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后的人现在过年回家,还会有小时候家的味道吗?

娜老公真帅


现在可不同以往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也可以吃到饺子,平时也可以穿新衣,一点也没有那种过年的新鲜感。新鲜感失去了,所以,氛围就没有那么热烈了。同样是过年,小时候的过年红火热闹、有滋有味,现在的过年,鸡呀鱼呀满饭桌都是,反而觉得平淡无味。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蜡笔小新goddess


我老公家里堂兄弟十几个,没结婚以前,过年也就是在家看看电视,熬个年十点左右就睡了,自从嫁给我老公,过年真是有年味,三十下午堂兄弟们就聚在大嫂家一起准备年夜饭,男同志一桌,女同志和娃娃一桌,每年的年夜饭也不一样,有时候吃火锅,有时候吃饺子,三十初一吃饭都不讲究了😄,吃过年夜饭,堂兄弟们打牌,我们妯娌带孩子嗑瓜子聊天,熬夜到一两点才睡,有说有笑,时间过的很快,非常热闹。初一早早起床放鞭炮,不吃早饭先去拜年,拜年后吃过早饭又聚集在大嫂家,又重复了前一晚的活动内容,晚上再聚集在我家吃饭,下午我就和嫂子提前回去准备晚上的饭菜,又热热闹闹的吃饭聊天到深夜,第二天大家才分开走亲戚,刚开始我不太习惯觉得太闹腾,现在我就盼着过年的这两天,一大家子聚一起真热闹。


风雨同舟0209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从小没有爷爷奶奶,只有姥姥姥爷。过年时我父母在老家,因放假时间短,又因为经济困难,我没有带孩子回家过过年,孩子没有收过一分钱的压岁钱,我清楚地记得:放寒假了,过春节了,院里的孩子都去了爷爷奶奶家过年,我的两个孩子在大门口,一个门边一个,象要饭的流浪儿……,看到此情景,我心里很难受!可能最让孩子高兴的是:给他们买一挂小鞭炮,他们不舍得一次放完,拆开一个一个的放,那时对他们来说就是过年最大的快乐!

现在人情薄如纸,孩子们已很讨厌过年那人来人往,不站不坐客套的拜年的形式,只要父母身体健康,孩子高高兴兴,一家三代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比什么都幸福!


沐清风明月


怎么说呢?

我的家在农村,现在依然住着我出生时住的房子,房子里依然有爸爸妈妈,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改变,而唯一改变的是爸爸妈妈苍老的容颜,佝偻的背影......

每年新年的那一天,妈妈尽量保持着以前的一切习惯,而我们也如儿时一样的兴奋,欢呼雀跃,但是心理的感觉却是再也回不去了……

爸爸妈妈不再年轻,而我们也如雏燕般的飞离了这个温暖的巢穴……而爸爸妈妈,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永远是对我们无私的爱......

何人与我立黄昏,何人问我粥可温......

愿在夕阳的爸爸妈妈,永远在故乡的老房子里等我们回家过年......


人生若只如初见521116


早就没有了,现在过年跟平常一样了,没有过年的感觉。我是八零后记得小时后到腊月就开始忙活上过年的事了,妈妈给我们做新衣服。我们老家那时候还是住的窑洞,家里每年到过年前房子刷一次白,那时候窗户不是玻璃的,所以每年过年也要用麻纸糊窗。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人不多,还要提前找人写对联。吃的东西也都是家里自己做,还要蒸花馍,炖肉,剁饺子馅,贴对联,贴年画,每家还垒一个大火炉。特别盼望那一餐丰盛的年夜饭,那一餐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一餐,所以很早就期待了。吃完年夜饭就可以放炮去了,村里小孩三三两两的一起去放炮。记得那天晚上有鞭炮,也有稀稀拉拉的焰火,好不热闹,玩的不亦乐乎,被家长叫上几次才回家睡觉。但是大年初一早上起个大早,去庙里烧香拜拜,祈求一年无灾无难,身体健康,顺顺利利。烧香会来还要去给家族里面的长辈去拜年磕头,祝福她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们会给压岁钱。大年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今天这家明天那家,得要走大半个正月,每天都能吃饺子好不开心。到开学前夕才发现只顾着玩嗨了,作业还没写呢,一晚上不睡觉狂补作业,最后发现还是写不完。


小胖5311


现在回家感觉一点年味都没有了。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物质条件变得越来越好,过年的物质刺激远没有以前浓,甚至有时候变成了拖累。以前,中国整体经济条件还不太好,大部分人比较穷。所以过年的时候会买新衣服,会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大鱼大肉,能拿到长辈给的红包,大人也不怎么管你玩闹,简直是小朋友一年最期盼的时候。春晚也是觉得是一年中最重要最好看的节目。但是现在,我们不需要过年才买新衣服,每天基本能吃自己想吃的,过年的大鱼大肉让我们反而吃得不如平常舒服,毕竟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健康养生了。小时候得到红包很开心,大了发现红包也是一场社交活动,发得自己很心累。小时候和同龄的小伙伴能想出各种好玩的事,大了却是拿着手机各玩各,或者说谁家八卦,或者吹自己牛皮。看春晚简直能分分钟睡着,除了提供吐槽点再也感受不到春晚的魅力。

第二,大家族纽带的失去。一个家族重要的纽带就是年纪最大的长辈。只要有这个长辈在,那么这个家族聚在一起过年的可能性就很大,这个年就比较热闹,反之,则比较冷清。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还在的时候,父母的兄弟姐妹就得在过年的时候聚在一起陪老人过年,那个时候生的子女多,一过年就至少是四五家人聚在一起,所以相当热闹。而长辈去世以后,就基本是各人回家过各人的年了。而我们这一代,下一代生的孩子都只有一两个,人口骤降,当然热闹不起来。

第三,许多传统在消失。其实,很多时候人类是需要仪式感的。过年的时候写对联,贴福字,吃饺子,守岁放鞭炮,早起给长辈磕头等等这些仪式好像在慢慢消失。去年过年,发现邻居中只有我们家贴了新对联和福字。北方还好,比南方年味要浓一些。但是,年味还是在无形中慢慢消失了。


想吃熟食的猴子


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那真的是欢天喜地的高兴,因为有好吃的好喝的,有新衣服穿,更重要的是压岁钱啊,虽然那时候都是一块钱两块钱,但是真的开心啊。快过年那几天街上鞭炮声,锣鼓声,买东西卖东西的讨价还价声,都觉得让人那么开心。三十那天跟爸妈一起包饺子,贴对联,放鞭炮,全家围在一起看春晚,肆无忌惮的吃零食,年夜饭,讨压岁钱……快过十五的前几天到处在街上寻自己最爱的手工灯笼,买烟花……小时候有那么多的开心快乐!简简单单的快乐!

慢慢的长大了,年每年都还在,这些快乐却一点一点的流逝,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开始害怕过年了,可能是因为钱包瘪瘪的吧,害怕见朋友见亲人了。因为过年时候的人情往来,互相攀比越来越让过年失去了往日的感觉。可能还因为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吧,吃的喝的穿的过年跟平时也都差不多,吃喝穿没了期盼,压岁钱也是水涨船高,过个年光压岁钱就跟吸血鬼一样把人吸干,我们不再是收钱的了,而是发的那个了……

辛辛苦苦攒一年的钱,过个年两天就给霍霍干净了。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不过我觉得还是要好好的过年的,因为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过年氛围。不喜欢人情世故的,不如一家人像小时候父母带给我们的那样开开心心的过年。

我们成了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快乐的氛围。

不知道那时候的父母是不是有我们这样的烦恼。但那时候的我们却是快快乐乐的。

这就是传承吧,过年也是这样的传承吧。

感觉自己写的乱乱的。


我在我这里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不再对过年感兴趣了可能说明说明我们长大了,小时后让我们期待的东西已无法满足我们自己了,自然也就没有过年的感觉和味道了。时间改变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看法,但是童年中的过年一直在我心中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预计原因


现在过年真没有小时候的年味了,记得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因为小时候不像现在想吃什么都有,小时候过年可以吃好吃的,穿新衣服,还有就是最喜欢放鞭炮了。现在过年感觉和以前调换位置了,过年吃饭都吃一些比较素的,衣服更不用说了,还有就是放鞭炮,我都有7年不放了鞭炮了,感觉看人家放到是很有意思,其实现在过年,不是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最主要的就是过年和家人在一起!






顺势而为111


过年本是一个团圆的好日子,但是现在的70-80后已经步入中年阶段,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照顾老人,妻儿的过节心情,和过法,他们高兴,自己也就心安。

说实话,现在的生活节奏,已经是找不回过去过年的感觉,有的人欢天喜地,有的的喜忧叁半,有些人却也害怕过年,有的人盼望过年,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过法,各有各的心情。

有收成的人,欢天喜地迎新春,迎亲戚见朋友,好不忙活,希望来年更上一层楼。

一般般的人,过来就会感觉很平常,没什么可喜,也没多少可忧。

害怕过年的人,大多都是大龄未婚的朋友,一到过年,家里父母,七姑六姨催追成了自己最大的压力,却又不得不面对。还有一些朋友,今年感情失意了,生意失利了,工作不顺了,感叹岁月蹉跎,不好面对家人和朋友,加上有些地方风俗原因,礼节都很重,自己却囊中羞涩,心情是五味杂陈啊。

盼望过年的,大多都是长期工作在外,孩子老人都在家里,骨肉相隔,一年也就能回那么一两次,相思的苦怎能不是归心似箭?

其实过年,今天的7080后,更多的是给家人家的感觉,带着责任让家人过好年,自己多多少少却失去了小时候的过年心情,年味慢慢变淡。。

小时候无忧无虑,新年也会有很多礼物,很多惊喜,很多玩伴,但到了这个年纪已物事人非,各有各的忙活,各有各的经要念。

这些是个人看法,个人体会,希望广大的朋友都能找到小时候的年味,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过上大好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