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抗倭名將,為什麼戚繼光北上鎮守邊疆後就碌碌無功了?

韋德俊


戚繼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貢獻,甚至超過他在南方消滅倭寇的功勞。但在眾多的歷史教材中,依然把戚繼光稱為“抗倭英雄”,而對戚繼光在明朝北境抵抗韃靼所做的巨大功勞、提的很少,這就給大家造成了一個印象:戚繼光北上之後就碌碌無為了。這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問題。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戚繼光在北上之後,做出的貢獻更為巨大,甚至超過抗倭的功勞。那為什麼許多現代歷史書籍、對戚繼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巨大貢獻很少提及呢?原因是民族問題。

“南倭北虜”,是明朝邊境的兩大重大隱患,長期侵擾明朝的邊境。

戚繼光,本是南方人,之後繼承祖上職位,在南方平定倭寇,成為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抗倭英雄,名垂青史。

戚繼光北上,將面對明朝的另一個重要敵人“北虜”,即韃靼(蒙古族人的一支)。在薊州、永平、山海等地,戚繼光擔任總兵官。在此期間,戚繼光多次成功抵禦了韃靼的進攻,鞏固了明朝北境的安定局面;同時大力安撫了興兵作亂的董狐狸、董長昂,為薊門一代帶來了安寧。同時,由於戚繼光採取民族安撫政策,也有力地促進了蒙古族與漢族的民族融合;軍事上,大力發展火器,為軍隊帶來了先進武器,發明車營戰法,強有力打擊了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修築長城,修築了障牆、文字磚、擋馬牆、空心敵臺這些軍事工程,極大地提高了長城的軍事堡壘的作用,同時這些軍事工程更是成為萬里長城這項偉大建築的精髓所在。

戚繼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貢獻,甚至超過他在南方消滅倭寇的功勞。但在眾多的歷史教材中,依然把戚繼光稱為“抗倭英雄”,而對戚繼光在明朝北境抵抗韃靼所做的巨大功勞、提的很少,這就給大家造成了一個印象:戚繼光北上之後就碌碌無為了。這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問題。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戚繼光在北上之後,做出的貢獻更為巨大,甚至超過抗倭的功勞。那為什麼許多現代歷史書籍、對戚繼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巨大貢獻很少提及呢?

原因是民族問題。戚繼光在明朝北境抵抗的韃靼,其實就是現在蒙古族的先祖們,所以現在給戚繼光的定義是:戚繼光是民族英雄,抗倭英雄,而不是中國的英雄。蒙古、漢族之間的矛盾,是中國內部的矛盾,至多也只能是民族問題。所以從中國多民族統一的角度來看,戚繼光在明朝北境的抵抗韃靼的功績,只能算作漢族英雄的功勞,而且也是蒙、漢民族之間的矛盾,自然現代歷史材料對戚繼光北上的功績、只能一略而過,戚繼光也就“碌碌無為”了。


歲七夸父


首先,大家要明白:在整個明朝,東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在明朝中央眼裡遠不如北方邊患重要。所以隆慶元年,讓戚繼光訓練北方薊門一帶的士兵,本身就是對戚繼光的重視與嘉獎。隨後戚繼光被任命為神機營副將,負責訓練從遼、薊一帶募集來的三萬步兵以及從浙江招募來的三千南方士兵。隨後,戚繼光的權力擴大到訓練從薊州到保定的士兵,為了保證號令統一,把遠設在薊州的總兵調走,讓戚繼光做總兵官,之後又進封為右都督。

其次,戚繼光在北方做的事,也不僅僅是練兵而後升官這麼簡單,他還修了長城,而且是明朝中後期最大規模的修築,戚繼光在修長城過程中,依據“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建築思想,山勢低矮處,加高城牆;山勢高峻處,修建敵樓,個別地方加修障牆、支牆、擋馬牆,全部為磚石結構或磚石木結構,使這段長城設施完備、構築牢固、佈局嚴謹、可攻可守。而今,障牆、文字磚、擋馬牆,被譽為金山嶺長城的“三絕”。

第三,戚繼光在北方,最主要的功績還是抵禦蒙古人的侵襲。而當時長城之外面臨的最主要敵人便是蒙古朵顏部首領董狐狸。就在萬曆元年,董狐狸曾闖入喜峰口,戚繼光出兵,據說差點將董狐狸活捉。同年夏天,董狐狸再次入侵桃林,也被戚繼光擊退。此後董狐狸的親戚董長昂、董長禿又連續入侵,尤其是萬曆二年那一次,戚繼光迎頭痛擊,活捉了董長禿,於是董狐狸便帶著宗族三百人到關前請罪,狐狸穿著素服大哭,而戚繼光呢?最終答應受降,董狐狸將劫掠百姓放回,從此再不侵犯薊門。

正是因為這些功績,大明朝廷才封戚繼光為少保。由此也證明:戚繼光在北方長城一線,絕非空吃餉,他是做事的,不能說碌碌無為。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首先必須要反問一句,抗倭英雄戚繼光鎮守北方邊疆後,真的“碌碌無功”了嗎?

這就要先弄清楚,戚繼光“碌碌無功說”是怎麼來的?那是在戚繼光鎮守北方邊疆的第十六年,即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時,兵科給事中張鼎思一封奏摺怒批戚繼光,聲稱當年在南方痛打倭寇的戚繼光,自從調任薊鎮後,就十多年如一日的“碌碌無功”。不如再調到廣東去。後世所謂“戚繼光鎮守北方後碌碌無功”的說法,基本都來自於此。

這就要回看一下,自明朝隆慶元年(1567)起,帶著滅殺倭寇的榮耀,風光調任北方的戚繼光,接下來都做了什麼。

當隆慶元年(1567)十一月,剛剛拜祭過南方平倭戰場陣亡將士的戚繼光,接到了奔赴北方的調令。感慨不已的他,當場就熱血滿腔,臨行前喊出“感恩懷尺疏,直欲搗祁連”的豪言。幾乎是以再造衛青霍去病功業的雄心,踏上這個新戰場。

而就任薊州總兵後,氣還沒喘的戚繼光,就在這個“碌碌無功”的新崗位上,鬧得整個大明朝堂都雞飛狗跳:先是不停上疏,把多年來被韃靼人打的千瘡百孔的薊州邊防,從頭到腳批的狗血淋頭。接著就提出宏偉設想,要打造堅固城池防線,練出能夠深入草原野戰的百戰精兵。如此高調錶現,每一句話,都是啪啪打明朝朝堂“精英”們的臉,自然也惹得罵聲一片。

但幸虧高拱張居正等閣臣們力挺,雖然被“噴”了不少口水,戚繼光很快在隆慶三年(1569)年拿出了新成果:橫貫整個薊州防線的“空心敵臺”,這種長城上的新型堡壘,儲備有精良火器,便於屯駐大量守軍,一旦韃靼騎兵入侵,立刻開火沒商量。

是為中世紀堡壘設計的一大創造。隆慶三年時,戚繼光已修成四百多座“空心敵臺”,到萬曆年間時,這種堡壘更增加到一千多座。別管多雞賊的韃靼騎兵,管保第一時間被擋在塞外。

也因為這種新型堡壘的建成,之前年年都要為韃靼騎兵侵擾高度緊張的北京城,終於可以鬆一口氣。

但在戚繼光看來,修築堅固的敵臺,只是一個先期小目標。就在熱火朝天的“空心敵臺”施工期間,戚繼光更在埋頭打造另一隻鐵拳:把韃靼擋在塞外算什麼?必須要練出無堅不摧的精兵,給敵人狠狠打擊,徹底打碎他的膽,才會有邊陲的長治久安。他除了把昔日東南戚家軍大量北調外,更多次在三屯營召開會議,向各支部隊推廣新武器。

近乎魔鬼式的練兵方法,更是推廣到全軍。一支全新的明朝邊軍,悄然脫胎換骨。

就在“空心敵臺”拔地而起時,戚繼光的新型“薊州軍”,也終於打磨成熟:這支共有七個“車營”的新型部隊,裝備有弗朗機鳥銃虎蹲炮火箭等新型火器,且採用新型的“車陣”打法,戰鬥時以戰車為掩護,排成梯次火力,依照天鵝號的指令,向敵人發起輪番火力打擊,最後以戰力兇悍的冷兵器步騎兵合圍衝鋒,一舉解決戰鬥!

這種顛覆明軍以往打法的思路,在隆慶六年(1572)就小秀了一把,戚繼光以北方韃靼為假想敵,在薊州地區舉行多兵種聯合演習,各支部隊緊密的配合與令行禁止的表現,令明朝朝野大為震撼。接下來的萬曆年間,戚繼光更漂亮證明,這種表現絕非花架子。比如昔日侵擾極其兇悍的韃靼朵顏部,被戚繼光出手就揍得稀里嘩啦,萬曆三年時,連首領長禿都被戚繼光活捉,嚇得朵顏部扔下武器跑到喜峰口外,痛哭流涕求投降。

萬曆年間兩次救援遼東,更見證了戚繼光“車營”,十分強大的機動作戰能力。萬曆七年與八年,韃靼土蠻部兩次侵擾遼東,卻不料戚繼光動作更快,每次都及時殺到,在前屯與錦州等地再次痛擊敵人。換句話說,在隆慶至萬曆的十六年裡,薊州周圍,別管多兇悍的敵人,只要戚繼光逮得住的,就是見著一個打一個。打跑只是“起步價”,打哭更是正常現象。

就是憑著這輕鬆把敵人打哭的能耐,戚繼光守衛薊州的十六年,是這個十六世紀時烽火連天的戰略要地,最為太平安樂的十六年。昔日囂張的各路敵人,幾乎全被打得拜倒在大明腳下。這“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威武,怎能說“碌碌無為”?

當戚繼光的老上級張居正過世,嫉恨張居正的萬曆皇帝,遷怒於戚繼光後,見風使舵的張鼎思等言官,也就大言不慚的連呼戚繼光“碌碌無功”。再度被包圍在謾罵聲中的戚繼光,只得含恨去職。而以當時史料記錄,戚繼光離開薊州的那天,當地軍民家家悲傷萬分。詩人陳第記錄當時現場的一首詩,更縮影了這位戰神的功業:轅門遺愛滿匯燕,不見胡塵十六年,誰把旌麾移嶺表,黃童白叟哭天邊。

這樣戰功卓著的將軍,卻頂著“碌碌無功”的汙名離開,只能說,是明朝政治的坑爹敗筆。

而被這敗筆坑壞的,恰是萬曆皇帝及其子孫:戚繼光去職後,餘怒未消的萬曆皇帝,將昔日戚繼光的七支車營部隊盡數裁撤,將領們紛紛被論罪。
除了巍峨的“空心敵臺”外,戚繼光十六年練兵的心血,幾年間就毀滅殆盡。而到了萬曆皇帝晚年,後金八旗崛起遼東後,久不習戰的明軍稀里嘩啦,昔日鐵壁般的薊州,更被糟蹋成大窟窿。被八旗在崇禎年間輕鬆破關南下。對戚繼光的刻薄對待,坑懷的恰是明朝自己的江山社稷。

歷史曾賜給明朝一個戚繼光,賜給明朝一個重振軍威的機會。而在戚繼光走後,再也沒有一個戚繼光,可以這樣力挽狂瀾了。


我們愛歷史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這麼問,因為當時戚繼光到北方後,並沒有特別棘手的邊疆問題,而真正的邊疆大患,其實是女真崛起之後造成的。我覺得應該這麼問,戚繼光晚死40年 女真騎兵還能逾越長城嗎?

東南平倭結束後,戚繼光調任薊鎮防禦北虜。當時長城一線的駐軍紀律松馳,作風很差。戚繼光見難以馴服,就奏請調原“戚家軍”的一支浙江兵北上。

隆慶三年(1569年)二月,三千浙兵奉旨北上,千里跋涉,一日清晨抵達薊州,停在郊外待命。二月的北方寒氣襲人,又碰上下大雨,這支部隊就這麼在寒雨中列隊頂盔披甲站著,等候戚帥檢閱,一直等到下午,大雨中的浙江兵就像一排排白楊樹一樣沉默矗立,軍容肅然不亂。

這才是鐵打的軍隊!當地駐軍看到這一幕非常震驚,“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

東南倭寇掃平了,但戚繼光的軍事生涯遠沒有結束。隆慶二年,戚繼光北調邊防重鎮薊州抵禦韃靼(明人對蒙古人的統稱),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

對於明朝,倭患是芥蘚之疾,北方遊牧民族才是心腹之患。自從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後,韃靼的俺答汗不時內犯,薊門多警,朝廷急需一員重將鎮守薊鎮,屏障北京。

北方對戚繼光並不陌生,他年輕時曾在薊門駐守過三年,深知北方韃靼的威脅遠非倭寇可比。所以戚繼光初上任,就向朝廷遞交了一個精心籌劃的奏摺:請練十萬新兵,由我節制,保證九邊皆強兵,韃靼可以徹底擊潰。這是上策;如果10萬不行,請練五萬,我保證韃靼不敢南侵,可保邊疆十數年安寧。這是中策;五萬也不行,請練三萬新兵,只能保證禦敵於長城之外。這是下策。

招募、節制10萬兵?戚繼光太天真了。首先,一個手握十萬重兵的將領近在京畿,皇帝是不可能放心的;其二,花費太巨大。當時一個新兵每月要給銀子一兩五錢,三萬新兵一年就要54萬兩,以當時國庫空虛的情況,不可能辦到。

最後的結果是戚繼光的下策都沒達到:不募新兵,在薊鎮現有的部隊中抽出三萬,由戚繼光訓練。志在立大功報國的戚繼光失望可想而知,他吟出了這樣的詩句:“伏軾長嘶動石門,時艱滿目幾消魂。非幹冀北空群久,羈靮年來苦漸繁。”把自己比作不得志的戰馬,處境艱難。

不過,戚繼光從來不是個自甘消沉的人。在薊鎮十六年,加固邊牆,築建墩臺,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積錢穀,制訂車步騎配合作戰戰術,屢敗侵擾之遊敵。“邊備修飭,薊門宴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戚繼光耗費巨資獨創的車營,簡直就是冷兵器時代的噩夢。

車營每車配備火炮兩門,128輛車有火炮256門,每架火炮有子銃9門,共有子銃2304門,鳥銃512杆,火箭15300枚,另有8輛大將軍車和4輛火箭車。車營實際上是火器營,但並不是單獨作戰,每座車營再配以人數為2988人的騎兵營,而且騎兵營和南方的鴛鴦陣不一樣,一半是火器手。車兵和騎兵合營後,所能發射的槍炮火力,足以把一公里以內的所有敵人騎兵全部嚇得屁滾尿流。毫無疑問,這是明代火器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威力最強的部隊。

這樣的車步騎營,戚繼光一共建了七座!

令後世無數軍事迷遺憾的是,戚繼光守薊鎮的十六年裡,只有零星的小股敵人騷擾,用於主力會戰的車步騎營根本不需要出場,它強大的威力始終沒有機會驗證。當時,北方勢力最強的俺答汗在1571年和明朝達成了和議,只有另一股土蠻部落聚眾騷擾過邊境,不過迫於戚家軍的威名,每次都是侵犯邊備修飭不如薊鎮的遼東。

明代最偉大的將軍,在北方的十六年裡居然無仗可打。不過,不戰而屈人之兵,豈不是兵法最高的境界?

萬曆十年(1582年),首輔張居正去世。

沒有了明朝最耀眼的暮光張居正的支持,戚繼光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

戚繼光受到排擠,一年後調任廣東總兵。萬曆十三年(1585年),因年老多病,謝職歸家。萬曆十五年(1587年),戚繼光病逝,時年60歲。

這個從17歲就走出家門的登州少年,“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整整打了41年的仗,兩鬢蒼蒼才重回故里。他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都獻給了明王朝的邊疆,可是,在他晚年居然貧寒得連抓藥的錢都沒有。身為太子少保左都督的一品高官,死後整整兩年,朝廷居然沒有任何表示,直到戚繼光的長子戚祚國到北京請求卹典,萬曆皇帝才下詔予以祭葬。而戚繼光終其一生,沒有獲得一個爵位,只是在萬曆末年才得到一個“武莊“的諡號。

都說“漢家待功臣薄”,明代對待功臣更是涼薄如紙,從太祖朱元璋到萬曆皇帝到崇禎皇帝,無一不是。戚繼光總算死在了自家床簀,于謙斬首法場,胡宗憲自殺獄中,熊廷弼傳首九邊,袁崇煥鬧市剮死。讀史至此,怎不叫人心痛!

造化弄人,就在戚繼光死去那一年。遙遠的遼東山區佛阿拉城裡,統一了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豎起了“汗”旗,開始了積蓄力量對抗明朝。時間再推移40年後,皇太極率領後金的辮子兵繞道山海關,從內蒙古方向的喜峰口入關,兵臨北京城下!

努爾哈赤公開反明時,以“七大恨”告天。當隆隆的後金鐵蹄越過戚繼光苦心經營的長城防區時,戚繼光泉下有知,也當有一大恨:恨不能晚生40年,和後金較量高下!

有時讀史,總喜歡關公戰秦瓊:假若戚繼光仍在鎮守薊鎮,後金的騎兵能逾越長城嗎?甚至,假設無敵的戚家軍猶在,清朝能憑十三副甲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嗎?

還有最後一個懸念:戚家軍,這支精銳的部隊後來是怎樣的結局?

萬曆援朝戰爭中,明軍收復平壤之戰,第一支衝上要隘牡丹峰的部隊,正是老戚家軍的一支,將領為年過花甲的老將吳惟忠——戚繼光第一次募兵帶出來的義烏老兵。

有史記載的關於戚家軍餘部的最後一戰,是在天啟年間的遼瀋大戰。當時瀋陽失守,遼東經略袁應泰調派四川秦良玉部數千土司兵,以及童仲揆、陳策和副將戚金的浙江兵三千,與努爾哈赤的後金兵激戰中全部陣亡。戚金是戚繼光的族侄,他率領的三千部隊無疑是原戚家軍的老底子。此戰稱為“渾河戰役”,戰況之慘烈,明史中稱為“凜凜有生氣”。

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也許,這種一個人塑造的軍隊,命運註定是人去軍散。所以說,人間再無戚繼光。


大鬍子說史


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北上鎮守邊疆後並未“碌碌無為”,反而立下了更多的功勞。

東南倭寇基本被肅清後,戚繼光得到張居正的賞識和提拔,去了薊門。

整個明朝時期,北方的邊防(對蒙古)重要性強於南方的邊防(對倭寇);

在北方邊防裡,以“九邊”為重;

“九邊”裡,以宣大、薊遼為重;

而在宣大薊遼裡,北京的直接門戶薊門,更是重中之重。

戚繼光就站在帝國心臟的門戶前,擔任著無以倫比的邊防任務。顯然,他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戚繼光此時的人際環境,比在東南抗倭時候還好。因為在內閣裡有張居正為其聲援。張居正幫助戚繼光擺平了與y兵部尚書、薊遼總督譚綸和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總兵之間的糾葛,讓戚繼光保留總理三鎮的地位,同時兼任薊州總兵,這樣實權加大,虛名未減,裡子面子都賺了。

戚繼光到達北方後,最初計劃訓練精兵十萬,與蒙古人主力會戰。但是鉅額的開支引起了朝廷反對。戚繼光轉而求其次,提出了在長城上加築敵臺,以及訓練車營等軍事建設。這個戰略得到張居正大力支持,


在戚繼光調到薊州之後,整個帝國的北部邊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觀。以前蒙古人動輒大規模入侵,燒殺搶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當時,蒙古的西部俺答汗一派,已經由張居正和高拱促成的封貢開市給籠絡了,宣府、大同基本安全。而東部的圖們汗依然不時入侵。遼東有李成梁,薊州則是戚繼光。

戚繼光的戰法,以實用為主,因地制宜,敵變我變。在地形複雜的浙江抗倭,針對倭寇的倭刀,他用鴛鴦陣對抗。而到達北方之後,面對蒙古鐵騎往來如飛的戰法,他大力推廣修建敵臺,把城牆連成一片,形成了穩固的防禦體系。

此外,他還大力發展火器。蒙古騎兵每次來,還沒等挨著城牆,就被一陣亂槍掃射,等他們在城外奔波吆喝累了,再派出精兵出城去打落水狗。這麼個烏龜咬人的戰法,慣於在平原用騎兵飛馳衝突的蒙古勇士,實在受不了。長此以往,大家就都不來了。

至於說,為什麼題主感到戚繼光北上後默默無聞,大約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戚繼光北上後,蒙古人基本都靠不近來,所以無需發動大規模會戰,就能夠保全安寧。這樣,相對於倭寇之前糜爛東南數十年,動輒殺傷千百民眾來說,抗蒙古的功績當然不如抗倭的功績顯眼了。但實際上當時明朝對倭寇的防備是遠不如對蒙古的。倭寇只是肚皮上的瘡,蒙古可是脖子邊的腫瘤。戚繼光能夠“不動聲色”地讓北邊安寧下來,恰好是“良醫治未病”的高明手段。

其次,我們現代的教材對戚繼光抗倭也比抗蒙要說的多。因為倭寇就是日本鬼子嘛,20世紀也曾入侵我們的。而蒙古現在是一家人了,所以就輕描淡寫。

戚繼光縱橫邊疆數十年,擊退了倭寇對東南的入侵,擋住了蒙古人對北疆的蹂躪,保全了千千萬萬民眾,也維護了整個帝國的安寧,在歷史上留下不世名將的美譽。此生如此,復有何憾!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誰說戚繼光北上鎮守邊疆後就碌碌無功了?只不過我們今天一提起戚繼光就習慣性給他貼上抗倭名將的標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戚繼光在東南抗倭前線的軍功掩蓋了他在北部邊疆的戰績,以致於現在一說起抗倭可能最先被人想到的就是戚繼光——他曾在抗倭戰爭中創造過”零傷亡“的記錄,被飽受倭寇肆虐的東南沿海百姓稱為”戚老虎“、”戚我爺“。那麼戚繼光所面對的倭寇是不是一群豬一樣的對手,所以才導致他成就如此戰功呢?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倭寇還真是一群”豬“一樣的對手,不過此處的”豬“可不是形容他們蠢笨的——日語裡有個成語叫”豬突猛進“,這是形容倭寇像奔跑的野豬一樣兇悍。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夏53個(也有說是72個,反正不足百人)倭寇在大明王朝的眼皮底下縱橫馳騁浙、皖、蘇三省,一不劫財,二不劫色,專愛攻城略地。一連三個月,行程數千裡,殺傷中國軍民三千多,最後甚至以不足百人的兵力攻打大明王朝的留都南京。

區區不到百人的倭寇若不是腦袋被驢踢了——去強攻大明重兵把守的南京城,一般的地方守備部隊還真拿他們沒轍。儘管最終殲滅了這股不足百人的倭寇,但大明王朝自己付出的傷亡已遠超殲敵數量。從此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兩個結論:其一倭寇極其兇猛;其二明軍戰鬥力極端低下。

這夥倭寇之所以如此兇悍是因為他們出身日本浪人——所謂浪人就是失去土地的武士,他們從小接受嚴格的武術和體能訓練,以殺人劫財為業。此時日本國內正值戰國亂世,各路割據領主紛紛培養能打善斗的武士為自家效力。此外他們還擁有一種神兵利器——倭刀。倭刀的前身是中國的唐刀,後被日本遣唐使帶回日本加以改造使刀身具有一定弧度——既可以挑刺,也可以劈砍,大致綜合了中國傳統的刀和劍兩種兵器各自的優勢。

與此同時大明軍隊早已不是當年驅逐北元橫掃漠北的那支勁旅了——明中葉以後因不堪忍受田產被佔和軍餉被扣,軍戶大量逃亡,各大軍事衛所已形同虛設。嘉靖年間明初駐軍高達30萬的海防前線之中遼東、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地50多個衛所都只剩30%的兵員。與衛所的荒蕪比起來更致命的是將領和士兵驚人的低素質:世襲將領不會騎馬,弄不清旗幟;士兵戰鬥力低下不說,軍紀還極其敗壞——抗敵不力,擾民成風。

公元1528年11月12日山東濟寧一個叫魯橋的小鎮一連下了好幾天的雨。這天半夜時分隨著一聲男孩響亮的哭聲雨突然停了,天也亮了。男孩誕生的這戶人家姓戚,是明朝開國將領戚祥的後人,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男孩的父親給剛出生的小嬰兒命名為戚繼光。戚繼光是家中的嫡長子,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是獨子(直到他弟弟戚繼美出生),所以家裡一直十分重視他的教育問題,希望他有朝一日光宗耀祖揚名立萬。戚繼光18歲那年寫下了”封侯非吾願,但願海波平“的詩句。22歲參加武舉會試時寫的《備俺答策》曾作為內參在兵部廣為傳閱。

隨著東南沿海的倭患日益嚴峻,戚繼光被調至浙江的抗倭前線。公元1555年8月八百倭寇直奔戚繼光的駐地龍山所,而此時戚繼光手下有四千人。儘管在人數上佔優,戚繼光仍不敢大意——他仔細查看地形,設好迎戰、埋伏和接應的人馬後拎槍搭弓準備廝殺。戰鬥一開始完全按戚繼光設定的計劃進行:在前鋒誘導下八百倭寇進入伏擊圈。以常理而言:四千對八百,又誘敵成功,勝負本該毫無懸念。可就是這麼天衣無縫的計劃愣是讓倭寇把伏擊圈撕開一道口子,戚繼光忙下令追擊從缺口逃出的倭寇。可追著追著,倭寇突然掉轉頭殺了回來,明軍反倒成了被追的一方。戚繼光見狀找到一塊高地搭弓射箭將倭寇首領射殺才阻止了部隊的潰退,不過這股倭寇主力未損,幾乎大部逃走。

在經歷和倭寇的首次戰鬥後戚繼光擬定了新的練兵計劃並得到浙江巡撫胡宗憲的支持:胡宗憲撥給她三千紹興新兵供其訓練。經戚繼光訓練的新兵在浙西與倭寇的作戰中三戰三捷。然而戚繼光很快發現了新問題:這群紹興兵常會耍點小聰明——戰前跟將領談條件,談不攏就消極怠工;殺平民、傷兵冒功領賞。戚繼光認識到:除訓練之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選人。

按明代慣例:部隊和將領之間不是固定的——將領會調任不同的防區,而士兵並不會隨之調走,這主要是為防止將領和士兵形成固定的主從關係,進而出現士兵只知有將領不知有朝廷的情況。按這一慣例而言:戚繼光到了浙江帶什麼樣的兵是由上面決定的。但戚繼光慎重思考後向胡宗憲請求自己選兵、練兵,這絕對是要冒政治風險的,但最瞭解浙江抗倭形勢的胡宗憲還是同意了。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戚繼光途經義烏時被一場鬥毆驚呆了:確切地說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械鬥——是義烏人和鄰縣的永康人為爭奪礦藏資源而展開的械鬥——參與這場械鬥的至少有上萬人,雙方都是男女老幼齊上陣。在這場械鬥中戚繼光發現:這些人同仇敵愾勇往直前,於是他決定在義烏招兵。為保證兵源質量,他還制定了“四要、四不要”的徵兵標準——四要:要標準的農民、要粗壯結實、目光有神、見官府要有點怕的人;四不要:城裡人(包括在市井間居住過的人)不要;在官府任過職的不要;長得白的和四十歲以上的不要;膽子小和膽子特別大的不要。按這個嚴格而獨特的徵兵原則招上來的兵就是日後威震敵膽的戚家軍。

選好了兵源,接下來要用嚴格的紀律進行訓練。戚繼光規定:軍隊中檢驗士兵武藝技巧要根據不同兵種對自己不同兵器的學習為主,並且嚴禁士兵學習花法。所謂花法就是說的民間武學。戚繼光認為民間武藝並不適合堂堂大陣,軍隊學習毫無用處,因此禁止。擔任考察裁官的就是各部隊的長官,以分數高低來劃分優劣。扣分太多的差生,就要追究所在部隊長官教導不利的責任,扣一分的懲罰所在伍長、扣二分懲罰所在隊長、扣三分懲罰所在哨官、扣四分則直接懲罰把總。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進攻桃渚、圻頭等地,戚繼光率軍扼守桃渚,於龍山大破倭寇,戚繼光一路追殺至雁門嶺。倭寇遁走之後趁虛襲擊台州,戚繼光一馬當先手刃倭寇首領,餘黨走投無路,全部墜入瓜陵江淹死。而圻頭倭寇竟又來侵犯臺州,戚繼光率軍於仙居將其全殲。台州大捷後戚繼光官升三等。而後閩、廣一帶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帶作亂,總督胡宗憲無法平定,於是讓戚繼光來增援,戚繼光率軍於上坊巢將其擊破,倭寇奔走建寧,戚繼光引軍回浙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進犯福建,並聯合福寧、連江等地的倭寇,先後攻陷壽寧、政和、寧德等地,從廣東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聯合福清、長樂的倭寇攻陷玄鍾所,並進犯龍巖、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倭寇聲勢浩大,當地官軍不敢進攻,於是胡宗憲傳令讓戚繼光帶兵剿賊。戚繼光領命後引兵先進攻橫嶼,橫嶼四面水路險隘不易通行,戚繼光命將士們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進,大破橫嶼倭寇,斬首兩千二百餘級。而後,戚繼光乘勝追擊,殺至福清,搗毀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餘黨慌忙逃往興化,戚繼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搗毀倭寇據點六十餘營,斬首無數。戚繼光平定福建倭患後班師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見少量倭寇從東營澳登入,戚繼光率兵急攻,斬首兩百人。經過幾番戰鬥,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繼光殺光。

戚繼光回到浙江後從日本國本土而來的新的倭寇又伺機侵略,他們人數日益壯大以後,襲擊興化,但圍攻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攻下來。而此時劉顯派了八個人帶著書信到興化傳達信息,被倭寇攔殺,倭寇就換上劉顯使者的服飾騙開城門,趁機攻陷了興化城。倭寇攻陷興化後劉顯率兵逼近興化,但因為兵少,劉顯不敢擅自攻城,卻因此被彈劾,揹負罪名。而福建總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軍合圍。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譚綸為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前來支援,而都指揮歐陽深卻中了倭寇埋伏搏戰而死,倭寇遂佔據平海衛。四月戚繼光率領浙江兵前來支援。戚繼光到後,譚綸立刻籌備對倭寇的總攻,先在各海道上環立柵欄阻斷倭寇歸路,而後譚綸以劉顯為左軍,俞大猷為右軍,譚綸自領中軍,以戚繼光為先鋒,圍攻平海衛,一舉告破,斬首兩千餘級,戚繼光等率兵追擊,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斬殺三千多人。於是劉顯等復興興化。朝廷以戚繼光先前橫嶼大戰,錄前後戰功,以戚繼光為都督同知,世廕千戶,代替俞大猷為總兵。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餘黨糾合一萬多人圍攻仙遊,打了三天,戚繼光率兵前往解圍,倭寇敗走,戚繼光率軍追擊,追至王倉坪,斬首百餘級,不少人都墜於懸崖摔死。餘黨數千人逃走佔據漳浦蔡丕嶺。戚繼光分五哨(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將士攀巖而上,與倭寇短兵相接,連俘帶殺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漁船逃到海上,而後侵擾福寧,戚繼光率領李超等前往將其擊敗,又乘勝追至永寧,殺死三百多人。同年潮州倭寇聚眾二萬,與海盜吳平互為犄角之勢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殺敗倭寇,並將吳平招降,讓吳平駐紮在梅嶺。但不久之後吳平糾合被明軍擊敗的流散倭寇一萬多人,夥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後在走馬溪、泊浦澳登陸,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戚繼光即刻率軍前來圍剿,吳平得知後放棄之前據守的梅嶺,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並修築大寨防禦。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領水軍,戚繼光率領步兵,二人合力圍剿吳平,吳平破敗,孤身逃往鳳凰山。

戚繼光在長期的抗倭鬥爭中打造了全新的鴛鴦陣法:以11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此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箭矢、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敵人迂迴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

“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

隆慶元年(1567年)給事中吳時來嚮明穆宗上疏,建議讓戚繼光、俞大猷等人訓練薊門一帶的士兵。但朝議後決定只任命戚繼光即可,戚繼光隨即被任命為神機營副將,於是戚繼光一手訓練出來的戚家軍以及他們鴛鴦陣法又在北部邊疆大顯神威:萬曆元年(1573年)北蠻小王子與董狐狸嚮明朝廷索要賞賜遭到拒絕,於是二人在喜峰口燒殺搶掠,戚繼光得知後率兵前往平亂,差點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繼光擊退。而後董狐狸的侄子董長昂侵犯界嶺,又被擊敗。董狐狸多次侵擾邊境不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損失慘重,於是獻關求賞,朝廷答應其按年給予賞賜。萬曆二年(1574年)董長昂又入侵邊境但無法從關口攻入,於是逼著他的叔父董長禿寇犯邊境。戚繼光領兵將其擊敗並活捉董長禿。董狐狸與董長昂率領宗族三百人來到戚繼光關前請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請求赦免董長禿。戚繼光與部下商議後決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於是將劫掠的百姓放回,併發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與董長昂再也不敢侵犯薊門。北蠻見戚繼光鎮守的薊門固若金湯,於是轉而進犯遼東,戚繼光又率兵增援協助遼東總兵李成梁將其擊退。

戚繼光的軍事貢獻不僅僅只表現在具體的戰役指揮上,他還根據自己治兵練兵的經驗寫成了《紀效新書》,在書中戚繼光對練兵之法、排兵佈陣、武器裝備等均有提及。尤其突出的是:戚繼光在書中明確強調了火器作為新式武器的重要意義——在與倭寇作戰時戚繼光發現鳥銃與佛朗機使用起來缺憾極大:鳥銃雖然精準,但是殺傷力太弱;而佛朗機雖然有殺傷力但非常笨重,不利於扛行。 於是戚繼光發明了“虎蹲炮”,比鳥銃殺傷力大,比佛朗機輕,便於攜帶。《紀效新書》的另一大突出特點在於海防方面:不是單純立足於守衛國家的海岸線,而是主張大造艦船以實現與敵爭鋒于海洋、禦敵於國門之外的目標,這已初步可見現代制海權的概念。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中國有句古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抗倭名將戚繼光北上鎮守邊疆後雖然取得什麼著名戰績,但絕對不是碌碌無為。

隆慶元年(1567年),給事中吳世來建議調抗倭名將俞大猷和戚繼光到北方訓練薊門士兵。最後,明庭決定只調派戚繼光前往薊門練兵。

戚繼光到達薊鎮後,立刻就發現了薊鎮和其他各鎮的不同。薊鎮背後是京師近畿,在戰略上就不能像其他各鎮那樣進行防守反擊,必須把威脅阻擋在邊牆之外,使京畿重地不受騷擾。另外,綿延二千餘里的防線,也使得明軍通常只能以劣勢兵力對戰全力破關的蒙古主力。可見,薊鎮明軍的戰術需求首先是防禦性,而最具防禦力的武器莫過於戰車了。於是,戚繼光找到了俞大猷,並在其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車營部隊。

到了戚繼光時代,明代戰車已經發展演變了上百年,因此車輛的制式各不相同。戚繼光到任後,立即對戰車的性質進行統一。他首先使用了俞大猷的正廂車,也就是防禦屏障在前的戰車。不久之後,戚繼光為了加強車營的防禦效能,使用了防禦屏障在一側的偏廂車。

戚繼光的每輛戰車配備二十名士兵,分為正、奇兩隊,每隊十人。操作戰車的為正兵隊,隨車作戰的為奇兵隊。在編制上,一輛戰車被叫做一宗;每四宗為一局,設一個百總;每四局為一司,設一個把總;每四司為一部,設一個千總;每二部為一營,設一個將官;共有戰車128輛,官兵2603人。128輛新型的偏廂車連接起來,能讓車營“四方行俱如牆”,成為一個木質要塞。但光有防禦工事還不行,往往處於兵力劣勢的明軍要想擊敗善於騎射的蒙古騎兵,自然就需要更為旺盛的投射火力。

戚繼光的車營與以往不同的是大量裝備新式火器。戚繼光裝備的第一種新式火器是火繩槍,也就是鳥銃。這是歐洲人帶來的一種新式火器。嘉靖元年(1522年)明軍在與葡萄牙人的西草灣之戰中,就見識了這種火器的厲害,之後開始大量裝備。比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軍一口氣就列裝了一萬杆鳥銃。明軍的火繩槍一開始是多用於水戰,後來才逐漸裝備明軍的陸軍。

這種新式火器的優勢在於身管長,初速高,準確度高。比如,明人用其射擊木板的實驗結果是“洞而不裂”,戚繼光則評價為:“鳥銃遠射及準”。這裡要特別提一下準確度這個問題。鳥銃作為滑膛槍,準確度自然不如後來的線膛槍。但當時的鳥銃已經有了瞄準的準星,並且可以架在支架上射擊。這種射擊方式明顯優於弓箭,士兵很容易上手,成為熟練射手。而弓箭只能通過人的背部肌肉,手指扣箭力度,以及射箭的姿勢來感性地保證準確度。另外,現代弓術愛好者的弓箭拉力大多為四五十磅,而明代軍用戰弓最基本的拉力就有六十斤,換算成磅數已經接近八十磅。就是這種遠超普通人射箭強度的弓,也只是被定為“下力”。在明軍的體系中,八九十斤的弓被稱之為“中力”,一百二十斤的弓為“上力”,超過一百二十斤的弓則被稱為“虎力”。所以合格的弓箭手必須經過嚴格訓練,這又導致弓箭手訓練週期會十分漫長,以至於宋明兩代都設有大批的民間弓箭社來培養合格的弓箭手。另一方面,在戰場上,弓箭手也很容易疲勞。最為關鍵的一點,面對擁有防護的目標,鳥銃的殺傷後效也明顯強於弓箭。比如戚繼光評價:“而敵以堅甲當之,每每射不能入。”

(鳥銃圖解)

但這種新式火器,當時北方明軍使用的卻不多,北方工匠製造的鳥銃也大多不合標準。因此戚繼光赴任薊鎮後不久,就向朝廷要求招募自己的浙江舊部一萬人,來充當薊鎮邊軍的教練,再由熟知鳥銃技法的北軍訓練其他北軍。可見在戚繼光之前,這種火器主要是南方明軍裝備,是戚繼光首先將其大量應用於北方邊防。

(鳥銃的擊發裝置)

不過鳥銃也有它的劣勢。如戚繼光所說:“鳥銃雖速準而力小,難御大隊。”在平原上,僅憑鳥銃齊射,是不可能抵擋住蒙古騎兵的衝鋒的。所以,其實戚繼光車營的火力核心是另一種新式火器——狼機銃,也就是佛朗機炮,一種長管後裝輕型火炮。車營當中每車配備兩門狼機銃,每門配備九個子銃,火藥三十斤,鉛彈一百發。根據推算,一發鉛彈所需火藥為0.3斤,為178.5g。這種火炮的長度在五尺(1.6米)到七尺(2.24米)之間,口徑一寸六分,合51.2mm。推算其鉛製彈丸重量約在740g左右,即彈丸重量約為明制1.25斤(1.6磅)左右。其射程在一里有餘(576米以上),百步(160米)之內可洞穿人馬,可見該炮威力不小,足以在弓箭射程之外,對蒙古騎兵造成可怕的傷亡。

(弗朗機銃)

總體而言,戚繼光車營就是以狼機銃和鳥銃為主要投射火力。每輛戰車的正兵隊中,車正配備旗槍一杆、腰刀一把,負責指揮全車戰鬥;舵工一名,專管戰車方向;鏜鈀手兩名,除自帶一柄鏜鈀外,另外各配有火箭60只;佛朗機手六名,每三人負責操作一門狼機銃。奇兵隊長一名,持旗槍和腰刀各一,指揮全隊作戰;鳥銃手四名,裝備三錢彈重火繩槍(口徑約13mm)一支,每人三百發彈藥,外配雙手長刀一把,藤牌手兩人,藤牌一面,腰刀一把,投石索一個。鏜鈀手二人,與正兵隊鏜鈀手合用火箭,另外火兵一人,夾刀棒一根。

與敵接戰之時的戰術是:如果蒙古軍士以數十騎兵挑釁,明軍不予回應。直到蒙古大部衝到五十步(80米)的距離時,各種火器才一起發射,殺傷敵人大隊。如果蒙古人頂著火力衝到距離戰車只有一丈遠時,奇兵隊將於車下的活門衝出,與敵肉搏。屆時,奇兵隊將排列為四行,第一行軍士手持雙手刀,匍匐前進,利用手中的長刀去砍斷敵方馬腿;第二行軍士手持夾刀棒,擊打被砍馬腿而落馬的敵軍;第三四行的軍士手持長槍、鏜鈀,戳刺落馬和還在馬上的敵軍。奇兵隊最遠不許離開戰車五步,並且如果力氣用盡,則應迅速退回車內。在奇兵隊進行肉搏之時,還有士兵依託偏廂車上的木質女牆來繼續射擊,來壓制敵人和掩護己方。可以看出,在戰鬥的時候,車營裡的明軍指揮系統是彼此錯開、卻又彼此配合的,這也符合戚繼光一貫的用兵手法。

根據計算,車營所有火器,一次齊射,共有768發炮彈和槍彈,彈丸投射量能達到近200公斤。這在80米的距離上,將造成極為可怕的殺傷效果。除此之外,在車營指揮官直接指揮下的,還有四門無敵大將軍炮和四輛火箭車。無敵大將軍炮為佛朗機型後裝火炮,“橫擊二十餘丈(64米以上),可以洞眾”。可見主要目的為壓制蒙古騎兵大隊衝擊,並用了以霰彈射擊為主的模式。該炮一次發射使用4斤火藥,鐵製霰彈365發,合口石彈一發;或不用石彈而裝填500發霰彈。該型火炮一門配備30發彈藥,四門合計120發。車營指揮官可根據戰場環境需要,一次向20至80丈,也就是64~256米左右的戰線上,一次射擊366發(單炮單子銃)~6000發(四炮三子銃預裝輪放)彈丸。以上這種火力密度,如運用得當,能給進入有效射程內的敵人帶來極其慘重的損失,足以瓦解一次萬人級別的大規模騎兵衝鋒。可以說,面對這樣的火力,很多時候都不需要奇兵隊投入肉搏了。

中國兵法一向將就奇正相依。車營作為堂堂之陣,正面迎敵,在兵法上即為正。戚繼光的騎兵營和步兵營就是奇兵。他以車營為中軍,步騎張兩翼,創立出一套很典型的車步騎聯合作戰方式。

戚繼光的騎兵營,為十二人一隊,三隊一旗,三旗一局,四局一司,兩司一部,三部為一營。全營上下官兵約為三千人。左右兩部的每隊設隊長一人,持腰刀弓箭,分左右二伍;鳥銃手兩名為伍長,配備鳥銃和雙手長刀;快槍手兩名,各持快槍一杆;鏜鈀手兩名,配備鏜鈀和火箭;刀棍手兩名,配備刀棍和弓箭;火兵一名,負責該隊後勤。中部的每司第一局各隊設隊長一名,配弓矢腰刀;鳥銃手八名,配鳥銃雙手長刀;鏜鈀手三名,配鏜鈀火箭。第二第三局隊長一名,配弓矢腰刀;弓騎兵四名,除弓箭外各配腰刀一柄;鉤鐮槍手四名,各鉤鐮槍一杆,弓箭一副;鏜鈀手兩名,各持鏜鈀火箭。

騎兵營全營上下共有虎蹲炮60門,彈藥1800發,每次發射直徑約2寸石彈一發,霰彈30發(重一兩)或100發(三錢以下)。火繩槍540支,快槍360杆,彈藥均為每支300發。弓箭1152副,每副箭矢30支,此外還有火箭12920支。

由騎兵的配置可以看出,全營十八局,特別專為騎戰的,僅有中部四局,僅佔全營總兵力的22%,其他各局武器配置多為步戰所用。特別是其騎兵營攜帶648副拒馬槍,在訓練中左右部為下馬步戰,以拒馬槍環繞營地,鏜鈀手在前,刀棍手在後,次為快槍手,後為鳥銃手,馬匹為火兵看管。這個騎兵營與其說是騎兵,更像是騎馬步兵,以馬匹機動,戰以步戰為主。而且該騎兵營中沒有配置長槍,最長的兵器僅為鏜鈀,全營士兵除火兵外,全部配置了遠程武器,火器手之外的人均配弓箭。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騎兵營是作為遠程打擊火力為主的。

步兵營結構與騎兵營相同,同為12人一隊,分殺手隊和銃手隊。殺手隊隊長一名,旗槍一杆,腰刀一把,弓箭一副;藤牌手兩名,各藤牌一面,腰刀一把,狼筅手兩名,狼筅兩柄;長槍手兩名,各長槍一杆,弓箭一幅;鏜鈀手兩名,各鏜鈀一杆,火箭三十支;大棒手兩名,各大棒一根,弓箭一副;火兵一名。銃手隊隊長旗槍一杆,腰刀一柄,弓箭一副;鳥銃手十名,各持火繩槍一杆,雙手長刀一把;火兵一名。步兵營在遠程武器上也十分突出,全營擁有火繩槍1080杆,火器手佔全營兵員數量50%,這個比例在當時的世界上都堪稱豪華和先進。

不過在攜帶了大量的火藥鉛彈等沉重的作戰物資後,糧食攜帶量就難以保證了。比如步營士兵雙手長刀一把二斤八兩,鳥銃一門五、六斤,火藥六斤,鉛彈六斤,僅武器負重便已達二十斤,約12kg,如算再算上盔甲等物,已經很難隨身攜帶更多的糧草。於是戚繼光特意創立了輜重營以運送軍糧。這個輜重營其實是將隨身糧草單獨分列一營,以車營護衛,以便於跟隨軍隊作戰。輜重營隨車有160門佛狼機銃,640支火繩槍,全營仍有相當強的火力,可輕易擊退小股蒙古騎兵。甚至可以作為依託,在車營未能及時到達的時候,配合機動性較強的騎兵營和步兵營進行反擊作戰。

(明軍開元弓)

除了編制出擁有極強防禦力和旺盛火力的車營、騎營、步營、輜重營外,戚繼光還極其重視軍隊訓練。比如戚繼光校閱弓箭時,要求射手距離靶子八十步(128米)遠,靶子高六尺(約1.8米),寬二尺(約60釐米),三發二中,才是優秀。校閱鳥銃手時,要求射手距離靶子八十步,靶子高五尺(約1.5米),寬二尺,最低標準是三發一中,十發七中為優良。相關獎懲制度也很嚴格。比如校閱鳥銃手後,根據最終結果,三發只中一發的人不賞不罰;三發中兩發,賞銀一分;全部打中的人,賞銀五分;一次都沒有上靶的人,要打三個軍棍。被打軍棍的人,之後再進行校閱時,再一發不中,打六棍;第三次校閱再一發不中,打九棍;到第五次還是一發都不中,就要打四十軍棍,並從軍中除名。不願意捱打的人,一次罰銀五釐,第二次罰一分,第三次罰一分半。弓弩的賞罰與鳥銃相同。

另外,戚繼光還特別注意因地制宜。他提出:製造軍器時,不必讓工部撥給,只需要將製造軍器的任務分工給各省即可。其中,福建擅長造刀,則由福建撥給刀具;浙江擅造鳥銃、戰車,以便全力發揮各省各自的特長。

(薊鎮車營佈防圖)

總之,經過戚繼光的整頓,薊鎮軍隊的面貌得到很大改觀。當時的總督劉應節稱:“總理戚某,文武兼資,才識相合,誓眾則捐生報主,精忠可貫乎天日;治兵則轉弱為強,訓練真動乎鬼神。”

到了萬曆元年(1573年)二月,對戚繼光的第一次考驗便到了。該月十日,蒙古騎兵入犯挐子谷,戚繼光聞訊派遣官軍截殺入犯的蒙古軍,取得小勝。同年四月,蒙古騎兵入犯桃嶺口,再次被戚繼光擊敗。之後的五月二十日界嶺口之戰,蒙古酋長董狐狸、專難等人入犯薊鎮,戚繼光率領遊擊王軫分兵迎敵。一場大戰之後,蒙古軍力不能支敗走,其酋長董狐狸幾乎被明軍生擒。

萬曆三年(1576年)正月,蒙古朵顏衛首領長禿入侵董家口關城。戚繼光率領明軍自榆木、董關兩地出塞,窮追蒙古軍一百五十餘里,其麾下的標軍李雲生還活捉了長禿。

這一連番的勝利得到明帝國上下一致好評,戚繼光的車營體系得到廣泛認可。他先後共裝備了七個車營,佈置戰車1239輛,並建立了相應的防禦體系,薊鎮自戚繼光之後被公認為九邊最強大的軍鎮。

當時的人這麼評價戚繼光的功績:“虜數苦薊北,今修內備,不戰而伐其謀,即軍政無所課功,其功則上上也。”也就是兵聖孫武所說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冷兵器研究所


戚繼光到北方以後,幹了幾件大事,隨便一件拿出來,都是響噹噹的歷史功績,成就了他軍事家的威名,對明朝歷史也有著深遠影響。怎麼能說是碌碌無為?

修了一段長城。

戚繼光到北方後被任命為薊鎮總兵官,

薊鎮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拱衛京師是九鎮中最重要的一鎮。一上任,戚繼光就開始對薊鎮長城進行大規模修繕,加高加厚城牆、增加障牆、支牆、擋馬牆,把這段長城建成了設施完備、構築牢固、佈局嚴謹、可攻可守的銅牆鐵壁。成為萬里長城的精華之所在。

特別是戚繼光發明了著名的“空心敵臺”。這就是空心敵臺。

戚繼光修長城之前,長城沒有空心敵臺,都是實心的。不能藏兵,不能住人。戚繼光先後修建了三千多座“空心敵臺”,既能藏兵,又能儲存武器彈藥、糧食補給,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練了一支新軍。

戚繼光到薊鎮以後,深深感到什麼叫軍備廢弛。於是下狠心、下功夫,練兵講武。淘汰快槍等落後火器,大力推廣鳥槍這一先機火器。

針對北方遊牧民族擅長騎兵作戰的特點,創建了“車營”這一新戰法。充分發揮明軍火器優勢,專克騎兵。

繼光建立了7個車營,每營裝備有重車、輕車。車兩頭設有長轅,兩頭皆可駕馬,可進可退。

重車每輛裝火炮兩門,配備20名士兵,其中正兵10名,2名管馬,6名管炮,1名車長,1名舵手。另10名為騎兵,其中鳥銑手兼長刀手4名,2名為藤牌手,2名為钂把手,隊長、火兵各1名。

輕車配備10名士兵。每營兵車128輛,官兵3109名。



請看車營作戰圖

一個車營就是一個移動的城堡。將防禦性、火力性、機動性有機的結合起來。戚繼光發明的重車、輕車、偏廂車,就是明朝的中性坦克、輕型坦克和重型坦克。這麼偉大的創舉,還有人說他碌碌無為。戚繼光練出的四萬精兵,成為大明九邊第一強軍。

寫了一本兵書。

戚繼光把他在薊鎮練兵的心得,寫成了一本書,叫做《練兵實紀》,與他的《紀效新書》一起,成為不朽的兵書。這是真兵書,建議大家讀一讀。

打了幾場勝仗

當時戚繼光面臨的威脅有兩個,一個是蒙古朵顏部落。另一個,就是“黃金家族”的土蠻。

隆慶二年(1569年)十二月,蒙古朵顏部屯兵薊州北面的青山口,企圖南下。戚繼光主動出擊,在青山口擊敗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的前哨部隊,迫使董狐狸退兵。

萬曆元年(1573年)春,朵顏部再次大規模南下,兵力達到數萬人(有的說8萬人)。大肆燒殺搶掠,企圖誘明軍出塞,與明軍野戰。戚繼光聞訊後立刻出兵,在喜峰口外重創朵顏部前哨。又在董家山要塞,硬碰硬的和朵顏騎兵打一場野戰。戚繼光先以戰車阻遏蒙古騎兵,再以火炮轟擊,朵顏騎兵在炮火下大亂,明軍步兵衝鋒,騎兵兩翼包抄迅速衝亂了蒙古騎兵軍陣。明軍一路追殺一百五十多里,重創敵人,活捉了朵顏部首領長禿。這場戰役是戚繼光“步騎車協同作戰”思想的典範。

萬曆七年(1579年)十月,土蠻部集中五萬人大肆攻掠遼東,明王朝命戚繼光馳援,戚繼光火速集中三萬兵馬北進,先在狗兒河擊敗土蠻,繼而進軍狗兒敦,再次大破土蠻,土蠻自知不敵,倉皇退卻,戚繼光與李成梁合兵,連續追殺百里。

戚繼光鎮守薊州十六年,原本飽受蒙古騎兵侵擾的薊州,“烽火漸稀,邊備修飭,薊門宴然”。

有人覺得,戚繼光在南方天天打仗殺倭寇,堪稱名將,到了北方沒有打什麼打仗,好像碌碌無為。

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有古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用在戚繼光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上將噯福斯


戚繼光挺不容易的。為國貪汙行賄抗倭,防禦北方蒙古鐵騎。就是因為這個,戚繼光一生英明留下了汙點。

被明朝一棒子臭文人整天沒事攻擊。明朝滅亡,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毀在腐儒上面了。這就是明朝的言官,臭老九集團。

明史》:曾評價俞大猷和戚繼光:“均為名將,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人”。意為:“戚繼光的品行操守不如俞大猷,但果敢堅毅更勝之。”

另外,戚繼光晚年,因為張居正的牽連而被罷了兵權。

至於頭條提問,戚繼光調到北方防禦蒙古就碌碌無功,這個提法不知從何說起?現在的明長城是戚繼光完成修建的。以前修的太簡陋。加強了防禦和屯兵。建立了火炮戰車營,其中重車可以藏兵馬250多,用火炮,火銃防禦,步兵與騎兵突襲。戚繼光之後,戚家軍還參加了援朝戰爭。

據歷史記載: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老部下3000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帥蒙古鐵騎30000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8000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全殲朵顏30000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帥兀良哈鐵騎50000入寇,戚繼光又率8000銃騎出塞包抄,全殲50000蒙古軍,活捉長禿。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共斬級十五萬餘級

所以,戚繼光不愧於中華民族英雄稱謂。


戰神漫畫666


這個問題非常錯誤。

戚繼光在鎮守薊州鎮期間既大有為,又大有功。薊鎮是京師的重要門戶,在庚戍之變發生後,明廷對薊鎮的防務更加重視。但是直到嘉靖末年,雖然總督王忬、楊選因為邊備之事被斬殺,更換大將十餘人,但是仍然不能阻止蒙古入犯,可見薊鎮防務之難度。而自戚繼光總理薊州防務十六年以來,薊鎮守備嚴密,北部邊防得到了很大的鞏固,保得京師平安,這就是大功一件,何謂碌碌無功也!

《明史·卷二百十二·戚繼光傳》:自嘉靖庚戍俺答犯京師,邊防獨重薊。增兵益餉,騷動天下。復置昌平鎮,設大將,與薊相唇齒。猶時躪內地,總督王忬、楊選並坐失律誅。十七年間,易大將十人,率以罪去,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整飭,薊門宴然。


在解答這個誤解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戚繼光在薊鎮的作為和軍事指導思想。其實在他防守薊鎮的思想在其寫於隆慶二年正月的《請兵破虜疏》中已經做出總結,就是“須駐重兵以當其長驅,而又乘邊牆以防其出沒,方為完策”,就是用依託邊牆的固守和重兵集團的機動作戰相結合的方法來取得勝利。


所以,戚繼光到鎮以來首先非常重視邊牆和空心敵臺的修築。

加修邊牆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一些重要地段修築重牆;一是薄者加厚,低者增高。另外在牆身下修築偏坡,使敵人人馬不能攀緣。如果地勢平坦不能鏟削,那就挖掘壕塹和品坑,來達到“虜雖眾不敢仰窺於上,馬雖強不得馳驟於下,鉤竿不能到,雲梯不能安”的效果,使敵人難以越過邊牆。


在邊牆之間又建立空心敵臺。戚繼光親自查看地形,制定建臺計劃,組織人力修建。其制臺廣十二丈,甚至有十七八丈不等者。臺高有五丈、三、四丈不等。臺基以方石修築,若無方石則用磚砌。中層空心,四面有箭窗,上面建樓櫓,有垛口。這種空心敵臺內配備了30至50名士兵,並配備了大量的火器,兵刃和石塊,敵軍遠則火器應之,敵軍近則以石塊擊打。為求火力相交,防守嚴密,臺與臺之間衝要處只有30到50步。總而言之,空心敵臺的功能就是

“內衛戰卒,下發火炮,外擊虜賊,賊矢不能及,虜騎不敢近”,是一個堅固的堡壘。


難以逾越的邊牆和堅固的空心敵臺成為了較為嚴密的防禦工事。

其次,根據薊鎮“平易交衝”、“半險半易”、“山谷狹隘”的三種地形建立步、車、騎三個兵種互相配合的重兵集團。

《戚少保奏議·練兵條議疏》:而虜入平原,莫過車戰;在近邊,莫過騎戰;在邊外莫過步戰。三者俱備,迭相為用。

車兵、步兵、騎兵組成協同作戰的車步騎營。眾多戰車組成的車營,配以殺傷力強的火器,又具有機動性,能功能守。戰車車車相聯形成車城,保護其中的步兵和騎兵,遠強於以往的單一騎兵部隊。此外,戚繼光還建立了單一的騎兵營、步兵營、輜重營和偵察部隊。



第三、戚繼光還非常重視部隊的訓練。

首先,他根據抗倭的練兵經驗和薊鎮的實際情況擬定練兵條款,組織將士們反覆習讀。

其次,以老帶新,進行示範。戚繼光於隆慶二年調部下三千人,做為示範部隊。招募的浙江兵軍容嚴整,待命立於郊外,時天下大雨,浙軍一動不動,使薊鎮將官大受震動。

《石匱書·卷一百五十八·戚繼光傳》:初,塞下士邊將束馭無律,繼光所召南兵至,陣而見軍門,侍立於郊,適雨甚,自朝至於日中,總幹山立,軍容愈肅,邊人大駭。


再次,全面訓練軍隊。戚繼光按照練兵條款的要求,對軍隊嚴加訓練,從號令識別、個人武藝、小隊陣法到車步騎營的協同乃至部隊行軍、野營、作戰都楊反覆進行考核演練。

戚繼光還十分重視戰場紀律,對違背戰場條例的士兵和將官進行嚴格處罰,重則斬首示眾,就比如對車營中的火銃手,戚繼光要求按長聲喇叭的信號一起放銃,如果射擊不如法,在火銃手後面站立的殺手隊隊總,將違令之火銃手砍掉耳朵,回軍營後再行查處,若附近有把總,就近斬首。

《紀效新書十四卷本·實戰篇第十·戒銃手》:臨時擊射不如法,故意高向、低向、歪向、畏懼、顫搖、後顧者,斬。交鋒時,許殺手隊總並本管隊總先截去一耳,回兵查處;若有把總在近,就送斬首。



第四、戚繼光對防禦作戰的預案和具體戰法也進行了部署。

首先,設立大量暗哨和明哨,偵查敵人動靜。其次,在敵人進犯的要道上設置伏兵,打擊敵人,遲滯敵軍前進,使自己有充分準備。第三,若敵人推進到邊牆,守牆之兵竭力防禦,使敵不得越牆內犯。第四,如敵軍有數百人登牆,迅速調集南軍將敵軍逐出。第五,如果敵軍潰牆而入,則調集車步騎營與之決戰,將其殲滅和驅逐。第六,如果敵軍潰敗,步兵要扼險要打擊敵人,騎兵則要尾隨出擊,拼死破敵。第七,如果再不獲成功戚繼光將親自率領精兵夜襲敵營,不獲勝利,絕不返回。


這樣就形成了牆外襲擊、憑牆打擊、牆內決戰三層防線。

憑著精良的裝備和工事、訓練有素重兵集團以及清晰有層次的作戰思路,戚繼光數次擊敗朵顏三衛的騷擾,迫使其求和。

《山中聞見錄·卷七》:萬曆元年董狐狸、長昂入喜峰口,以兵掩擊,狐狸帶創走。
《山中聞見錄·卷七》:乙亥,長昂盜塞,逐之,聶門北,生得長禿,長昂世父也。

在嚴重的打擊下,長昂率領董狐狸等各部落酋長240餘人不得不款塞請罪。這豈能說戚繼光碌碌無功?

當然,提問者說戚繼光碌碌無功可能是因為戚繼光斬首之功較少,“無斬馘功,故不得侯”,但是這也是由於薊鎮的特殊性導致的,因為薊鎮乃是京師門戶,且防守區域大,“綿亙兩千餘里”,戚繼光制定的戰法當然要以守禦京師為第一要務,絕不能像西北邊鎮或者東北的李成梁一樣隔三差五出去搗巢,否則容易出現防守漏洞。


事實上對戚繼光的功勞,當時的明廷是有充分認識的。

《石匱書·卷一百五十八·戚繼光傳》:部言:虜數苦薊,比修內備,不戰而伐虜謀,即軍正無所課功,其功上。


所以,戚繼光在防禦薊鎮時碌碌無功的說法是錯誤的,至少不能因為戚繼光斬首數量少而否定其守護薊門的功勳。

參考文獻:《明史》、《練兵實紀》、《戚少保奏議》、《紀效新書十四卷本》、《石匱書》、《山中聞見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