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的崑崙丘在何處?

Siwindy


雖然兩本書裡都稱之為崑崙山,嚴格來講,卻不是同一座山。《穆天子傳》裡的崑崙山一定是切實存在的,它就在西域的某個地方;《山海經》裡的崑崙山則不然,它是世界的中心、天之脊柱。

不管怎麼說,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這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以外,兩座崑崙山都有神話中的人物—西王母。故而,我們只需要知道西王母在哪兒,也就找到了崑崙山。

西王母何許人也?她是崑崙山的山神,擁有崇高的智慧和無上的權利;她掌握不死之樹和不死之藥,對世間眾生擁有生殺予奪的本領;她掌控著一個國家,其名西王母國。

《穆天子傳》裡的周穆王在見到西王母之後,二人在崑崙山玩了一個月。然後在西王母的強力挽留之下,周穆王還是東去了,留下西王母獨自守著崑崙山,孤獨終老。

後來的後來,周穆王如約而至,又來會見西王母。與上次不同的是,這一次西來,周穆王帶了大批兵馬,是的,他是來討伐西王母的。不幸的是,慘敗而回。

周穆王為什麼要討伐西王母?西王母國不過是個彈丸之地,到底是如何阻擋周穆王的軍隊?這些事情,兩本書裡均無記載。

某位偉人說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古代社會里,能隨隨便便就以少勝多的,無疑是技術差距太大。

西王母深處大山深處,從哪裡學來的技術?難不成崑崙山深處有藍翔?不得而知。

在如今的崑崙山,往西沒多遠的地方,有一個上古之國,名曰蘇美爾。如果我們把西王母的王字去掉,只留下西母,然後試著讀幾遍,有沒有覺得和蘇美爾特別相似?

有一種說法是,蘇美爾文明在最初乃是母系社會,經過若干年的發展之後,逐漸變成了父系社會。那麼,大權旁落的母系首領將無處容身,她們會不會帶著自己的臣民離開這裡呢?

我想,這是極有可能的。由此,第一批母系的蘇美爾人東遷,來到了青藏高原的某處落腳。因為她們有著領先東土千百年的文明,故而在周穆王看來,西王母就是神靈。

由於蘇美爾人崇拜高山,西王母自然也就崇拜高山,故而選擇崑崙山作為自己的避難所。

周穆王第一次約會西王母之後,他被深深的震撼住了。不僅是西王母的美貌,更包括她的文明!最讓周穆王覺得意外的是,西王母有著與他不一樣的皮膚、眼睛、頭髮。換言之,西王母與他並非族類。

古人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於周穆王而言,這就是西王母被征討的理由。

既然西王母的原型是蘇美爾,那麼崑崙山應該就是蘇美爾人生活的地方,比如…額…嗯,我的地理知識欠缺,請大家自覺翻看地理書,瞅瞅中亞最高的山峰即可。



祗樹


中國史書中的遠古在非洲,上古在兩河流域,中古在印度,近古在中國。華夏族實際是逐日民族,發展方向是從西到東,一路留下埃及文明,艾美兒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有實證可考的。上古三皇五帝實際在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活動,所以國內找不到!

山海經中崑崙是代表帝王的墓葬,金字塔和帝王谷都被稱為崑崙。其中金字塔為崑崙,帝王谷為崑崙墟,山海經中有四處崑崙,都是指帝王墓葬。

華夏先祖原為逐日民族,自西向東不斷遷徙,中途留下埃及文明,艾美兒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最終到達中原地區開創了自商周以來的的華夏文明。穆太子是周朝的一個王,當時華夏文明已東移中原,距離遠古的埃及文明也已非常遙遠所以他所見的西王母應該不是山海經中記載的西王母。而是華夏民族東遷時某個帝王的女兒後代,是當時帝王命令留下來看守原來領地的部落領袖,應該在西藏或者印度一帶。下有地圖,大家對照指正,不謝!





隨緣198769237


〈淮南子.道原訓〉描述“崑崙山(帕米爾高原)是神仙天路,非常人能登”。崑崙丘或崑崙墟是方位指向,或者是通往夏墟的中轉站,哈拉帕文明在崑崙山南邊,翻過喀拉崑崙山即到新疆喀什。

我認為崑崙墟是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摩亨約.達羅城文明。〈山海經〉記載崑崙墟:赤水河南岸,流沙西面。下圖為巴基斯坦流沙河。




經碳十四測定,其具有青銅意義的文明為公元前2214年至公元前1766年,這個時間正好是宋朝邵雍〈皇極經世書〉紀年中夏朝的起始時間。在哈拉帕遺址發現大量金屬器皿,如青銅禮器、青銅生活用品、圍棋、印章文字。

這些遺蹟中的所有先進文明和接下來的商朝並無二致。在公元前1750年前後,哈拉帕和摩亨.達羅城文明所有城址均變成廢墟。

中國古籍中如〈詩經〉、〈山海經〉、〈淮南子〉等均表明,華夏先祖來自崑崙丘或崑崙墟。〈穆天子傳〉中崑崙墟向西數千裡是黃帝故居(古制里程),黃帝故居在西亞兩河流域。穆天子所見王母娘娘應該是亞速攝政王后,亞速帝國有女後攝政傳統。亞速帝國崛起與穆天子在位時間一致。基因圖譜表明漢羌藏苗彝等諸夏邦國國民均存在南亞特有的東亞-南亞和印斯基因,進一步佐證崑崙墟即夏朝。


柴墟子孫


《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的崑崙丘在青海省共和縣及其以東的廣大地區,連綿東西的積石山山脈,逶迤往東,一直到岷山北部,即紅軍長征過臘子口的那個岷山。這片地區在100萬年~7.5萬年前叫崑崙丘,是西王母共和國的核心區域。


油畫:崑崙丘之積石山

青海共和以西,那是叫崑崙山脈,也叫西崑崙。

這裡就是西王母共和國,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的,一個古老的共和國,西王母,

……在查卡鹽湖東,青海湖以南,黃河以北,赤水河橫穿,弱水環繞。弱,是一個典型的象形文字,指淺淺的不能行舟水面,就是現在沼澤溼地的意思。

《漢書·地理志》記載:“金城郡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仙海、鹽池。”仙海即今青海湖,鹽池就是茶卡鹽湖,金城曾經在臨夏州的大夏河邊。現在青海省共和縣就是西王母共和國的首都。

《山海經》中關於崑崙山的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紋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在青海湖之南,不遠處有流沙的地方,柴達木湖經茶卡東流赤水之後,黃河之前,有一個大山脈,名字叫崑崙之丘,崑崙山脈的一條支線。那裡人們崇拜供奉有一種神像,人面虎身,是一隻白虎形象,紋路底色皆白,神廟就坐落在城裡。國家南部和東部有沼澤溼地環繞,溼地的水來自地下。城市外面很遠的地方有座火山,不噴發,是一種熔岩火山口,人們往裡投物就燃燒。在人們居住的地方有一種叫戴勝的美麗的鳥,山野裡有劍齒虎、有鬣狗,身子尾巴特像豹子,都在藏在洞穴裡。這裡就是名叫西王母國的地方,母在象形文字裡就是共和、部落聯盟的意思。這裡物產豐富,此山萬物盡有。

順著大荒西經的思路,這篇文章至少有15萬年,描述的是100萬年前的地貌。茶卡鹽湖15萬年以前向東流入共和縣,由於河水鹽分高,灘塗植物偏黃色和紅色,所以名叫赤水河。15萬年後,柴達木變成內流湖,茶卡變成了鹽池。

現在的共和縣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屬五縣之一,是青海藏區人口較多、地域遼闊、畜牧業經濟比重較大的一個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是個戰略要地,素有青藏咽喉之稱,北靠青海湖,南臨黃河,東以日月山與東部農業區為界,西與青海青南藏區毗連。

這裡有一座古城遺址,叫伏俟,鮮卑語為王者之城的意思。伏俟城遺址位於共和縣石乃亥鄉,是古代連接東西交通的重鎮。公元540年,吐谷渾誇呂即位稱汗,定都於伏俟城,伏在古代象形文章裡是征服者的意思。

西王母城池的標誌性石頭是嘛呢石刻,其形式源於土蕃和羌人原始的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觀念,衍生於一種古老的被稱為拉則的山神崇拜的祭祀石堆,即靈石崇拜的祭壇。隨著這種祭祀石堆的發展衍生,嘛呢石刻藝術便運營而生。嘛呢石刻的內容更多是表示對神的祈禱尊崇,頂禮膜拜和積累功德的虔誠之舉。信徒們每過嘛呢堆必丟一顆石子或放一塊刻有經文圖符的石塊,作為一次祈禱。嘛呢石是高原人精神生活的寄託,是信仰驅動的產物,傳承的是100多萬年前西王母共和國的文化,在我們這個7.5萬年前開始的文明週期,本土禮儀又與佛教文化融合在一起。

100萬年前,這裡海拔最高不到2000米的時候,人們往南進入吐蕃,吐在象形文字裡是國家的意思,吐蕃就是高原上的田野的意思。這個意思啟示我,西藏地區曾經和江漢平原和華北平原一樣是農田地,放牧是人類適應地質變化的選擇,水牛也隨抬升變成了犛牛。


幻想的野草


《山海經.西次三山》中提到的“崑崙之丘……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氾天之水”。在由積石,三危兩山定知的西次三山的範圍內,只有青海湖那廣闊的水域才能稱的上“氾天之水”,“東南流注於”青海湖的河流唯有布哈河,因此,可以斷定由崑崙之丘發源的赤水就是布哈河。而布哈河的北面就是黑河,這條黑河正是黑水。這正好對應了《大荒西經》中的“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此時打開地圖,就一目瞭然,崑崙之丘就是青海省天峻縣的沙果林那穆吉木嶺,布哈河上源陽康曲發源於沙果林那穆吉木嶺,這正好印證了“崑崙之丘赤水出焉”。


柴昇平


古史專家、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曾說:“我們的祖先總喜歡說崑崙,那是因為這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但又總有些恍恍惚惚,那是離開崑崙日久,對當初時日傳說的追憶,卻從不曾忘記。”他希望考古工作者能關注這個問題,從考古學上給以正面的認證。(中國社科院·王志遠)

二百多個專家,搞夏商周斷代工程,五年花了幾個億,只做了一個“框架年表”,只定了夏立國為公元前2070年。所以說,論證祖先的發祥地崑崙是何其艱難!

王大有先生認為:世界人類的早期文明,除了崑崙文明,都毀於距今約1萬年前後的一場特大的洪水災難之中,只有崑崙文明成為這次災難的倖存者,崑崙山祖庭(古崑崙山)就是今甘肅河西走廊的合黎山。

合黎山,其東有龍首山、有赤水(山丹河),有都廣之野(諸廣之野,廣都、廣諸之野)方三百里,有“都野澤”二百八十里(今石羊河流域);其南有深淵大澤(弱水之淵)環繞,為祁連山雪融化後積瀦而成;其西有弱水流沙,弱水之淵的西界,弱水南北向,北端為居延海,流沙弱水之西有鹽海;其北為西海(巴丹吉林海),海東有騰格里海、烏達海(泑澤,毛烏素海)。合黎龍首山之北有不周山,山頂有不周匝;之南有大澤深淵,即古雷澤(方雷澤,今名臨澤)。河西走廊為一片綠洲,是燧人弇茲氏的樂園伊甸,中心方圓八里,外圍二里。

《山海經·海內西經》:“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墟,方八百里,赤水(山丹河)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河水(黃河)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今名海渤灣),又出海外.......入禹所導積石山。洋水(今石羊河)、黑水(今黑水,出祁連山,經張掖)出西北隅.......。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昆侖南淵(已枯,今臨澤)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上。”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上有炎火之山(紫山),投之輒燃....。”

《山海經·西次三經》:“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於無達(寧夏烏達)赤水出焉……洋水出焉......黑水出焉……。”

合黎山、龍首山四面環水,合黎山有三級臺地,正符合《水經注·河水》中所述的:“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板桐),二曰玄圃(閬風),上曰增城(天庭)。”合黎山周域內的黃河(河水)、赤水(山丹河)、洋水(石羊河)、黑水、烏達(無達)、臨澤(南淵)、弱水流沙等等地理環境,與《山海經》描述的昆侖山幾乎無異。

《穆天子傳》:“天子大朝於燕然之山、河水之阿........大朝於黃之山......西濟於河......遂宿於昆侖之阿,赤水之陽......天子升於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天子具蠲齊牲全,以禋(祀)昆侖之丘。甲子,天子北征,舍於珠澤,以釣於流水。.....獻食馬三百、牛羊三千,天子(祀)昆侖以守黃帝之宮,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寶。.......季夏丁卯,天子北升於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之澤,清水出泉,溫和無風,飛鳥百獸之所飲食,先王所謂縣圃。’.......曰天子五日觀於舂山之上,乃為名跡於縣圃之上,以詔後世。.......天子西征,甲戌,至於赤烏......庚辰,濟於洋水......甲申,至於黑水.......。”很明顯,以上所述,也與合黎山類似。

隨著人類繁衍生息,出於生存需要,分向各方遷徙,祖山昆侖之名也隨他鄉的人類落名各處。古人曾以祁連山脈為昆侖山,西王母在穆天子時即於酒泉南山;遷居到巴顏喀拉山的,自唐以來,多以積石山(阿尼瑪卿山)稱為昆侖山;遷居到唐古拉山脈區域的,以唐古拉山為昆侖山;進入塔里木盆地的,于闐附近的群玉之山也被認為是昆侖山;.......後來遷徙到山東區域的,以泰山為昆侖山。.......


過去理它作甚


這個問題估計目前沒人能回答,只能給猜測的答案,卻無法給出有力證據。不過崑崙應該就在古埃及和新疆崑崙山之間,必有其一是。

我個人傾向於古埃及。因為羌人是從古埃及和迦南以色列地區返回的,目前是有很多證據的。返回以後長期停留於新疆也是證據很多的。所以這兩個地點被稱為崑崙也就是合理的。羌人一部分沿藏彝走廊融成彝族,有些地方至今還叫羌夷。更為明顯的是昆明一詞的由來可能與之有關。在南方本土民族裡至今並未發現崑崙這個詞,有崑崙這個詞的幾乎都與西部返回的羌人有關。比如漢族,部分彝族。再加上唐代崑崙奴就是一種被販賣的黑人,阿拉伯人又有販賣黑人的歷史傳統。可見崑崙指古埃及可能性很大。

這個問題也不是不可以破解,估計在一些文字記錄以及中東、埃及、羌藏彝等民族語言可能會有遺留或隱藏,需要發現和解讀。山海經記錄了那麼多不可思議的內容,應該與從古埃及返回的羌人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