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渴望”中国百姓继续跳入“房”坑?

谁在“渴望”中国百姓继续跳入“房”坑?

最近中国舆论关于“房市”的信息有些混乱。媒体普遍报道北上广深等地的房市日趋冷淡,房价不仅冻涨而且同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下调,个别楼市的下降幅度十分可观,“降价百万”“买房送装修、送车、送车库”等报道屡见不鲜。一些著名房企纷纷折价销售,甚至因此发生了多起打砸售楼处的事件。

位于北京东与河北省临界的廊坊燕郊,这里的房价在一年多内“近乎腰斩”!在很多媒体报道和“大V”公知的分析中,燕郊房价走势已经成为了中国楼市的“代表”。貌似中国的房市已经“进入寒冬”。

在“高抛低吸”的经济规律下,中国社会开始在这样的楼市氛围中出现了“抄底”的声音。“此时不买再后悔十年”“收获千万财富的机遇再现”“现在不买房未来悔断肠”等论述开始出现。其中,人民日报公众号转载的《抄底楼市,正在当下?》产生了尤为巨大的影响力。在出现这样舆论的同时,一些官方政策的变化也让“抄底”说打动了不少人“蠢蠢欲动”的心。个别城市的银行房贷利率意外出现了下调,这无疑让社会从舆论面看到了政策面转向的可能。刚需族最关心的是房价何时会“触底”,以上的变化仿佛看到了这样机会到来。但仔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如果现在入手购房,或许刚需族们将会陷入一个新的“房坑”。国家“打房”政策的持续,无疑让房地产公司成为了遭遇打击最严重的一方。尽管采取了多种促销手段,但在社会购房欲望大幅降低的情形下收效甚微。急于清理“库存”的房地产业需要多种手段促使百姓继续购房,营造购房的氛围就成为了关键手段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越来越多的“抄底”声音,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或是房地产业新一波的操作手段。

媒体报道的贷款利率下调现象,更多的是发生在地方银行。这反映出在国家对金融管控越来越紧的情形下,地方银行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它们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持盈利。对它们来说,房地产依然是心仪的目标。增加房贷无疑对短期绩效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房地产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之一。但随着“打房”导致房地产税收减少,让本已严峻的地方政债务困局进一步加深。在其它财源萎缩的情形下,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不得不继续通过土地增加财政收入。不久前安徽出现了政府叫停房地产公司降价售房的情况,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有多么强烈。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讲,百姓持续高位买房或许是一剂带有毒性但能够一时缓解财政病体的“良药”。另外,中国社会在过去十年里(2008年至今),已经出现了一种依靠炒房获得暴利的资本。虽然国家的打房政策让它们暂时收手,但是在整体经济放缓、股市低迷、特别是缺少“高回报、赚钱快”机会的态势下,这些资本并没有很好的投资标的物,它们依然希望可以在曾经赚的盆满钵满的房市里有所斩获。在惯性的利益驱动下,它们希望有人继续参与到这个游戏里来。当然,还有一批人也希望有人继续“接盘”,那就是近期因为打房而“被套”的炒房客们。他们盼望着有人来帮助“解套”。除此之外,还有更隐性的庞大群体希望房价上涨,那就是已经有房的中国家庭。对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房产的价值已经成为了他们财富的主体。房价的下跌意味着他们财富的严重缩水,对有房族来说,他们希望可以让自己的房产延续高价值。这就需要有人不断的进入房市中来维持这种财富水平。

正是这些多重原因的存在,说明了近期中国社会出现的“房市抄底”的舆论声音,并不是反映了一种实际,而是各种利益集团的需要而已。十多年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已经从最初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正面力量逐渐成为了排斥、挤压其它产业发展,制约中国经济的负面力量。如今高不可攀的房市已经对中国经济带来了重大的系统性的风险。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百姓生活成本提高,社会财富分配失衡、第三产业等发展空间严重被压缩,人民价值观扭曲。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恶化已经严重冲击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这绝不是杞人忧天,更不是思虑过度,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国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绝不是源自于一时一面的考虑,而是长远全局性的考量。房地产问题能否“软着陆”,将决定中国未来发展是否能够轻装上阵,是否能够剔除经济顽疾的主要条件之一。房地产问题不解决,不从根本上解决,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是致命性的。对中国百姓来讲要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房地产的“暴利”黄金期,或许真的已经慢慢过去了。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社会依然需要大量的房产,但是不能再需要一个如此“高成本”的房产,中国老百姓不能把刚需看作是房价不断上涨的必然因素,而要看成是即使是刚需,也不能够以如此高成本的方式来完成。对计划购房者来说,“大V”们、公知们甚至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的言论可以参考,但更重要的是要看清楚国家的发展实际和政府政策的出发点为何。这才是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