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常败将军”或“草包将军”?

郝兆霞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胡宗南将军肯定有“常败将军”的称号,他这个说起来很搞笑。更加搞笑的是,他竟然是蒋介石最为器重的人。

历史上关于胡宗南将军的称号有很多,叫的是一个比一个响亮,我们说几个来听听“天子第一门生”、“西北五”、“黄埔五杰”.......。

因为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胡宗南开始被蒋介石重用,他毕业于黄埔军校,是所有黄埔军校中第一个被授予少将军衔的人,也是第一个当上总司令的人,当然关于胡宗南的头衔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作为战场上杀敌的一名将领,整一些响亮的头衔是没有用的,我们看看胡宗南的战绩究竟如何?

先说抗日战争吧,毕竟这是对日本侵略者的作战。

胡宗南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蒋介石让他带领大军,去前线组织抗战。

淞沪会战胡宗南带领军队迎战日军,结果大败。

武汉会战胡宗南再次委以重任奔赴前线,结果又是大败,这样的战绩真的太让蒋介石失望了。索性蒋介石把他撤出了抗日战场。把他调到中国的西北调整。

这时候的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胡宗南受蒋介石的调遣,开始打起了革命胜地延安的主意。

胡宗南的想法是想一举歼灭在延安的共产党,毛泽东将计就计,在延安布下了一个空城计。等到胡宗南带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到达延安的时候,他得到的仅仅是一座空城。

也就是说胡宗南带领大军等于是白白的去延安旅游了一圈。

也是在这时候彭德怀带领三万大军,开始和胡宗南周旋。这期间彭德怀一直都是牵着胡宗南的鼻子走。

最终彭总用三万人马采用蘑菇战术彻底的击败了胡总南。

当然关于胡宗南将军的败绩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你说这样的胡宗南是不是历史上的“常败将军。”


史学达人


蒋介石手底下“常败将军”最多,因为蒋介石本人就是“常败鼻祖”,他麾下有“四大常败将军”,堪称四大护法,分别是陈诚、刘峙、胡宗南、汤恩伯。

陈诚,堪比“大委员长”的“小委员长”

陈诚号称“小委员长”,通常用来形容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和政治能力,但陈诚的军事能力也完全符合“小委员长”的称号,因为蒋介石这个“大委员长”军事水平就很凹。

土地革命时期,陈诚率国民党中央嫡系部队12个精锐师围剿红军,手底下全是黄埔名将,结果在黄陂、草台岗被曾是自己学生(陈诚曾担任黄埔军校教官)的黄埔四期林彪连打两个伏击,3个师几乎被团灭,自己赖以成名的第11师被彻底打残,只剩下1个团,据说陈诚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颜面尽失,痛心不已,竟然忍不住抱头痛哭。

抗战全面爆发后,陈诚被蒋介石委以重任,担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奉命统一指挥“淞沪会战”,因指挥不力,导致遭受惨败,伤亡惨重。

解放战争初期,杜聿明、陈明仁、孙立人等国军名将占据优势,一度把林彪打到松花江以北,但蒋介石十分仗义,安排陈诚接替杜聿明主政东北,结果陈诚一上来就找了个借口,把不听话的陈明仁、孙立人赶走了。悲催的是,陈诚自己指挥不当,又一次被学生林彪狠狠教训了一顿,整个新5军被全歼,导致东北战场被林彪全面反击,此后一蹶不振。

刘峙,绰号最多的“草包将军”

在国民党内部,刘峙的绰号最多,他的小名叫“蠢子”,黄埔时期被称为“刘婆婆”、“菜包子”,后来又被称为北伐战争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解放战争中的“猪头将军”和“敛钱司令”,军事水平可见一斑。

抗战时期,刘峙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防守平汉路沿线,面对日军进攻,刘峙惊慌失措,不战而逃,一溃千里,人送外号“长腿将军”。

解放战争时期,刘峙指挥围攻中原解放区,本来一切顺利,但刘峙突然出了昏招,指挥失误,导致在定陶战役中大败,被解放军成功完成“中原突围”,被蒋介石撤了职。

淮海战役大决战中,蒋介石委任刘峙出任徐州剿总司令,全权指挥徐蚌会战(我军称淮海战役),此举遭到国军将领批评和我军将士欢迎。国军名将邱清泉公然说:“徐州乃南京大门,今派一只猪(刘峙),眼看大门会守不住”,而我军则发出动员“打到徐州去杀猪”!

刘峙不负重望,很快指挥国军全线垮台,刘峙见状不好,发挥逃跑特长,只留下杜聿明兵团被全歼,为我军取得淮海战役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胡宗南,屡战屡败的“天子第一门生”

胡宗南虽然不如刘峙的外号多,但花里胡哨的也不少,比如天字第一门生、黄埔系五个第一、西北王,等等。所谓黄埔系五个第一,是指胡宗南在国民党内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第一个晋升少将军衔成为将军,第一个担任军长,第一个担任兵团总指挥,第一个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还是唯一在离开大陆前获得第三颗将星的人。

但这些表面辉煌丝毫掩盖不了胡宗南的志大才疏,屡战屡败。

土地革命时期,胡宗南坐镇西北,指挥进攻陕北红军,结果被彭德怀率军大败。

抗日战争时期,号称西北王,打日本屡战屡败,几乎无一胜绩,期间还和陈诚冲突不断。

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率重兵进攻延安,毛主席大摆空城计,率领党中央进行转移,胡宗南30多万大军被彭德怀用“蘑菇战术”在西北牵着到处转圈子,连我军一个影子都找不到,后来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败,扔下将近2万尸体和俘虏,狼狈逃窜;后来,胡宗南又转战西南,再次违抗蒋介石命令,扔下6万部队,一个人偷偷飞回台湾。

汤恩伯,号称“中原王”的溃败高手

汤恩伯被称为“两面人”,他在抗战时期的表现一度还可以,甚至被誉为“抗战名将”,但到了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就变成著名的“溃败将军”,表现一泻千里了。

汤恩伯主政河南期间,被称为“中原王”,但他治理地方不力,很不受群众欢迎,被称为河南一灾,“水、悍、蝗、汤”被称为河南四荒。著名的豫湘桂战役中,汤恩伯镇守的河南是战略重地,但他却没了以往的抗战锐气,率40万大军一溃千里,导致豫湘桂一连串大溃败。

解放战争时期,汤恩伯先是指挥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因指挥失误导致整编74师在孟良崮被全歼,后来又被被蒋介石委任为京沪杭警备司令,负责镇守长江天险,他先后弃守南京,失守上海,所部主力被全歼,自己又跑到台湾,蒋介石都骂他:“不要老逃跑,名誉要紧。”

总结国民党内“四大草包将军”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蒋介石忠贞不二、极其听话的嫡系心腹,而且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败仗越多,升官越快。

宋美龄曾问蒋介石“经扶(刘峙)不堪用,为何老用他?”

蒋介石回答:“因为他特别听我的话”,陈诚、胡宗南、汤恩伯大体类似。

刘峙等人的成败折射了蒋介石毕生如一的用人理念——任人唯亲,宁用忠心听话的怂包,也不用能征善战的“贰臣”,像卫立煌、白崇禧、孙立人这类当世名将,就因为做不到100%乖乖听话,得不到他真正重用,而蒋介石自己却同时也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伪军事家”。如此来看,蒋介石的失败结局也在意料之中。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首推张学良为草包将军之首,也是常败将军中的一位。在直奉战争中,张学良用兵就远比不上郭松龄,更比不上他爹张作霖。要不是东北军足够强大,否则郭松龄反水之后,张学良还真成不了气候。说到底张学良能当东北王,主要是因为他爹是张作霖,否则东北军那一个元老比不上他?

张学良第一场大败仗是“中东路事件”,当时张学良负责指挥东北军收回苏联在东北的铁路权,张学良错误的估计了当时苏军的战斗力,认为此时的苏军兵力远不如自己,是武力夺取东北权力的最好时机,而且此时张学良也希望通过此举立威。然而结果就是整整七万东北军被苏军打死。

中东路事件发生之后,张学良本来已经有动用武力的念头,但是确实迟迟不愿意主动进攻,错失了最佳的出击时机。在苏军做好准备之后,张学良也没有及时将先头部队撤回,使得边防部队处于一个突出的位置。苏军突然发起进攻,瞬间就包围击败了张学良的先头部队,此后张学良又是只被动防守。

可以说中东路事件就证明了张学良军事能力不行,战略眼光更是不行,当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张学良更是乖乖的撤出了东北,可以说他还是”第一窝囊废“将军。从东北撤出之后,张学良又在红军面前吃了大亏,一个这样的常败将军,实在是有辱其父张作霖之威名。想当年老帅好歹也是一个一介猛将,没想到张学良却是如此扶不起。


小司马迁论史


土木系是是蒋介石黄埔嫡系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派系,土木系出身的罗卓英、胡链都是国军将领中军事才华最为顶尖的存在。

但是土木系首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有着小委员长称号的“陈诚”,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常败将军”。

陈诚进入蒋介石的核心团队,是从第一次东征开始的。在东征陈炯明的棉湖战役中,时任炮连长的陈诚表现出色,受到了蒋介石嘉奖。在北伐战争时期,陈诚在龙潭战役中大败孙传芳的部队,表现也是不俗。

然而自中原大战开始,陈诚就开始了自己败多胜少的军事生涯。

在中原大战争,陈诚先后与阎锡山冯玉祥联军中的吉鸿昌、孙良诚、梁冠英进行交火,损失惨重没有胜绩,后来更是在梁冠英的猛攻下,连阵地都丢了。

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开始发动了对我军的围剿,陈诚是主要的指挥者。结果我军连续四次打败了蒋介石的围剿,作为只要指挥者之一的陈诚遭到了同僚的攻击,他麾下的主力十八军也损失惨重。

在抗日战争时期,陈诚的表现还算可以。陈诚作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参与指挥了淞沪会战,遭遇大溃败。当然,淞沪会战的失利并不能完全怪陈诚,国军的指挥系统混乱是主要原因。除了淞沪会战之外,陈诚先后有参与指挥了武汉会战、鄂西战役等大战,胜败均有。

在解放战争时期,陈诚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陈诚担任东北行辕主任,指挥国军向进攻我军,结果因为派系之争,陈诚撤掉了刚刚打了胜仗的陈明仁,遣散了很多杂牌军、又故意将王牌部队新一军和新六军拆开,结果在东北吃了大败战。据说,陈诚在东北大败时候,国民政府中很多人要求把陈诚军法处置以谢天下。

不过,陈诚虽然吃的败战不少,但是地位确实越来越高,最终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陈诚很听话,忠于蒋介石。其次,陈诚虽然战场指挥的能力不出色,但是对于军队训练还是可以的,国军五大王牌之一的十八军就是其一手组建的。另外,陈诚在经济和内政方面都是比较出色的,这一点从陈诚主政台湾之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


胡史乱翔


从抗战爆发到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军队最著名的“常败将军”非刘峙莫属,非常难得的是,无论指挥多大规模的部队,无论担任前线或后方的军职,刘峙居然无一胜绩,必以失败或下台为结局,更为难得的是,即便如此,刘峙的官却可以越做越大,实在奇葩。




中原大战后的1935 年,刘峙成为首批铨叙的陆军二级上将,号称“福将”和蒋介石“五虎上将”之首,然而接下来的抗日战争,分分钟就把他打回原形。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刘峙出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2集团军总司令,奉命反攻北平,结果在保定和石家庄地区被日军彻底击溃,刘峙率先逃跑失地千里,被讥为“长腿将军”,甚至遭到国民政府众多代表的集体弹阂,最终仅以转管后方警备和新兵训练了事,连战区副司令职务都保住了,致全国舆论大哗。



1938年4月,兼任开封警备司令的刘峙因组织混乱,差点把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的座机打下来,半小时后蒋介石的专机抵达,算是有惊无险。一个省会城市尚且警备不力,次年竟升任陪都重庆的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

1941年6月5日晚,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重庆发生抗日战争期间三大惨案的“大隧道惨案”,由于防空司令部人员和宪兵紧锁栅门禁止百姓出入十八街大隧道,致躲避空袭的人员超级饱和,在长达10小时的高温和缺氧、拥挤和踩踏下,酿成市民伤亡数千的惨剧,而玩忽职守和指挥不力是惨案的重大因素,刘峙难辞其咎。



事发后,刘峙做了个检讨,在何应钦的力保下,仅被免去了防空司令一职,逃脱了军法审判,又一次轻松过关。

1944年再赴前线,直接就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未及数月就成功撬走李宗仁明升暗降汉中行营主任,正式接掌第五战区。岂料日本人不给面子,1945年初华北日寇第12军发起老河口进攻战役,刘峙大败而逃,丟掉老河口长官部一口气逃到武当山下。多亏汤恩伯和胡宗南的部队相助,才不致全军覆没,此时距离日本投降仅有四个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五战区改编为“郑州绥靖公署”,刘峙主任指挥30万大军团团包围了中原军区李先念所部6万人马,并于1946年6月发动进攻,正式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其战果是中原军区部队胜利突围,刘峙一无所获。为挽回颜面,命令由第十军改编的“整编第3师”打头阵进攻刘邓所部,结果该师在定陶战役中被全歼,中将师长赵锡田(顾祝同外甥)被俘。

蒋介石闻报大怒,终于解除了刘峙的兵权,调回南京闲差。



1948年刘峙又升职了,出任坐拥80万大军的“徐州剿总”总司令,几乎掌握着国民党中央军半数以上的精锐部队,淮海战役的结局世人皆知,以至于后来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大骂:若不是徐蚌会战,我怎么会只有这么点兵力守长江?蒋介石彻底对其死心,再度撤职却没有“查办”。

刘峙自己都不好意思继续在军界混了,1950年干脆去了印度尼西亚隐居,三年后蒋介石念其虽蠢却忠,召回台湾养老。刘峙虽然草包,然而资历和忠诚让他屡任要职,他是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时期的“八大金刚”之一、何应钦小圈子的“四大金刚”之一和身边的“哼哈二将”之一,是黄埔系军队排名不出前五的元老(黄埔第一个教导团主力营长)。

然而他的战场表现,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了蒋介石用人的失败。


度度狼gg


蒋肿桶刮民党败将太多太多,99、9%的是败将。这是个腐烂的军队,下流的军队,欺压百姓的军队。饭桶军,草包军,投降军,逃跑军。没有保家为国的思想,没有信仰的乌合之众。


魔鬼蒋秃驴


常败将军的话就不得不提汉朝的李广利了!

初征大宛,出征时带六千骑兵和几万步兵,无功而返。往返花了两年,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



再征大宛,包围大宛的城池,攻城四十多天。终于不得进入大宛内城,就结束这场战争撤兵回来了。不过比第一次好,总算是让大宛投降并献出宝马!

会战匈奴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受命领三万骑兵出酒泉,李广利军队被匈奴大军围困,差点无法逃脱,汉军伤亡很大,死亡率高达十之六七。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李广利率六万骑兵,七万步兵,出朔方;鞮侯单于率十万匈奴军队在余吾水南岸与李广利交战,李广利与单于连斗十余日突围而归!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的妻儿因为诬告案遭逮捕囚禁。李广利不惜全军安危以求立功赎罪,便不根据实际情况,不了解双方军事形势,不计及战略战术,以数万汉家儿郎的生命为赌注,盲目进军,以求侥幸,遂挥师北进,深入匈奴,直至郅居水,而后又怕陷入绝境匆忙撤退,单于知汉军往返行军近千里,已很疲劳,便亲自率领五万骑兵袭击汉军,汉军死亡甚众。七万汉家儿郎就这样全部丧送在李广利手中!而后投降匈奴!


曾经站过岗的人


微操大师常凯申。骑虎难下。胡宗南。河南四害,汤恩伯。南京共存亡,唐生智。当然这都得归功蒋介石的领导。




执念携永恒


中国历史上的常败将军和草包将军还真是为数不少,就挑一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吧:

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此人出身外戚、把持军权数十年却未立寸功,反而导致西汉元气大伤,实在是汉武帝统治后期的一大败笔。李广利因为自己的妹妹是汉武帝的宠妃受到重用,在卫青去世之后接任了大将军的职务,然而他在征讨大宛和匈奴的战争中却输的一塌糊涂。更加糟糕的是,李广利不仅毫无军事才能,他的人品也十分恶劣。最后他叛逃至匈奴,自己不仅被匈奴丁灵王所杀、他的家族也被汉武帝所诛灭,可谓是废柴中的废柴了。

以下是李广利的主要战绩,从历史记载来看,他的表现和稍早时候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一征大宛——李广利奉汉武帝命令率领数万大军进攻贰师城,抢夺汗血马。但这次远征中因为路途遥远、补给不畅导致军队士气衰落,而攻城时又久攻不下、士卒逃亡和战死者十有六七,李广利只得撤军回到敦煌。


二征大宛——李广利又带着6万大军进攻大宛,又征调18万人作为后援,在付出高昂代价后惨胜(汉军返回玉门关时仅剩一万余人,损失达80%以上),可谓是得不偿失,西汉史学家刘向对此次远征评价如下:“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母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其私罪恶甚多;孝武以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遂封拜两侯、三卿、二千石百有馀人。


一征匈奴——李广利率3万大军在天山大战右贤王,先胜后败,被匈奴人重重围困,自己险些丧命,最后狼狈脱逃,杀敌1万自损2万,这个战果实在不算好看。

(史料原文:“其明年,汉使贰师将军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几不得脱。汉兵物故什六七。”)


二征匈奴——汉武帝将总计21万大军交给李广利多路出击,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21万对10万)的情况下,李广利仍然没能击败匈奴单于的军队。

(史料原文:“后二岁,汉使贰师将军六万骑,步兵七万,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将万馀人,与贰师会;游击将军说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因杅将军敖将骑万,步兵三万人,出雁门。匈奴闻,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而单于以十万待水南,与贰师接战。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馀日。游击亡所得。因杅与左贤王战,不利,引归。

”)


三征匈奴——屡战屡败之下,李广利这回又带着7万军队征讨匈奴,此战又是先胜后败。在废柴李广利的指挥下,7万汉军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投降了匈奴。

(史料原文:“汉军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匈奴奔走,莫敢距敌。……贰师遣护军将二万骑度郅居之水。一日,逢左贤王左大将,将二万骑与汉军合战一日,汉军杀左大将,虏死伤甚众。……单于知汉军劳倦,自将五万骑遮击贰师,相杀伤甚众。夜堑汉军前,深数尺,从后急击之,军大乱败,贰师降。”


平田君Bellatores


这样的问题其实很有难度,既要有名,又要常败,很难找,因为经常打败仗的将军是不可能持续升迁的,尤其是在古代,甚至会有打败仗就砍了将军的脑袋,更别提常败了。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没有,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什么样的奇葩事没有,常败将军和草包将军都大有人在,但是各位答主一直在说的刘峙却未必真是这样的,在《大决战》中对刘峙就有过讽刺,说徐州是南京的门户,不派个虎也得派一个狗啊,结果派了一头猪,暗指刘峙是头猪。

实际上刘峙的败绩大多都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抗战中打败仗对于国军是家常便饭,刘峙没有嫡系部队,指挥的都是一些杂牌军,不败才怪呢!到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如此,刘峙也只是名义上的指挥,真正的大权则掌握在黄埔系手中,刘峙根本调不动人。

在北伐当中,刘峙表现的是战功赫赫,当时号称“常胜将军”,在老蒋五虎上将中居首位,在北伐中的龙潭战役以及蒋桂战争、蒋唐大战、中原大战中,刘峙都大放光彩,甚至有取代何应钦的架势,总之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刘峙打仗基本没输过,1935年蒋介石首次授衔的时候。刘峙的战绩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开始急剧转变,基本一次没赢过,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纵横昨晚做梦想到的一个将军,那才真是常败将军,不仅总被打败,而且跑得还快,此人就是号称“飞将军”的孙元良。

刘峙虽然后期总打败仗,但是前期就没输过,而孙元良的战绩则有点彪悍了,所有参加过的战役,基本就没有胜的。

北伐战争的时候,对于国民革命军来说就是一场顺风局,基本就是黄埔生建功立业的好时候,结果在北伐军占领南昌之后,孙传芳部队反扑,孙传芳的部队负责驻守车站,由于事发突然,孙元良竟然自己跑了,当时蒋介石说“这次失败是我们革命军最不荣誉的一件事,也是北伐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并且说,孙团长没有命令擅自退下来,一定要按军法枪毙。

当然,老蒋没有杀他,反而让他到日本陆士去镀了层金,原因自然有很多,孙元良是浙江绍兴人,又是黄埔一期,是老蒋嫡系中的嫡系,而且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孙元良作为仪仗队队员,器宇轩昂,被老蒋器重,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孙元良背后有人,孙元良的叔叔是孙震,属于革命元老了,在党内资历比老蒋还要老,在1923年的时候就加中将衔了,在川军中很有威望,1939年加上将衔,有了这层关系,老蒋当然不能说杀就杀。

但是有了这个经历后,孙元良好像有点飘了,在淞沪会战爆发后,孙元良的第88师是主力部队,在撤退的时候老蒋命令88师守闸北,其实就是断后,结果孙元良就留下一个营,然后自己率大队部跑了,留下的这个营在谢晋元的带领下孤军据守四行仓库,成了惊世之举,孙元良反倒加官进爵,胜为中将军长。

随后在南京保卫战当中,孙元良更是抛下部队自己一个人跑了,关于他是怎么跑出来的,一直成迷,只能说具有传奇色彩。

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已经是兵团司令的孙元良在徐州一带布防,受杜聿明辖制,后来我们知道杜聿明部被全歼,杜聿明被俘虏,邱清泉被击毙,孙元良再次孤身一人出逃,对比之下“刘峙也只能自愧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