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滩公社卫生院的艰辛岁月 口述


在草滩公社卫生院的艰辛岁月 口述/朱向民(71岁)整理/吴宽宏

1976年4月20日,草滩公社“五七”大学卫生系学员前往临潼华清池游览参观时的合影留念照。


在草滩公社卫生院的艰辛岁月 口述/朱向民(71岁)整理/吴宽宏

西安市草滩公社卫生院旧址

在草滩公社卫生院的艰辛岁月 口述/朱向民(71岁)整理/吴宽宏

草滩医院曾与西安急救中心合作,在医院挂出“西安急救中心第一医院”的牌子。

在北郊未央湖旅游开发区向尚路3号,坐落着装饰一新的三层楼房未央区草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就是我的原单位。每当我走过这里,就不由得回忆起医院创建时的那段艰辛岁月。

在我家的老相册里,多年来一直珍藏着一张黑白合影照片。这就是1976年4月20日,当时担任草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草滩公社卫生院院长的我(中排中), 率领由我们卫生院和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疗队联合主办的草滩公社“五七”大学卫生系结业学员,前往临潼华清池游览参观时的合影留念照。

“想从前咱北草滩,盐碱雨涝鸭娃滩。青蛙排队一串串,尖草芦苇长得欢,耗子野鸡到处窜,狼尾巴长得戳破天。草草窝里拾地软,蚊子多得挽蛋蛋。庄稼长得光杆杆,担着担子去扫碱。长虫野鸡常出现,野兔见人跑得欢。”这一段陕西快板,是我的老朋友、草滩街办草二村村民、73岁的陈群劳,在他所撰写并自费编印的一本回忆录中所描写的当年草滩荒凉凄苦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3年,在西安北草滩镇上,由五世张氏中医隆德堂,西医王文轩、贠振海,针灸杜玉珊等几家个体诊所合营组成的“草滩镇联合诊所”,在当时的草滩街“西安市中草药店”东侧,利用三间门面房开始营业接待患者,这就是草滩公社卫生院的前身。随着草滩镇农村初级合作社转向高级合作社,当初的“草滩镇联合诊所”变成了“草滩人民公社卫生院”,依然还在原址上行医办公接待患者。而我则于1966年高中毕业知青返乡后,经村里推荐进入兴隆联合大队卫生室工作,并拜五世张氏中医传人张志义为师学习医术,后又于1968年从西安市卫生学校医疗班毕业,回到了草滩公社兴隆联合大队卫生室当了一名“农村赤脚医生”,开始了我的从医生涯,后来我又去浙江中医学院儿科进修。

1971年12月,我调入草滩人民公社卫生院,后被任命为院长。当时的草滩公社卫生院内设中医科、西医科、妇产科、计划生育手术室、防疫妇幼卫生科、中药房、西药房、西药批发点,由最初的联合诊所6人(张志义、方太信、陈文善、郝军峰、杜玉珊、贠振海)发展成为有30多名医务人员的公社卫生院。

当时的工作与生活特别困难!公社卫生院里连一部老式摇把子电话都没有,对外联络和上级安排工作,完全靠人力跑来跑去传递信息。当时的医务人员全部吃住在卫生院里,但冬季的取暖问题还真不好解决。后来听说附近的国防大工厂华山厂烧锅炉时有些煤渣还能进行废物利用,我们卫生院便利用五世张氏中医隆德堂张志义的威望与影响,与华山厂取得联系并得到许可。我随即组织带领医务人员,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借来架子车,去华山厂捡拾来人家废弃的煤渣,加点土搅拌做成煤饼,晒干后放在土炉子里取暖。而到了炎热的夏天酷热难耐,想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降温,我们卫生院就到废品收购站翻找出尚可废物利用的马达电机,请农机修造厂的师傅给焊接组装成土电扇,进行降温纳凉。

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们卫生院医务人员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为群众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每到三夏、三秋大忙季节,我们卫生院便会组织医务人员分头进村入户或到田间地头送医送药。草滩地区33个村,我和同事们全都跑遍了。记得在一年的寒冬腊月,东兴隆村有一位产妇产后大出血,情况极其危急,其家属跑到公社卫生院求救。我当即带领李玉清等医护人员,徒步急匆匆赶往产妇家里,实施了紧急诊治,保住了产妇及婴儿的生命。至今这名产妇还在通过各种方式感恩公社卫生院救了她和孩子的命。

1978年5月,在现在的陕西省武警总队培训基地所在地,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积五亩多、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作为草滩公社卫生院新的门诊综合楼。从此我们告别了过去低矮陈旧的破烂平房。

此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卫生院的名字和地址也几经变迁,如今成为草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于2006年9月退休,但我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着老单位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