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遇害後,為何殺害她的縣令李鍾嶽會自殺身亡?

文史磚家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李鍾嶽屬於滿清體制內尚且存有良知的人。

李鍾嶽是寒門出生的學子,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但也不順利。他18歲中秀才後,隔了21年到39歲中舉人,43歲才中進士。

說起來李鍾嶽的才學是不錯的,但因沒有關係,沒有勢力,到了50多歲還在小小的山陰擔任七品芝麻官縣令。

所以,李鍾嶽對於滿清的體制肯定也是不滿的。加上李鍾嶽也是個老人了,對於社會和官場的黑暗看的很清楚,知道滿清朽木不可雕,滅亡是遲早的事。

出於讀書人基本的良知,雖然李鍾嶽只懂儒學、不懂秋瑾他們的西洋學,卻對後者很尊敬。

李鍾嶽認為傳統儒學對付不了洋鬼子,未來的滿清得靠秋瑾這樣的人。

開明的李忠嶽不但支持秋瑾辦大通學堂(當時秋瑾打著用西洋學術振興滿清的旗號),甚至對秋瑾個人也很欣賞。

李忠嶽多次教育自己的兒子:“秋瑾一個女子能做詩,比你們強多了!”

但秋瑾和徐錫麟的事發,徐錫麟起義失敗被剖腹挖心處死,有叛徒告密牽連秋瑾。

秋瑾危在旦夕。

當時浙江巡撫張曾揚和紹興府知府貴福,嚴令李忠嶽立即查抄大通學堂,抓捕秋瑾等要犯。

其中,貴福最為積極,因為他是滿人,就是革命黨革命的對象。

李忠嶽雖不敢拒絕,但心理上是非常牴觸的,也不願意和革命黨結仇,所以冒險拖了幾天,希望秋瑾他們自行逃走。

但1907年7月13日,紹興知府貴福見李忠嶽不執行命令,勃然大怒,對他嚴厲訓斥。

貴福命令他立即派兵包圍大通學堂,將師生全部抓捕,如果有人抵抗就地打死。

如果李忠嶽再不執行,就把他列為革命黨的同夥。

革命黨的同夥在當年肯定是死罪了,李忠嶽無奈只能行動。

下午4點,李忠嶽在福貴派人監視下,帶著300多士兵去包圍大通學堂。

但李忠嶽還是不願意大開殺戒,如果讓士兵跟著自己的轎子走。

大家都知道,轎子是走不快的,這就等於給秋瑾他們報訊。

於是,大通學堂的學生大多立即逃散,只有秋瑾等8人留下殿後,才被抓住。

士兵包圍學堂以後,李忠嶽怕殺了人引起民憤,命令士兵只需抓人,不得隨意開槍。

最終,2名學生在槍戰中犧牲,其餘20多人都得以逃走。

秋瑾被捕後,拒不承認參加革命。

李忠嶽沒有對她用刑,甚至賜坐,只是命令查抄秋瑾的孃家試圖找證據。

然而,李忠嶽怕真的抄到名單之內關鍵證據,牽連太多,故意不讓手下人搜查秋瑾居住的小樓,草草收兵,結果無獲而歸。

這樣一來,人證物證都沒有,秋瑾應該就沒事了。

誰知道,紹興知府貴福知道以後,又對李忠嶽破口大罵,指責他不用大刑逼供,反而對秋瑾如上賓。

李忠嶽回答:大家都是讀書人,她又是個女人,不忍動手。況且證據不足,不能隨便動刑。

貴福聞言大怒,知道李忠嶽暗中庇護秋瑾。

他當天趕到杭州,同浙江巡撫張曾揚商量一通,決定將秋瑾就地處死。

命令下給李忠嶽,李說:沒有口供也沒有證據,怎麼能殺人呢?

貴福威脅到:這是巡撫的命令。你如果不遵守,請好自為之。

李忠嶽無奈之下,只得遵命。

7月15日凌晨3點,李忠嶽把秋瑾帶到堂上,說:我人微言輕,幫不了你。但殺你也不是我的主意,我沒有辦法,請你諒解。

隨後李忠嶽問秋瑾有什麼要求?

秋瑾提出3點:寫家書、不要梟首示眾、不要剝去衣服。

當年處決女犯,斬首之後會將人頭掛在城門示眾,還要剝光屍體的衣服用以羞辱。

李忠嶽統一不梟首、不剝衣,但寫家書則不可能。

革命黨被捕後,不允許和外界通訊,因為可能傳遞情報。

於是4點,秋瑾被押赴紹興軒亭口就義。

秋瑾被殺後,貴福還不願意放過李忠嶽。

他認為李忠嶽庇護革命黨,不是忠臣,僅僅3天后就聯合巡撫將他免職。

李忠嶽黯然離職,隱居杭州。

此時李忠嶽裡外不是人,被滿清政府免職,又殺了秋瑾得罪了革命黨。

尤其殺死秋瑾並無確切證據,李忠嶽始終良心不安。

被免職僅僅3個月後,李忠嶽承受不了良心譴責,懸樑自盡,時年53歲。

至於逼死秋瑾和李忠嶽的貴福,隨後遭秋瑾兩位學生尹銳志、尹維峻預謀刺殺。

雖刺殺沒有成功,也嚇尿了貴福,急忙逃離浙江去了安徽做官。

在辛亥革命時貴福倉皇棄職逃走,隱姓埋名躲藏起來。

這傢伙本來就不是好人,後來投靠溥儀在偽滿做了高官。

但1936年,貴福和日本人作對,被日本人暗算害死。


薩沙


其實答案如此清晰,如此沒有爭議的答案,大家都可以百度瞭解,並且悟空問答裡也有這個問題的答案。

就簡單說一下吧。李鍾嶽雖然是秋瑾所在縣的縣令,但他卻不是殺害秋瑾的兇手。他僅僅是按照上級的要求去抓捕秋瑾,並且他也被秋瑾的才華和革命熱情所感動,說是抓了秋瑾後就審訊,其實不是審訊說是朋友間的交談卻差不多。但李鍾嶽的上級卻等不了這麼長的時間,不幹了,下令讓人把秋瑾給殺了。即使在李鍾嶽對阻止殺害秋瑾一事毫無辦法的情況下,也儘可能完成秋瑾希望自己做到的要求,比如不要砍頭、脫掉衣服之類的。秋瑾被殺後,李鍾嶽一直感覺自己無能,也一直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導致了秋瑾的被殺,就辭官不做了(有一說是被免官),後來一直鬱鬱寡歡,三個月後就自殺了。

民國成立後,“秋瑾案”昭雪,李的神位入祀秋瑾祠。秋、李兩家遂成為至交。


大運河時空


秋瑾,浙江紹興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女權運動的先驅,光復會成員,號稱鑑湖女俠。李鍾嶽,又稱李宗嶽,山東安丘人,清末官員,曾任浙江山陰縣縣令。

1907年光復會成員徐錫麟、秋瑾分別計劃在安徽、浙江舉事起義,推翻清朝的統治。徐錫麟先在安慶起義,但起義失敗被殺。由此,秋瑾在浙江山陰大通學堂準備起義的消息也被清政府所掌握。此時,李鍾嶽正擔任山陰縣令,當時革命志士推翻滿清的思想已被大部人接受,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已成燎原之勢。李鍾嶽同情革命,敬仰秋瑾的義舉,在接到上級命令去抓秋瑾的路上鳴鑼開道,大造聲勢,目的是讓秋瑾等人儘快撤走,但秋瑾明知危險,甘願為推翻滿清流血犧牲,毅然決然地在大通學堂等待被抓。

秋瑾破抓後,大義凜然,氣衝斗牛,李鍾嶽對她尊敬有加,審訊時不但不用刑,而且更像讀書人之間的對話,秋瑾在此還留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驚世絕筆。上級責李鍾嶽做事不力,指使逼迫他處死秋瑾。李鍾嶽人微言輕,沒有違抗上級命令的能力和資本,最終違心、被動、無奈地處死了秋瑾。

處死秋瑾之後,李鍾嶽每天處於自責和內疚之中,不久,辭去山陰縣令,閒居在家。自此,更是閉門謝客,斷絕朋友來往,每每想起秋瑾的浩然之氣,更是仰天長嘆,以淚洗面,親朋故友理解他的心情,多去安慰,但也都無濟於事。最後李鍾嶽帶著自責、內疚和懺悔懸樑自盡,以求永遠之解脫,來彌補處死秋瑾之罪孽。


劉世比亞


俗語道“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意思是說底層人士對於義氣的珍視,往往要勝過讀書人出身的官員、中高級人士,雖然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難免有失偏頗。其實,讀書為官者對於義氣的珍視,在歷史上並不鮮見,而晚清的山陰縣令李鍾嶽,便是其中的典型。



李鍾嶽是山東安丘人,年輕時在科場混跡多年但運氣不佳,自從18歲考中秀才後,一度陷入連考連敗的怪圈中,直到39歲才考取舉人,44歲時又高中進士,至此才算是光耀門楣。李鍾嶽在翰林院供職數年後被外派到地方,起初擔任浙江江山縣令,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時候,又調任紹興府山陰縣令。而正是在這一年,李鍾嶽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原來就在李鍾嶽上任不久,治下便出現要案,光復會領袖徐錫麟在安徽舉事失敗,牽連到會黨女領袖、大通學堂督辦秋瑾,而秋瑾及大通學堂正在山陰縣。有鑑於此,浙江巡撫張曾揚電令紹興知府貴福,要求即刻查抄學堂、逮捕秋瑾及其同黨。貴福不敢怠慢,又電令李鍾嶽,要其限期完成此事。



雖然上司督促甚嚴,但李鍾嶽出於良知和對秋瑾的仰慕,卻替她及大通學堂辯解,並在遭到嚴厲申斥的情況下,故意採取拖延政策,遲遲不肯發兵捉拿“叛黨”,希望秋瑾等人能夠逃生。然而對於李鍾嶽的一片苦心,秋瑾卻以“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為由予以婉拒,並在遣散眾人後,毅然留守學堂。


此時,貴福又嚴令李鍾嶽捉拿“亂黨”,並親自前往山陰縣坐鎮監督,後者被逼無奈,只好率人查抄學堂,並將秋瑾等人押解到縣衙審訊。然而名為審訊,實為談心。在公堂上,李鍾嶽不僅為秋瑾設座,而且還單獨與其交談,並請她題詩、作文,秋瑾的遺墨“秋風秋雨愁煞人”,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實際上引自清代詩人陶宗亮)。



貴福聞訊大怒,厲聲責問李鍾嶽,並出示巡撫的手諭,命令他將秋瑾“就地正法”,後者雖然據理力爭,但終究未能改變結果。1907年7月15日,秋瑾等人被押至紹興軒亭口問斬,年僅32歲。由於秋瑾是國內聞名的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革命志士,如今一經拿獲便被斬首,得知消息的人士無不驚駭震悚。


“秋瑾女士曾至日本遊學,程度頗高。近被人指為徐錫麟黨羽,遂被拿獲,立予斬決。聞者莫不慄慄。”見《申報·查封徐錫麟家產學堂之騷擾》(1907年7月18日)。


事後,貴福因為李鍾嶽屢有袒護“逆黨”、抗命不行的舉動,便在張曾揚面前極力彈劾他,引得後者大怒。就在秋瑾遇難後第三天,李鍾嶽即因“庇護女犯”的罪名被革職還鄉,消息傳開後,紹興數百名士紳自發為其送行。面對著送行的人群,李鍾嶽滿臉愧疚地跟他們講:“李某的個人去留算不了什麼,只是拼盡全力也未能挽回大局,實在是太遺憾了!”說罷,戀戀不捨地離開山陰。



李鍾嶽離任後並沒有返回老家安丘,而是暫時寄寓在杭州,每日裡反覆唸叨“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這句話,對秋瑾之死依然是難以釋懷。不僅如此,李鍾嶽還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並對著秋瑾的遺墨髮呆、落淚,有時一天多達七八次。家人見李鍾嶽情緒如此低落,生怕他會尋短見,所以日夜對其盯防,但終究未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廿三日,就在秋瑾遇難百餘日後,李鍾嶽趁著家人不備,在寓所懸樑自盡,終年53歲。浙江士紳聽聞李鍾嶽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前往弔唁,而上海各大報社也爭相報道此事,一時間群情激憤,在哀悼李鍾嶽的同時,也痛批貴福、張曾揚,使得二人由此身敗名裂。



不僅如此,李鍾嶽去世多年後,浙江百姓依舊對他懷念不已,並自發為他在西湖建立祠堂,年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可見公道自在人心(“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後,乃為立祠西湖上,歲時祀之。”見《續安丘新志》)。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李鍾嶽雖然間接害死秋瑾,但因為他的結局,導致秋、李兩家不僅冰釋前嫌,而且還結為至交,這也是一段佳話了。


史料來源:《清史稿》、《續安丘新志》、《申報》等


文史磚家


李鍾嶽是秋謹的粉絲,對秋謹的革命思想和行動懷有深刻地同情,對秋謹的詩詞也很欣賞。在接到秋謹的案子後李鍾嶽曾透信給秋謹,希望她逃走,但秋謹在徐錫麟死後決心為革命獻身。最後,李鍾嶽在上司重壓下抓捕了秋謹,但在審訊中對待秋謹一直很敬重,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和關照。在違心處斬了秋謹後,李鍾嶽也被上司以“同情革命”為由解職回家。回家後李一直愧疚不安,最後,在愧疚自責中自殺。


藍天沃土成愛民


秋謹的氣節讓他羞愧難當!唯以死相報才可以平復心靈的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