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铁帽子王曾格林僧打败并杀之的黑旗军的宋景诗,不能够像李自成一样成功?

虾米689


当宋景诗之时,太平天国已经步入末后期。宋景诗加入捻军,听太平天国节制,但与太平天国军队并没有真正联手在战场上并肩战斗过。其所领导的捻军黑旗军,一直处于流动作战,可以说居无定所,人员也从来没有达到过李自成军队的规模,也没有建立起正规的军事建制,战场上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跑,跑不了就投降。至于其部下张皮绠在战场上斩杀僧格林沁,可以说是个偶然,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与捻军作战,战败突围,负伤从马上掉下来,落在麦田里,距张皮绠很近,就被杀了。杀的当时并知道是僧格林沁,后来才知道。这件事并不能说明宋景诗黑旗军足以强大到能在战场上与清军大队正面接战的程度,只能说局部战场上,黑旗军具备一定的实力。一个连山东州府都攻打不下的黑旗军,不可与能攻下北京城的李自成相比。


二曲人



宋景诗的黑旗军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从自身实力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也就不可能像李自成那样攻占北京推翻大淸的江山。

从社会背景方面比较,明朝崇祯年间,自然灾害不断、流民起义绵延,吏治相当腐败,中央权威大大削弱,以致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却没有看到勤王之师前来救驾。当时左良玉、吴三桂以及其他的大明军队尚有百万之众,眼看着君死国亡,按兵不动。可见国家机器已经锈蚀不堪,大明王朝名存实亡。


再看宋景诗所处的历史环境,虽然也是政治黑暗,民生凋敝,农民起义也是风起云涌,但也是清不当灭,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等一大批名臣勇将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能征善战的湘军淮军成为了大清帝国的依仗,还有满蒙亲王僧格林沁的八旗铁骑,更是不容小觑。虽然这位亲王死的很窝囊,但也不能说他不是一员悍将。


李自成攻占北京,除了自身之外,也存在着一些运气成分。明朝末期,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觊觎中原已久,积蓄力量用兵辽东,曾经于崇祯二年,绕过山海关、长驱直入兵围北京城,朝野震动。为了对抗后金威胁,戊边的精锐部队消耗极大。李自成几次被围频临覆灭,却因辽东战事吃紧,明军只好撤围调往辽东。


而宋景诗呢?他的最大同盟军太平天国因天京事变,已日暮西山,走向衰败。捻军随后也在左宗棠和李鸿章率领的湘淮劲旋的打击下,失去了灵活机动的优势,败象显露,淸廷已逐步掌握战争主动权。而明朝末期呢?内忧外患掏空了皇权根基,文武百官敢死能战者聊聊无几,每个人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哪里还有什么家国情怀。


回过头看一下大清帝国,随着太平天国的灭亡和一大批晚清名臣的崛起,本来已是苟延残喘的满清政府,甚至出现了被历史学家称为的“同治中兴”,社会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军事实力碾压农民起义不在话下,以宋景诗区区数万人马的实力岂能与之抗衡。可以说时势截然不同,他和李自成所面临的挑战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从对比中发现,宋景诗的黑旗军自身实力和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实力悬殊,所面对的政治环境更是困难重重,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先后覆亡,更是失去相互呼应的依靠,所以,宋景诗根本不可能像李自成一样攻占北京,去潇洒地过一把皇帝瘾的。


一缕清风会宾朋


农民起义属谋反之罪,历代法律列为“十恶”之首,后果很严重。《大清律例》规定:“凡谋反及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男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然而,朝廷对于起义军的态度也并非一贯强硬,底气不足的时候,也会显出怀柔的姿态,唐宋时称之为“招安”。然而招不招由你,安不安由我,正如李逵所言:“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主动权不在朝廷手里,总有点低声下气的感觉。

所以“招安”一词,明清时候就用的就少了,代之以“抚”。同一件事,一字之差,主动权就易手了,长了朝廷的威风。与“抚”相对的是“剿”,就像《西游记》里太白金星和李天王对待孙悟空造反一样,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一派主抚,一派主剿,互相较劲,谁得势,政策就跟着变化。

宋景诗遭到清军将领胜保的袭击,为避免全军覆没,赢得喘息之机,于是诈降,用清廷的话说叫“就抚”。历史上,许多起义军明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都会有像胜保这样的“救星”从天而降,让他们“就抚”,从而赢得喘息之机,死灰复燃,可谓咄咄怪事。其中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崇祯七年(1634年)五省总督陈奇瑜在车箱峡的那次“招安”。其时“贼首”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罗汝才部误走兴安车箱峡,落入明军圈套。车箱峡峡谷之中为古栈道,四面山势险峻,易入难出,唯一出口为明军所截,农民军人困马乏,陷入绝境。这绝对是改变历史的时刻!此时明军只要一鼓作气,将流贼一网打尽,简直易如反掌。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李自成先以重金贿赂陈奇瑜左右转达降意,复自缚于军前哀求饶命。陈奇瑜竟然被这种拙劣的把戏蒙骗,决定“招安”。于是李自成、张献忠及三万六千多名农民军被放虎归山。陈奇瑜愚昧若此,还自鸣得意,他命令每贼百名,用一安抚官押送,甚至所过州县,还要发给他们粮食。农民军出峡离开明军,差不多有数十里之远,李自成突然暴起,刺杀安抚官,其他头目也一同下手,把所有安抚官全部杀光。起义军突围后,沿途纵兵大掠,向西遁去,关中大震。陈奇瑜因此被交章弹劾,落得革职充军的下场。

如果说陈奇瑜的“招抚”,是得意忘形、虚火上身的话(他毕竟在就任后四个月内打了二十多场胜仗),胜保的“招抚”,则是因为他军事才能极差的缘故。无论与太平军、捻军还是回军交战,都是败绩累累,人称“败保”。开始时他还在通州八里桥和英法联军作战,更是被打了个落花流水。然而此人脸皮很厚,喜欢讳败为胜,既然通过招抚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他而言,自然是上上策了。胜保在“招安”宋景诗之前,也通过同样的伎俩“招安”了同为捻军领袖的苗沛霖,而且通过苗钓到了一条大鱼——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英王陈玉成。

在擒杀陈玉成后,胜保的仕途达到顶峰,被授予钦差大臣头衔,督办陕西军务,更加不可一世。主剿的湘系人马对他颇多微词,胡林翼曾说过:胜保“满腔忌克,其志欲统天下之人,而实不能统一人。在皖中,每战必败,败必以捷闻。其人本不知兵,尤不晓事,自降于贼而美其名曰贼降。盖其一生本领,以熊文灿为祖师,而昏懦刚愎又过之。”影片中胜保自述“招安”宋景诗的缘由,似有不得已之处,好像是因为自己报功报得太急,使朝廷产生宋景诗起义已被平定的错觉,急调他入陕剿回,所以不得不放弃对农民军的进攻,以免被拖死。从历史事实上看,胜保对宋景诗部的招抚,确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崩于行在,穆宗嗣位,肃顺、载垣、端华等辅政专擅,胜保昌言将入清君侧,肃顺等颇忌惮之。”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火烧圆明园》里,刘大姑饰演的慈禧插嘴喊出一句“还有胜保的两万呢”,似乎也说明了二人之间的这层关系。可见,胜保引军北返,很有可能是为了在政变中支持慈禧,以博得皇太后的宠信,捞取政治资本。相比之下,小小的宋景诗起义,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罗斯福说过:“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黄巢曾经三次上表朝廷要求招安,崇祯时几乎所有的流寇头目都接受过招安,最后还不是无济于事?太白金星招安孙悟空的图谋,也因为大闹蟠桃会而宣告破产,最终不得不大动干戈,出动十万天兵,最后甚至靠西天“借师助剿”才得以彻底镇压。绥靖也好,招安也罢,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宋景诗,苗沛霖降而复叛,清廷对胜保完全失去信任,下诏:“斥其贪污欺罔,天下共知。苗沛霖已戕官城,宋景诗反复背叛,皆其养痈贻患,不得谓无挟制朝廷之意,念其战功足录,从宽赐自尽。”绥靖政策的结果,大都如此。


鸿运易学


首先来说第一个问题,谁把谁杀死或者打败这个问题。个人感觉,一个人或者一帮人打败另一个人或者另一帮人并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

历史上,有很多名将被普通士兵杀死;也有很多帝王或者大臣被其他远不如自己的力量杀死。这里面有暗杀,有运气、有内讧或者借助其他外力的帮助等。举几个例子,陈胜被车夫杀害,不能说明陈胜没有车夫实力强;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清军夹击失败,也不能说明李自成不如吴三桂。

第二个问题,从总体上来说,一个整体的单个国家败于另外一个国家,在没有外力参与的情况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但战场环境是复杂多样的,有很多因素在影响战争的结果,并不仅仅取决于单一因素。双方指挥官、地理位置、甚至季节天气等都有可能影响战争的发展趋势。

就本题而言,宋景诗长期都是以一种辅助人物出现的,主要是辅助太平天国或者捻军。在这里,他取得的功劳并不算是自己的,甚至宋景诗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与太平天国或者李自成相比,宋景诗的实力要小得多。另外,决定战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双方的实力对比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自太平天国和捻军兵败后,宋景诗孤立无援、实力弱小,失败也成为必然的了。


历史的重量


毛笋应邀答题:僧格林沁(?一1865)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博尔济吉特氏。嗣父索特纳木多布斋系嘉庆帝额驸。1825年(道光五年)袭封郡王。1853年(咸丰三年)为参战大臣,与胜保一起率骑兵击溃太平軍悍将林风祥的北伐軍于山東。晋封亲王(非世袭铁帽子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大沽口炮台督军力战,击沉英.法炮舰多艘,击伤英舰司令何伯。次年,失守大沽口、天津,继败于张家湾、八里桥。1860年,南下抵山東济宁前线攻捻軍,三战三败。1862年(同治元年)镇压白莲教起义軍。次年,在淮北击败张乐行所部捻军,誅杀张乐行和苏天福等首领。1864年,屡被東捻赖文光、张宗禹所败。(東捻后被李鸿章所部刘铭传、郭松霖击败,并活捉赖文光)次年5月,在山東曹州(今菏泽)高楼塞战役中被捻軍歼灭,同时他也殉职。

宋景诗(1824一?)山東堂邑小刘贯庄人,曾为兵勇、小贩、拳师和私盐贩子。1860年,(咸丰十年)在家乡率众抗粮,求減钱赋失败。次年,参加白莲教在堂邑、冠县造反,以黑旗为帜,号"黑旗軍",扰乱地方。后接受钦差大臣胜保"招抚"降清。1862年(同治元年)参加在淮北攻捻和在陝西攻回的战争。胜保被清廷处死后,被多隆阿接收。他受到排济,脱离多隆阿于1863年返回山東,重新造反,10月,被僧格林沁击败,乃离队出去,竟不知所终。一说1871年(同治十年)为安徽巡抚英翰拿获杀害。


毛笋56561098


僧格林沁是在和捻军作战中在高楼寨遇到捻军重兵埋伏战败被杀的,杀死僧格林沁的是捻军小战士张皮绠。宋景诗杀死僧格林沁只是电影中的艺术表现,不是史实。宋景诗被拍成电影是因为摄制组在当地拍摄电影武训传时挖掘到的人物,宋是山东地区的民间反清武装,曾经一度投降满清大员胜保,胜保因骄横跋扈被清廷赐死后,宋景诗再度带领队伍反清加入了当时中国北方纵横的捻军,隶属于捻军黑旗,又称黑旗军。而捻军后来因为清廷的强势镇压分为东西两路捻军,东捻军先覆灭失败,西捻军最终在徒骇河被困全军覆没。


远处吹来阵风


捻军的黑旗大军不可能有李自成的势力大,陏杀了僧格林庆,,也难免最终失败的结局,他们更向一群无头的大雁,东飞西磕,慌慌而不可终日,,似丧家之犬,,奔走天崖,,无势而亡,,,


94310417小云


饿的营养不良太严重,加上吸食鸦片,很难象李自成那样成功,李自成那时没人吸鸦片。


万年老山参


首先指出标题中“铁帽子王曾格林僧”在中国历史上并无此人。只有清晚期叫僧格林沁的。请贵台改正错误。


领略非洲风情


农民起义,官逼民反,于请有据。但农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不懂理政。只能是一轰而起,一哄而散。洪秀全尚且如此,况宋景诗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