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十年烟雨999


小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意思是多方面的,它起到的是一种暗示作用,因为人是由意识的个体,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因此对一些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不一样,重要的是要对人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学习知识,需要老师的引导,而老师会引导我们向积极的方面学习。

老子的“上善若水”我认为可以有很多种解释:

1、当我们将水理解为静态水时,可以用“心如止水”来解释;另外,也可理解为水往低处流,带有与世无争的意思,比较贴合道家的“无为思想”。

2、一潭湖水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可理解为“随波逐流”,感觉有点消极,不过就为人处世来说,有可能这类人会比较受欢迎。

3、激流勇进之水,由于水的特性,地势起伏越大,水流速度越快,带有气势磅礴之意,永远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小编认为,年轻人就应该这样,要有明确的目标,永远坚持理想。

4、浑浊之水,说明一个人城府很深,具有一定危险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武功秘籍,学习的时候应该抱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否则会走火入魔。


Power泡儿


上善若水这一观念出自老子,意为做人应该如水那般面对名利时不争不抢,拥有高尚的品格,一切随缘随遇而安,学会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波浪曲折。

我想在你的身边,肯定又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上看似愚钝,实际上是大智若愚;他们表面上吃亏,实际上是吃亏是福。这一类人,他们看淡红尘但并不是刻意的与红尘拉开距离,这一类人,他们甚至是你我身边的“老好人”,无论做什么都答应别人,也可能会成为被别人“欺负”的对象,但又恰好是这一类人,他们吃得了亏,知方圆,也拥有“上善若水”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上善若水”的精神品格并不单单形容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多多学习老子说的这句话里面的含义精髓。道家的智慧总是一语中的,让你豁然开朗,这些话里面蕴藏着古代哲学的深广文化,告诉你如何提高情商,教会你做一个善良温柔、感恩谦卑但又充满智慧的人。

“上善若水”四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深刻。现在的年轻人容易浮躁,但是,如若我们把这四个字里面的含义精髓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当你以善良的心态去感恩生活,你收获的,也是感恩;当你适时的以低头谦卑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你收获的是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是一种获得别人称赞与敬仰的美德;当你以水的力量去悦纳生活中的一切波浪曲折,以水的力量和柔软去包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你会发现,这些一切外表看似柔软,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力量,让你做人不卑不亢。

所以说,在这个迅疾发展的时代,我们能够以古代哲学们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那么收获的不仅仅是对美的鉴赏,也能收获一种智慧。愿你我都能够做一个“上善若水”的人!


沈善书


“上善若水”,字面简单,但对于理解,很多人的解释都不尽相同。我觉得,要对原文做一个翻译,翻译的通顺了,才是真正愿意。今天呢,我翻译给朋友们看,请指教。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我的最新解释:最值得称赞的就是水,水对万物都有好处,却从不跟万物索取什么或者要求什么。这种心态和做法,是众人所不愿意自己这么想这么做的。可水呢恰恰因为这么想并这么做了,而得到长存和被万物所在乎,跟“道”一样长存不息。

老子为什么会说到水呢?因为第七章里,说到长存的问题,说到如何才能长生才能永久的问题,所以老子想起水来了,才拿水的属性进一步阐述。其实,只要大家看下去,第九章依然是在说这个问题,都是在告诉人们,要如何才可以平安和谐长久。我的解释,应该是当今世界上,最符合老子思想的,我完全可以这么吹牛的说。谁能按照我的思路去读《道德经》,谁就能窥视《道德经》的奥秘。

“上善若水”道理其实很简单的,但是真正懂的人,确实不多。我希望,从今以后,不仅是“上善若水”,包括整部《道德经》,人人都懂。打破古人曾经说的,研究《道德经》的人很多,真正读懂的人,没几个。【我是命理师陈一宏,汕头潮之阳人士,欢迎交流切磋关注】


命理师陈一宏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是怎样一种境界?

上善若水,这是一句出自古人老子的道德经,悟出的心得和智慧语句,在这里我只谈我的理解和自由想法,为什么讲善要有水呢?应该理解人修为要有大善普爱,以柔克钢钢柔相济,胸怀大善如水美……

那是一种静入止水,动似行云虚无飘缥的无界胸怀,水柔无常式似有形而化为无形,力如千军万马汹涌澎湃之势,奔涌入江河湖海为水,其心胸宽广能水柔入无限无界,可上天入地可留可去可来,可化雾露冰雹雨霜雪为水,滋润世间万物生灵,能硬能软能化气雾为云,云含雨水细柔润万物无声,动有排山捣海之势……


似神通虚无无形而又有形,无坚不摧以柔克刚,天长地久水滴石穿,水蒸为汗上天为雨,其坚心永恒有永不舍的柔美之力,赞美水的心胸能与天地比美,曾让圣人感悟其大智若愚善美如水,权释了曾有天降河水以包容气度,有高尚善美宽广之心,潮涨潮落进退有度,是一种胸怀若谷大爱无疆,尽人善之美的高尚气度……


肖哥180461167


说到水,那我讲一个净空法师说过的关于水的实验。

将两组人分别置于不同的密闭空间中,对第一组人进行谩骂、激怒,让这组人特别生气,然后将这组人周围的空气收集,然后压缩,最后冷冻称晶体。对第二组的人进行鼓励、称赞,让第二组人处于高兴、积极的状态,同样对收集他们周围的空气,压缩、冷冻。

最后观察这两组结果产生的晶体,有个惊人的发现。被激怒,生气的那组,产生的晶体非常混乱,完全没有任何秩序。而第二组受到鼓励赞美,充满正能量的那组晶体则是呈现出了完美的晶体,形状规律,成雪花状,非常好看。

然后又做了很多同类型的实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但凡处于正能量、阳光的一组的,晶体都很漂亮很规律,反之则混乱。

因此可以说,我们的状态可以影响我们周围的能量。而呈现这个状态的就是水。

上善若水一般是形容一个人心地善良,如水流一般。

水可以说是最神奇的东西了。你用规则的器皿盛它,它就规则。你用不规则的来装它,他就没有形状。可以说这正好说明了世间万物发展的规律了。任何事物都是出于变化的过程中,而水则是根据外物的变化而变,可以说是谋定而后动了。

还有人用君子之交淡如水来形容两者的关系,可见水是古人最为看的东西。


老王语录:亲爱的读者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别忘给老王点个赞哦~关注老王,老王分享世界给你!


老王侦查记


上善若水一句,应该是被误读最严重的一句,也流传最广。通常的理解为好人就像水一样温柔。如果沿着这样世俗人伦的脉络阐释下去,哪《道德经》就成了心灵鸡汤了,而不是万世流传的不朽之经典了。

上善若水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为。在道德经全书中,所有的善字,几乎没有一处是单纯的指人伦意义上的那种善良,好人好事。 道家思想应天,讲的是天之自然之道,递推到圣人以天道自然管理天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说,在圣人看来,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为,就像水一样。





华夏盛世,有你,有他,有每一个中国人。喜欢《道德经》的朋友关注我,一起学习进步。


崇儒


“上善若水”语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它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让自己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

那咱们先来说说,水都有什么特质呢?

有书君认为:水是无色透明的,最卑微也最不起眼,但一切生物都不能离开它而存活。

水以柔弱为品德,不与人争。随物就形,顺从引导,该流则流,当止则止。它默默地滋养着万物,却从来不求回报。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耐,海纳百川是一种胸怀,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秽是一种奉献。

这不正近似于老子所说的“善”吗?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真正怀有善心的人,总是能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们做了好事从来不希求回报;他们胸怀宽广,内心沉静安宁,知世故而不世故;他们仁慈友爱,真诚守信;他们语言平实,从不矫揉做作;他们管理人、事总是柔和有序,大公无私;他们做事量力而行,不好高骛远。他们总能在合适的时候做最合适的事情。

由老子的“上善若水”,我们也想到,善行是不分大小的。高尚的品德,更应该来源于生活中一点一滴爱心的积累。

忽然想到一个故事,有书君每次读起,都能流下感动的泪水,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那就是《一碗阳春面》。

故事发生在日本一家叫北海亭的面馆里。除夕夜,过了十点后便少有顾客。店老板正准备打烊,却来了三位不速之客。

他们是一个穿着不合时宜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一个约十岁,另一个六岁左右。

那女子怯生生的问:三个人可以要一碗阳春面吗?两个孩子更是害羞地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言语。

店老板原本完全可以以要关门为理由拒绝他们。但善良的夫妻俩看出了他们的窘困,决定帮他们一把。

老板娘于是热情地把他们领到靠近暖气的二号桌旁,不但可以温暖他们的身体,更让人的内心也暖融融的。

掌勺的老板下面条时,不动声色地在一份中又加了半份一起煮,让母子吃得酣畅淋漓。

送客时,老板娘还送上热情洋溢的新年祝福,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美好,由此也更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年除夕夜,穿着旧衣服的女子又带着两个儿子来了,还是要一碗面条三人共享。老板照旧偷偷地给了一碗半的份量。

虽然对老板夫妻来说,半碗面的帮助实在是微不足道,他们也希望让母子每人吃上一碗,但他们更能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因此尽量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别人的自尊。


一碗小小的阳春面,给了穷困中的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种子。

随着面馆生意的兴隆,又迎来了第三个大年夜,夫妻俩从九点半开始就心神不宁,翘首以盼。

虽然面条价格已经涨价,但为了不让母子尴尬,他们故意把价格改回原样,还特地在二号桌放上“预约席”的牌子。

这一系列的举动,做得那么不着痕迹。相比社会上许多人做了好事就大肆宣扬,而不顾受助者心理感受的做法,老板夫妻这种关爱、同情、善良的品格,正如水一般,不张扬,却默默地滋润着他人的心田。

其实,他们的善因,也结下了善果。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一再装修,扩大经营。可他们却舍不得扔掉那张旧桌子,这对他们来说,应该寄托着一份美好的祝福。

接下来的除夕夜,老板夫妻哪怕生意再火爆,也要特地把那张桌子留给母子仨。但之后的十多年,却一直没能盼到这一家人。

又是一年除夕夜,正当老板夫妻和朋友们半是期望、半是失落的看着那张放着“预约席”牌子的二号桌时,母子仨来了。

原来,正因为他们的善举,让孩子们的梦想开了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特地过来道谢了。

这种温情,久久地温暖着读者的身心。有书君认为,这应该也是对“善"的一种极好的诠释吧。

善良,不是挂在嘴边的一丝虚假的微笑,不是言不由衷的话语,更不是一种廉价的卖弄行为。


它应该源自于内心,无关身份、地位,无关学识、经历,它如水般于无声处见真情,于无形处显挚爱。

善良的人,更懂得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善良的人,也一定会拥有更丰盈的人生。

作家梁晓声说:“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让我们都试着以一颗感恩的心,以似水的柔情,对待周遭的人和事吧。

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你自己。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原创)“上善若水”,是《老子》主张的道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有治的思想阐述。


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它有千变万化样貌,随欲而安的个性。随心所欲呈现出人们需要的、喜爱的形状。鱼儿在水中嬉戏,水不曾抵抗只是微微荡漾。像宠爱孩子的母亲温和慈爱。水柔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执着的心。九曲十八弯的路程,没有拦住它的脚步;百折不回的坚定,伴着它一路前行。


水滴石穿是毅力的象征。一滴水固然渺小,但不知疲惫的日积月累水滴亦能穿石,渺小的物体时间的积聚形成无限的力量。让人唏嘘不易。正如荀子所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高而志远,水低则谦逊。为人处世低头不是软弱,低头是大智若愚的韬光养晦;低头是修炼自己的黄金法则;低头是容纳世界的宽广胸襟。教你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当你昂首阔步时不妨低头看路;当你事业巅峰时戒骄戒躁不忘初衷。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药行天下7


这四个字是中国最高的道德标准。

没有人能够理解得深,只不过人云亦云,我也是。

越有争议的,越为深奥。

1 出自老子《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几於:几乎于,接近于。

无尤:没有忧怨怒怼。其中还有个故事《孔子问礼》,

孔子适周问学于老子,

临别,老子有话说,你要学习水之大德啊!

孔子像个小学生,为啥呢?

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谦至柔,攻坚克强,无所不能,这就是所说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2 从孔子问礼的故事中,老子还进行了解释,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老子强调水利万物,不争!

水利万物,不争不言,可贵。

若人也无争,效法水德,则安享太平,无忧无虑。

老子强调水利万物为善,不争为上善!

水,利万物,施不求报,为善。

水,因势利导,顺势而流,不冲撞,不停滞,无为而应万变,无所争,水之性,为上善。

所以,老子说这句话是为了,

提倡万事万物皆有其道(事物内在规律,本源),顺道而行,无为而作。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可见,老子所说的上善,不仅仅是善,还有道,是最高的境界与道德,利物不言,顺势不争,弱强皆能,无为应万变。效法自然,依道而为。

这与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不与人争”是一致的。

显然老子在教导孔子,不为更重要。

孔子游历各国,说敎布道,施政谋策,做得太多了。

“有为”不能过度,物及必反,“无为”之下“有所为”。

3 千百年后,这句话仍有深远的意义。

为善,为人之根本。

孟子提倡,“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利于他人,与人为便,不张扬,不图报,发自内心,这是基本的道德。

孔子认为,“无伐善,无施劳。”

不炫耀,不争名,不为利,这是为人的善性,本性。

此外,还有更深的一层。

顺道而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人只能顺应规律,而无法改变规律,顺应而有所作为!

庄子《疱丁解牛》有这样一段话,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异曲同工而已。


一绿浮芳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要了解上善若水,有必要从老子的“道”说起。

老子在解释什么是“道”时,有个重要观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因此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这句“非常道”并非指“非常”的道、而是“并非通常意义的道”。是以更宏大的视角看待、理解世界、这个世界也非平常我们周围狭义的世界,而是郎阔了宇宙在内的大空间!并且“道”是先于宇宙天地诞生前就原本已经存在的最原始、最基本的万物运行的大道!因此才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老子认为,“道”产生混沌的“气”(一),混沌的气又分化成“阴阳”两种气(二),阴阳两气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和合的状态(三),宇宙万物就是由这种和合中产生的,所以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也就是“道”。万物都包含“阴阳”这两种对立面或倾向,而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了统一。

这是一种需要从更宏大的视角来审视宇宙万物的“大气象”,故“大象无形”。

明白了老子这个思想背景,我们再来看上善若水。


老子“道”——“气”——“象”这三个互为结联的辩证关系中的“象”,其实已经是美学范畴中关于审美和认知的命题,“观物取象”“得意忘象”“涤除玄鉴”……等等,都是对这个命题的关联和转化,这便又延伸和涉及到了审美关照。

在审美关照中,相对万物的“象”是客体、人是关照中的主体,而人之美,首在品行!“上善”并非最大的善良,而是最高境界、最值得推崇的品行、品质。

老子在阐释自然万物时发现,“水”这种物质具有我们人所应该学习的一切品质:水可以“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点滴之水可以击穿岩石、涓涓溪流可以涤除杂物、滔滔洪水可以毁山灭田;发端于高山雪原的点滴之水一路奔涌向前无所停滞、百折不回,最后以汪洋大海之雄浑气象立存与世、而从头至尾却本色不变,依然无色无味、清澈透明!

于平时容易被常人忽略的点滴间注意自我修为、积蓄力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懂得适应环境、顺势而为;如溪水积于低洼,谦卑虚心可以积淀和丰富自我。正所谓“心如止水”,不争即是争——貌似“无所为”,最后却可以形成海啸般滔天巨浪而“无所不为”!

这,不正是我们人所需要学习的可贵品质吗?

水的这些特性和品质,不正是自我修为、注重品行操守的做人之“大道”么?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