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游优优


对于成就了千秋霸业的汉高祖刘邦来说,屠狗夫出身的大将军樊哙,绝对算得上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大贵人。

在那场称为鸿门宴的著名饭局上,刘邦的性命屡次遭到要挟,危在旦夕之际,樊哙勇闯帐营,丝毫不惧项王,力排众议,将刘邦安然救出,护送回了营。

可以说,如果没有樊哙,就没有后来问鼎天下的汉高祖。所以刘邦对樊哙一直十分倚重。

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但是刘邦,临死前却做了一件与此背道而驰的事情:他竟然在病榻上下令赐死这位救命恩人,这是为何?难道刘邦真的是老糊涂了吗?

有书君来告诉你,尽管病的厉害,自始至终刘邦就没糊涂过。他这么做的原因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一、刘邦的疑心病在作祟。

平心而论,樊哙真可以说是刘邦的铁杆儿粉丝。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不用说了,地球人都知道。

他忠心耿耿的追随着刘邦一路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了无数功勋。建立汉朝后他又平定楚地、代地,官至大将军,左丞相。

他是大汉朝的肱股之臣。

而刘邦这人又是如何呢?刘邦曾经为了逃命,将自己的儿子踹下马车;

对于自己的老父亲更是不讲情意,在老父亲和自己老婆被敌军俘虏用来威胁他的时候,他还能笑着说出“分我一杯羹”这样的话来。

刘邦出身寒门,没有世家大族作阶级基础,所以对可能危及自己政权的人非常戒备。尤其到了晚年,他对拥兵自重的武将就更加忌惮了。

刘邦夺得天下后,大肆屠杀异性王,首当其冲的就是韩信,之后彭越,英布等战功赫赫的人物都没来得及享福就都被刘邦给收拾了。

比起别的异姓诸侯王,刘邦临死才想起来要收拾他,樊哙已经够幸运了。

公元195年,燕王卢绾的反叛,给了刘邦沉重的打击,他病倒了。

卢绾是刘邦的发小,是当年刘邦最铁的哥们,这样的人都可以背叛,他都不知道谁还可以相信了。

于是刘邦派樊哙前去讨伐卢绾。樊哙前脚刚走了,就有人对刘邦说樊哙图谋不轨,说他串通吕后,有私心。

在这之前刘邦早就对吕后干政不满,听了这话他更加生气,病也越来越重,他决定临阵换将,下令让陈平赶快将樊哙的头砍下来拿给他。

因为病重,刘邦此时更在乎他的江山,所有对他的江山图谋不轨的人,他都会当机立断置他于死地。在卢绾反叛的节骨眼儿上,听到关于樊哙的谗言,刘邦肯定相信。

二、樊哙的身份特殊。

樊哙有个特殊的身份:他和刘邦是连襟儿。刘邦的老婆叫吕雉,而樊哙娶的是吕雉妹妹吕须。论起来,樊哙和刘邦的亲属关系很近,但他跟吕后显然更近。

刘邦晚年时,以韩信为代表的异姓诸侯王势力已经基本被刘邦翦除了。

而吕后的勃勃野心正日益凸显。吕后专权成为刘邦晚年最大的一块心病。

因为此时能够危及大汉政权的只剩下吕后一党了。

由于樊哙与吕后的亲属关系,刘邦心里早已把他归为吕后党了。他下令杀樊哙,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削弱吕后的势力。

还有一件事是,刘邦晚年心里最宠爱,牵挂戚夫人和他们的儿子刘如意,这是汉人皆知的事。樊哙却在醉酒之后扬言将来刘邦死了,他一定先杀了戚夫人母子。这话让刘邦听见了,那还了得!势必除之而心安!

三、刘邦并非真心想杀了樊哙。

尽管刘邦的确是下令杀樊哙,但其实他心里并不真的要杀了樊哙,他主要是想“敲山震虎”。何以见得?

如果是真心想杀樊哙,他不可能派足智多谋,办事灵活的陈平去执行这个任务。直接派周勃去军营斩了樊哙不就完了吗?

刘邦和樊哙相识于微时,樊哙为了刘邦甚至豁出命来,在鸿门宴时他勇闯大帐,用自己的憨直赢得项王的喜欢,救了刘邦一命,虽然坐稳了天下之后,刘邦对开国功臣够狠够辣,但他对樊哙这老哥们一直没那么决绝。不过对樊哙,他觉得警告一下是有必要的。为什么呢?

首先,刘邦明白,自己死后他和吕后的儿子刘盈将继承皇位。知子莫若父,刘盈生性太懦弱了,皇权很可能握不紧。

刘邦很清楚自己的老婆吕雉权利欲有多大,所以必须警告一下吕雉,辅助刘盈可以,但不能妄图图谋刘家江山。

他得保证自己汉室江山千秋永固,在刘氏子孙手中世世代代传下去。

此刻,他快要老死病死了,身边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却在一旁觊觎着他的皇位。

他要把这个女人的党羽剪除掉,让她知道,自己还说了算!

其次,樊哙的脾气太让他下不来台了。

年轻时一起打天下,偶尔冲撞他也就罢了。如今,他是九五之尊的大汉皇帝。

这脑瓜单纯的莽汉还是不管不顾的在背后吐槽他,骂他。这绝对不能允许。

人老了,脾气都很倔,贵为皇帝的刘邦也不例外。所以他必须得狠狠敲打敲打这憨直的莽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刘邦临死前,派陈平去秘密杀掉樊哙的真实想法是:他因在病中,受到卢绾反叛的打击,出于对江山社稷的隐忧,使出的一计。

既敲打了樊哙,又震慑了吕后。

根据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他虽然没达到预期的理想目的,但陈平确实没杀樊哙,樊哙后来又好好的活了好几年。

倒是他的“敲山震虎”彻底激怒了“母老虎”吕后。

以至于刘邦一死,他放心不下的戚夫人和他们的儿子刘如意都陷入了更为凄惨的境地。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刘邦,是个思路极为缜密的人,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临终之际要杀樊哙,不但不是老糊涂,而且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其中缘故,听司马为君慢慢道来。

首先,刘邦不是因为个人仇恨杀樊哙。樊哙早年是个杀狗卖肉的,刘邦是他的老客户,所以俩人关系不错。后来刘邦做沛公,樊哙便成了他的副官。

樊哙这个人,智略谈不上,似乎唯一可以夸耀的便是武勇,当时打仗是以人头数作为晋升标准的。樊哙在一场战斗中砍下敌军十五个首级,就被封为国大夫。和章邯的军队交手,砍下二十三颗首级。打败李斯之子李由,斩首十六级。攻武关至霸上,樊哙更是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个。鸿门宴那一场局,又是他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用盾撞倒拿着戟的士兵。 进入帐后拿眼珠子瞪项羽,项羽还欣赏他是位壮士,请他吃一条生猪腿。樊哙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这一场吃生肉秀,其实是救了刘邦的命——如果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很可能就被杀了。

刘邦称帝以后,樊哙依旧为他卖命,燕王臧荼的叛乱,是他搞定,代地的叛乱,则是他与周勃一起平定。直到刘邦临死前的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他还在北方讨伐燕王卢绾的叛乱。

所以,樊哙的军事能力,是不值得怀疑的——但,刘邦最担心的,也就是这个。

为什么呢?因为刘邦此时最大的心事,就是戚姬与儿子刘如意的安危,在他看来,如果戚姬不能反控吕雉,就一定会被吕雉杀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刘如意做太子,接替帝位。可是刘邦又发现,群臣都很拥戴吕雉的儿子刘盈,尤其是樊哙掌握着兵权,一旦他决意废除刘盈甚至说要杀掉吕雉,吕家人会不会谋反作乱,樊哙会不会助吕家一臂之力?

在刘邦看来,这个问题是肯定的。樊哙的老婆是吕雉的妹妹吕媭,而且樊哙很听老婆的话。所以要保住刘如意和戚姬的性命,就必须废掉或杀掉吕雉,而要解决吕雉,前提就是要让樊哙消失。

但刘邦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直到身体快不行了,他才找来陈平,让陈平去樊哙军中传诏,又把武官周勃藏在车子里,打算一到军营,就立斩樊哙,让周勃接管军队。

可问题是陈平是个极会算计的人,他发现形势已经不对了,刘邦说不定马上就要死,而死后吕雉一定掌握大权,而那时如果陈平和周勃拿着樊哙的人头上报,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所以最终,陈平没有杀樊哙,而是将樊哙打入囚车,押回长安,结果在半途就得到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立马转变方向,投向吕雉,而樊哙的保全性命,就成了他的功绩。

刘邦生前没能杀掉樊哙,吕雉便没事,而吕雉没事,戚姬与刘如意母子二人便有事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刘邦一直到死,都没有糊涂。何以见得?

据史书记载,刘邦死前,吕后问他萧何接班人的问题,刘邦接连说了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并且把王陵、陈平、周勃等人的优缺点分析得头头是道,你说他糊涂没?

事实上,刘邦临死前派陈平和周勃去杀樊哙,是出于外戚专权的忧虑。

樊哙是谁啊?不仅是刘邦的铁哥们,开国功臣集团的典型代表,更是吕后的亲妹夫。

众所周知,汉惠帝刘盈性格羸弱。皇帝年幼且羸弱,很容易导致外戚专权——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刘邦为何不杀掉吕后呢?一来,这样做实在说不过去,毕竟吕后是跟着他一路打江山的糟糠之妻,而且吕后对于刘盈也有一定的护威作用;二来,刘邦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开国功臣集团,包括曹参、王陵、周勃等人,这些人对刘邦是忠心耿耿的。刘邦有信心,功臣集团完全可以抗衡吕后的外戚集团——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此一来,樊哙就尴尬了。他有两重身份。为了纯洁开国功臣集团队伍,刘邦必须杀了他。

可惜,一直以阴谋诡计著称的陈平耍了一个心眼。他知道刘邦快不行了。为了不得罪吕后,他就没杀樊哙,而是把他绑回了长安。结果,没等到达长安,刘邦就死了。

樊哙因此侥幸逃生。而吕后也欠了陈平一个人情。


趣谈秘史


刘邦娶吕雉,樊哙娶吕媭(音需),吕媭是吕雉的妹妹。所以樊哙是刘邦的亲妹夫,同时这也是刘邦最强大的保镖。他是一个卖狗肉的,后来飞黄腾达,获封舞阳侯。



刘邦之所以秘密杀樊哙,是因为有人举报樊哙跟吕雉串通一气,打算图谋不轨。刘邦想了一想,也对,樊哙对自己忠心耿耿是没错,但他也是吕雉的亲妹夫啊,自己在平英布时不幸中流箭病倒在床,一旁的吕雉野心勃勃,像只伺机而行的狮子,如果二人串通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另外,樊哙手握兵权,效仿其他异性王谋反了该怎么办?

何况值得信任的人还不是最终反叛了吗?



因此,为了不引起吕雉的警觉,他打算采取陈平的策略,暗中换将,秘密杀掉。可等到把樊哙用绳子绑起来后,陈平越想越不对劲,此时朝中吕后权势通天,而刘邦也病恹恹的,樊哙还是得力助手,劳苦功高,是当初从沛县出来一块打江山的老伙计,万一刘邦后悔了,或者万一刘邦驾崩了……岂不是对自己不利?



这样一想,陈平决定把樊哙绑着去见刘邦,不料走到中途时,刘邦已经驾崩。于是他快马加鞭,急急忙忙跑到灵前哭诉:“你给我布置的任务(就地处决樊哙),我不敢轻易杀功臣,就把他带回来了,听凭你的处置。”这演技杠杠,可以拿影帝了。

最后,樊哙又活蹦乱跳,享受荣华富贵咯!


非常茴香豆


在所有帝王当中,刘邦是屠杀功臣最多的皇帝。如果刘邦活的时间够长,很有可能所有的功臣都会被他一网打尽。很可惜,刘邦早死,幸运的留下了那么几个人。那么既然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吕雉姐妹分别嫁给他两个),两人又早就相识,关系那么好,刘邦为什么还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樊哙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刘邦击败项羽后,其实是无心做皇帝的。他明白,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为什么呢?刘邦很了解自己,自己作风随意,说不好听就是个无赖。而做皇帝是需要高尚的品德才能服众,因此,他也怕自己做皇帝后,别人起兵反叛。但是部下跟了他这么多年,要的就是个名分。于是经过三劝三让,刘邦勉为其难做了皇帝。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做了皇帝后,刘邦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在刘邦称帝后不到半年时间,远离长安的燕地便发生了叛乱。燕王臧荼起兵反叛,攻下代地。刘邦立卢绾为燕王,派樊哙去平叛代地。

刘邦一开始并不在意,为什么?因为燕地偏远,向来都容易叛乱。

但是后来的事情就让刘邦摸不着头脑了。什么事情呢?

刘邦来到洛阳,下令召见附近在封的侯爵,想要赏赐他们。但是颍川的侯爵利几却认为刘邦是想趁机除掉自己,于是利几也举兵反叛。虽然刘邦很快的平定了叛乱,但是利几的反叛却起了一个坏头,什么坏头呢?

所有的功臣都认为,刘邦此刻要动手屠戮功臣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快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但是谋反这种事情如果等到举兵相向可能就晚了,尤其是像韩信这种能征善战的人。于是刘邦假装巡游云梦泽,趁机逮捕了韩信。

韩信的被捕彻底激起了全部诸侯紧张的神经,局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刘邦为了稳定众人的紧张情绪,于是剖符行封,给他们承诺,自己的子孙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封地,只要不反叛。

很可惜,大家都知道刘邦是个什么人,没有人相信他了。很快,韩王信在匈奴的威逼下叛变,赵相国相贯高叛变,继任的赵相国陈豨仍然继续叛变。韩信紧接着在长安也酝酿宫廷政变,事发被诛。彭越被人诬告谋反,也被逮捕诛杀。淮南王黥布叛变,刘邦差点镇不住。

从以上可以看出,

刘邦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多么的窘迫,多么的严重。而刘邦在平定叛乱时,除了亲力亲为,使用最多的将领就是樊哙。由此可见,刘邦对樊哙的信任。但是刘邦为什么又要让陈平除掉樊哙呢?

樊哙当时奉命领兵攻击燕地,继而平定代国国相陈豨的叛乱。当时刘邦病重,到了弥留的境地,就差一口气了。这时有人打小报告,说樊哙也有可能谋反。依照正常情况,

刘邦是不会相信的。但是这次,刘邦选择了相信。为什么呢?

来人并没有诬告樊哙要举兵相向于刘邦,而是说樊哙党附于吕雉,就等刘邦一命呜呼,然后领兵除掉赵王如意和戚夫人。这是刘邦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赵王如意是他最喜欢的儿子,而戚夫人也是他最喜欢的女人。吕雉如果得到樊哙相助,除了能够除掉两个自己最心爱的人,也必将祸乱整个刘氏天下。

因此,刘邦紧急召见陈平,让陈平拿着符节带着周勃,让周勃代替樊哙执掌军队。刘邦对陈平说:见到樊哙后立即斩首,不得有误。因为刘邦知道,自己可能活不到樊哙回来了,所以让陈平当机立断,就地斩杀樊哙。很可惜,陈平没有听他的。

陈平认为,刘邦病危,很快就会死去。而刘邦一死,太子幼若,吕雉必将掌权。因此,如果仓促斩了樊哙,肯定会得罪吕雉。于是陈平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将樊哙抓起来,然后带着他回去见刘邦,让刘邦自己下令斩首。

结果,还没有等到陈平走到长安,刘邦就已经驾崩了。陈平马上释放了樊哙,为了保命,他去见了吕雉的母亲,请求在宫中留守做官。太后看出他的心思,任命他为郎中令,做了太子刘盈(吕雉的儿子)的师傅。陈平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吕雉差点气歪鼻子。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在刘邦称帝后,各地反叛相继而起,

刘邦几乎没有时间去真正区分真与假。因为这些人许多都是和他关系甚好的故友,所以刘邦选择了不加区分,一网打尽。樊哙因为娶了吕雉的妹妹,所以最被刘邦所忌讳。在那种高压紧张的气氛下,有人诬告樊哙要不利于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刘邦肯定会相信。所以,不是刘邦老糊涂了,而是刘邦认为自己时日无多,能多杀一个就算一个。目标就是武将杀尽,保留文臣。这样的话,刘氏江山才会永固。你说刘邦糊涂吗?一点都不糊涂呀!


每日趣评


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样,都是出身草莽的开国皇帝,两人为了稳固统治,都杀了很多功臣。

但刘邦杀樊哙,并非是简单的杀功臣那么简单,悦史君认为,这与樊哙其人的特殊本领和经历有关。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加好友,一直跟随刘邦,负责保护他的安全。

樊哙作战非常勇猛,每次都有斩获,官爵越来越大,刘邦灭秦后,项羽设下鸿门宴,范增企图就此杀了刘邦。

樊哙听张良说明情况下,入席怒斥项羽,帮刘邦解了围,跟着刘邦去了汉中。

楚汉争霸期间,樊哙多次作战取得胜利,刘邦称帝后,樊哙继续四处攻打异姓诸侯王,获封舞阳侯,做了左丞相。

樊哙不仅深得刘邦信任,还因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和刘邦成了亲戚,但他跟吕后的亲密关系,引起刘邦的怀疑。

吕后虽然早已失宠,但她是刘邦重要的帮手,权力欲望很大,刘邦对此很不放心。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与匈奴勾结造反,重病的刘邦派樊哙去平叛。

这时,有人告诉刘邦,樊哙准备刘邦死后,与吕后一起作乱,杀死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

戚夫人是刘邦最爱的女人,刘如意是刘邦属意的皇太子人选,他知道樊哙太猛,担心会有事,就派陈平带着周勃,去杀樊哙。

在这种情况下,樊哙的死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了,但陈平是个很机灵的人。

在路上,陈平和周勃商量,樊哙和刘邦、吕后关系都好,我们不能直接杀他,不然就是给自己找事,把他押送长安,让刘邦拿主意最好。

于是,两人将没有设防的樊哙拿下,周勃继续打仗,陈平押樊哙回长安。

还没到长安,刘邦就驾崩了,陈平先赶回长安哭丧,吕后就饶恕了他,樊哙也拣回一条命,继续荣华富贵。

悦史君认为,樊哙遭此一劫,与那句谗言关系不大,从后面吕后真正杀戚夫人母子、专权多年来看,刘邦的做法也是有先见之明啊!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正是聪明才派陈平杀妹夫樊哙的!刘邦本想敲山震虎,却是满盘皆输。谁叫吕家太厉害?

高帝后期已是刘家天下吕家帮的局面。高祖的成功非独三杰外亦有一吕。早期连三哥也不过是吕太公的棋子,一切都是为老吕家的,这是咋回事?先来看看吕文超牛的人生规划吧。

吕文为啥不把大千金嫁给好友县令却非要嫁给又老又穷还痞的刘三哥?因为刘季是地头蛇里最活跃的,人缘最好的,而且胆大、仗义,连萧何都替他说情,县令都无语。老吕认定刘邦就是他女儿的真命天子,县令仰仗地头蛇仰成这样,也是醉了。刘邦傍上大款,酒肉朋友们就更铁了,就更成中心人物了。老吕很有想法!



起事时为什么萧何、曹参不做沛公?



一、刘邦斩蛇不是陆贾就是吕泽劝说的,因为刚才说了老吕很有想法。吕太公出钱出人(俩儿:吕泽、吕释之)很可能收刘邦为其打天下。还把二小姐吕媭嫁给卖狗肉的樊哙,为的是影响甚至控制刘邦的小伙伴儿们。有钱人这么玩,不是傻是太有想法了——想得美,最后也够美了。



二、刘邦还有私人力量,斩蛇起义的红利。吕泽也有私人力量,王陵、陈豨、靳歙、丁复、蛊逢、靳强、朱轸、雍齿、郭蒙都跟吕泽有关系。史载刘邦曾跟王陵混,刘邦起事后王陵不服,跟吕泽一起干,但势力弱于刘邦。为什么王陵跟吕泽混不跟刘邦混,此中有深意啊!也就是说吕家影响甚至控制两股力量。

垊判断这正是萧何、曹参推举刘邦的重要原因,而不是他们怕族灭。作为县吏出卖县令迎立沛公,难道不怕族灭?

刘氏家族看刘邦就是一只垃圾股,给家里惹祸混吃,而这种起事更是为父兄所不容——昔日只是鄙视,现在则是仇视了。一家人把希望寄托在刘喜身上认为他踏实能干,是潜力股。刘邦只能依靠弟兄们,尤其岳父、大舅子们,所以才有吕泽发兵佐高祖定天下,老实说谁佐谁还不一定,谁叫刘邦赢了呢。吕释之也是单独带兵打仗的。这是刘家天下吕家帮的源头。刘邦爱上戚姬,是戚姬的不幸。



吕后年老色衰但两兄掌控军队,为了强化刘邦集权也为了吕家。吕后助刘邦杀了诸如彭越、韩信等功臣。而潜力股二哥代王刘喜种地可以,打仗竟然是长腿欧巴将军——弃城而逃,而大嫂不厚道就封其子颉羹侯。这侯是列侯,高于关内侯,一是报复二是对哥们儿(功臣)的安抚,仗义吧。若当初不刮锅底刘信必王。子侄小,异姓王多,功臣都是侯,刘邦需要靠哥们儿尤其是外戚来支持并制衡。可越制衡吕后势力就越大,功臣都畏惧。刘邦想遏制吕后势力,除了封兄弟子侄甚至连从兄刘泽都封王了,还玩起了废长立幼的套路。理由是太子太弱不像我,如意像我,关键如意他妈太让他如意了。



吕后立即反击,大臣都为吕家说话。弟兄们就拿秦朝是怎么灭的,说事。吕泽更是胁迫曾经刺秦的留侯张良帮忙。张良迫不得已,献出了用美言厚礼请出连刘邦都请不出来的商山四皓。要是戚姬想法能请来淮南一老,估计如意就心想事成了。有道是商山四晧不如淮南一老。众怒难犯,废长立幼搁置。刘邦不甘心,又想出让太子替他平英布然后寻个理由废掉他,结果又被伙伴们给挡了回去。60多了还得DIY——自己来,还受伤了,但总算赢了。此后刘邦伤病交加,他必须处理好身后事。



刘邦又想了一招,与功臣白马盟誓:非刘而王,非功而侯,天下共击。有人问:我叫刘伯能封王不?刘邦:刘伯……那人说:以前姓项,你还把我当大哥呢?您赐的姓。刘邦大怒:一边玩去!朕很忙!异姓王基本干掉完了,吕氏家族不知道司马昭但理解司马昭之心,现在是刘邦之心。



刘邦还不放心。张良溜号,萧曹又老,兄弱弟文、子侄太小。那绛灌还有老伙伴们的孩子们——小伙伴们,他们会帮吕家还是助刘氏呢?就连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都降匈奴了,这世界谁能靠得住?白马盟誓易,左袒挺刘难。尤其刘邦想到:是功臣代表又是吕家女婿的樊哙。我活着弟兄们看我,我死后还不看那杀狗的!那以后还不是吕氏天下,我刘氏,咋办?杀!



刘邦开始了他的表演,说有人告密樊哙要等刘邦驾崩后杀戚姬和刘如意。他令绛侯周勃取代樊哙,命陈平于军中立斩樊哙,给吕氏致命一击。可惜,他没料到自己死的太突然了。



但计划还是能赶上变化的,主要是陈平太精明了。陈平之所以敢押而不杀,在于他知道吕家势力多么强大。在押解的途中,刘邦驾崩,樊哙官复原职,陈平毫发无损。刘邦大概是想拿下樊哙给吕后一个下马威,保护赵王及其母。随后除了刘盈、刘长外的刘邦余子全部倒霉,最惨的是戚姬母子!白马盟誓不过一张白纸,吕氏非刘封王,吕氏无功封侯,吕后摄政,汉朝从此进入了吕氏时代!


福垊


刘邦何等人物。,作为汉朝的第一开国皇帝。其手段和心胸当然是常人猜不透的。他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做到了主宰天下的皇帝,这期间他灭了项羽这样的枭雄。之后平定了天下,为了稳固朝中势力。也,诛杀了很多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大臣,这里面就比如萧何,张良等人,但是有一人他没啥,那就是樊哙为啥不杀他呢,因为他是自己的妹夫多少有点亲情,所以还会向着他的!但是后期为啥又对他动手了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图为樊哙…
樊哙常常仗着自己是皇后的妹夫,经常在朝中目中无人,

导致很多人对他联名上书,本来高祖皇帝都对他有所不满,但是碍于情面也就没有说什么,但是这朝中大臣一谈何他就给了他一个下手的机会,然后又考虑到他功劳挺大,有点目中无人,高傲自大,恐日后自己百年之后,朝中无人压制,所以正好借这个机会把他给除了!
感谢大家支持,我是演员任涛,以上就是我的个人独特见解!


演员任涛


当然不是。

这个事情的重点在于刘邦对于吕氏势力的防备,希望在自己在世时,能够剪除吕后的一个重要羽翼,而且,也根本不是什么“秘密杀掉”,而是派陈平带着周勃一同宣诏代将,斩杀樊哙。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这是两人的实际关系,并不是妹夫,而是连襟,正因为是连襟,所以在诸将中最为亲昵。

但是,这种亲密关系,在刘邦即将不久于人世时,就成为了重要的隐患: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这句话是说,高祖征英布的时候,也就是没几年的时光了,曾经病情严重,不愿意见人,命令看门的郎宦不得允许群臣进入,所以,周勃、灌婴等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冲入宫中小门,带着大臣一起进入。只见刘邦自己枕着一个宦官在躺着,樊哙痛哭流涕说,你和我们一起在丰沛起兵定天下,何其壮勇,而今,天下安定,你又何其惫懒?

这些话,都还算是好话,后面就不好听了。且你病情严重,大臣们都很紧张,不接见我们这些人议事,难道只对着一个宦官……注意,这之后的“绝乎?”,已经直指高祖将死,而接下来的质问是,难道你没有看到赵高在秦始皇死后废立的事儿吗?

刘邦闻言笑着起身。

这里,刘邦究竟是什么目的,为什么周勃、灌婴等人领衔,而真正的执政者相国萧何和皇后吕后没有反应?反而让樊哙排头?

要注意,此时还发生了什么事儿?

见《史记·留侯世家》: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

结合上文可知,刘邦闭门不见群臣,应该就是在汉十一年,黥布反时,得病,想让太子领兵讨伐黥布,而从刘邦的行为来看,当时实为“装病”,否则也就不能“笑而起之”,而因为涉及到让太子领兵,吕后无计可施,所以,只能让樊哙去撞破这个“骗局”。

而在大败英布之后,病得越厉害,刘邦越想换太子,无论怎么劝谏都不听,又遭遇了商山四皓的出场,与戚夫人说道: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也就是我想换, 但是太子羽翼已成,动不了了,吕后是你的主人了!但是,这时候的刘邦,绝不希望自己喜爱的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受到清算,然而,根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其後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也就是说,刘邦快死的时候,有反吕者跟他告发,如果你死了,樊哙会带兵把戚夫人、赵王都杀了,刘邦大怒,派出陈平和周勃去杀樊哙,夺他的兵权。

注意,刘邦杀樊哙的旨意的真正目的是借人头警示吕后,不要报复戚夫人和赵王,结果,陈平害怕吕后,只是把樊哙抓回了长安,这个警示作用也就不存在了,尤其是在高祖死了之后,吕后干脆就赦免了樊哙。

综上所述,刘邦对樊哙的杀心,早在他想换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因为明显樊哙根本就不和自己一条心,所以,在将死之际,类似于安排后事,也想把樊哙弄死,削弱吕氏的力量,同时警告吕氏,不要太过分。

只是没想到,人走茶凉, 一切凉凉。


刘三解


先说题主的两个错误:

1、刘邦并不是只派陈平一个人去处死樊哙,而是陈平和周勃两个人。《史记 陈平列传》记录得很清楚:

“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陈平是以使者身份去召唤樊哙,周勃是取代樊哙的将军职务,继续执行攻打燕国的任务。《周勃列传》:

“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

2、陈平、周勃去召集樊哙并非秘密,而是半公开。陈平和周勃去召集樊哙的公开事由是:宣布刘邦让周勃替代樊哙灭燕的诏令。暗中执行的是,陈平用伪游云梦擒拿韩信的故技擒杀樊哙。陈平和周勃既是公开,也是秘密。


刘邦要杀樊哙并非老糊涂 而是为太子刘盈进行权力再平衡调整

刘邦曾经几次想要废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但都由于吕后势力和朝政大臣而失败。

在吕后势力中,娶吕后妹妹吕须为妻的樊哙是军功最高,也是吕后势力中军功和兵权最大的人

樊哙,卢绾,都是从小和刘邦一起玩耍的人,尤其是卢绾,可以说是刘邦的青梅竹马。如果卢绾不反,那么刘邦可以让卢绾来抗衡樊哙,从而以刘氏诸侯势力制约控制西汉朝廷的吕后势力。但卢绾反了,刘邦就不能让吕后势力独大,樊哙就必须要死。

对于刘盈,从刘邦角度来说,樊哙是叔父辈,从吕后角度来说,樊哙又是姨父辈。军功高,辈分亲近,想要要挟刘盈去做一个权臣,对于樊哙而言,并不难!这就是刘邦的另外一个担心:就怕樊哙成为第二个控制皇帝的赵高。

刘邦杀樊哙的直接理由和借口,在《樊哙列传》中有记录: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这条记录的关键信息由二:

1、党于吕氏;

2、刘邦死后,以兵诛杀刘邦儿子诸王。

这也方面所分析的内容:党于吕氏,不算问题,问题樊哙是吕氏一党的高军功将军;以兵诛杀赵王如意之属,并非单指杀赵如意,而是泛指攻打消灭刘邦所立的刘姓诸侯王。如此一来,这江山还能姓刘吗?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