马不停蹄的赶往川蜀。因此,如果此时刘禅坚守,邓艾必败。可惜,刘禅和谯周等大臣没有军人的骨气和勇气,将刘备亲手创建的蜀国拱手送人,可悲可叹!


每日趣评


平心而论,难度很大

邓艾偷渡阴平,翻越700里山路,攻克江油,又在绵竹关击败诸葛瞻,杀至成都城下时,所剩官兵只剩2000多人,因此,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刘禅向2000多魏军投降,是无比懦弱的行为,但实际上情况并不是这样。


当时邓艾杀至成都城下时,2000多人只是先头部队,邓艾偷渡阴平,目的就是要打通一条可以直接通往成都的道路,因此其率所部3万兵马出发时后,沿途不断地留下兵马开凿道路,架设桥梁,为后续大部队可能的进军做准备, 因此邓艾到达成都城下时,他自己的主力部队实际上仍在阴平山路里修筑道路,主力尚未折损,而阴平道路打通,正在剑阁与姜维对峙的钟会的17万兵马,随时也可以绕道,从阴平山路杀至成都城下,在这种情况下姜维所坚守的剑阁, 只会成为一道毫无意义的马其诺防线。

简单的来说就是,由于蜀国长期的战争消耗,蜀国的军队只剩下三部分,姜维的军队,防守东面东吴和南中的边防部队,还有留守成都的军队,由于边防部队要防备东吴和南中的蛮族,根本难以调动,成都的军队在绵竹关一战中损耗殆尽,蜀国真正能动用的机动部队只剩下姜维的5万兵马,但这5万人却被钟会的17万大军拖在剑阁,难以移动。


当邓艾抵达成都城下时,刘禅如果选择坚守,并且让姜维南下回援,邓艾丝毫不担心他会被夹击,一方面前方的成都已没有精锐力量,都在绵竹关一战中损失殆尽,另一方面,就算姜维南下救援,邓艾留守在阴平山路的主力部队也可以随时顺着山路杀至成都城下,姜维仍然难以形成优势,重要的是姜维一旦南下,剑阁将无法抵抗钟会的17万大军的进攻,一旦剑阁失守,17万魏军南下,姜维的5万兵马,将会遭到魏军20万军队的前后围攻,其结果可想而知。就算剑阁能够守住,在阴平山路打通的情况下,钟会随时也可以绕山路而来,姜维仍然无法形成优势。

其实最现实的问题是经过几十年的战争消耗,蜀国早已支撑不起一场大战,在蜀国后期,蜀国再调集全国所有青壮年的情况下,也只能凑出10万兵马,而魏国最后讨伐蜀国时,仅动用的正规军就高达20万,而且还没有伤到魏国的国体,在这样的环境下蜀国与魏国的争斗早已呈现的实力不对等的局面,灭亡,实际上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辽宁资深球迷


题主问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汉能否得救,这个又要看是演义还是历史了。

如果是三国演义,那么蜀汉是有可能得救的。毕竟演义中,成都还有一万守军,而且姜维用兵水平本来就略胜邓艾。刘禅如果不投降,坚守成都,是可能击溃邓艾的。

但在历史上,等邓艾杀奔成都时,基本已经没救了。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下当时双方的战略格局和兵力分布。263年曹魏大举南征前,蜀汉的全国的兵力是十万人左右。这十万人包括了沓中的姜维军团、汉中驻军、成都驻军、南中驻军和东部永安驻军,以及各地驻军等。而魏军出动了18万大军,包括钟会主力10余万,邓艾和诸葛绪各3万多。

在前期战斗中,姜维遭到邓艾和诸葛绪两军夹击,虽然通过神走位摆脱羁绊,但同时钟会也乘机夺取了蜀汉的门户汉中,姜维只能退守剑阁。

此后,钟会吞并了诸葛绪的兵力,而邓艾则率领本部从阴平小路抄袭蜀汉腹地。注意,有人认为邓艾只带了2000人偷越阴平,实际上2000人是演义中的“先头部队”。按历史上,邓艾进入蜀汉腹地的兵力是2万人左右。江油守将马邈投降,邓艾获得了一个立足点。

这时候蜀汉最后的希望是诸葛瞻率领的成都军团,兵力和邓艾相当。但诸葛瞻拒绝了“紧急出动占据要隘”的建议,最后与邓艾决战于绵竹,大败覆灭。邓艾随即兵临成都。

蜀汉战前全国兵力只有十万,汉中损失和被困的至少有两万人左右,诸葛瞻在绵竹又损失了至少两万人左右。姜维的主力部队大约是四五万人。这么算,蜀汉其余各地的总兵力也就只有不到两万人。其中还包括南中守军、东部守军等。成都的守军可能只有几千这个量级,而且都是被挑剩下的渣渣了。面对邓艾的两万精兵,要守住比较难。

更难的在于,就算刘禅能守住成都,但姜维的四五万主力却被钟会的十余万大军堵在剑阁。如果姜维回援,剑阁兵力一分散,可能就被钟会突破。如果带回来的兵力少,打不赢邓艾。实际上邓艾只需要占领蜀汉几个城池,掠夺蜀汉腹地粮草,和姜维打成相持战,那么蜀汉自己就得慢慢崩溃。

所以,两面夹击之说,在诸葛瞻覆灭前还存在可能,诸葛瞻覆灭后是没什么指望了。


巴山夜雨涮锅




公元263年,邓艾采用奇袭战术偷渡阴平,使得蜀国上下惊慌失措,蜀主刘禅开城投降,大将军姜维在剑阁也被迫投降。

邓艾不惜铤而走险抵达成都时,一路上艰难险阻损兵折将,仅有数千人马,而成都有守军八万,剑阁的姜维有五万精锐之师,成都城防坚实易守难攻,拼死一战必能守住,而后主却降了,让人甚为不解,刘禅也因此在史书中褒贬不一争议纷纷。



我们不妨站在蜀国、天下大势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倘若蜀国放手一搏调举国精锐守卫蜀中,击败邓艾应该不成问题,不过伐蜀大军岂止邓艾。十八万魏军是分三路南下,一路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正面进攻姜维,后突袭成都,实行中心开花战略;一路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一路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无论哪一路得手对蜀汉都是致命的打击。此时的剑阁姜维可以说是被前后夹击,而且没有援兵,若姜维领军退回钟会必然进军剑阁,姜维只会更被动。



我认为刘禅想必是看到这一点了,蜀汉大势已去,政权虽有大将苦力支撑,已是穷途末路。魏国的经济、军事国力也绝对领先于蜀汉,蜀国加之连年兵事,国力衰败,负隅顽抗是不明智的选择,刘禅也年过半百统一无望只想安享晚年,而且朝中文武大多主降,从天下大势来看蜀国灭亡乃必然,只是时间早晚罢了。


纳兰谈史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如果死守,姜维回防,我觉得蜀国当时还有一线生机,但后来也会灭亡。

从当时的局势来分析,邓艾大军越过崇山峻岭,到达绵竹。前来迎战的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这个人,平日里深得刘禅喜爱,是刘禅的女婿,也是个忠臣。由于诸葛亮的关系,蜀地的百姓看到诸葛瞻便会想起诸葛亮,因此也深受百姓爱戴。这样一个人,蜀国自然是对他寄予了厚望的。可惜,他没本事。正如诸葛亮之前的预测“诸葛瞻小时候聪明,大了就不能有大才了”。诸葛瞻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一番预言,竟然放弃了绵竹城池,直接和邓艾进行了一场正面交锋,结果果不其然,全军覆没,诸葛瞻战死。要知道,诸葛瞻这波人马只是一支寻常的军队,可能比一般军队还弱一些,反观邓艾,精锐之师,士气正盛,野战只有兵败一条路可以走。诸葛瞻要是坚守不战,帮姜维赢得时间,邓艾的生死就全看钟会的了。

等到邓艾过了绵竹,成都的兵力已十分有限,但是能不能守呢?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魏军几万人马,蜀军几千,但是有成都这座坚城,还有可支三年的粮草,单单防守是完全足够的。当年刘备攻打成都,兵力比邓艾多,黄权也有把握守上一阵的,所以刘禅守一段时间没问题。

再来看姜维,和钟会十几万大军对峙剑阁。要是姜维兵马不动,钟会大军肯定过不来。剑阁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句空话。而姜维一旦救援成都,邓艾就是腹背受敌了,除了回头离开成都去面对姜维大军,没有其他别的选择,此时的局面显然是邓艾占了下风。而钟会此时如果能够及时破了剑阁,进军成都,则蜀国仍然是一叶扁舟,没有胜算。

至于之前我说的一线生机,就是邓艾和钟会向来不和,都想立这一大功,钟会很有可能坐看邓艾和姜维恶战一场,到时候一切就不好说了。姜维赢了便可以收缩兵力,坚壁清野,拖住钟会一段时间,等待吴国的救援和动向,这样蜀国就能避免这次危机。

但从两国的国力和发展上看,魏国越来越强盛,蜀国越来越贫弱,魏国人才辈出,蜀国则是人才凋零,旷日持久,蜀国最终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而遇上刘禅这个君主,则是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了。


蜉蝣尘埃笑谈天下


邓艾率少数人马奇袭阴平道,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冒险,而是事先经过周密盘算的,《三国志》记载,邓艾事先向司马昭报告了自己的设想:

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也就是说,姜维回救与不回救,这两种可能邓艾都已经想到了,如果姜维回救,钟会在剑阁就可能得手,到时结果是一样的。

当然,如果诸葛亮还在,以他的智慧以及对蜀军绝对的控制力,也有破解此两难境遇的可能,比如死守涪城、成都,从剑阁分一部分人马回救,另一部人马利用剑阁天险死守,只要上下一心快速解决邓艾所部,仍能化危为安。

但是,

现在的姜维不是昔日的诸葛武侯,他的威望和控制能力均不够,而他去守剑阁,也是刚刚从沓中赶来的,加上信息传递需要相当长时间,即使有一线战机也会被错过。

而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成都的蜀汉大臣中大部分人都主张投降,这并不奇怪,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陆续死去,蜀中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改变,当权的虽然先后有蒋琬等“外来户”,但益州本土派的力量无疑越来越大。

在三国,几乎所有的本土派都排斥战争,袁绍手下的沮授、田丰,曹操手下的陈宫,刘表手下的蒯越、蔡瑁,他们想得最多的只是自身利益,他们都是“地头蛇”,谁来称王对他们来说都一样,官照当、钱照拿,你不断发动对外战争给他们增加负担,他们已经够烦的了,要让他们危难关头作拼死抵抗,那是不可能的。

以谯周等人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厌恶战争、希望投降,邓艾突然“神兵天降”,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天大的福音,可以说这一天他们盼望很久了,他们一定会跑到刘禅面前吓唬他,刘禅即便想打下去,手里也没有什么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姜维第一时间获知信息回兵来救,即使剑阁短时间内不被敌人攻破,蜀汉也是没有希望的。


南门太守


即使刘禅死守成都,也不过是垂死挣扎,最多蜀汉能多活个一两年(这还是乐观的估计)。魏灭蜀之战,要从蜀汉内部矛盾说起,刘禅重用宦官黄浩,而作为蜀汉的军事统帅的姜维又与黄浩交恶,姜维九伐中原,劳民伤财,却并无成效,刘禅对姜维也是有意见的。于是姜维便上书请求率蜀汉主力部队五万余人到汉中西部的沓中屯田以避祸。而魏国抓住了这一时机,派邓艾率部拖住远在沓中的姜维,并使诸葛绪截断姜维归路,而钟会则率主力十万人,长驱进攻防务空虚的汉中。等姜维主力摆脱邓艾和诸葛绪到达阴平时,汉中已尽失,姜维不得已只能退守剑阁关,以遏止魏军进入平坦的盆地,钟会的攻势这时候才暂时受阻。


剑阁天险,姜维又是善于统兵的将才,钟会久攻不下。邓艾便率本部三万人的兵力从阴平小路偷渡,以奇兵自江由至绵竹。(阴平道险要,途中邓艾军力肯定有所消耗,《三国志》裴松之引注中有“以万人入江由”的记载,其兵力到达江由应该就一万余人)

而若说真正决定蜀国败亡之处,便在这绵竹之役。诸葛瞻没有倚城坚守,而是自信地列阵以待邓艾。交战之处,由于邓艾的疲惫之师,诸葛瞻是打败了邓艾的先头部队的,但邓艾深知孤军深入,成败在此一举,以死命驱使兵将死战。中国古代有句话叫“穷寇莫追”,而邓艾部队此时就是一群穷寇,他们就如当年破釜沉舟的楚霸王的军队一样,深入敌后,没有一点退路。最后诸葛瞻败了,败在小看了这群穷寇。


邓艾败诸葛瞻,破绵竹,进攻成都的消息使蜀国上下陷入极大的恐慌中。身在剑阁的姜维担心成都有失,便直接放弃了剑阁,率全军全力驰援成都,而钟会毫不费力地便进入剑阁,进军涪城,并派胡烈、庞会等率军追赶姜维。而在成都的刘禅见大势已去,直接向邓艾投降了,这时姜维部队已到达广汉。

我们乐观地假设,刘禅死守住了成都,姜维的援兵到达成都,但要想迅速解决邓艾是不可能的,因为魏军追兵已然尾随而至。而钟会这时候完全可以稳扎稳打,沿途接收城邑。因为此时成都几乎集中了蜀国三分之二的兵力(五六万人),其余郡县基本属于军事真空区,可以说兵不血刃就能拿下,而蜀国方面若从成都分兵去救各地,成都则会防御空虚,若盘踞成都不出,则周边各地会被逐步蚕食。如此一来,即使保住成都又有何意义,只要剑阁关丢了,魏国大军进入盆地平坦地域,便可长驱直入,蜀国已逃不过亡国的命运了。

蜀国本就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全国的常备军也就十万上下,能偏安一隅数十年,完全倚仗的是蜀地天险,只要魏军越过险要关隘,蜀人无险可守,以魏国强横的兵力,已然可以宣告其灭亡了。


笑谈文史



救是能救,不过救了也只剩半条命,因为最能战的诸葛瞻父子都已经战死了,如果死守,邓艾没有援兵,而且东吴已出援兵,姜维再派一支得力援兵,内外夹攻之下,打败邓艾是没问题的。



不过经过这么折腾一下,蜀汉肯定会元气大伤,剑阁虽然是天险,但是钟会兵多将广,后续援军也多,突破剑门也是时间问题。
姜维本事再大也是独木难支,最主要的还是刘禅不是像信任诸葛亮那样信任姜维,一个黄皓就搅的成都的官场乌烟瘴气,连姜维都是为了怕被黄皓加害才躲到沓中屯兵的,可想而知,就算救得一时也撑不了多久。


国光军的奋斗


成都即使能守住,也救不了蜀国。因为当时蜀国全国的军队也就10万,姜维那里5万,剩下的防备东吴、南中,驻扎成都,都没有很强的战斗力。而魏国可以轻轻松松地出动20万部队,两者不是一个能量级的。

诸葛亮还在的时候,还有一定震慑作用。不停地北伐,以退为进,使得司马懿不得不养“寇”自重,凭借自身高超的军政才能,还能实现战略均势。等诸葛亮一死,从南中来的姜维代表了最高的战斗力,虽然可以抵挡17万军队于一时,军中府中都不是一体。

刘婵早已不信任姜维,导致姜维一直龟缩在前线,不敢回成都,怕被杀头,蜀汉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格局被打破了。邓艾2000神兵兵临成都,还有数十万后续部队,刘婵根本就抵挡不住,还不如“实施务者为俊杰”,反正在诸葛亮时代和姜维时代,他都没有足够的权威。


青年史学家


刘禅愿意投降吗?不得已而已,蜀国偏于一隅,而魏地大物博,疆域通达,人才辈出。从物产,人口,发达程度,综合国力上魏至少在蜀五倍以上。再看棉竹之战,成都卫戍主力在魏前锋面前土崩瓦解不堪一击。也给刘禅信心上以致命打击。剩下的一万人不投降就逃跑,东吴乱的不行是不能去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就是墙头草,说不定还会杀刘禅向魏邀功呢。刘禅作为当事人深知坚持下去是徒劳的。有人认为刘禅没有血性,父业毁之一旦。刘禅确认为:“汝独仗血气之勇,欲领满城流血耶?”一切都结束了,这不同于一场民族生死攸关的战争,挽救无数人的生命于一场毫无意义的抵抗是这位后主最后的仁义之举。刘禅在位四十二年,鲜有作乱者,诸葛亮,张飞,邓芝等老臣的后代都肯为他牺牲,得知成都投降的消息,前线将士痛心疾首,可见这位后主还是很受爱戴的仁义之君。另外,假使姜维守得住。难道魏国倾力再派大军从襄樊方向进攻,没有东吴的帮助,蜀国恐怕还是难以躲过这一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