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政治权力圈形成以后,为什么不出名将了?

这真是个意外


首先我们定义一下后期这个时间段,一般来说,以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公元234年)为界限,此后就是三国后期了。


的确,很多人对于诸葛亮死后的历史,不大感兴趣,我记得早年的真三国无双,剧情也都是到诸葛亮死后就结束了,就可见一斑,甚至我想罗贯中先生也是这样的,他的《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章,但对于234——280年之间这足足46年,占据三国将近一半的历史内容,却只花了短短十五章的篇幅左右去写,要知道他之前写赤壁那短短两年,可是足足写了十几章,就可见他对后三国时期是不愿意费心思的。


而《三国演义》对于我们的影响又是如此巨大,因此罗贯中先生对三国后期的事情没写详细,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三国后期名臣将相寥寥无几的感觉。

不过首先,我必须得承认的是,这种感觉也不能说很错,毕竟三国后期有头有脸的人物,确实不如前期多了,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综合战事频率下降,就算有战事,也基本集中在固定的几个地方,导致籍籍无名的潜力股英雄,难以有更多机会去崭露头角,因为他参军了也未必会在前线,在前线也未必能一战成名。



二.阶级固化,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东吴的江东化,蜀汉老一辈高层的逐渐凋零,都使得三个国家,不得不对士族门阀做出不同程度的妥协,士族渐渐掌握主导权,虽然说也引出了陆抗、钟会、陈泰这种不错的世家子弟人才,但更多的寒门英雄还是难以登场了。



三.拼国力的时代到来了,在前期,大家都是草莽小势力,一战两战的失败,没准就兵败被灭了,在这种时候,武将或谋士的个人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一声大喝,一个小计策,就能扭转乾坤,而到了三国后期,三家各有优势,政治局势稳定,则拼国力的时代就到来了,在这种时期,文治大于武功,战胜敌人,多半是靠强大的国力为支撑,因此单凭几个牛人就力挽狂澜的情形,几乎就没有了,诸葛亮也逃不过时代的限制,因此也给我们造成错觉,感觉后期都没什么一言一计可以决定生死的名将谋士了。


但这也不是说,三国后期真的就没人才了,我还是为大家举几个比较符合的名将例子吧:


一.王昶(?——259年)

在三国后期伐吴取得胜利,斩杀吴国猛将钟离牧,并在魏国平定母丘俭、诸葛诞的战役中都有很大功劳。


二.王基(190——261年)

参与的战役跟王昶相似,也都有不少功劳,最奇特的是他对于军事战略的判断非常准确,不只一次猜对过敌人的真实意图和想法,同时对魏国朝廷的举措也有许多正确的建议。


三.文鸯(约238——291年)

文钦的儿子,跟赵云一样,有过万军丛中七进七出的壮举,司马师就是被他吓得眼疾发作,然后病死的,文鸯后来成为晋朝的大将,大破鲜卑,可惜司马衷继位后,他被诸葛诞的外孙诬告谋反,最后身死。


四.张嶷(?——254年)

蜀汉将领,主要功绩在于稳定南方,数次征伐,后来率领无当飞军,带病跟随姜维北伐,壮烈牺牲,但所杀敌人是自己的数倍。


五.马忠(?——249年)

蜀汉的马忠,不是吴国的马忠,他是蜀汉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方讨伐叛乱,很有威信,官至镇南大将军。


六.王平(?——248年)

是的,就是街亭之战时,马谡的副将,是街亭时唯一头脑清醒的人,王平也是一步步刷过来的,诸葛亮死后也逐渐成长为大将,官拜镇北大将军,成功抵御曹爽的伐蜀。


七.诸葛恪(203——253年)

诸葛瑾儿子,诸葛亮侄子,吴国权臣,为人极有智略,可惜性情疏狂,曾取得东兴大捷,最后却误判形势打了新城,导致威望一落千丈,后期被政变杀死。


八.丁奉(?——271年)

从少年时的小兵,到吴国后期的大将,丁奉靠的是自己的战功,雪中奋短兵击败魏军,帮助孙休除掉孙綝,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九.胡遵(?——256年)

与母丘俭、王昶并称“曹魏三征”,打公孙渊,打吴国,也是中坚力量之一。


十.陈骞(?——281年)

抵御姜维北伐、平定诸葛诞叛乱、击败吴兵,都有他的身影,西晋开国八公之一。

就先举这十个例子吧...真的要举其实举不太完,像是大家熟知的邓艾、钟会、姜维、羊祜、杜预等等等等等等就不须介绍了,一般来说,我们还可以去看看西晋的开国将领都有谁,他们肯定在三国后期是有亮眼表现的。

————————————————————————————————————

我是《逆三国志》作者郑勋,这是我回答的第29个三国问题啦,本号专注三国历史领域,欢迎小伙伴们长期关注~~~评论留言都会认真回复的~~~~


郑说古今


三国后期,经过长期的兼并割据,逐步形成了魏、吴、蜀三大势力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时的政治局面较三国前期偏向稳定,三大势力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吞并其他两股势力。在此时期很少再出现名将,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局势偏向稳定,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先后称帝,建立国家。这样以来统治者自然要封官鬻爵,导致官僚风气滋生,部分将门之子缺乏真才实干。而军队低端的能人志士在此环境下得不到展现自己的机会,不能像三国前期名将那样被统治者挖掘。

其次,三国前期关羽、赵云、吕蒙等名将功绩过于出色,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其他人才的光芒。其实三国后期还是有一些能力很强的将领的,比如邓艾、姜维等人都是很有才干的。无奈在社会大形势下,后人对“三国名将”的要求过高,导致部分人才名气不大,不为后入熟知。

在社会动荡的三国时期,许多将领都为了主公的宏图大志鞠躬尽瘁,甚至付出生命。在他们中有像关羽、周瑜等家喻户晓的名将,亦有军队最底层的无名小卒。无论什么身份,他们的忠诚、义气都值得被历史铭记!


历史很妙


阶级固化以后,基本都是二代领军,草根都在基层,很多名将还没出名就死在乱军之中了。



赫鲁武夫


这么说吧,不是没名将,主要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影响力太强大了,演义中侧重写了前期,后期一概而过。导致后来的人们以为没名将了,君不见姜维,邓艾,邓芝,钟会,陆逊等等


dai请告诉她我还想她


说点吐槽的话,懒,毕竟格局都定好了,那些原本练武的人都去读书看报嚼舌根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