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私养兵马,对皇妃施暴都平安无事,为何收义子却被朱元璋杀掉?

苏沛锋


其实收义子也不是蓝玉被杀的原因,而是因为蓝玉存在的必要性降低而且威胁性大大增加了,这才使得朱元璋痛下杀手。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以杀功臣著名,死在他手下的功臣,要么是自己犯了事的,要么是朱元璋想杀找点由头的,蓝玉就属于后者。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一开始也是在常遇春帐下效力,屡建战功,常遇春业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奖蓝玉,使得蓝玉慢慢走入明军高层,但总的来说,在统一战争中,蓝玉多是辅助性将领,而非独当一面。

蓝玉独当一面的时候也是他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候,那就是捕鱼儿海之战,明军基本摧毁北原的职官体系。

而在北征南返的时候,蓝玉做了两件事,一就是题主所说的对皇妃施暴,虽然的北元的皇妃,但这样把朱元璋放哪里?朱元璋还没发话呢,你想占就占?其二是在大军夜抵喜峰关时,守关官吏开城慢了,蓝玉干脆就纵兵毁关,破门而入。

这两件事让朱元璋很不爽,把事先准备好的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警告蓝玉再乱来就让你凉!

不过蓝玉管控自己的能力确实不强,或许这是他性格当中的缺陷,他不仅强占民田,还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横行霸道。并且染指军权,将自己的亲信派到军队中间,惹得朱元璋多次责备,但蓝玉还是不改。

可以上这些,并没有促使朱元璋诛杀蓝玉,一般蓝玉这种问题多多的功臣才是皇帝最喜欢的,像那种身居高位却无欲无求的人才是皇帝最想杀的,给钱不要、给美女也不要,那要什么?不会是要我这皇位吧。

蓝玉由于问题太多,一般情况下反而更安全,但安全不是绝对的,在非一般情况下,蓝玉也难逃一劫。

朱元璋杀蓝玉,是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而在此前一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继承人换了,政治格局也必须再来一次洗牌,这是为了稳固皇权的必要措施,大多皇帝都是通过贬斥来清理,可朱元璋不是,他更喜欢杀得干干净净。

从威望来说,朱允炆是远远不及朱标的,毕竟朱标跟在朱元璋身边那么多年,声望累积很多,而朱允炆初出茅庐,谁鸟他?所以朱元璋开始了再一次的功臣大清洗,上一次,是以胡惟庸为切入点,而这一次的切入点,正是蓝玉。

蓝玉跟朱标是亲戚关系,朱标的太子妃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也就是蓝玉的外甥女,蓝玉也一向把自己当作太子一党,甚至有记载说他建议朱标小心燕王朱棣。

蓝玉作为太子的人,这一点朱元璋应该是认可的,他也觉得应该给儿子留几个能够掌控又有能力的人,问题多多的蓝玉的确能够被威望足够的朱标掌控,但朱标死了,顶上来的朱允炆是个半大小子,以蓝玉的个性,怎么会服?

而且最重要的是,蓝玉跟朱允炆没有任何关系,但跟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tēng)有关系,因为朱允炆是朱标的继室吕氏生的,朱允熥是蓝玉的外甥女常氏所生。

一旦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压不住蓝玉,不论蓝玉是直接控制朱允炆还是拥立控制朱允熥,大明江山基本就要面临改朝换代的危险。

朱元璋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所以他掀起一场蓝玉案,杀了一万多人,剩下的功臣基本都被他扫空了。


平沙趣说历史


蓝玉私养兵马,对元主的皇妃施暴,逼得人皇妃自尽。这些事情,朱元璋确实非常气恼,他甚至还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但是当时蓝玉刚刚立下战功。洪武十二年,蓝玉征讨西藩叛变大胜,元主和太子逃走之后,他将元主的妻儿全部虏获,一时得意忘形的他对元皇妃动手动脚,而这个时候朱元璋前脚才夸他是名将,是卫青,是李靖,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忍下了这口气,因为太子朱标身边缺一个能打仗的将领。他最终只是惩戒性地将他的封号“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

蓝玉此战大捷之后日益骄纵,蓄养了很多庄奴,还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在被御史追问的时候竟然恼怒不已,将御史赶走了。在喜峰关,因为时值深夜守门的官吏没有给他及时开门,他竟然率军直接冲了进去。这些嚣张跋扈之事,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义子之事也算是让朱元璋下定狠心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蓝玉和朱标关系比较好,而且蓝玉也经常被常遇春提在嘴边,没有少在朱元璋面前夸赞过这位妻弟,朱元璋对他也算器重,认了他这个干儿子。朱元璋的义子不是乱认的,干儿子给干爹打天下更加卖力,而且也能减少他们日后变节的可能性。朱元璋一下子收了二十几个义子,里面不乏沐英、李文忠、何文辉这等能将,所以朱元璋对于义子忠诚之说一定是比较迷信的。

蓝玉此人想要效仿朱元璋,大肆收了一千义子。要知道当时的蓝玉不过才三十几岁,用电视剧里面皇帝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这是要反啊!蓝玉这些义子之中包括了自己的属下,还有诸多百户以上的将士。

朱元璋是喜欢收义子没错,但是突然冒出来的这么多“义孙”他可吃不消这个福气。洪武后期,蓝玉是朱元璋想要培养给自己的太子朱标的能臣。但是朱标早逝,蓝玉居功自傲,还没坐上多高的位置就已经收了这么多义子。他今天因为开门晚了不高兴,保不准哪天储君朱允炆一句话伤了他,他振臂一呼,朱家王朝岂不是要被他的义子们给淹没?

其实蓝玉到底有没有造反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问题在于朱元璋已经不想要再看见他,贪婪、骄纵、触犯王权……这都是朱元璋最讨厌的官员特征,他当然不想要将这枚定时炸弹埋在他柔弱的皇孙身边。


木剑温不胜


这也不单纯的是因为收义子的原因。

首先,朱元璋是疑心非常重的一个帝王。哪怕有一点点矛头,他都会无限放大。

看过电视剧《朱元璋》胡军版,朱元璋在视察城楼时,蓝雨跟着,后面又跟着几个他的义子。朱元璋本来想和蓝雨聊点私话,就想让那几个人退下,结果他们不听,蓝玉解释说这是他的义子,除了他自己的命令谁的都不听,这一句话,让朱元璋彻底对他寒心了,朱元璋说了一句,那以后你让他们杀我,他们也不会反对了。(大概意思,原话忘了)



当时看电视时,看到这里就替蓝玉捏了把汗,心想坏了,这哥们肯定活不久了。


朱元璋肯定想的更久远,太子朱标去世较早,孙子朱允炆肯定镇不住这些大将,自己在世还这么狂呢,更何况以后呢,所以我觉得朱元璋下决心杀他也是在此时了。朱元璋最恨的就是结党营私,威胁朱明王朝统治的了。


万里河山2017


我觉得蓝玉收养义子被杀掉是刚好在错误的时间踩了了朱元璋的红线。

第一,错误的时间

蓝玉是太子妃的舅舅,相对来说也就是太子朱标的舅舅了。有这一层关系在,所以蓝玉一直都非常拥戴朱标,可以说是朱标的死忠派,甚至还有为了朱标得罪燕王也在所不惜。在洪武前中期的时候,蓝玉的嚣张跋扈,居功自傲就已经显露人前了,可是朱元璋仍然留着他,对他百般忍让,其实目的很简单,蓝玉是留给太子朱标的大将。可以说,只要朱标在,蓝玉之前犯的错都不是问题,甚至朱元璋可以在临死前玩一出贬责,朱标登基后抚慰的红白脸,彻底让蓝玉忠心。


可惜,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蓝玉失去了最大的保障,很明显的是,无论接下来的储君是谁,作为原太子的死党,这个人都会是新储君的绊脚石。那么为了帮储君扫清障碍,蓝玉等一系都必须死。

从蓝玉案牵连过万人就知道,这绝不仅仅是针对蓝玉一个人的,朱元璋除掉蓝玉只是引子,目的是要除掉威胁新储君稳坐天下的不利因素――朱元璋亲手为太子朱标打造的超强武将集团。没有办法,主弱臣强,想必朱元璋也是不情愿的,几十年到头来做了无用功不说,还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名声。

我相信,作为一手创立锦衣卫的皇帝,对于蓝玉收养义子的事情应该是早有所闻,只不过要杀蓝玉正好缺了这么一个借口而已。


第二,朱元璋的红线

看过明史的都知道,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收过很多义子,这些义子里面不少都为朱元璋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李文忠,沐英,平安等。因为这个特殊的经历和原因,收养义子在朱元璋看来就是培植亲信,扩大势力的最佳方法,而且成本低廉。

蓝玉本来在之前就有跋扈之举,但是因为太子朱标,朱元璋都忍了。到了朱标去世,要为了新储君扫清障碍的时候,就必须要给蓝玉找一个一击必中,一中必死的借口来除掉他,这个借口就是谋反。可是要定一个谋反的大罪名,就必须要有让别人信服的借口,而收养义子正是这样一个借口,而且也很容易被人相信,因为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可以说这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朱元璋的红线。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借口就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借口,所以蓝玉死了。



总的说来,蓝玉死的不值,可是在朱元璋看来,蓝玉又不得不死。只能说,蓝玉押宝太早,太果决,又不给自己留后路,所有身家都放在朱标身上,可是天有不测风雨啊。


夜月下鸣蝉


古代历史,基本都属于开放性的问题,不喜勿喷

这个,说句诛心之论,蓝玉豢养庄奴,横行封邑,侮辱元妃,关门火并其实都并不构成朱元璋诛杀他的充分理由。按照封建时代统治者的权术观点,蓝玉这种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但是缺点跟本事一样多,身上不干不净总有几条小辫子的高级官僚反而是统治者最爱用的人物——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就可以如臂使指地让他指哪打哪;身上总有几条可大可小,可大而化之可上纲上线的小辫子,就可以保证该收的时候他能收的回来,该制的时候能制得住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之前对蓝玉的使用原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蓝玉出击捕鱼儿海造成的侮辱元妃事件使得朱元璋预定封其为“梁国公”改为贬义的“凉国公”就是朱元璋对他的一次限制与警告。

蓝玉最后的结局是惨遭诛杀,剥皮实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子朱标的去世导致的中央政治格局急剧失衡。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后,明中央的政治格局是这样的,朱元璋的儿子较有实力与能力的还有三个: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这三子分别

驻防西安、太原、北京,掌握有战斗力最强的明北部边防军的主力。但是由于秦王朱樉深被朱元璋厌恶,事实上不可能补缺朱标的位置继承皇位,而跳过朱樉选择较为贤能的朱棡(后来也不幸早逝)与朱棣又会造成严重的继承权混乱(连续违反了嫡长子继承制与嫡长支继承制),给明王朝的政治传统留下严重隐患,因此皇位继承者事实上只能在朱标子孙一系中选择;当时的朱标子孙一系是这样的,嫡长子朱雄英(生母为鄂国公常遇春之女,朱标正妃常氏)已经早逝,剩下的还有接续的嫡长子朱允炆(生母朱标次妃吕氏),嫡次子朱允熥(生母同样为常氏)。按照宗法继承权原则,按理应当由朱允炆继承皇位,但由于朱允炆非常、蓝一系嫡出(生母系吕氏),待朱元璋去世后,原本作为朱标嫡系势力培植的蓝、常一系功臣就有可能迅速改为拥立朱允熥,而朱允熥当时尚且年幼,一旦出现主少国疑,大将拥立的格局,政治权力极易旁落入外戚之手。

朱元璋作为久经沙场、杀伐果断的权力野兽,怎么可能允许出现这种情况。在子辈无法再确立继承人、孙辈继承人可能受到蓝玉一系威胁的情况下,留给朱元璋的可选项本来就不多,因此朱元璋在朱标去世的第二年就大开杀戒,将蓝玉、常遇春一系功臣全部铲除;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在外藩王与在内功臣的联姻对朱允炆的继承权造成威胁,朱元璋连带着将存在此类联姻的傅友德、冯胜也一并赐死。顺带说一句,当时已在洪武十八年因病去世的魏国公徐达长女为燕王朱棣正妃,如果徐达能够活到洪武二十五年,估计也难逃此劫。总的来讲,蓝玉之死其实跟他的各种胡作非为并无必然联系,而是在朱元璋决定立朱允炆为继承人的时刻,决定了这批人的命运——你们这批人之前是左膀右臂,现在是绊脚石,只能死路一条。


军武次位面


蓝玉因“捕鱼儿海战役“走向人生颠峰,并因此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最高评价:"蓝玉就是我的仲卿、药师啊!"



了解捕鱼儿战役大捷取得的坚辛,相信都会对蓝玉的军事能力表示由衷赞叹与佩服。


十余万大军在蓝玉带领下深入沙漠不毛之地、在没有任何通讯设施的恶劣情况下,他靠着极其准确的判断力与毅志,把北元彻底打败,解除北元的威胁,让朱元璋从此高枕无忧。


做为开国功臣的蓝玉,为何最终他不但被杀还牵连甚广呢?真的只是因收义子的原因吗?如果只看问题表象,说明对于历史真相不甚了解。压死骆驼的固然是最后一根稻草,但一定有个积累过程,真正导致蓝玉被杀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书君认为主要有3点:


1、蓝玉的居功自傲


蓝玉自从捕鱼儿战役大捷后,任意妄这个词好象在他身上附体。首先违反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欺负元主的老婆,致使元主老婆自杀。这件事不但让人不齿,也是件极为掉价的事。


接着在搬师回朝到达喜峰关口时已是晚上。守关的人员都已休息,但他们听到有人叫关时,还是第一时间就跑来开门。结果蓝玉做了件令人匪夷的事,居然带领士兵打破城墙闯入,整得好象救火队出动一样。


这两件事让朱元璋大为光火,对蓝玉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但蓝玉依然不知悔改,居然开始插手军权,在军队里安插自已的亲信。这些哪能逃得过朱元璋锦衣卫的眼睛,他这是不知锦衣卫的历害,把他们当成摆设呀。一桩桩一件件不法的事让朱元璋忍耐到了极限。


2、性格缺馅


蓝玉是军事奇材,但也是个“粗人”。不要认为粗人就是没文化,这种理解未免太过片面。有种粗人是:不懂什么叫深思熟虑,没有以大局为重的概念,啥事干了再想。这种性格上的问题,捅娄子注定是迟早的事。


对蓝玉性格问题估摸八九不离十,在招降北元将领纳哈出的事上可一窥全貌。


投降仪式这种掉份的事,按说带几个主力将领参加就行,而纳哈出为体现重视带了几百人参加。蓝玉开始也给足纳哈出面子,只字不提“投降”之类的敏感字眼,盛情招待。


没有旁生枝节,这是场很圆满的宴会。结果纳哈出向蓝玉敬酒时,蓝玉一个看似普通的动作却打破了这种和谐。纳哈出给蓝玉敬酒,在酒桌上敬酒都会说些,你不喝就不是兄弟,看不起我之类的客套话。


蓝玉看纳哈出的衣服破旧,出于好心把自己的衣服给纳哈出穿。可是纳哈出是蒙古族,服饰着装完全不同。纳哈出觉得蓝玉这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显摆与高压,自然不会接受。


然后就陷入一个不穿,一个不喝的僵局。双方都是武将,脑袋不懂得转弯,简单的问题在他们俩僵持下,和谐的氛围被打破,闹得个翻脸的局面。


原来一言不合抄酒瓶往脑门上掼的酒桌文化老早就有。这还得了,双方打架事小,往大的发展将影响纳哈出20万兵力投降。好在有个劝架高手冯胜,好言相劝平息了这场即将越演越裂的争斗。胜利完成招抚纳哈出部队的工作。


这件事可看出蓝玉做事考虑不周,没有顾全大局的意识。人家都诚心投降,你就给足对方面子,还会有啥事,结果强硬死扛闹得差点陷入死局。


3、生不逢时


朱元璋最宠爱的长子朱标病亡,爱屋及乌缘故,所以朱元璋选择朱标尚年幼的儿子朱允炆继位。但是朱允炆不象自己父亲,经历过建国时期各种困难的考验,一个空降之人要驾驭这些开国功臣是难上加难。


朱元璋担心这些能谋善勇的功臣,无法老老实实听命于他年幼的孙子朱允炆。自己辛苦半辈子打下的江山,可能就会毁于一旦。


所以他要给他朱儿炆铺好通天大道,把这些劳苦功高、足智多谋的大臣清理掉。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位置的牢固。


朱标在世时曾反对朱元璋乱杀功臣之事,结果朱元璋对朱标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木棍上的刺。"可见他明确的目的,要为他的子孙扫除一切治国的障碍。


蓝玉太不了解朱元璋了,一次次的挑战朱元璋的耐心与底限。在朱元璋眼皮下,敢如此放肆,这分明是找死的节奏。朱元璋要向蓝玉痛下杀手,杀掉一个开国功臣得要有个罪名呀。于是蓝玉被安了个谋反的罪名。一个没有什么根基的人,哪来的胆量造反呢?真是"欲加罪于人,何泛无词"。



接着蓝玉本人被灭族,既然被安得谋反罪,肯定还有同党呀,受他牵连的人也因此多达1万5千多人。一代名臣死在自己的狅妄与权力之下,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的不朽功绩载入了史册,而让他千古流传。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所以最初的时候他一直在常遇春的账下效力,后来蓝玉凭借着自己的能力逐渐崭露头角。朱元璋后期常遇春和徐达等人相继去世后,蓝玉成为了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将领。



公元1388年,蓝玉北上伐元,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大破北元,从此蓝玉功成名就,朱元璋也因此把蓝玉比作了卫青和李靖一样的名将。

蓝玉在破元之后开始居功自傲,公然违抗朱元璋制定的国策,强行霸占了元朝的妃嫔。这件事让朱元璋很生气,不过朱元璋也没有过分谴责蓝玉,只是把梁国公改封为了凉国公作为提醒。然而蓝玉对于朱元璋的提醒却毫不上心,依然骄横跋扈的我行我素。



在随后的岁月中,蓝玉一次次的挑逗着朱元璋的神经。他公然侵占东昌民田,朝廷御史查问时竟然将御史赶走,之后还收养了大量的义子为之党羽。最严重的一次事件是蓝玉南征之后北返,守门官员接待不及时,蓝玉竟然纵容属下破关而入。

以上的事件发生后,朱元璋都选择了隐忍。因为朱元璋非常向往汉唐盛世,他希望明朝也能雄视天下,建立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所以他需要蓝玉这样的人才。




1392年,朱元璋已经是64岁高龄的老人,这一年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他培养多年的太子朱标去世。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他于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被立为世子,其后一直作为朱元璋的接班人进行培养。而蓝玉等人也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政治资本,他希望朱标依靠蓝玉这样的人打下辉煌的大明江山。

太子朱标是常遇春的女婿,所以蓝玉是朱标的舅岳父,因此平时两个人的关系也非常要好。朱元璋认为,虽然蓝玉有些骄横跋扈,但朱标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是可以驾驭这个悍将的。但是朱标的暴毙让朱元璋乱了分寸,经过考虑之后朱标长子朱允炆被立为了皇太孙。



朱允炆这个皇太孙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他没有朱标的政治经验,根本没有任何能力驾驭蓝玉。而且朱允炆并非是常遇春之女的儿子,而是太子妃吕氏之子。种种的情况告诉朱元璋,他需要为朱允炆清理原来为朱标安排的政治班底,为朱允炆的继位以及政权的稳定铺平道路。

1393年二月,朱标去世还不到一年,新一轮的政治清洗到来。蓝玉的能力显然不是政治老手朱元璋的对手,最终被朱元璋剥皮实草,受到牵连的人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之多。



纵观蓝玉案件整个过程,蓝玉死的不算冤枉。洪武时期朱元璋的义子都改回原来的姓氏,而蓝玉还在大肆收养义子,而且后期蓝玉提拔军中士卒、将官基本上都是越过朝廷自己封赏。这些事情朱元璋忍耐就是为了把他留给朱标做一些贡献,然而唯一能驾驭蓝玉的朱标死了,蓝玉活着必然成了一种威胁,那就只有跟随朱标一起去了。


我是越关


主要是为皇孙朱允炆考虑,如果朱标不死,蓝玉也可能不会死,而且这个可能是借口。

1.多事积累并非一时杀心。

蓝玉1387年奇袭令辽东蒙古纳哈出二十多万人投降,因一点小事致使纳哈出受重伤,在前往南京路上死去,这很容易造成投降蒙古军队哗变,随后进攻北元上都对元妃施暴,归来时因为夜晚边城关门关闭,竟强令打破城门,上朝受封时竟嫌弃官小,令朱元璋群臣大跌眼镜,还对太子说朱棣谋反,被朱棣知道后告发朱元璋,插手皇族之事实在不应该。


2.皇孙年弱,恐难压蓝玉。

朱元璋想到自己活着蓝玉都这么嚣张,多件事积累起朱元璋对蓝玉的杀心,太子朱标又死了,自己的继承人朱允炆年纪小怎么压的住蓝玉,如果蓝玉活着必然恃功自傲更加不把新皇放在眼里,权臣扰乱朝纲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蓝玉必须死一旦找到个借口肯定会弄死蓝玉。 所以蓝玉肯定是要死的,如果功成身退回家养老倒是有可能活下来,但是碰见朱元璋也未可知,历史都是过去我们也不能忘记蓝玉是一代名将以及他辉煌的战绩,还是要铭记他带给我们的教训。

所以说收养义子被杀也许只是借口,他本人的性格和政治局势都要造就这个政治牺牲品,蓝玉被杀这样看来也是合理的。感谢各位看官们阅读手打不易,欢迎点赞评论如有不足还望指出,多多交流评论区很适合聊天。


非官方历史


在古代,权倾天下的将领往往都是皇帝猜疑的对象,像蓝玉自身是有大功劳在身的,他横行封邑,豢养庄奴,甚至是欺辱元朝妃子这些都不能构成朱元璋对他起杀心的理由,毕竟在古代,一个人的能力强同时缺点也多的话,是统治者最为喜欢使用的手下。

他们身上有着一些毛病、错误让自己的上司或者皇帝抓住把柄,这样皇帝指挥起他们来就更加的如鱼得水,甚至是指到哪里打到那里,而且赋予这些人的权利也是可以及时的收回来,能够有效的控制这些人,所以朱元璋其实并不介意蓝玉嚣张跋扈的,不过也得对自己的臣下有所表示。

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对蓝玉的使用手段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蓝玉出征蒙古,但是却随意侮辱当时的元朝妃子,朱元璋只好将给他的爵位换成“凉国公”,可以说这是朱元璋对蓝玉的警告也是限制。

蓝玉最后的结局非常的不完美,惨遭朱元璋灭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元璋的长子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朱标的去世造成的。当时的蓝玉算是朱标忠实的拥护者,在朱标死后,没有人可以驾驭这匹野马,当然朱元璋除外。

朱元璋当时的儿子较有实力和能力的还有三个:四子燕王朱棣、三子晋王朱棡、二子秦王朱樉。这三子分别是驻防西安、太原、北京地区的王爷,实力很强大,在当地算得上是一手遮天,当时的秦王已经被朱元璋厌弃,不可能当做皇位继承人的,之后的晋王其实是朱元璋非常中意的幌子,只可惜他也是英年早逝,造成皇位的空档,这可是急坏了朱元璋。在儿子和孙子之间摇摆不定。不过朱元璋最终选择的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担任自己皇位的继承者。嫡长子朱允炆(生母朱标次妃吕氏)。

按照当时的封建传统,朱允炆继承皇位也是有理有据的,不过这就有一个问题,朱允炆的实力是不足以抗衡或者威慑到蓝玉这个将领的,等到朱元璋本人去世之后,原本是朱元璋和朱标最为信赖的手下蓝玉可能就会成为帝国最大的威胁,甚至有可能废掉朱允炆立他们中意的皇子为帝,这是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场景,因此他决定了结这番恩怨。

太祖朱元璋征战沙场几十年,杀伐果断,在看到自己的继承人或许有可能被威胁的情况下,在朱标死后第二年,他就开始发挥自己的余热,使用自己的手段,将蓝玉一党全部铲除,这其中包括常遇春的家人,老朱果然还是斩草除根,心狠手辣。甚至为了给自己的皇孙有一个好的统治效果,直接将在外藩王赐予自杀,像傅友德、冯胜等等全部都是被赐死的,下场极其可怜。

朱元璋还将徐达的孩子赐予明成祖为王妃,当时徐达如果还活着,那他的下场定然也是被赐死,没有可能活下去,所以蓝玉之死其实和他的行为并没有关系,只要他不造反(事实上蓝玉虽然嚣张跋扈,但是并没有造反的心),在自己的儿子或者皇孙能够控制蓝玉的情况下,朱元璋是不会杀死蓝玉的,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怕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落到其他人的手中。

当时的蓝玉或许是帝国征战的功臣,但是到了此时此刻,你就是帝国的绊脚石,必须除掉,否则江山有可能改姓。


史学逍遥叹


蓝玉被杀,确实有收养义子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或者说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朱元璋作为皇帝,时局变化,他对于布局的调整,注定蓝玉要死。

蓝玉,明朝开国将领,在捕鱼儿海一战成名,大破北元,名震天下。后拜大将军,受封凉国公,是太子朱标的舅父,位极人臣。

但是,时局的变化意味着蓝玉必死无疑。本来,朱元璋为了太子朱标准备好了当时最一流的武将班底,为了继承大统,扫灭北元残余势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而皇太孙年幼,朱元璋只能为柔弱的孙子清除障碍,本来是助力的蓝玉等人,此时变成了绊脚石,最终被朱元璋屠戮干净。


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一万五千多人被牵连,其中不乏他的义子,史称“蓝玉案”。

私养兵马,对于朱元璋来说,尚且能够控制,毕竟解除兵权,切断后勤对于朱元璋来说很简单,毕竟自己打下天下,能力足够,甚至太子朱标也能够控制,不至于立马诛杀。

而对皇妃施暴,这个要看什么人了,朱元璋这样的枭雄肯定不会为了一个女子而自断臂膀的,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不然也不可能推翻元朝,坐上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

而收养义子,却真的有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为什么呢?朱元璋起事时,也是广收义子,对于他打天下,义子的作用很大。而蓝玉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相比差太多,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有一次,蓝玉回京述职,随身带有几个义子,朱元璋的命令他们不听,而蓝玉一个眼神他们就立马行动,这在朱元璋心里肯定有另一番滋味,虽然蓝玉解释说收养义子为了打仗顺利,战场上义子们在自己周围,冲锋陷阵,无往不利!

想一下,一个个骄兵悍将,像蓝玉这种人,身边再聚有一大堆不怕死的义子,那是多么危险的事。

有兵权不怕,就怕武将有自己的集团,作为政治老手,朱元璋心里自然有底,蓝玉的死是注定的。

【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我是颍州小史官,喜欢文史野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